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图说茶典——清心悠然悟茶道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7-18 08:30:02 0


何为茶道

茶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只懂品茗技巧,但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人生。如此说来,《红楼梦》中那个嗜茶如命的孤僻女子妙玉,只能称得上懂茶艺,却不懂茶道。

茶道,是一种关于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艺术,也是大隐于世、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周作人先生对茶道的定义虽然比较随意,但却是对中国茶道最通俗易懂的解释。

世界茶道行天下

■走进茶道的发源地,解析中国茶道

提起茶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日本茶道,其实日本茶道的源头也是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茶道。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即饮茶是中国茶道的根本。就中国的茶道而言,讲究“和、静、怡、真”。

中国茶道的核心灵魂——和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太和”,寓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组成,只有阴阳协调,才能保全普利万物。

在茶道中,“和”一直贯穿其中。制茶过程中,焙火温度就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泡茶时,投茶量要适中,多则茶苦,少则茶淡;分茶时,要用公道杯给每位客人均匀地分茶;品茶时,讲究闭目细品,心神合一。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则——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庄学派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修身养性、体悟人生的无上妙法,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空灵虚静的心境。

乌龙茶茶艺表演中那道“焚香静凡心”就是给品茶者营造一个无比温馨祥和的氛围,让品茶者的心灵在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得以升华、净化,达到“天人合一”的“虚静”境界。

中国茶道修习的身心享受——怡

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古代的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富贵、附庸风雅;文人骚客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享受人生……每位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但殊途同归,品茶均能给予他们生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怡然自得,这就是中国茶道中的“怡”。

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

“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用的器具最好也是真陶、真瓷、真竹、真木,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对客人要真心,敬客要真,说话要真,心境要真。

综合上述,中国的茶道将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乃是在饮茶、品茶中修炼身心,体悟人生。

■探秘日本茶道

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茶道是日本茶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一个内容,它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凡尘俗事,是建立在崇尚生活美基础之上的一种仪式。“和、敬、清、寂”是日本茶道的四谛,也是四规,同样也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日本茶道的规矩比较讲究,客人到达时,主人在门口恭候;待宾客坐定后,主人先奉上点心,供客人品尝,然后开始备器、烧水、泡茶,依次给宾客分茶;宾客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咝咝”声音,声音越大,表示对主人茶品越赞赏;茶汤饮尽,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仪式结束,客人鞠躬告辞,主人跪坐门侧相送。

整个日本茶道艺术,无不体现出与佛教息息相通,也保留着中国唐宋时代的文化气息,隐有浙江天台山、径山等地的佛家饮茶遗风。

■颇具绅士风情的英国下午茶

英国的下午茶是在滋味浓郁的红茶中加入牛奶和糖,品味高雅,尽显英国绅士的气派。英国下午茶源于16世纪中期,英国新王妃带去的嫁妆——中国红茶。中国红茶从此进入英国市场,并成为英国上层社会的社交佳饮。

在英国,每到下午休息的时间,人们就习惯泡上一杯下午茶,用小勺轻轻搅动茶中的方糖和牛奶,慢慢品上一口,再吃一口小点心。如此闲情逸致,如此从容不迫,英国绅士的气派自然流淌,浑然天成。

图说茶典——清心悠然悟茶道

学习茶道不可不知的茶书典籍——《茶经》

■《茶经》原文概述

陆羽的《茶经》,全书7000多字,分三卷十章,全面总结,记录了唐及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种植、栽培、制作、煎煮、品饮等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是我国第一部茶书典籍,也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学习茶道,要从学习《茶经》开始。

《茶经》第一章——茶之源

记述茶树的植物学性状,“茶”字的构造及其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栽培方法、采摘和制茶工艺等,还讲述了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

《茶经》第二章——茶之具

记述茶的采制工具,分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成型工具、干燥工具和封藏工具等共19种。

《茶经》第三章——茶之造

记述了采茶的节令、选茶的标准和制茶的方法等。

《茶经》第四章——茶之器

列举煮茶和饮茶的24种用具,可看出陆羽对饮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并重的。

《茶经》第五章——茶之煮

记述了饼茶炙烤、捣末、煮水、调制的方法,还评述了煮茶用水的选择。

《茶经》第六章——茶之饮

论述从饮茶的沿革。在本章中,陆羽推崇的饮茶之法是清饮。

《茶经》第七章——茶之事

记述了从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48则,为后人研究茶的历史提供了很大方便。

《荼经》第八章——茶之出

记述唐代茶叶产地,具体列出产茶的8个道、43个州郡、44个县。

《荼经》第九章——茶之略

论述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条件下,对采制饼茶的工具和煮茶饮茶的器具,不必机械照搬照用,而可以适当省略。

《荼经》第十章——茶之图

说的是把《茶经》全文写在白绢上,挂起来,可一望而知,便于操作。

■《茶经》中的儒学思想——中庸之道

陆羽曾在邹夫子门下潜心学习儒学,这为《茶经》中的儒家思想埋下了伏笔。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立论之本,《茶经》中的茶道吸收了儒家的思想精髓,特别是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是指待人接物要不偏不倚,调和折中。中庸是儒家的一种理想的、完美的德,而《茶经》中说的茶德,就是在茶事的过程中引发的关于道德与情操的行为。

图说茶典——清心悠然悟茶道

茶是儒家入世的载体之一。

古人在进行茶事活动时,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以平和、谦恭的态势去接待茶客,以礼待人;再次,在具体茶事活动中也要不偏不倚,比如焙火的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在给客人分茶、斟茶时都要恰当好处,可斟七分满,以留有余地……这些都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相契合。可以说,茶是儒家入世的载体之一,儒家的入世精神体现在具体的茶事活动中,儒家以茶励志,借茶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茶经》中的道家理念——天人合一

茶人在品茶时,不仅讲究好茶、好器和好水,还讲究好的品茶环境、氛围,表现在茶道中就是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正好迎合了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茶的清雅、洁净、高雅就如同人性中的虚、静、雅。

《茶经》把茶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的精神和自然统一起来,从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斟茶等,每一个环节都反映了茶人利用自然服务于自己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道家饮茶、品茗不太讲究那么多的规矩,而注重养生。

茶是上天赐给道家的琼浆玉露,他们饮茶不同于某些热衷于名利的世俗之人,而是把茶当做忘却红尘烦恼、逍遥遁世的一大乐事。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中国茶人才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才能领略到人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茶经》中的佛家本心——禅茶一味

茶与禅,渊源深长。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萌芽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茶与禅宗的结缘源于禅宗的坐、禅、定,僧人为了提神醒脑,在寺院中大量种植茶叶,促进了茶叶种植、制造、饮茶的进步。

茶圣陆羽自小就在寺院中习诵佛经,学习煮茶,成年后又与皎然等诗僧交好,还有禅门公案吃茶去,这些都说明茶已经成为佛家修行入世一种载体。在《茶经》和《陆文学自传》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茶经》“七之事”:“单道开饮茶苏”“法瑶饮茶”等)的记载。

茶道和佛学的结合,让茶道从技艺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茶道本质是从简单、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凡中领悟人生的大道理。

茶中有禅,禅中有茶,禅茶一味,禅茶一生,这就是《茶经》中的佛家本心。

图说茶典——清心悠然悟茶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262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