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荆襄流民起义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2 11:52:44 0

时间:1465~1470


明 朝英宗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及全国,其总数约达600多万,占总在籍人口的1/10,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处湖广、河南、陕西、四川四省交界处的荆州、襄阳山区在元朝末年曾是红巾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明朝建立后,“剿灭”了盘踞在这里的红巾军余部,之后此地便被列为全国最大的封禁山区。由于那里川险林深、土地肥沃、矿藏丰富,而且又是几省交界、疏于管理的地区,所以各地流民纷纷涌入,在此垦荒开矿,过着不当差、不纳粮的生活。到成化初年,流民聚集已达150万左右。

筹备举义

为了加强对流民的管理,天顺八年(1464),明朝增设湖广布政司参议,专门负责处理荆、襄、南阳三府流民事宜。按照法令,把各地流民或驱回原籍,或编入当地户籍,违令者发配边疆,甚至处死。严酷的限制和疯狂的迫害激起了流民们的反抗,成化元年(1465)四月,由刘通、石龙等率众发动起义。

刘通是河南西华人,臂力超群,因曾举起县衙门前的千斤石狮而得外号“刘千斤”。早在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刘通便流亡襄阳府房县(今属湖北)酝酿起义。后又联络劫富济贫、绰号“石和尚”的石龙等人,一起筹谋逆反。刘通自称汉王,国号“大汉”,建元德胜,以石龙为谋主,刘长子、苗龙、苗虎为羽翼;另设将军、元帅、国师、总兵等官职。四方流民纷起响应,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

同年五月,明廷派抚宁伯朱永、兵部尚书白圭、湖广总兵李震分率三路大军前往征讨。到次年五月,起义军经过长期奋战,虽多次重创官军,但终因力量对比悬殊,刘通、苗龙等主要首领40多人不幸兵败被俘,被送到京城磔杀于市。暂时幸免的刘长子、石龙等转移到四川巫山等地,继续进行斗争。后来刘长子叛变,刘通的妻子连氏及部将共600余人均被诱杀,起义失败,可笑的是叛徒刘长子最后也和石龙等人一起被磔杀。

烽火再起

成化六年(1470)十月,荆襄流民又在李原等人领导下,继续进行起义斗争。李原为河南新郑人,绰号“李胡子”,原是刘通的部将。刘通失败时,他同王彪等走脱,不久又联络了其他起义军将领小王洪、石歪脖等人再度起义,李原被拥立为“太平王”。

十一月,明廷任命都御史项忠为统帅,总督河南、湖广、荆襄等处军务,前往征讨。项忠到襄阳后,采用了围困逼降的手段,遣人张榜招抚,广大流民扶老携幼,纷纷出降者竟多达40多万。另外100多万人,则被项忠军队强行驱逐出山,有的遣返还乡,有的则被充军湖广、贵州等地。李原次年(1471)在竹山(今属湖北)战败,被俘牺牲。至此,轰轰烈烈的荆襄流民大起义被镇压下去了。

但是,流民并没有随着流民起义的被镇压而消失,始终是赶走了又回来,依旧聚集在几省交界处。这也迫使明廷开始研究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国子监祭酒周兴谟编写了《流民说》,他提出,政府应该允许流民就近附籍;离郡县远者,则要侨设州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派都御史原杰经略郧阳,安抚流民。愿回原籍的发还原籍,愿定居当地的则允许他们各占旷土,官府按人口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行耕作并作为永久的产业,以供赋税徭役。

荆襄流民起义

流民图(局部)•明 吴臣

此图原共绘流离失所的难民25人,无论老幼病残,艳丑贤愚,均栩栩如生,如徐沁在《明画家》中所评“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这种描绘生活在社全最底层人物的绘画在古代是极其罕见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9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