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爱国诗人黄遵宪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2:11 0

>>时间:1848~1905

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令中国无数有识之士痛心不已。诗人黄遵宪饱蘸爱国之情写下一首诗:“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著写《日本国志》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黄遵宪出身于世代经营典当的大商人家庭,父亲黄鸿藻,字砚宾,咸丰六年(1856)举人,曾任户部主事、广西思恩府知府。

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出任公使的何如璋推荐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黄遵宪任驻日参赞达四年之久。其间他与日本朝野人士广泛接触,对日本的风俗民情、历史与现实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并花费了八九年时间潜心创作,终于在光绪十三年(1887)完成了共40卷、50余万字的《日本国志》。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

统地研究日本历史,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历史的专著。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中所颁布的各种制度上谕中,不少重要改革措施都是黄遵宪《日本国志》中所议论的。这部专著倾注了黄遵宪大量的心血与炽热的爱国热情,他创作《日本国志》的主要动机就是试图借这本书把日本的明治维新介绍到中国,让中国学习日本的变革,再指导中国的社会变革,从而实现中国的强国之梦。

《日本国志》写成之后,黄遵宪曾将其送给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得到他们的高度赞赏,认为这是中国驻日外交官和去日本人士的必读之物。当时的大臣袁昶在看了《日本国志》之后说:“此书早布可省银二亿两。”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早一点读这本书,我们就可以了解日本,就不会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仗,那么也就不会白白赔银2亿两,台湾也就不会割让给日本了。

黄遵宪在日本的4年间,还写下了近200首记叙当地人情风俗和政治动态的《日本杂事诗》。它与《日本国志》一起,构成近代中国人最全面最系统地研究和了解日本的巨著。

爱国诗人黄遵宪

“心舟”款提梁紫砂壶·清

投身变法

光绪二十年(1894)底,中日战争爆发,黄遵宪由新加坡回国,协助两江总督张之洞等筹办军务。《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积极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他参加了上海的“强学会”,与梁启超、汪康年一起创办《时务报》。他在湖南推行新政期间,提倡“分官权于民”、“地方自治”等,改革封建官制,传播民权思想,尝试禁女子缠足,倡议设新式学校、筹水利、兴实业,力谋中国之富强。

戊戌变法失败后,黄遵宪被清廷革职放归故里,建书斋取名“人境庐”。他与梁启超等常有书信来往,继续坚持和宣传“奉主权以开民智,分官权以保民生”的政治纲领。他还在人境庐设学讲课,请外籍医生讲解生理学、解剖学,编写教科书。光绪三十年(1904),他邀集地方人士,自献资金,在东山书院创办了嘉应首间、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之一——东山初级师范学堂(今东山中学前身)。他制定的办学措施,得到了各县的热烈响应,仅在梅县就办起了数百所小学、十余所中学。

爱国诗人黄遵宪

凭栏赏荷图·清 任颐

此图为任颐33岁时的画作,所绘人物姓名未详,从形貌看,应是一文人。

“我手写我口”

在诗歌创作上,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的主张。在诗歌形式上,他力倡“不名一格,不专一体,要不失为我之诗”。黄遵宪继承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选取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政治题材,熔铸为历史的诗章,突出表现诗人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主题。

黄遵宪的诗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民族灾难和风云变幻,有“诗史”之称。《香港感怀》、《悲平壤》、《东沟行》、《哀旅顺》、《哭威海》、《马关纪事》及《台湾行》等诗篇,形象地体现了为祖国危亡担忧的爱国情怀。其诗形象感强烈,语言典雅而通俗浅显,特别是歌行体,诗情激越,形式多变,给古典诗歌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被梁启超誉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22.html

上一篇:中日甲午战争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