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出兵逐荷顺天意光复台湾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6-05 22:05:37 0


美丽富饶的台湾岛自古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东临太平洋,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接,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东北与硫球群岛相接。我国的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海南岛和台湾岛一起,筑成了东南沿海的海上长城,不仅“为全闽外藩”,而且为“腹地数省之屏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文化渊源关系,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秦汉、三国时,史书上已明确记载了大陆与台湾(旧称夷州)居民大规模交往情况。唐代已有汉人移居台湾,澎湖等岛屿。十三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潮湖设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地,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今福建厦门)。这是我国政府在台湾地区设置地方政权机构的开始,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国史籍中,沈莹《临海水士志》和陈寿《三国志?吴志》把台湾称作“夷州”,《隋书?流求传》开始叫做“流求”。自隋迄元的七八百年间,流求、留仇、流虬和璃求,都是指台湾而言。都是同者异写。明朝洪武年间把台湾称为“小琉球”。明代嘉靖以后,由于台湾海峡两岸贸易日趋发达,到过台湾的人越来越多,因而对台湾的称号也就更加形象,生动,如“鸡笼山”(基隆)、大员、台员、台湾等。1661—1662年,郑成功逐走荷兰人,以南部沿海为中立,在台湾设置府县,建立了统治。1683年,清政府就此设立了台湾府,规定与厦门单口对渡,自是,台湾逐渐成为全岛的名称。

16世纪,欧洲通往东方的航路被发现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一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纷纷东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掠夺。侵占领土。荷兰是“十七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语),它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在十七世纪中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它的商船队航行于五大洲的海洋之间,被称为全世界“海上马车夫”。荷兰殖民者在东方侵略的主要对象,除了盛产香料的东印度群岛外,就是地大物博的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在欧洲市场上供不应求,勤勉又能干的中国人则是殖民者急需的劳动力。故此,荷兰殖民者对我国东南沿海虎视眈眈,企图夺取一个足以控制对华贸易和掳掠中国人的基地。当时荷兰人心目中的基地有三个:首先是葡萄牙殖民者占据的澳门,第二为位于中国至吕宋航线中途的澎湖,第三则是距离商业中心略远,但处于不设防状态的台湾。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八月,侵占我国澎湖列岛的荷兰侵略者被明朝军队驱逐之后,约有2000余人逃往台湾,在台南台江登陆,并修筑台湾城(今台湾南市西安平港)、赤嵌楼(今台湾台南市西北的镇北坊)等城堡。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军队在淡水(今台湾新竹)击败西班牙军队后,迫使西班牙殖民势力从台北地区撤出,从而独霸台湾全岛。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岛上的各族人民进行血腥的镇压和无止境的奴役,不断激起台湾汉族和高山族人民的强烈反抗,较大规模的起义就有20余次,其中最著名的是顺治九年(1652年)八月五日郭怀一领导的起义。这些起义虽因遭到荷兰殖民者的残酷镇压而失败,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台湾和大陆人民团结对外,反抗侵略和收复台湾的决心和勇气。

台湾各族人民反抗荷兰殖民者的起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台湾各族人民从荷兰侵略者侵入台湾的第一天开始,就纷纷行动起来,拿起棍棒、竹竿、锄头、镖枪以及从荷兰人手里抢来的一些火器,进行了猛烈的反抗。

1645年(清顺治二年),汉族海上武装首领陶肯率助手3人,潜入台湾岛北部,计划联合土著各族,袭击鸡笼、淡水的荷军。结果计划泄露,陶肯被捕,被荷兰人处以车裂刑。

1649年(顺治六年),大员汉族人民在安海秘密策划袭击荷兰城堡,逐走荷兰人。

凤山傀儡社人民凭借险峻的山地,胜利地抗击了荷兰殖民军的多次进攻,使他们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狼狈退走。

此外,奋起反抗殖民暴政的还有,最南部的朗峤十八社,南部的旦克都克社,东北部的扫笏和卡比塔板社,东海岸的塔马路干社和北部的波杰颠、沙鹿沙颠、金金格诸部落。反抗的火焰烧遍了全岛各地。

1652年9月郭怀一起义是台湾人民反荷起义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郭怀一本来是郑芝龙留在台湾的旧部之一,担任过多年的土美村长老。当时荷兰人修筑了赤嵌城,背山面海,置巨炮,增加戍卫,对岛上各族群众日夜防范。郭怀一目睹台湾同胞备受荷兰人的种种欺压凌辱,气愤万分。“怀一在台开垦,家富尚义,多结纳.因愤荷人之虐,思歼灭之。九月朔,集其党,醉以酒,激之曰:“诸君为红毛所虐,不久皆相率而死。然死等耳,计不如一战。战而胜,台湾我有也,否则亦一死。唯诸君图之!”原订在阴历中秋节夜宴请荷兰官员的机会把他们一网打尽,后因计划泄露,起义提前发动。郭怀一率起义群众1.6万余人,顺利攻占了赤嵌市街。“初七夜伏兵于外,放火焚市街。居民大扰,屠荷人,乘势迫城”。起义群众挥舞竹竿,棍棒、锄头奋勇抗击,但终敌不过荷兰人的火枪火炮。结果,郭怀一中弹身亡,其余的起义群众在吴化龙等人的带领下,退到了欧汪、大潮一带,与敌军抗争了七、八天而最后失败。事后,荷兰殖民者疯狂搜捕、屠杀起义的汉族人民,血腥恐怖持续了半个月之久,被杀死的居民达1800余人,约占当时赤嵌地区人口的4/5,而荷兰人不过死了2人。血的教训使台湾人民认识到,要驱逐和战胜这帮殖民强盗,除了坚决反抗外,还要争取大陆人民的帮助与配合。从此,台湾人民的抗荷斗争就走上了与大陆人民联合作战的新的胜利阶段。

何廷赋献图与郑成功的决策郑成功在坚持反清斗争的15年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拥有大小船舰数干艘、水陆精兵二三十万的空前强大的海上武装,控制着长江口以南的广大海域。显然,郑成功大军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对清朝在东南沿海的统治产生影响,并且对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构成威胁。”海外诸国惟日本最富强,闻郑氏兵精,颇惮之”。多行不义的荷兰殖民者自然把郑成功的大军看作是保持和扩大其侵略活动的巨大障碍。所以,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开始就很注意搜集郑军活动的情报,并不断加强台湾的防御。

郑成功对台湾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明末天启年间,其父郑芝龙就曾组织福建饥民数万人移居台湾。台湾的汉族人民也普遍认为台湾岛是由郑成功的父亲开发的,是完全属于中国的土地。面对荷兰殖民者对台湾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台湾各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郑成功早就萌发了出兵逐荷收复台湾的思想,在他的一首《复台诗》里,有这样的诗句:“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之复先基”。

郭怀一起义之后,荷兰殖民者认为是郑成功策划的。于是,当他们残酷镇压了起义之后又害怕郑成功大军的报复,荷兰殖民者除了在岛上增强兵力、建筑城堡和严密监视各族人民之外,还开始在公海海面上肆意劫掠郑成功的商船,任意搜查过往船只,扬言“将采取有效措施来破坏殿下(按:指郑成功)士兵军饷,赖以维持之商业活动”。郑成功面对荷兰殖民者的蛮横挑畔,下令以水师封锁台湾,并禁止所有来往商船开往台湾。封锁令实施近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损失惨重,他们在台湾的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反封锁,对郑成功大军无可奈何,只好采取妥协,派他们认为是台湾最能干的华人长老何廷赋于1657年(顺治十四年)7月携重礼前往厦门,找郑成功谈判。

何廷斌是郑芝龙的旧部,很有爱国心,他趁与郑成功商谈之机,把台湾岛内荷兰人兵力配备及布置等重要情况告诉了郑成功,还有一张有关台湾港道和荷兰兵力分布、炮台设置的地图。何廷斌的这一爱国行动,代表了台湾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要求。因为早在郭怀一起义被镇压之后,台湾人民中间就盛传郑成功的大军要来收复台湾的种种传说,这说明他们早就把收复台湾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付在郑成功身上了。只可惜当时郑成功正全力与清廷较量,准备北伐,一时难以分兵去进攻台湾的荷兰殖民侵略者。

1659年1月(顺治十六年)7月,郑成功率大军进攻南京失败后,他看到清朝统一全国之势已经形成是无法扭转的了,而自己则势孤力弱,难以持久。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和客观形式的变化,经过反复深入细致考虑之后,郑成功作出了向清朝寻求妥协,集中全力去收复台湾的决定。这是郑成功所率大军在军事战略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是一个英明大胆的决策,对于收复台湾和结束大陆分裂的局面具有极其重大和现实的意义。7月底,郑成功不顾张煌言、罗子木等将领的反对,下令北伐全军退出长江。8月上旬,在崇明岛驻扎时,郑成功派蔡政前往北京与清廷议和。年底,从北京只身逃回的蔡政带来了清朝拒绝和谈并派安达将军达素率大军来“合剿”的消息。郑成功于1660年(顺治十七年)5月,被迫率军应战,打退了清军的进攻,同时派兵“往平台湾,安顿将领官兵家眷”以留后路。郑成功所率大军击溃了清军的围剿之后,仍担心清廷会派大军卷土重来,所以不敢放松戒备,开始调集兵力,赶修船舰,积聚粮食,准备迫不得已时渡海进攻台湾。所以“成功虽喜大胜,经苦弹丸西岛,难以抗天下兵”,1661年(顺治十八年)正月,清帝福临死讯传到厦门,郑成功估计清王朝在所谓“国丧”期间,不可能大举对外用兵。同时,又闻李定国出师失败,永历帝逃往缅甸,深感日后抗清的艰难。于是,权衡之后郑成功认为立刻出兵收复台湾才是上策,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能错过。郑成功立刻在厦门召开了军事会议,召集诸将密商出兵台湾的大事,对大家鼓动说:“前年何廷斌所进台湾一图,田园万顷,沃野千里,饷税数10万。造船制器,吾民麟集,所优为者。近为红夷占据,城中夷伙不上千人,攻之可垂手可得者。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了。”但众将意见不一,宣报后镇吴豪认为:“豪闻其水路险恶,炮台坚利,纵有奇谋,亦无所用,不如勿取。”建威伯马信则认为进兵台湾是万全之计,“今乘将士闲暇,不如先统一旅,经视其他,可取则取,否则作为后图,亦未为晚。”郑成功力排众异,决定率兵亲征台湾,把筹划多年的复台大计付诸实施,留世子郑经守厦门、金门。

台湾以“澎湖为门户,鹿耳为咽喉,七鲲身毗连环护”。由外海进港有两条航道:一是北线尾岛与一鲲身之间的南航道,道宽水深,航行便利,但荷兰人在此驻兵船舰,且有重炮扼守,郑军水师难以通过;一是北线尾岛北端的北航道,道狭水浅长数10里,一般稍大船舰惟涨潮时方可通航至赤嵌楼北边的禾寮港。这里原来也有荷兰人建立的炮台,可以用炮火封锁北航道。但几年前炮台遭暴风袭击而倒塌,荷兰人于是将被损坏的甲板船沉入航道,使大船难以通过,以为万无一失,故没有再设防。这两条航路的情报和地图是由何廷斌提供的,郑成功决定先收澎湖作为入台湾的门户,等待鹿耳门一带海水涨潮之时,乘机进入北航道,在禾寮港登陆。

收复台湾,驱逐外敌,维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反对把我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这是完全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郑成功实践了这一符合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的行动,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事业,他因此而成为民族英雄。

巧渡鹿耳门登陆台湾岛1661年(顺治十八年)2月,郑成功从厦门移驻金门,将准备攻打台湾的水师舰队分成两路,前后呼应。郑成功亲率首批复台大军1.5万人,分乘大小战舰2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启航,乘风破浪驶向台湾。从祖国大陆派出这么强大的海陆大军前往台湾,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全军将士心潮澎派,斗志昂扬。郑成功大军抵达澎湖之后,曾即刻向台湾方向进发,但由于狂风掀起巨浪,大军又被迫折回澎湖,被迫在澎湖等待了7天,然而天气仍未见好转,全军所储备的粮饷已经告罄。为了不影响全军将士的士气,也为了赶上在潮期来临时进入鹿耳门,郑成功当机立断,令部将陈广等率3000人驻守澎湖,自己率大军顶着狂风巨浪继续前进,终于在四月初抵达鹿耳门港外。

北航道俗称鹿耳门,素有天险之称。港门狭窄,沙石淤浅,航路迂回难行,一向只能通行小舟船,但经过多年溪流和潮汐的冲刷,港内逐渐形成了一条可以航行大船的航道,当地的渔民对此都知道,何廷斌又进一步测绘成图,因此郑成功在准备登上台湾岛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几分把握。郑成功身先士卒,在漫天浓雾的掩护下,换小船在鹿耳门港附近察看地形,恰好正是每月初的涨潮期,中午,海潮大涨,“何廷斌坐船头,按图纡回”,带着地图和澎湖渔民领航,郑成功的舟师紧随其后,进入鹿耳门航道。由于水位加涨了数尺,船队的大小航舰乘潮鱼贯入港,毫无阻碍。

荷兰殖民者事先已经作了备战的准备,他们在岛上各个战略要道和南北两处港口修筑炮台,堵塞北航道,并严禁商船和渔民出海,同时荷兰人还抢掠和屯贮了大批粮食。然而当郑成功的大军突然出现在荷兰人眼前时,他们还是难以相信,不胜惊骇,以为“兵自天降”。因为郑成功的大军利用了当天“上午及全夜有浓雾,不能远望”的机会,从敌军认为不能通过的航道,在涨潮进出其不意地绕过荷军的炮台和航道中的淤浅险阻,在北线尾岛和禾寮岛迅速登陆。当时的荷兰人以为郑成功大军真的有什么“天意相助”,在台湾人民闻讯郑成功大军登陆台湾岛的日子里,甚至流传说郑成功是东海大鲸所变,所到之处,潮水随之暴涨等等。其实真正起到相助作用的是人民的意志,是人意而不是什么天意。

赤嵌居民看见盼望多年的祖国军队从天而降,掀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前往帮助大军登陆。台湾的高山族和汉族居民尽其所能,携带着货车、箩框、小舟等运输工具前往海边迎接郑军上岸,不到两小时,已有好几千名士兵顺利登陆。“各近社土番头目俱来迎附”“南北路土社(即高山族人民)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妇壶桨迎者塞道”。这样,大军很快站住了脚,先头部队立即分头占据了冲要地点,保护市街、房屋和粮食,并包围了荷兰军队在岛内最重要的据点——普罗文查城堡(今台南市赤嵌楼),同时,郑军的水师也基本控制了赤嵌与热兰遮(今安平)之间的海面,把岛上的荷兰守军围困在两个互相隔绝的据点里。

尽管荷兰人眼睁睁地望着大批郑成功的军队在他们的火炮射程之外登陆,尽管他们看到岛上的居民不顾二切地前往迎接登陆的大军,荷兰人还存有侥幸,希望用他们所拥有的坚船和利炮来战胜人多势众但却以弓弩和大刀加木船为主的中国军队,荷兰人相信他们的优越的军事技术和设备。于是,荷兰军队士兵全副武装,荷枪实弹,在火炮的掩护下,急忙从海陆两方面组织反扑。当时,驻台湾的荷兰殖民军长官揆一在台湾城(今台湾台南市西安平港),城内有兵1000多名。未嵌楼的荷兰守军由长官描难实叮统领,不过400多名。水军有海克托号和斯、格拉弗兰号2只战船,以及几艘快艇、帆船、平底船,水兵仅数百人。荷兰人的水陆军队人数有限,但装备精良。

荷兰军舰在2艘主力战舰的带动下,辅以小帆船白鹭号和快艇马利亚号,边开炮边向郑军水师船队冲杀过来。郑成功命宣毅前镇侍卫镇陈广和左虎卫左协陈冲率水师中较大型的船舰60余艘迎战。敌舰队的两支主力舰宛若海面上的两座小山,每舰长约30丈,宽6丈,船板厚2尺多,中国人称为“夹板”船,系用园木制成,极其坚固。甲板上有5个桅杆,帆墙可承受海上八面来风,且不惧逆风,行驶迅速。每舰装有火炮20一30门,而郑成功的水师船舰高大约仅为敌主力舰的1/3,每船仅配有2门火炮,一般情况下遭遇敌舰时.往往抵挡不住对方利用风力和船重而被压沉于海面。由于郑军水师官兵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充分发扬了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利用敌舰笨重在港内转侧不便和易于搁浅的弱点,将几十艘灵活的船舰紧紧围住敌舰的核心——最大、最重的海克托号,从四面八方向敌舰轰击。其中有五六艘轻便的小木船,由几位最勇敢的水兵掌舵,船上满装着已冒出熊熊火焰的燃烧物品冲向敌舰,士兵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把这些“火船”钉死在荷舰的船板上,然后跳水泅回。海克托号立刻浓烟滚滚,不久火药舱爆炸,这艘荷军的王牌战舰连同舰上的100多名水兵就此沉入海底。郑军水师使用的是我国古代人民从长期同西方殖民强盗作战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著名“火船”战术。其它几艘大型敌舰见势不妙,调转方向逃出港外,郑军水师则紧迫不舍。又有五六艘小船连在了一起,搭成了一座浮桥,钩住了斯格拉弗兰号,几位勇士奋勇地爬上敌舰,采用了肉搏战、火攻战、接舷战,差一点把它俘获。另一艘郑军小火船缠住并烧毁了一艘敌舰。荷兰人的水师受到重创,剩余的几艘大船狼狈逃跑,再也不敢在台湾海面露面了。

在陆路,驻守台湾城的揆一观察到北线尾上的郑军戒备不严,立即命令贝尔德上尉带240名士兵袭击。这些殖民者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因为他们有在1652年镇压郭怀一起义的经验,自以为装备优良,城堡坚固,必胜无疑。所以他们口出狂言:“二十五个中国人加在一起还抵不上一个荷兰士兵”,“只要放一阵排枪,打中其中几个人,他们便会吓得四处逃跑,全部瓦解”。在北线尾岛登陆后,这些洋鬼子便以12人为一排,连放了三排枪,然后神气十足,目中无人地阔步前进,全不把郑军的力量放在眼里,敌人的骄傲狂妄正好给了郑军以可剩之机。郑成功命宣毅前镇陈泽率领所部迎击,士兵们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弹无虚发,十分英勇。双方混战在一起,箭如雨下,荷军无法招架,措手不及。将士们武器装备虽然落后,但英勇顽强,不怕流血牺牲,以一挡十,“士兵低头弯腰,躲在盾牌后面,不顾死活地冲入敌阵,十分勇猛而大胆,仿佛每个人家里还另外存放着一个身体似的,尽管许多人被打死,他们还是不停地前进,从不犹豫”。另一路郑军从后路包抄过来,殖民军腹背受敌,他们初战时的狂傲之气这时已完全被恐惧所代替,惊慌失措,各自逃命。而郑军士兵则乘势猛攻,见人就砍,毫不留情。郑军3000人正面迎敌,另有800人迂回敌后包抄,激战的结果,荷军贝尔德上尉及100多人当场丧命,少数人跳人大海而葬身鱼腹,幸免逃脱的只有80人。

荷兰殖民者不甘心失败,揆一又令阿尔多普上尉率200名士兵乘船渡海为赤嵌楼的荷军解围,然而首先登陆的60名荷军士兵,尚未站稳脚跟就被郑军中的敢死队“铁人”所歼灭。尚在船上的阿尔多普亲眼目睹了岸上发生的一切,惊魂未定,连忙不顾一切逃回台湾城。

荷军投降台湾光复郑成功的大军登陆成功之后,立刻开始了收复台湾,驱除荷兰殖民侵略者的战斗。在台湾人民的支持和配合下,郑成功的水陆两路军队大获全胜。荷军全副武装,有数量充足且装备精良的火枪火炮和大型战舰,而中国军队仅靠弓弩、大马和小型船队就战胜了侵略者,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荷兰侵略者在海陆两路的反击均遭失败后,被迫退缩到两个据点——赤嵌城和台湾城,妄图依据城堡工事作垂死抵抗。郑成功为了减少残敌的反抗,一再勒令荷兰守军从速献城投降,否则必遭毁灭。而驻守在赤嵌城的荷军拒不投降,采用了收缩兵力、固守待缓的方针,赤嵌楼周长45丈,高3.6丈,周围有4座炮台。郑成功在派军围困之后,采取了先弱后强、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方针,让士兵先集中火力攻打4座炮台。荷兰守军顾此失彼,加上粮弹日益缺乏,士气低落,难以长期坚守抵抗下去。揆一见情况急迫,被困荷军毫无反攻或突围的希望,唯一的可以依赖的后台东印度公司的援军又不知何日能到,于是揆一派出两名代表出城与郑成功和谈。他们准备付出一笔赔款劝诱对方退出台湾,如果不成,就同意让郑军暂且进驻台湾,而让赤嵌城守军集中到台湾城附近。双方互不侵犯和骚扰。郑成功识破了敌人企图以“牺牲一部,顾全大局”的缓兵之计,义正辞严地警告荷军代表:“这个岛(台湾岛)是属于中国的。当中国人不需要的时候,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人,自应把它交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执事率数百之众,困守城中,何足以抗我军……执事若不敌,献城降,则余当以城意相待……”这时赤嵌城内用水仅能维持8天,而火药还不足应付一次反攻,但揆一的使者却不顾城内荷军官兵的安危,坚持要求把赤嵌城内的守兵撤到台湾城为和谈的条件。郑成功坚决拒绝了揆一妄图保存岛上荷军实力的要求,立即缩紧了包围圈,并调集了数10门大炮对准赤嵌城,勒令城内守军无条件投降。城内敌军负隅顽抗,于是郑军火炮开始猛轰。但赤嵌楼城墙颇为坚固,郑军大炮久攻不下。城内的台湾百姓向郑成功献计说,城外高山上有溪水,自上而下绕过赤嵌城,并从城中穿过,是城中人惟一赖以饮用的水源。如果堵塞溪流,那么赤嵌城里的守军不出几天就会放弃抵抗了。郑成功采纳了这一建议,果然使城内的守军惶恐起来。在郑成功大军登陆的第三天,赤嵌城内的荷兰守军放弃了抵抗,乖乖地交出了城堡及所有军事物资,全部守军从司令到士兵约700人都成了俘虏。

郑成功随即派军包围了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首府台湾城。

郑成功命令大军从水陆两路围攻台湾城,先用猛烈的火炮轰击台湾城外围的防御工事,从而缩小了对侵略者的包围圈。台湾城周长277.6丈,高3丈多,共3层,城墙四角外突,居高临下,备有火炮数10门,能用密集的火力封锁四周道路,易守难攻。当时,城内共有居民1700多人,其中荷兰军队870人,其余为普通居民。其中有些是妇女儿童,四月底郑军开始攻城,28门火炮齐发,猛轰4个多小时,城墙多处被摧毁,同时荷军以炮火还击。但因荷军地处优势,火炮精良,而郑军地势不利,粮弹缺乏,伤亡较大。所以,郑成功改强攻为长期围困。郑成功认为“台湾孤城无援,攻打未免杀伤”,决定“围困俟其自降”。因为当时形势对郑成功及其军队极为有利,郑成功认为战争大局已定,胜券在握。岛上各族群众得到祖国军队与荷兰侵略者交战的消息后,精神振奋,不约而同拿起刀剑追杀侵略者,捣毁荷兰人设立的官署和殖民机构,在全岛形成了大规模的人民反荷起义。甚至连荷兰人一向认为最为可靠的信奉基督教的新港、法沃兰等地群众也捣毁教堂。焚烧《圣经》、《十诫》之类的书籍。几天前还是不可一世的荷兰人,而今在台湾岛上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台湾人民站起来了,这种大好形势使郑成功认为荷兰人在台湾已经是秋后的蚂蚱,不足为患,故而采取了“守株待兔”的战术,以少数部队围困台湾城,“待其自降”,而将大部分兵力抽往南北两路开荒自给,以解决军粮不继的问题。

困守在台湾城内的揆一以为有机可乘,自作聪明,派人劝郑成功撤兵,条件是除了年年向郑成功纳贡以外,再送劳师银10万两。郑成功不为所动。尽管荷兰殖民者贼心不死,一再采取种种卑鄙手法,或用“和谈”拖延时间,或是以金钱利诱,或是乞求援兵,甚至妄图勾结清政府进攻郑成功的军队等等,都没有动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决心。

在围困台湾城期间,郑成功的第二批部队在将帅黄安等人的统领下抵达台湾,共约6000人。这样,第一批入台的郑军稍稍缓解了粮食危机,兵力也得到了加强,大军加紧修筑防御设施,修造配备攻城用具和调运火炮,派小部分兵力四处收复其它失地,郑军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台湾各族人民的欢迎。

荷军的通讯快艇马利亚号在海战中被郑成功的水师击败后,从台湾沿菲律宾群岛逆风而行,近两个月才抵达巴达维亚,请求援助。巴达维亚当局派雅科布?考宇为台湾司令官,率战舰10余艘、一批货船和725名水兵出发,在1661年8月抵达台湾海面,因为风浪很大不敢靠岸,其中1艘小艇触礁沉没。郑军水师发现了这一情况,立即制定了作战方案。公历9月10日,荷兰救援军在台湾城附近登陆,会合岛上荷军的残余力量分水陆两路进行反扑。荷兰殖民者还商定了战斗目标和行动计划,以卢特?塔华隆?贝斯为总指挥,以2艘主力战舰迂回到市区后面,用火炮摧毁郑军的炮台和战船;派三四百名士兵进攻市区;另派20只左右的船队,攻击附近海面上郑军水师的10余只战船。于对郑军官兵见一个杀一个,不要俘虏;捕捉或焚烧郑军船只的人将得到重赏。

公历9月16日,荷兰舰队首先在海上发起进攻,于是第二次海战爆发。郑成功指挥水师奋力反击,宣毅左镇官兵和戎旗左右协水师官兵同仇敌忾,勇猛杀敌。双方激战还不到1个小时,郑军水师官兵就用火船烧毁了敌舰“克登霍夫”号,用炮火击碎了“科克伦”号,杀死荷兵300名,另外还俘获了小艇3艘,战果辉煌。在陆战中,荷军也遭到重创。荷军眼见郑军人数众多,满山遍野,声势浩大,不敢主动出击,只好固守待援。在外援断绝的情况下,加上粮、药缺乏以及天气酷热,荷军病亡相继,士气低落,斗志消沉,逃亡,投降的事件时有发生,荷军城堡中笼罩着一片绝望的气氛。至此,荷军战死病亡者已达1600多人,仅存700多名缺粮少药的官兵。为挽救垂死的命运,一直漂荡在海面不敢靠近的雅科布?考宇,带着被打败的七零八落的船队(3艘战舰,2只快艇)驰向福建,企图勾结清朝军队袭击厦门,迫使郑成功撤兵。但由于在澎湖遭遇风暴而退回台湾海面,考宇乘机经暹罗逃回巴达维亚,从而使荷军勾结清军夹击郑军的阴谋未能得逞。

在台湾城南侧的小山上,有一处荷兰殖民者精心修筑的城堡,名为乌特利支堡,荷兰人特别加强了对该堡的防守,因为这是台湾城外若干城堡中最重要的一个,如果该堡被攻克,则台湾城必然失陷。郑成功对敌军的意图十分明了,他根据从俘虏中了解的情况,重新布置兵力,在乌特利支堡外围修筑炮台3座。这样,在围困了敌军达8个月之久以后,郑成功决定采取攻势,给负隅顽抗的荷兰殖民者以严惩。

1662年10月,中国军队的火炮再一次轰响,位于乌特利支堡南端和东端的3座郑军炮台,28门大炮齐发,炮弹呼啸着飞向城堡内的荷军阵地。在郑军3个炮台的外围城堡壕里,数千名将士万箭齐射,呐喊者连成一片,惊天动地。郑军在3座炮台里,居高临下,可以用火炮轰击城堡内的每一寸土地,刹那间,2500发炮弹象雨点般落入城堡内,敌军防不胜防,无处藏身,惊慌万状,斗志全无。敌军被迫退回台湾城,郑军顺利攻克乌特利支堡,进一步缩小了对台湾城的包围圈。城堡内的荷兰殖民军头子揆一多次与属下商讨对策。此时他们的外援已毫无希望,即使有援军抵台湾也难能在郑军水师的防范之下登陆,城堡内有战斗力的荷兰官兵仅剩下600人左右。心灰意懒的荷兰侵略者对他们所处的形势已经完全绝望,决定与郑成功和谈,在优惠条件下交出,城堡。经过了几天谈判后,1662年2月1日(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荷兰侵略者终于被迫在投降书上签字。按照条约规定,荷兰殖民侵略者交出了在台湾城的所有城堡、武器、物资,包括大炮150尊,小铳4000支,足够5个月食用的粮食和价值471.500荷兰盾的珠宝现金。郑成功则遵守诺言,对缴械投降的侵略者采取了宽大政策,允许剩余的五六百荷兰士兵在其长官揆一率领下,分剩船舰8艘(其中4艘由郑军发还)退出台湾,并带走了他们个人的财产。就这样,荷兰殖民军头目“揆一降成功,成功纵其归国,台湾平”。至此,沦为荷属殖民地达38年之久的台湾岛重归祖国怀抱。郑成功在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回台湾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取得收复台湾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郑成功进行的是保卫国家、收复失土、驱除敌寇的正义战争,符合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得道多助。其次郑成功的水陆大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有一定的作战经验,将士们不畏难险,不怕流血牺牲,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荷军全副武装,有大量的火枪火炮,而且城堡坚固,船坚炮利,而中国军队只有弓箭、大刀和木船,装备低劣,然而郑军官兵们却用这些简单的装备战胜了握有先进枪炮的侵略者。同时,郑军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荷军作战的。由于粮饷短缺,为减轻当地台湾人民的负担,郑成功除设法从大陆调运以外。还令部队开荒垦田,自给自足,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第三,郑成功对出兵台湾成竹在胸,制定了较为正确的作战计划,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巧渡鹿耳门,智取赤嵌楼。用火船撞敌舰,水师严守海面断敌外援,然后围困台湾城,使其孤城援绝。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的标准国家”、东方的殖民霸主荷兰侵略者,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列强的凶焰。鼓舞了亚洲及其它地区人民反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

郑成功在收复台湾4个多月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初八病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483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