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益智赛巧——打马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6:28 0


打马,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前人基础上重新设计出来的一种掷骰行马的棋类游戏。因其比较适合于文人游戏,所以这种棋类游艺又被称为才子性游艺。

打马的棋盘,是一副完整的象棋盘,在其四周环布着棋形的圆格,绘上许多密集的图块,填满了见于载籍和传说的形形色色的马名,间列着皇家府厩的名目。这些图块和马名及名目并不是棋子,而是代表“打马”游戏时马行径的路线。行马的步数是按照各自掷出的采点移动的。

打马游戏有几种方式,李清照在其《打马图经·序》中说:“打马世有两打马色样图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流行既久,各有图经、凡例可考,行移赏罚,互有同异。”这两种打马,关西马今已无线索可寻,李清照撰的《打马图经》就是依经马,因为她“独爱依经马”,于是将它的制度、图谱、玩法记录下来。北宋宣和年间(1120~1125),关西马与依经马合流而产生了第三者——宣和马。与关西马一样,宣和马今也已失传。可见,当时主要流行的是“依经马”。这类打马所用的掷具是三枚骰子,可以组合为五十六种色样,其中赏色十一种,罚色二种,其余的均为杂色。游戏前各人先轮流掷骰,掷出的杂色称为本采,与本采相同点数的各色叫傍本采。比如掷得“夹七”(二二三)为真本采,则“白七”、“川七”等总数为七点的色样都是傍本采。游戏中再掷出本采,就可获得一定的特权。

根据《打马图经》的规定,参加此游戏一般限制在五人以下,人多容易出现本采交错,喧闹嘈杂,不容易玩好。参加者掷出本采之后,各人执二十枚叫“马”的棋子。棋子与今天的象棋子差不多,圆形扁薄,可以重叠,重叠的棋子可以同时前进。轮流掷采,都从起点“赤岸驿”向目标(终点)“尚乘局”进发。盘上每隔八步设置一“窝”,人窝有赏。其中过“函谷关”窝必须要叠成十五马开路后才能陆续通过。终点“尚乘局”前设有五个“夹”与一个“堑”。人夹的马必须在三枚骰子中掷出一对时,才准许按第三枚骰子的步数前进。比如,掷出杂色点赤牛(六四六),则可以移动四步。“尚乘局”前的最后一关叫“堑”。凡是落堑的马必须掷出真本采、傍本采或者三骰相同的点子才能跳出“堑”,要求更高。谁的20匹马宋代打马棋子全部先到“尚乘局”,谁就是赢家。进入或越过“尚乘局”,有不同的奖赏。

“打马”前进时,后面的马追上前面敌方的马而处于同一位置时,可以以多击少,将对方的马打下。如果敌方前面的马已经入“窝”,就要受到保护而不得打了。当然,假如自己的马数少于对方前面的马数,就只能原地不动,甚至于向后退让。通过“函谷关”之后,马少的一方就不能超越前方的多马。这就要求各方必须协调马群以形成优势,以免被对方的马打下。而且,多马打去少马,还可以获得奖赏。被打下的马,只有等到自己的马重新上场完毕之后才能进入运行线路。可以说,规则复杂,不易运用好,是这类才子型游戏的缺陷。

“打马”游戏自宋代以后,由于规则繁复,操作起来较为麻烦,从“赤岸打马图驿”出发到“尚乘局”目标,如果手气不佳,骰点不好,往往下完一盘,让二十枚棋子(马)都到达目的地就要消费不少时光,所以玩“打马”时,游戏者的积极性难免受到一些影响,以致到了元明之际,就逐渐失传了。

《打马图经》作于女词人南渡避乱、卜居金华之初,正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之时。整理打马游艺与其说她有太多的闲情逸致,不如说是文人逞露才力的结习难除。将游戏小艺尽可能雅化,再从雅化的游戏中得到多方位的享受,这是中国博弈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表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0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