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宋朝——薪资水平不赖,地位却属备胎|武将仕途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11:16 0


一、做武将要甩掉自卑心理

高薪高福利、地位高风险低的文官仕途,固然让人向往艳羡,但这也得看人的性格喜好。您要是豪气干云、直来直去、喜欢打抱不平的主儿,未必喜欢四平八稳、文绉绉、拿腔拿调的文官职场,那您可以在宋朝做一名武将,把过剩的精力用在率兵御侮、保家卫国上。纵观宋朝320年历史,就没有几天不存在外族的军事威胁或侵犯的,您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用武之地。

宋朝的手头宽裕,对军事的投入相当舍得,最高的时候每年用在军事上的开支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七八成。武官的工资福利一点也不比文官少,甚至更多。您在外打仗,家里老人、妻子、孩子的生活水平,根本就不是您需要操心的事儿。

但您思想上也得做好准备,既然立志做武将,在社会地位、职业尊严上就不要跟文官去比较。宋朝崇文抑武的风气从太祖赵匡胤开始就一以贯之,对武将“厚其禄而薄其礼”。什么意思?就是工资福利给您高高的,但您也别想得到多大的尊重推崇。宋太宗晚年语重心长地教育后代:国家没有外患,就肯定有内忧。外患算什么呀,远着呢!可是内忧不得了啊,就在跟前。一不小心咱们的皇位就有可能被握有兵权的家伙给夺了去。所以孩子们,你们要警惕啊!到了宋真宗,澶渊之盟后,他得出的结论不是要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抵御外侮,而是觉得军事上搞不定的事儿,钱财能摆平,成本比打仗还低呢。

您瞧,连皇帝都这么想,那朝野上下能打心眼里真正尊敬武将吗?所以,当时的朝廷风气就是文尊武卑,文官瞧不起武将。宋朝的枢密使(国防部长)都是文官担任。有一次国防部长王钦若当着皇帝的面,把副部长、优秀的武将马知节骂哭了。您想,在这种价值观影响下,武将自己是不是也逐渐跟着自卑了,寻思着自己怎么跟备胎似的?

所以,您要是想领兵打仗,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给宋朝的百姓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就得把对武将的这些不尊重和自卑都甩在身后,把您的豪迈慷慨拿出来。

现在您得想想怎么去当上这个武将。您说,这还不简单,去考试呗。有关宋朝的演义小说里,不是有很多武举考试吗?打擂台那可真是精彩至极!考个武状元,就做兵马大元帅领着部队去打仗了。

那咱们必须纠正您这种被误导的认识。武举确实是宋朝科举的一部分,但通过武举实现名将的理想,真不是一条现实可行的渠道。

像文科生一样,您在参加武举考试之前,也得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吧。宋朝确实有专门培训武官的学校——武学。不过,武学的规模始终不大,而且波折挺多,一会儿办一会儿歇。武学在教学内容上倒是挺全面,诸家兵法、经典战役分析、军队思想建设都有,还有排兵布阵的演练等等。可惜武学的老师都是由熟悉典故却没有实战经验的文官担任。文官老师在课堂上做的最多的是思想教育:你们将来当兵要忠于皇帝忠于国家啊,领兵造反那是天地不容万古骂名啊,诸如此类。这教学的实战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您忍着耐心听课,加上私下刻苦攻读,成为一名优秀毕业生,去参加武举考试,很有信心进入前三甲,离理想越来越近了。您还是别太兴奋,先问问您,您打架技能怎么样?宋朝武举考试,虽然也考军事理论和思想,但还是偏重武艺。您打架的功夫不行,前三甲的预期基本就泡汤了。武举考试的录取,每一届也不过几个人,和文官科举录取几百名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就算您理论知识和打架技能双优,拿了第一名,您被授予的官衔是右班殿直,说白了,就是皇宫里的保镖,官衔是武官52个官阶里的倒数第3名,以后的升迁前景也不大。所以,不少武举录取生考上就转行当文官去了。您还对武举存在幼稚的幻想吗?

您穿越宋朝,体验各种人生也挺辛苦的,咱们就不浪费您的光阴,直接给您两条对您可行的成为武将的途径:最主要的荫补和次要的军员转补,其余的羊肠小道和武举一样,人数极少,忽略也罢。

二、没有背景也能打出一片天地

宋朝的荫补制度,只是科举选拔文官的补充,而且给予很多限制,但却是选拔武将最主要的渠道。荫补制度是落后的世袭制度的残余、变种,正是因为朝廷对武将的忌惮压制,对军事的不重视,导致了这一落后的制度被沿袭下来。您如果想通过这种渠道成为一名武将,必须符合这样的身份条件:武官、宗室、外戚和技术官员的亲属。荫补成为武将的,在宋朝进入武将系列中比例最大。您听说过杨家将吧,老先生杨业是随宋太宗北伐征辽的名将,他的儿子杨延昭(民间称杨六郎)、孙子杨文广都是宋朝有名的武将,就是荫补为武将的典型代表。

您会说,将门世家,这不挺好吗?可您想过没有,难道每个世家都像杨家将那么厉害吗?和先进的科举制度相比,荫补制度既然不考虑选拔对象的素质、能力,而只看家庭出身,就谈不上对武将条件的要求和培养。虽然宋朝名将众多,并且绝大多数都是荫补而来,但绝不说明这一制度有什么先进性。

您想啊,这么大比例的荫补武将,出身都是权贵,出纨绔子弟的概率也不小,没有实战经验的无能之辈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一定存在。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宋朝那么多名将,怎么和辽、西夏、蒙古的历次战争中,都没有干脆利落地消灭敌人,甚至占便宜的都少呢?这说明什么,宋朝武将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整个军队的素质和能力,根本达不到评书、演义里说的那么厉害,这都是拜荫补制度所赐。

您如果不符合荫补武将的门槛条件,也没关系,您还有一条可以选择的路——军员转补。军员转补的对象就是各级军人,所以首先您得当兵去,这个不是难事。宋朝军队招兵买马实行募兵制,没什么身份限制,流民都可以报名,而且是终身制。也就是说,当兵职业化了。所以宋朝军队数量庞大,《水浒传》里的80万禁军(中央军),数字还略显保守了。

按照宋朝的规定,您从一个地方军的士兵,可以升到中央军,从中央军升到大内禁卫军。之后,只要您服役达到一定期限,或者立了战功,都可以转补为武官。您再接再厉,一步步升迁,最终就可能成为名将,当国防部长都是有可能的。一个普通士兵,到国防部长的距离?您不信?那咱们给您说说狄青。

后世有民间传说,老天爷对宋朝寄予厚望,给宋朝派下来文曲星和武曲星各一枚,文曲星就是包拯包青天,武曲星就是狄青,说明这两位“星”爷在宋朝历史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

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为哥哥和人打架,替哥哥受过,成为一名“违法犯罪分子”,脸上都是刺了字的。宋朝当兵的门槛低,狄青成为京师的一名普通卫士,后来被朝廷选拔出来保卫边疆。在和西夏的战争中,狄青每次出战,都带着铜面具,披头散发,所向披靡,屡立战功,于是不断得到升迁。后来他幸运地遇见了范仲淹。范仲淹送给狄青一本《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尔。”真是醍醐灌顶啊。自此狄青发奋读书,成为一名智勇双全的名将,官至枢密使(国防部长)。但是功高震主,狄青最后的命运是悲剧,被猜忌贬官,在病中郁郁而终。

从狄青,您可能还会联想到另外一名宋朝名将岳飞。岳飞从一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应征入伍不断升迁到国防部副部长,到最后被陷害而死,命运轨迹和狄青几乎一模一样。这些蛮拼的、武功卓著的名将,在宋朝确实容易摊上大事儿。

咱们举狄青和岳飞的例子,不是为了打击您在名将仕途中的信心,是为了让咱们也记住这样的历史教训:崇文抑武,对武将猜忌压制,是宋朝官场的主旋律。整个宋朝的历史,没有因内部兵变而改换门庭,的确维护了老赵家的统治,但也带来了恶果,在外族入侵时,抵御乏力,最终被外族彻底灭国。宋朝的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同期的世界历史上,都是登峰造极的,却同时有着“积贫积弱”的历史名声,其实和它在军事上失败的治国方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