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公车上书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1:52 0

>>时间:1895

甲午惨败,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以康有为为首联名上书朝廷,要求拒签和约,变法图强。虽然公车上书的目的没有实现,但是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倡导变法

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惨败。第二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2亿两白银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举措等。甲午战争之前,很多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为“蛮夷岛国”,不足挂齿,没想到这个蕞尔小国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军队在旅顺烧杀抢掠,举国震撼。清政府软弱无能,居然向日本割地赔款,群情激愤。一些有为之士再也坐不住了。他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由往日的邦国战胜中华大国,在于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所以中国要想强大也要走日本的道路,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倡导变法的代表人物首推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他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收学生,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慕名投奔其门下。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者破旧,后者立新,一方面动摇了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树立了一个“托古改制”的孔子形象。其认为孔子都推崇变法,何况我们呢?

公车上书

康有为上摄政王书

此文贯穿了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

从而为变法找了一个很好的掩护。在书中,康有为还改造了儒家的“三世说”,强调三世是由乱而治,越演越进的发展过程,论证了君主立宪制的合理性。两书在士大夫中有比较大的影响。

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时,正好是各省举人到北京考进士的日子。消息传来,帝党官员文廷式等和参加会试的举人们纷纷上书,请求拒签和约。梁启超首先联合广东举人190多人上书朝廷,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闻风而动。两天之后,康有为联络各省的举人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集会,讨论上书请愿。

公车上书

胡开文款龙纹八宝奇珍图墨·清

公车上书

松筠庵集会完毕后,众举子推举康有为起草奏书。康有为热血沸腾,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写了一万多字的请愿书——《万言书》(即《上清帝第二书》),书中提出了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并且详细地论述了富国强兵、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还建议模仿西方的议会制度,每10万户推举一名“议郎”,为皇帝提供咨询,共同商议国家政事。康有为在书中公开建议学习日本变法,“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梁启超等人抄写后,分送各省举人驻地,征集大家的签名。《万言书》征集到了1300名举人的签名。

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八日(1895年5月2日),康有为率领各省举人浩浩荡荡地向都察院前进,准备递交都察院代为禀奏。汉朝用公家车马送应试之人到京城,后世于是以“公车”作为举人赴京应试的代称,因此此举史称为“公车上书”。当时力主和议的军机大臣知道此事后,立刻派人前去劝阻各省举人,甚至威胁,一些举人胆怯了,退出了上书,都察院也以和约已签为由拒绝接受《万言书》。《万言书》最终没有能够递交给都察院,当然更不可能到光绪皇帝手中了。

虽然公车上书没有实现,但是《万言书》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康有为名声远扬,甚至引起了光绪帝老师翁同(hR)的注意,多次会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可以说公车上书是百日维新的前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18.html

上一篇:百日维新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