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简明正史——张伯行 李光地 赵申乔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23 13:29:40 0


张伯行(1651—1725) 字孝先,号敬庵,一号恕斋,河南仪封(今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后改中书科中书,因父丧回原籍。在仪封南郊购地筑屋为“请见书院”招员讲学,还收藏诸子百家古籍数千卷,在书院讲学、读书、抄书七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大雨冲溃仪封旧堤,张伯行招募民工用土袋堵塞决口,仪封免遭水淹。河道总督张鹏翮视察河工,至仪封见决口已堵,农田无恙,便向朝廷荐举张伯行堪理河务。朝廷命他以原衔赴河工,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诸工程。康熙四十二年(1703)张伯行任山东济宁道,这年正值饥荒,张伯行从家中运钱及粮、制棉衣赈济灾民度过饥寒。康熙帝命他分道治赈灾民,张伯行赈济汶上、阳谷二县发仓粮二万二千余石。山东布政使责备他专擅,并上疏参劾。张伯行回答说:“有旨治赈,不能说是专擅,皇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民重乎?”康熙四十五年(1706)康熙帝南巡至山东,赐给张伯行“布泽安流”匾额以示表彰。

不久,张伯行迁升为江苏按察使。康熙帝南巡至苏州,对随从的大臣说:“朕闻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并命总督、巡抚推举贤能官吏,然而,张伯行榜上无名。康熙帝亲自提名于行宫召见张伯行,面谕说:“朕久识汝,朕自举之。”便授他为福建巡抚,赐给“廉惠宣猷”榜。

张伯行任福建巡抚以后,疏请免台湾、凤山、诸罗三县荒赋。福建米贵,他拨出省库银五万两,往湖广、江西等产粮区购粮,在福建平价出卖,使民间得到实惠。他在福建建造“鳌峰书院”,置学舍,把他所藏的书籍和广泛收集的先儒著作汇刻成《正谊堂丛书》以教生员。张伯行大力移风易俗,福建民间多建庙祭祀瘟神,他命各地毁其偶像,改祠为义塾,招收平民子弟入学读书。福建风俗多尼姑,贫家女子剃发为尼者多至千百,张伯行命她们的家属赎出还俗择偶立家,如家贫无钱则由官府出资赎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张伯行调任江南巡抚。张伯行与江浙总督噶礼私见甚深,二年以前康熙帝南巡命督抚推举贤能官吏,噶礼故意不荐,张伯行调至江南即与总督发生争执,互相参劾。康熙五十年(1711)江南乡试,副考官赵晋收纳考生吴泌、程光奎贿赂,打通关节,中为举人。发榜时士子(考生)哗然,抬着财神爷的像入学宫。张伯行疏奏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以实情疏奏。康熙帝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赴江南按察乡试受贿案。张伯行与总督噶礼会审举人吴泌、程光奎。吴、程招供了通贿事实,还供出总督噶礼索贿五十万两,“保汝无事”的劣迹,张伯行便上疏奏请解除噶礼职并严审治罪。噶礼也上疏指责张伯行未能清理积案,犯有七罪。总督与巡抚互参,康熙帝命两人都解任受审。尚书张鹏翮因他的儿子张懋诚任怀宁县令,故偏袒噶礼。他上奏朝廷说:“赵晋与吴泌、程光奎通贿是事实,拟按律定罪。关于噶礼索贿这是诬陷,张伯行应夺官。”康熙帝指责张鹏翮为噶礼掩饰罪状,故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复讯,结果仍与前审相同,噶礼免议,张伯行部议仍夺官。康熙帝特为此案发出上谕说:“伯行天下清官第一,噶礼虽有才而喜欢生事,无清正名。此议是非颠倒,命九卿、詹事、科道再议。”次日,又召集九卿等官员面谕说:“尔等身为大臣,既知张伯行清廉,当会议时为何不发一言。朕有旨谓伯行居官清正,又同声赞扬。朕为保全廉吏,使正人无所畏忌,海宇长治久安。”命张伯行复官来京,而将噶礼夺官严治不贷。

当江宁市民得知张伯行被解职受审,纷纷罢市,哭声连城。苏州等县百姓也相继罢市,市民扶老携幼,献给张伯行蔬果,皆泣曰:“公在任只饮吴江一杯水,今将去任带走子民一片心。”

张伯行到京后康熙帝命他入值南书房,充任顺天府乡试正考官。

雍正元年(1723)擢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赐御笔“礼乐名臣”匾额。雍正三年(1725),张伯行病卒,享年七十五岁,赐谥号“清恪”。张伯行历官二十余年,未曾携带眷属,任济宁道时随行仅四人,任闽巡抚时也只有十三人。日食简俭,认为“治民以养为先,以教为本”。主持会试对进士们必告以圣贤之学,务实心报国。他对朝廷一片赤诚之心,所以得到康熙、雍正二帝的宠信和殊遇。张伯行著有《困学录》、《续困学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诸书。

李光地(1642—1718) 字晋卿,号厚庵、榕村,福建安溪人。顺治十二年(1655)十四岁时李光地举家避盗于山岩中,脱险归家后努力攻读。康熙九年(1670)会试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康熙十二年(1673)李光地省亲回籍,次年,耿精忠响应吴三桂在福建举兵叛乱。台湾郑成功的儿子郑经配合耿精忠于福建沿海登岸,驻兵泉州,李光地隐匿山中。耿精忠与郑经先后派人招李光地参加叛乱,都被他坚决拒绝。康熙十四年(1675)李光地上密疏,向朝廷献计说:“闽疆褊小,自二贼割据以来,诛求鞭扑,民力已尽,贼势亦穷。南来大兵宜急攻,不可迟延,恐生他变。汀州有道与赣州接壤,所守贼兵不过千百,仅是疲兵惫卒,宜选择贼防薄弱之处遣精兵万人,佯作入广东而从小路横贯其腹,则三路之贼不战自溃。”李光地将密奏藏入蜡丸中间,派人走简道赴京师,经内阁学士富鸿基呈康熙帝御览。康熙帝得此密疏很感动,便将密疏下兵部领兵大臣。广东尚之信也举叛,清兵到赣州后未能进入福建。康亲王杰书率清军自浙江衢州克仙霞岭,进攻建宁、延平,耿精忠战败乞降,清军进入福建。康亲王令都统拉哈达、赉塔等征讨郑经,并找寻李光地所隐匿的山处。

康熙十六年(1677)清军克复泉州,李光地拜谒拉哈达于漳州。康亲王杰书上疏朝廷,称“光地矢志为国,颠沛不渝,宜予褒扬”。康熙帝就擢升李光地为侍读学士。李光地启程赴京,行至福州,他父亲病死又归家奔丧。

次年,同安贼蔡寅响应吴三桂叛乱,聚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攻掠安溪。李光地招募乡勇百余人,扼守要道绝叛军粮道,迫使叛军散走。不久,郑经派其副将刘国轩攻陷海澄、漳平、同安等地,进逼泉州,断万安、江东二桥,清军南北援绝。李光地向拉哈达告急,但江水涨溢,道路受阻,他的叔父李日简明正史——张伯行 李光地 赵申乔带领乡勇上石珠岭,砍荆棘架起浮桥,迎清军过江。清军在泉州大败敌兵,刘国轩入海逃遁而去。拉哈达奏疏朝廷叙李光地功,迁升翰林院学士。

康熙十九年(1680)李光地到京师,康熙帝授他为内阁学士,召进宫内对话。他建议朝廷乘郑经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的有利时机,迅速出师统一台湾,并推举内大臣施琅可担负指挥重任。康熙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派施琅出师统一台湾。

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帝授李光地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值经筵向皇帝讲经史,兼任起居注官、教习庶吉士。李光地与侍读学士德格勒关系密切,在皇帝面前互相称誉,康熙帝召德格勒与其他翰林院词臣亲试于乾清宫,结果德格勒文字最劣。此时,另一翰林院官员库勒纳参劾德格勒私自涂抹起居注,下狱论罪。康熙帝下诏指责李光地徇私情,李光地引罪请严厉谴责,得到皇帝的原谅,用为兵部侍郎,康熙三十年(1691)命他主持会试。

康熙三十七年(1698)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京畿地区屡遭水灾,康熙帝命他疏导漳河,将黄河水自故道引入运河。康熙三十九年(1700)康熙帝亲临子牙河视察河工,命李光地于献县东西两岸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静海,长二百余里;又于静海广福楼、焦家口开新河,引水入淀。李光地遵康熙帝旨认真执行,竣工以后下流益畅,无水患,康熙帝表彰他的治河成绩,于康熙四十二年擢升为吏部尚书。

康熙四十四年(1705)李光地为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帝潜心研究理学,御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都由李光地校理,平时也常被召入便殿研究探讨理学精神,颇得康熙帝的宠信。

李光地受到康熙帝的殊遇,引起同僚的嫉妒,可是康熙帝对他总是采取保护的态度。例如,他任直隶巡抚时,御史吕履恒参劾李光地在秋审时任意断决。康熙帝审察所参事例不实,便退还了吕履恒的疏奏。又如,给事中王原劾文选郎中陈汝弼受贿纳,法司议罪论绞。陈汝弼乃李光地所推荐,王原弹劾陈汝弼的目的是要坐李的罪。康熙帝亲阅陈汝弼的供词,察出供词非实,命廷臣确核。结果查出陈汝弼受贿供状乃逼供而得,康熙帝就免陈汝弼罪,夺给事中王原官。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李光地更加谨慎小心,在奏章中很少提出标新立异的建议,遇重大事件要待康熙帝直接询问时才表示意见。所以,每次上朝内阁奏事完毕以后,康熙帝就命他独留南书房问话。如安徽桐城贡生方苞因受戴名世案入狱论死刑,康熙帝偶然问李光地说:“侍郎汪霞死后,谁能作古文者?”李光地回答说:“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方苞因此而获释,并召入南书房与皇帝论经释史。

康熙五十二年(1713)李光地以古稀老人的身份参加了康熙帝亲自主持的“千叟宴”,当场赏赉有加。康熙五十七年(1718),李光地病死,享年七十七岁。康熙帝谕阁臣说:“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知光地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对李光地的一生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赐谥号“文贞”。著有《榕村全集》。

赵申乔(1644—1720) 字慎简明正史——张伯行 李光地 赵申乔,号松伍,江苏武进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康熙二十年(1681)授河南商丘知县。他在官刻苦自励,审阅案卷公文每至半夜方息,日出即起巡视民情,亲自审问狱案,凡遇投诉者识一面数年不忘,县内厘政、赋税、库存了如指掌。逢有饥荒他捐献俸米、施粥救饥民,邻县饥民也纷纷到商丘求赈,并叹说:“我县如有如此好官,就不用远道而来了!”赵申乔治商丘县五年有余,惠政斐然。

康熙二十七年(1688)朝廷以赵申乔贤能务实,调京师授刑部主事。康熙四十年(1701)经直隶巡抚李光地的荐举,康熙帝召见赵申乔,经过一番问话后认为他办事敬慎,破格提升为浙江布政使。陛辞时,康熙帝面谕说:“浙江财赋之地,自张鹏翮后钱粮多蒙混,尔当秉公察核,不亏库存也不累民。布政使为一省表率,尔清廉,属吏自然会守法。”赵申乔即刻上任,不用幕僚,办事及处理文书皆亲自动手,按例可得的“耗羡”,但他总不取纳。浙江发征兵粮时,每石加“布袋税”四十文钱,一年计银四千两均加在纳粮民户头上。赵申乔上任不过三天,就首先取消南粮“布袋税”,他下令照京师入仓例,营兵自备米袋,民间不再付给布袋钱。为了使州县不亏空钱粮,当先革除藩司陋习,不准收受下属馈赠。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在上谕中夸奖赵申乔为官清廉,擢升为浙江巡抚。布政使照例“贴解费”甚微,而赵申乔积蓄二千余两,离职时全数移交给新的布政使说:“我在藩库奏销补亏无一文钱,得此二千两,可供你一年的贴解费用,不要增加民间负担。”赵申乔在移居巡抚衙门时,他的仆人背着一肩书箱,便是他升官后的乔迁之喜,为下属树立了表率。

赵申乔任巡抚以后,察视钱塘江堤岸,奏请用石塘代替泥塘,塘外另筑外拥(子塘)可抵潮水之患。他还奏准修葺会稽大禹陵,让百姓瞻仰。

此时,湖南镇筸(今湖南凤凰县)爆发了“红苗”起义。给事中宋骏业参劾总督、巡抚、提督剿抚不力,导致“民乱”愈烈。康熙帝命赵申乔会同侍郎傅继祖、甘国枢前往湖南按察,不久调任为湖南巡抚,命他配合尚书席尔达等率满兵以及广东、贵州、湖北三省提督举大军进攻苗寨。各路清军分道搜剿,杀苗民千余人,三百余苗寨听命约束,苗民起义被镇压下去。

康熙四十三年(1704),康熙帝南巡,在苏州行宫召见了赵申乔,并面谕说:“湖南地偏远,官吏私征,加耗倍于他省,”命他布告诏令申饬整顿派耗。赵申乔回到湖南建亭立碑于街市,严申禁止官吏累民。属吏慑于皇法,纷纷减低耗羡,革除一切私派名目,人民颇受实惠。

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二月诏授赵申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并发谕旨说:“申乔甚清廉,但负气,人皆畏其直,朕察其无私,是以护惜之。”康熙五十年(1711)赵申乔参劾翰林院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子遗录》两书中有“大逆”语言,康熙帝便下命刑部查核斩首,此为清朝的第一文字狱案。康熙五十二年(1713)赵申乔调任为户部尚书。

康熙五十四年(1715),山西巡抚苏克济疏劾赵申乔的儿子太原知府赵凤诏,受贿三十余万两。赵申乔上疏奏自责教子无方,致使凤诏居官不肖,请求夺官罢职。康熙帝的批谕是:“词意忿激,非大臣体,命任事如果。”其子赵凤诏坐罪至死。

康熙五十九年(1720)赵申乔病死,享年七十七岁,赐谥号“恭毅”。

评:张伯行居官清廉,爱民如子,敢于参劾贪官。他任官之处均建学院,编纂古籍为教材,发展当地教育,实践“治民以养为先,以教为本”的为官宗旨,深受百姓的爱戴。“在任只饮吴江一杯水,去任带走子民一片心”,这是江苏百姓对张伯行为官的最好评价。

李光地学问渊博,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参与康熙年间的文献编纂,清代学术史上有他的地位。李光地还大力主张统一台湾,并向朝廷推荐施琅为前线统帅,台湾的统一也应有他的一份功绩。

赵申乔为官清廉,办事勤慎务实,因而得以从地方低级小官升至户部尚书。他出于对清朝的忠心,尽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揭发《南山集》案,可见他清廉勤职目的是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长治久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77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