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历史图解

濮议之争

历史大观园 历史图解 2020-06-01 22:30:21 0

>>时间:1063~1066

这是一场让无数大臣耗尽精力的大辩论,整个北宋朝野都为之动荡不安。一件在现代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当时饱读诗书的儒学弟子眼中变得比天塌下来还要严重。

宗子入继

北宋嘉祐七年(1062),赵曙被宋仁宗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第二年仁宗去世,赵曙即位,历史上将他称为宋英宗。

英宗并不是仁宗的亲生儿子,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作为懿王的世子,他本与皇位无关,但是却在机缘巧合下被无嗣的仁宗选中,成为宋朝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继承大统的皇帝。

英宗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就大病一场,被迫由曹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虽然得以亲政,却在不久后就因病辞世,在位时间仅5年。

同他名义上的父亲仁宗一样,英宗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帝王,但深受儒家影响的他近乎偏执的恪守孝道,使英宗在即位伊始便与曹太后矛盾重重。亲政不久,又因追赠生父名分引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大动荡。等到这场争议得以平复,英宗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

濮议之争

月白釉出戟瓷尊·宋

此器为钧窑名品,瓷尊仿商周青铜尊造型,古朴端庄,通体施月白釉,釉层肥厚,匀净莹润,色调淡雅。

“皇伯”与“皇考”

英宗亲政后不久,宰相韩琦等人便提议讨论英宗生父的封号问题。这时距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宋英宗认为应该等过了先帝的“大祥”再行商议,也就是说在24个月后再来探讨。从后面发生的事情来看,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朝臣阻碍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1065)四月九日,韩琦等大臣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的官员讨论。由此,在北宋朝野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大论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濮议”。他们争论的问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当今皇帝应该管他已经死了的亲生父亲叫什么。这场论战对现代人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荒唐,然而对于投入其中的北宋儒生来说,这却是一件关系到“家国命运”的大事。

按照传统儒家宗法制的观点,以王珪为首的一批大臣认为濮王是仁宗的兄长,所以仁宗的继子英宗应称其为“皇伯”。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相们则认为,英宗应该称他为“皇考”,也就是先父。两种观点的争执让英宗不好作出决断,于是将这个问题交给百官讨论。英宗和他的宰相们原本以为,大臣们中间应该会有很多人迎合他们的意图。谁知情况恰好相反,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对此反应非常激烈,大多赞同王珪等人的看法。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御史中丞贾黯在去世前特地留下遗书,哀求英宗一定要将生父称为伯父;同知谏院蔡伉在觐见皇帝时跪下来痛哭流涕,陈述国家兴亡就在此一称呼。

濮议之争

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宋

这个青釉倒装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形态生动,装饰饱满,布局很多。

曹太后的决断

就在这时,曹太后十分愤怒,亲自起草诏书,严厉谴责韩琦等人的“荒诞举动”,宣称濮王不能被称为皇考。英宗与韩琦等人意识到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太后的态度是最关键的。治平三年(1066),欧阳修与韩琦终于拿到了太后同意、英宗称濮王为皇考的签押。

曹太后态度的这一转变,让人费解,有传说是曹太后签押前酒醉,实乃误签。等酒醒后,方知诏书内容,但已悔之晚矣。不管用了什么手段,拿到签押的英宗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将王珪一派的几名御史贬出京城,同时宣布濮安懿王是自己的父亲。英宗的这项决定遭到了大臣们的坚决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众多官员同时申请降级处分。面对官僚阶层空前的压力,英宗为了在生父死后的封号上体现孝心,不得不软硬兼施,对王珪诸人封官许愿,用尽了各种手段才达到目的。

因为英宗的生父被封为濮王,所以这场大辩论后来被称为“濮议”。王珪等被仁宗提拔起来的大臣,希望英宗能够不要轻易变动先帝的人事布局。而韩琦、欧阳修等掌握实权的宰相们所考虑的问题则非常简单,那就是完成当今皇帝英宗的愿望。

今天看来,“濮议之争”并非单纯的儒教礼法、宗法之争,而是牵扯到贯穿整个北宋官场的党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是北宋党争升级化的表现之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lstj/37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