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7:29:31 0

史籍上关于造纸最早的明确文字记载,是《后汉书·蔡伦传》所记载的:“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后人便以此为据,称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但自从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发现西汉麻纸后,蔡伦发明纸的定论便开始受到怀疑。1957年西安灞桥再次发现了西汉麻纸,1973—1974年又在甘肃居延发现西汉麻纸,这些出土实物更加有力地表明,纸是在西汉时发明的,不是蔡伦所首创。尽管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关于纸是西汉时期发明的观点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承认。(图17—12)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图17-12 甘肃金塔西汉关城出土纸

虽然最初的纸不是蔡伦发明的,但是蔡伦在造纸史上的功绩仍然是极其伟大的。首先,他是造纸技术的伟大改革者。在他之前的纸,质地粗糙,夹带有较多未经松散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不宜书写,大都只供包装用。而蔡伦于元兴元年(105)所献的纸,受到汉和帝的赞赏,“自是莫不从焉”,深受人们的欢迎,说明蔡伦所造的纸已相当精良。要得到优质的纸张,工艺上必然要有所改进,特别是“打浆”工艺要比西汉造麻纸时更为成熟和完善。其次,是他开拓了造纸原料的新领域。蔡伦除了继承和改进用麻类原料(麻头、废旧的麻布和麻织渔网等)造纸外,还首创了用树皮(主要是楮皮)作为造纸的新原料。这是造纸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命,既为纸的制造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原料来源,又促进了纸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蔡伦的贡献,为人们提供了廉价优质、适于书写的纸张,从而使纸张的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并引起了书写材料的变革。从此,不仅中国原先所用的竹、木简牍和缣帛之类逐步为纸张所取代,而且埃及的纸草、印度的树叶、以至阿拉伯和欧洲的羊皮等,无不一一在纸的面前相继退出了书写材料的舞台。

自蔡伦以后,中国的造纸业持续地得到发展。人们一方面开拓新的造纸原料,一方面在工艺技术上不断地进行改进,使纸的品质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隋唐五代时期,竹、檀皮、麦秆、稻秆等也都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工艺技术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已采用帘床设备捞纸,既提高了工效,又使纸张有了一定的规格,便于运输、保藏、书写和装订。防止纸张虫蠹的“潢治法”,也在这个时期发明并推广。所谓“潢治法”,是用黄檗和雌黄等防虫原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纸张被虫蛀蚀。从此,“潢治法”成为古代造纸术中的一项传统工艺。唐时竹纸的问世,是造纸技术的重大突破。竹子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纤维作原料,表明造纸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也都在唐时问世。至于纸张的品种,从唐代到清代更是不断地增多,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等名贵的纸张,各种宣纸、麻纸、壁纸、花纸等实用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廉价优质纸张的大量生产,为印刷术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刻印、刻石、木刻符箓以及染织上的镂版印花技术,则早已为印刷术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因此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印刷术在中国很自然地诞生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雕版印刷术,一个是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本书另有专章涉及,这里着重讲一下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平民毕昇发明的。《梦溪笔谈》说,他用胶泥刻字,经火烧变硬,按字韵排列分贮于木格中。每一字皆刻有数印,常用字如“之”、“也”等则备有二十几印,以为每板内重复时使用,至于排版时遇到缺字,则随时刻出,烧硬补上。排版时,把泥活字放在一块铁板上。铁板上铺有一层松香、腊和纸灰等混合物以作黏着剂,铁板周围有铁范框住,待字印密布后,将铁板放火上加热,让黏着剂稍熔,再用平板把字面压平,冷却后活字便固定在铁板上,即可刷墨印刷。印完后再行加热,使黏着剂熔化,取下活字。一般铁板设有两块,一块用于印刷,一块用于排字,“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印制数量较多的印刷品“极为神速”。(图17—13)活字印刷工艺简单,使用和保存方便,工效又高,克服了雕版印刷费工费时,用材浪费,工效低,雕版用后保存不便等缺陷,把印刷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图17-13 泥活字排版模型

沈括在记述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时,还曾说道:“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指黏着剂)相黏,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一记载表明当时毕昇可能试验过用木活字印刷,但因其所存在的缺陷而未被采用。最先记载用木活字印刷的是元代的王祯。其法是:“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锼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刷印之。”王祯对如何刻字、修活字、作印盔、刷印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述,较好地解决了木活字印刷工艺中一系列的技术问题。他在公元1298年试用木活字印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印成了六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一百部,速度既快,质量又好,开创了木活字印刷的先河。王祯还记述了一种新创的印刷机械“活字板韵轮”(即转轮排字架),这是印刷技术中一项重大的发明。(图17—14)转轮排字架由大木轮、轮轴和轮架构成,使大木轮可在轮轴上转动。大木轮的轮盘上“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一般用两个转轮排字架,一个置按字韵排列的木活字,一个置杂字板面,字都编成字号,并另造一册。排版时,人坐于两个转轮排字架之间,由另一人按册中的号码唱字,即转动轮盘按号取出所需的字来,进行排版。如遇缺字,则随时刻补。转轮排字架的应用,既提高了排版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劳动强度,把活字印刷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

图17-14 活字板韵轮图

除了泥、木活字外,中国还是最早使用金属活字的国家。元时就以铸锡作字,明以后又相继使用铜、锡活字。

造纸术大约在两晋时期即传至朝鲜和日本,唐时传至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后又相继传入北非和欧洲。印刷术在唐时传入朝鲜、日本和波斯,后又经波斯传至埃及和欧洲。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板雕印的纸牌、圣像、经典以及拉丁文文法课本,1456年,德国谷腾堡在欧洲首先用活字印刷“圣经”。可以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中国奉献给世界文化的厚礼,它对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普及和提高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41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