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5:51:08 0

>>时间:1895~1926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张謇其人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咸丰三年(1853)出生于通州(今江苏南通)常乐镇,同治七年(1868)考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设恩科会试,41岁的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年(1904),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宣统三年(1911),张謇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长,江苏两淮盐政总理。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张謇任实业总长,随后任北洋政府农政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水路邮政

图为光绪二十六年(1900)芜湖全秦盛轮船信局实寄封和安徽黄尚志信局的实寄封。

实业救国

因甲午战败,列强入侵,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中了状元的张謇毅然弃官回到家乡,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通州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謇集资50万两白银,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通州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通州的主要长江港口。通州因而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兴办教育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实业,母教育”的思想,在通州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张謇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建了中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稍后,张謇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通州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开始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白地套蓝玻璃双耳瓶

此瓶以涅白色玻璃作胎,其纹饰及双耳均为蓝色玻璃。瓶作圆形,口向外撇,颈部较细,腹部较阔,足矮,底平。双耳作夔凤形,单独成形后加热黏于瓶体之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夔龙纹及缠枝莲纹,龙首相向。近足处饰莲瓣纹两周。底部镌“乾隆年制”款。清内务府造办处玻璃厂烧造。

近代第一城

张謇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回到家乡通州兴实业、办教育,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构建了“一城三镇、城乡相间”的独特城市格局,包容了世界近代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诸多要素,被誉为“中国一个理想的文化城市”。至今,南通仍遗留诸多“第一城”的见证: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纺织高校、第一所戏曲学校、第一座公共博物馆、第一个农业气象台、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条民建公路、第一条现代理念的商业街……

张謇十分重视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从宏观的高度去谋求城镇、乡村共同发展,形成了一城多镇、城乡相间、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城镇格局。有学者指出:张謇是“中国城市建设道路的探求者,张謇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4010.html

下一篇:清朝金银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