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7:28:29 0

中国古代不仅把许多野生动植物驯养和培育成为家养动物与栽培植物,而且通过改良营养条件、人工选择、杂交育种等实践和研究,创造性地培育了大量的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优良品种,以供人们生活所需。

一、农作物的育种成就

中国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荞麦;豆类有大豆、毛黄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有桃、杏、李、梨、柑橘、荔枝等。

当远古人们把野生植物加以驯化栽培时,需有所选择,这就是农作物出现的开始。所以选种的历史和农业发生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国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品种更多,现今水稻品种有四万多个,粟有一万五千多个。这都是经过无数代的农民广泛采用存优汰劣的留种和选种技术创造出来的。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在六千多年前,中国水稻已有秈稻和粳稻两种。在周代,农作物播种前,对种子要进行粒选。选种的标准是色泽鲜亮,子粒粗大饱满,即《诗经·大雅·生民》中说的“种之黄茂”。此篇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已具有优良品种——“嘉种”的概念,并记述了黍和粟各两个优良品种的名称:“秬”(黑黍)、“秠”(一稃二米的好粟)、“糜”(赤粱粟)、“芑”(白粱粟)。《诗经·鲁颂·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宫》篇中有“黍稷重穋,植穉菽麦”之句,“重”、“穋”、“稙”、“穉”,即晚熟、早熟和早播、晚播的两类品种。它们是考察了很多品种的特性和特征之后予以概括出来的,有明显的品种区别,说明周代的选育种技术已有相当高水平。战国时期,人们通过总结积累的经验,制定出了一些选种的标准和措施,如《吕氏春秋·审时》里就分别提出了禾(粟)、黍、稻、麻、菽、麦六种粮食作物的选种标准。

到汉代,出现了有关存优汰劣的选种留种文字记载。《氾胜之书》记载了单穗选种法:“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收割下来,成束晒干,收藏好,“顺时种之,则收常倍”。6世纪时,《齐民要术》总结出了近似现代种子田的良种繁殖技术,在“收种”中说:“粟、黍、穄、粱、秫常岁别收,选好穗色纯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别种,以拟明年种子”;还强调留种田要“尝须加锄”,收获时要“先治而别埋”。在现代选种技术没有出现以前,无疑这是古代世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的良种繁育方法了。《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对作物品种名称很注意收录,如粟的品种收录有97个(其中11个系转录自3世纪的《广志》),水稻品种有36个(其中糯稻11个),黍12个,小麦8个,穄6个,秫6个,粱4个等。还把粟按“成熟有早晚,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米味有美恶,粒实有息耗”的标准来分类,说明后魏时已能够相当全面地评价一个品种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和育种目标有关的一些问题上也有论述,如说:“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注意到早熟、矮秆的品种比晚熟高秆的品种产量高。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秆高产量也高,只有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批矮秆高产的品种育成,才证明了矮秆高产的正确。另外,篇中还指出“收少者,美而耗;收多者,恶而息也”。这是论述产量与质量间的矛盾,高产品种往往品质较差,而优质品种则往往产量不高。一千多年前提出的这个问题至今仍是育种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图18—8)

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

图18-8 贾思勰《齐民要术》(日本古写本)

用一个具有优良性状的单株或单穗选育新品种的单株选择法很早就有了。清初,农民已普遍使用此法。《康熙几暇格物编》下册中记载了康熙皇帝用此法在丰泽园中选育成功了一种“早熟”、高产、“气香而味腴”的水稻优良品种“御稻”。曾推广到江、浙一带,在苏州地区一年两季共收五石二斗,比其他品种增产一石三斗。四年之后产量高达六石多,比其他稻增产1.7倍。乾隆时编纂的《授时通考》收录的作物品种比《齐民要术》更多,如粟有250个,对各品种的特征和特性都有详细记述。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编纂的全国各地方志中所记载的各地农作物品种,更是多不可数。

二、家畜家禽的育种成就

中国各地的优良家畜家禽种类之多,品种资源之丰富,过去以及今天都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中国在五千多年前就已全部饲养了。中国是最早饲养猪、鸡、鸭、马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用杂交方法培育骡的国家。

马在家畜中占有特殊地位。根据《夏小正》记载,夏代在春季已实行“颁马”,即选择强壮种马配种。商、周时期,马被用于军事、狩猎、娱乐,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品种不断增多。人们根据马的品质高下,毛色的纯驳而将之分类,并规定了使用范围,《周礼·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有繁殖配种用的“种马”,军事用的“戎”马,毛色整齐供祭典用的“齐马”,善奔驰骋用的“道马”,田猎所用之“田马”,还有供杂役用的“驽马”。汉武帝大力提倡养马,从中亚和新疆地区引进汗血马3000匹进行大规模杂交繁殖改良内地的马种。唐代在马匹改良上也作过很大努力,据《唐会要》记载,唐高祖时,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汗一带)进贡四千匹大宛良马。唐太宗时,居住在瀚海以北的“骨利干”族人(现西伯利亚叶尼塞茨克地方)派使者带来良马100匹,其中有10匹特别优良,唐太宗极为珍爱,给每匹马都取了名字,号为“十骏”。汉、唐以来,先后从西域输入的良马有大宛马、乌孙马、波斯马、突厥马等等。

利用异种间的有性杂交方法来培育新畜种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jué tí),也是中国古代家畜育种技术的重大成就。现在把母马配公驴产生的骡子叫马骡,古代叫“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luó);把母驴配公马生的骡子叫驴骡,古代就叫“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这是北方匈奴民族的贡献,春秋时期已引入内地。骡既继承了马和驴的优良性状,而且又胜过马和驴。《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说:“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驴覆马生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则准常。以马覆驴,所生骡者,形容壮大,弥复胜马。”这种杂交育种方法现今还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汉代在猪的选育方面的经验和技术已相当成熟。(图18—9)从华南和华北一些地方汉墓出土的青瓦猪外形来看,当时的猪种已具有优良品质。在历代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下,中国各地曾培育出不少优良猪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说:“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喙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

古代农业生产成就——选种育种成就

图18-9 汉景帝阳陵彩绘陶母猪

中国华南广东猪自汉以来就以早熟、易肥、繁殖力强而著称于世,大秦(古罗马帝国)的本地猪种生长慢、晚熟、肉质差,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千方百计地引入中国华南猪以改良本地的猪种,育成了罗马猪。而罗马猪对于近代西方著名猪种的育成起过很大作用。英国在18世纪初引入中国广东猪种,到18世纪后期,其本地猪种已渐绝迹;著名的大约克夏,又名英国大白猪,为优良的腌肉用猪,就是用中国华南猪和约克夏地方本地猪杂交改良而成的。总之,现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猪种,几乎都含有中国猪的血统。英国进化论学说奠基人,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在鸡、鸭方面,中国历代培育了很多珍贵品种。鸡有鲁鸡、长鸣鸡、辽阳鸡、矮鸡、泰和鸡、寿光鸡、九斤黄鸡和狼山鸡。鸭主要有番鸭、北京鸭。北京鸭育成于15世纪,用它烧制成的佳肴“北京烤鸭”闻名于中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41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