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7:29:38 0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会,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科学的其他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中医药学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个体系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早期阶段的成就以《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为代表,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图17—10)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

图17-10 明嘉靖赵府居敬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书影

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其中突出的有:

在医学理论方面,中医药学虽然以人体为对象,但是它把人体看做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它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即把握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它又把人体本身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简单、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症候,而是把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用药方面,它讲究药物配伍的原则,即根据每个病人虚、实、寒、热的特性,因人施药,并注意主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配伍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即使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脉诊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反映了当时已掌握了脉诊的方法。从此,脉诊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应用表明,中国古代的医生已掌握了脉象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的经验,亦即关于心脏、血液与血管的关系,血流速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关系等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现代医学表明,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而且,由于循环系统与身体各内脏都有关联,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脉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却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10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17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外科学方面,与西医只重视局部和体表的医治方法不同,中医坚持了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视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医华佗已在外科手术中应用了麻醉药——麻沸散。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据现代研究,它可能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这些方子的主要药物成分是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即使不算华佗的麻沸散,宋、元、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药也是世界最早的发明。国外直至1805年,日本的华冈青州方使用以曼陀罗花为主的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比中国要晚得多。

针灸是中国独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烧灼局部位置,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周代以后逐渐形成为一项专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反映了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确立。在《黄帝内经》中,又进一步把人体的主要经脉总结为12条,并对每条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经脉和疾病、治疗的关系进行了总结。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于人体各部位,不仅分布在体表,而且进入体内与各脏腑相联结,并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担负着运送全身气血,沟通身体内外、上下的功能。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又演化出腧穴的认识。腧穴都处在经脉运行的径路上,分布于身体表面的特定部位,针灸这些部位,可经由经络对身体起刺激作用,进而调整人体内部的机能,增强防病能力,达到治病的效果。(图17—11)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又可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至今仍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

图17-11 宋代天圣铜人模型(明代复原品)

中国还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公元4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19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强免疫力。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国外直至20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该法是取少许天花患者的痘浆或痘痂,植入健康儿童的鼻孔中,使其感染轻度天花,而获得免疫力。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16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则是无疑的。大约在16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 1749—1823)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在药物学方面,中药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特色,它在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在人体内的治疗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系统,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药物炮制和配方用药方法。中国古代关于药物和方剂的专著很多,其中唐《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发布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可堪称古代世界的药物大全。

此外,在妇科、儿科、法医学以及食物医疗保健等方面,中国古代也都有着很多重大的成就。其中,宋代宋慈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在法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4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