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大清风云——曾剃头来了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05 14:54:38 0

当官的这段日子曾国藩深深掌握了厚黑术和忍术的精髓,严格说来,忍术也算是厚黑学。如果曾国藩不是一个忍术大师,很难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活下来,就会像江忠源那样过早地为国捐躯。因为像曾国藩这样的人,不光要对付太平军,有时还要应付清廷和同僚们给自己制造的麻烦。

传奇人物曾国藩

西征军进入湖南后,就要面对近代史中的传奇人物曾国藩了。

曾国藩,字涤生,谥号文正,绰号曾剃头,湖南湘乡人(今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人)。

曾国藩出生于地主之家,小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好学生,他不贪玩,也不淘气,读书非常认真。二十三岁,曾国藩考上举人;二十八岁,考中进士。如果没有出现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的一生会比较平淡,一辈子当自己的官,不会卷入太多是非中。

老天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他注定要成为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他为清廷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寿命。对曾国藩的评价至今毁誉参半,在很多人眼里他仍然是个“剃头专家”,在一些人眼里他是个圣贤,是继往开来的大人物。

清末有人这样评价曾国藩:明朝有一君一相,明君是朱洪武,贤相是张居正;清朝也有一君一相,君是康熙,相就是曾国藩了。

有人吹捧难免有人骂,章太炎就痛骂曾国藩是民贼。章太炎是个性格很矛盾的人,他既厌恶曾国藩镇压人民,又庆幸曾国藩把洪秀全给灭了。章太炎赞同革命,但不赞同洪秀全式的革命,自相矛盾也可以理解。

曾国藩在现代的媒体和文化中,也是一个大红人,现在成功学甚嚣尘上,全民都在追捧曾国藩。为啥呢?因为曾国藩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官,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很适合成为中国人的偶像。像乔布斯、巴菲特那样的成功典范显然不太适合中国国情。

经过媒体层层包装的曾国藩是真实的曾国藩吗?

其实,真实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成功学大师,许多书把曾国藩塑造成那种严于律己不苟言笑的人,无非是教导别人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做事。曾国藩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学大师,他给自己写了两句墓志铭:“不信书,靠运气。”

看到没有,首先就是不信书,虽然曾国藩是一个儒生,但他从不相信教科书上写的东西。曾国藩觉得这才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反过来讲,如果相信书的话,就很难成功了。接着,曾国藩说靠运气,这无异于给那些刻意追求成功的人当头一棒,连曾国藩自己都说他能有今天,首先靠的是运气。

但我们千万别被曾国藩的话误导了,所谓靠运气并不是说运气真的很重要,运气只是成功道路上次要的东西,实力是基本,运气是东风。

曾国藩根本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迂腐的儒生,他是一个脑子非常活的人。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不断发展壮大,后来曾国藩的部下很多人劝他黄袍加身,其中甚至有左宗棠这样桀骜不驯的人。后来,李秀成也劝曾国藩自己当皇帝,但曾国藩还是拒绝了。拒绝的理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曾国藩是一个权谋大师,城府非常深,当然修养也相当高。不过生性耿直的左宗棠却看曾国藩不顺眼,觉得这个人文雅是假的,正直也是假的。左宗棠是一个执著的人,他一生中在曾国藩身上浪费了不少的口水,这些口水自然极少赞扬。

曾国藩是个实用主义者,做事非常圆通,为人一点也不古板,性情幽默,喜欢开玩笑,经常逗得同事们呵呵大笑。曾国藩这个人不简单啊!

我们来看看曾国藩仕途的经历吧!

点翰林后,曾国藩其实是个闲官,这段闲散的日子里,曾国藩阅读了大量的文史著作。后来又拜唐鉴学习理学,大家知道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曾国藩当然不会灭人欲,但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了“静”的习惯,所谓“静”不是安静,而是没有任何杂念地观照事物,这样才能窥见事物的本质。我们之所以强调曾国藩学习理学的经历,是因为这段经历对他后来镇压太平军有很大的帮助。

有人或许会奇怪,理学能帮助打仗吗?确实没有直接帮助,但能起到间接作用。理学可以教会人如何辨别表象和本质,在战争中有很多的假象和干扰,如果能够看出对方的真实意图,打仗自然顺利了。

后来,曾国藩傍上了权相穆彰阿,做官做到了侍郎。咸丰上台后,搞掉穆彰阿,曾国藩却没有受到牵连,可见此人会做官。他拜在穆彰阿门下,但从不让人感觉自己结党。后来,曾国藩还上了两封批评皇帝的奏折,一举博得正直的好名声。

当官的这段日子曾国藩深深把握了厚黑术和忍术的精髓,严格说来,忍术也算是厚黑学。如果曾国藩不是一个忍术大师,很难在这种险象环生的情况下活下来,就会像江忠源那样过早地为国捐躯。因为像曾国藩这样的人,不光要对付太平军啊,有时还要应付清廷和同僚们给自己制造的麻烦。

如果非要在曾国藩身上挖出成功学的东西,那就是忍术。

可怕的湘军

团练和乡勇是清朝兵制下的产物,正规军的战斗力越来越弱,不得已才招募各地的乡勇。

清朝靠八旗兵起家,入关之后,八旗兵战斗力越来越低。三藩叛乱时,康熙主要靠绿营兵镇压了这场叛乱。从此以后,八旗兵的战斗力越来越低。为什么?因为清廷一直把八旗当做是家底,不随便拿出来用,但工具不用都会生锈,何况是兵团。

乾隆后期,在讨伐白莲教时,迫于形势需要,发展出团练和乡勇。没想到这个发明还真的应了时代的需要,以后每逢战争都会训练一批乡勇。

从乡勇团练到湘军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要走,完成这段距离的正是曾国藩。值此乱世,湖南盛行经世致用的理学思想,在清朝,湖南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方,但湖南人天生有一种强烈的“成功”欲望。

江忠源还活着的时候,曾国藩就建议训练一万人,一举拿下天京。这一万人就是湘军最早的骨干,如何治理这支军队呢?

曾国藩是这样说的:“带领湘军的小头目,第一要求能够治理百姓,第二要求不怕死,第三要求不在乎功名利禄,第四要求能够吃苦耐劳。”曾国藩用人最注重忠义血性,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可靠的,所以他最怕用那种智巧的人,更怕用像自己城府这么深的人。曾国藩不愧是一个深邃的领导者。

在湘军的将领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读书人当将军的比武夫多得多。还别说,真管用,这些读书人都是曾国藩精挑细选出来的,也许拎不起斧头,但是骨头都是很硬的。

曾国藩对士兵也有严格要求,优先选择年轻力壮的农夫,如果会玩一些兵器的更好,但凡油头滑面的一概不收。有市井气(市民气、俗气)的也不收,有官僚气的更不收。曾国藩本身是个官僚,居然如此歧视官僚,这个人做领导简直到了化境。

为了防止士兵们逃亡,曾国藩在招募的时候就各个营官到自己老家去招兵,这些兵的家庭住址父母兄弟等信息全都记录在案——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啊,点名时人不在,行,到你家里去找。曾国藩用书生管理农民,确实很有创意。

为了保证将士们英勇作战,曾国藩还提高他们的薪水。曾国藩的钱哪来的?小部分是清廷拨款,大部分还是自己筹措的,在筹钱这块,他有一个智囊团,可以从各种途径获取银两。刘蓉和郭嵩焘都是理财和搜刮的高手。所以,湘军的拿的钱有绿营兵三倍多,连打仗都受经济规律影响啊。

至于将士的薪水,曾国藩是这样安排的:带五百人,一年可以拿三千两银子,依次递增,如果能带一万人,一年可拿六万两黄金。这种激励作用是相当大的,只要你有本事,不怕死,就有可能发财。

曾国藩这人还挺有创造力,雍正无中生有创立个军机处,他曾国藩也创立了一个营务处。营务处相当于一个参谋机构,专门负责培养军事人才,相当于军营里的军校。

曾国藩管理将领有四字秘诀:勤、恕、廉、明。所谓勤就是说当将领的一定不能懒,将领一懒,军纪就会涣散,凡事都要亲临第一线,了解种种细节,然后再作决定。所谓恕就比较难理解了,大家应该凶狠才对,为什么要强调恕呢?曾国藩认为大家都是湖南人,都是乡亲,应该亲如兄弟,不要动不动就责打士兵。所谓廉很好理解,当将领的一定要廉洁奉公,这样士兵才会卖力。所谓明就是要明察秋毫,不能被下面的人糊弄。

在军中,曾国藩号召大家要吃苦耐劳,提出了四耐: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曾国藩在组建湘军时,借鉴了戚继光的经验,同时结合清朝现有的兵制。曾国藩以营为基本定编单位,初设每营三百六十人,后设五百人。在每一个营中,十人为一队,但实际上一个队有十二个人,还包括队长和斯养,斯养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其实就是一个烧饭洗衣服的,打仗中也需要这样的人。八个队又组成一个哨,在每个哨中,第一队和第五队配备抬枪,抬枪大概有三十斤左右,相当于那时候的重机枪。二、四、六、八队配置大刀和长矛,第三和第七队配置小枪。四哨为一营,营官除了指挥四哨之外,还有六队亲兵,第一和第三队亲兵是炮手,二、四、六队用的武器还是刀和矛,第五队是长枪队,没有哨长,亲兵总共七十二人。

一个营里,各个兵种搭配比较均衡,就好像一道营养均衡合理的菜,上了战场自然有威力。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增加了长夫制和帐棚制。打仗并不简简单单就是拿起武器上战场卖命,除了卖命之外,它还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清军中,没有专门用来搞后勤的士兵,后勤也不光是运粮草做饭那些,有时候还包括修筑河工、守护好漕运等等事情。

一碰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时候,清军就到处抓人来做苦力,这么做法是典型的扰民。曾国藩亲自在第一线,他知道老百姓都很反感官兵一有事情就抓人去做,所以他特地增加了长夫制和帐棚制。什么是长夫制呢?也就是说每一个营配备一百八十个长夫,这些人就是用来干活的。以后,士兵可以专心作战,不必当全能士兵了,打好仗就行了。所谓帐棚制就是各营自带帐棚,确保扎营的时候士兵有地方住,这就避免了士兵们抢占民房,说白了也是为了严肃军纪,取得老百姓的支持。

不同的人领导的湘军营制也不相同,只是说曾国藩的营制是主流,也是最成熟最有效果的。

曾国藩对练兵也非常重视,这一点跟杨秀清是一致的。曾国藩曾说,有兵不练跟没兵一个样,兵不练精跟没练一个样。所以曾国藩从不让新兵上战场,要上战场首先在练兵这块已经过关了,这就是为什么老师吴文熔和好友江忠源战死的时候,曾国藩一直没有伸出援手。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想把自己的家底全部赔进去,要想不赔,必须将兵练精,曾国藩深深懂得兵贵精不贵多的道理。

在陆军这块,太平军和湘军势均力敌,但太平军的水师明显比不上湘军。虽然太平军水师数量庞大,但编制非常混乱,作战效率很低。

打仗有时候打的是政治,曾国藩这人在政治上非常高明,为了统一军心,振作士气,他亲自编写了不少军歌,其中有《爱名歌》《解散歌》《陆军得胜歌》《水师得胜歌》等。

而且,曾国藩讨伐太平天国的檄文非常高明,他一下子就抓住了对方的要害。曾国藩闭口不谈民族矛盾,他死死揪住太平天国打倒孔教、打倒传统这点,把这场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变成东西方的文化之争,变成孔子与上帝之争。在当时的中国,谁更有市场一看就知道。曾国藩还强调地域矛盾,说太平军在广西起家,只注重广西人,把其他省份的人看得猪狗不如。

不久,胡林翼的湘军也并入曾国藩的部队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已经初具规模,足以和太平军抗衡了。

世事真是因缘巧合,曾国藩办湘军原本只是为了给江忠源补充兵源,没想到江忠源战死,他自己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我们不知道曾国藩对这样的结果是感到高兴呢还是压力很大,总之他真的站出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曾国藩也不是很顺利。

太平军将领林绍章进入湖南后,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不少地方。随后,林绍章打算占领湘潭和靖港,然后围住长沙。曾国藩让满洲将领塔齐布率一千三百人、江忠淑率两千人,前往湘潭阻止太平军。

塔齐布和江忠淑抵达的前一天,林绍章已经拿下了湘潭。塔齐布和江忠淑都认为趁着太平军尚未站稳脚跟,立即进攻。林绍章也可算得上是一员猛将了,加上他指挥的是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所以难免不把湘军放在眼里。正因为这样,一交战的时候他就傻眼了,他是真没想到这次遇上劲敌了,这些训练完不久的湘军居然比清廷的正规军还能打。

其实湘军人数也不多,也就三四千人,林绍章万万没想到自己手下身经百战的将士居然被这些乡勇打败。仓皇之中,太平军退入城内坚守。

这时,曾国藩的水师部队也抵达湘潭城外,水陆两军联合作战。林绍章也不服气,他是真不信这些人真这么厉害,觉得一定是侥幸。可惜,事实就这么残酷,由不得林绍章不信,林绍章十次出战十次失败,打到最后手下的人都快死光了。走投无路之下,林绍章带着四个亲兵连夜出城逃到靖港。

曾国藩心血来潮,想亲自指挥攻城战,拿下靖港。讽刺的是,曾国藩训练出来的湘军虽然无敌,但他自己指挥起来却手忙脚乱,就像一个新手第一次驾车一样。湘军的兵力虽然是城内太平军的几倍,居然屡次被太平军击败。一旦失败,就有人想开溜。曾国藩治军甚严,他拿着剑站在大旗后面,大声说:“过旗者斩。”

很多乡勇也很聪明,他们不过旗,而是绕着旗逃跑。曾国藩气得都快吐血,居然跟江忠源一样投水自杀,幸亏被属下救了。

羞愤归羞愤,既然活下来就得好好活着,开心地活着。靖港一战,曾国藩大败,但为了鼓舞自己生存的信心,他居然在给咸丰的奏折里巧妙地把这次惨败说成是小胜。曾国藩确实有人所不及的一面,他既不怕死,又很热爱生命,这样的人是无敌的。

湘军四虎将

靖港之战给曾国藩的打击很大,他原本以为自己很厉害的,随便派两个人就能击败林绍章,怎么亲自上阵反而效果更差?

他不得不反思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曾国藩后来总算想清楚了,自己不属于那种亲临战场第一线的人,自己不是李广,而是一个运筹帷幄的人。练兵你行,建立军制你也行,调兵遣将你还厉害,如果你连亲自上战场这样的事情都能干得出色,那你就是全才,下面的最怕碰到全才型的领导了!

曾国藩自己打仗虽不是很内行,但是用人这块他还是相当内行的。湘军中有四员虎将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

四虎首推罗泽南。罗泽南是曾国藩同乡,也是湖南湘乡人。曾国藩说他是湘军的创始人,一点没错。像这样一个百战百胜的武将并不是什么武夫农民出身,相反,罗泽南是晚清的一个大学问家,估计连曾国藩的理学功底都比不上他。

罗泽南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小时候靠借贷读书,生活的艰苦让罗泽南更加坚毅。他在饥寒交迫中完成了学业,可惜学有所成之前,母亲和三个哥哥全都病死。正当可以通过教书养家糊口的时候,一直供自己读书的祖父和嫂子也去世了。命运对他的打击还不止于此,二十九岁的时候,罗泽南乡试归来,发现他的妻子正对着三个儿子的尸体大哭。

接连经受这么多打击,罗泽南居然挺过来了。可能跟生活经历有关,罗泽南是一个非常上进的人,他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看到世道腐败、人心浇漓,但他没有选择麻木。他一心一意想拯救这个世界,这在今天看来既狂妄又迂腐,但确实符合儒家传统文人的心理。这就是罗泽南走向理学的原因,他想用理学来治疗这个遍地创伤的世界。

罗泽南虽然是曾国藩的下属,但实际上他保持着很大的独立性,而且曾国藩也非常尊敬他,公推他是湘军的鼻祖,没有他就没有湘军的成就。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打仗研究的是兵法,尤其是《孙子兵法》,罗泽南却特立独行,他不用兵法,他用理学的思想来打仗。

这人如果不是疯子,就是天才,事实证明他不是疯子,如果一个理学家是疯子的话那“理学”应该改成“疯学”。

理学怎么可以用来打仗呢?我们来听听罗泽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其实《大学》中有几句话早已概括了兵法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其实罗泽南的意思很有道理,打仗是关系很多人身家性命的事情,一定得认真谨慎,决不能陷入狂热和混乱中。“知止而后有定”说的是把握住事情的分寸,把握住分寸之后才能镇定,镇定才能心里平静,平静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然后才能胜利。

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罗泽南能够从《大学》中悟出兵法和做人的道理确实很不一般,这种人读书读出了境界,一通百通!

罗泽南曾告诉世人什么是有用的学问:“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湘军中第二大虎将是李续宾,李续宾是罗泽南的弟子。学者王闿运评价这对师徒说,罗泽南更多的是一个名帅,上阵杀敌还比不上李续宾,李续宾是当时天下第一名将。

李续宾以前是一个武夫,因仰慕罗泽南的名声而投靠到他的门下,成为罗泽南弟子后,李续宾也深受理学的浸染。

当时清军将领个个毛病一大堆,经常互相扯皮,喜欢看别人笑话。李续宾在这方面是个异类,他个性很开朗,人也特别好,跟同僚之间很少有“人际关系”的问题。谁如果需要救援,他一定在最短时间内赶过去,碰到了强敌总是自己挡在最前面。像这样一个人,就是再官僚化的人也乐于跟他交往。

古人说的良将大概就是李续宾这样的人,上上下下都夸他好,那是因为他肯卖命,又不在乎自己的得失。李续宾这人勇冠三军谋略过人心肠又好,像这样的人打着灯笼都难找,后面我们会看到他的精彩表演。

湘军的第三个猛人是胡林翼。胡林翼,字润之,湖南益阳人,也是晚清的中兴名臣之一。在湖南的这些名臣中,胡林翼家境是最好的,他的父亲是个探花郎,而他呢,也很早中了进士。可能是因为出身于官二代,胡林翼早期很有些公子哥的派头。让胡林翼改变做人风格的是他的岳父陶澍,陶澍这个人在写道光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到,此人有丞相之才,善于识人。

胡林翼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陶澍不但不责骂他,反而对人说:“林翼这孩子将来是国家栋梁,会为国家鞠躬尽瘁,现在让他放松一下又有何不可呢?”

胡林翼听说这话,一改公子作风,变成一个为国为民的好官。胡林翼不仅有理政才能,也有打仗的智慧,石达开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谁都不服就服胡林翼。

在湘军的这些牛人中,除了曾国藩外,胡林翼可能是对权术最有研究的人。李续宾也因为这个原因在曾国藩面前指责过,说胡林翼这个人待人有血性,但是也有不少的权术。曾国藩说,胡林翼确实喜欢玩弄权术,但他对你是真诚的。曾胡二人真是相得益彰,互相弥补。

最后一个猛人是彭玉麟。人如其名,彭玉麟是一个非常洁身自爱的人,很注重品行和名声。在湘军后期,随着胜利的逼近,军纪也变糟了,贪污腐败的风气在军队里愈演愈烈。彭玉麟自始至终保持着清高的本色,不仅不贪财,连朝廷赏赐给他的都不要。

值得一提的是,彭玉麟这个人不光会打仗,还是个书画家。彭玉麟最喜欢画的是梅花,他一生画了十万多幅梅花。

有人这么评价彭玉麟:千古一人,绘画堪比郑板桥,打仗不输周公瑾,诗词不亚苏东坡,爱国不逊范希文(范仲淹),用情高山流水。

也就是说彭玉麟有这么多身份:画家、军事家、文学家、爱国主义者、情圣。

西征军的落日

湘军一出手,太平军就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湘潭的失败传到杨秀清的耳中,杨秀清的性格跟湖南人倒也有点像,他也是那种越挫越勇的人。杨秀清首先将林绍章革职,然后严令石达开的哥哥石祯祥死守岳州,并派曾天养前去湖南。

曾天养是一员猛将,他很快开进湖南,攻破澧县,进攻沅陵县,与湘军对峙。石祯祥也收集溃勇,扩大势力,在湘西一带左冲右突,企图扩大根据地。

我们来说说曾天养这个人吧!曾天养是一个非常彪悍的将领,大家不要把他想象成中年人,他参加金田起义时就已经六十一岁。但这个人老当益壮宝刀未老,越是老年反而越不甘心一辈子这么平庸,很想干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于是,他跟随洪秀全参加起义。

洪秀全对他是相当器重的,曾经让他当私人卫队的统领。曾天养的长相可能跟关云长有点像,目光深邃,胡须很长。虽然已经是个老人,但打起仗来比年轻人还勇猛,十几个年轻人都打不过他。曾天养这个人也确实很自恋,他把自己当成了再世关云长,为人处世处处模仿关羽。

曾天养也不是有勇无谋之辈,他来到湖南后,决定先采取骚扰战术引诱湘军分散,然后逐个歼灭。湘军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中计了,后来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识破曾天养的诡计,下令集中优势兵力反攻。

为了对付曾天养,湘军几乎出动了所有的名将(当时很多人还不是很有名,名气都是靠太平军的尸体支撑起来的),胡林翼、周凤山、塔齐布、江忠淑、罗泽南、李续宾等人都参加了这场战争。

湘军出动了两万人,在君山和雷公湖一带布置埋伏。太平军的水师首先中计,进入湘军的埋伏圈,水军本就是太平军的弱点,哪里比得上湘军训练有素。水师吃了打败仗后,曾天养不得不放弃岳州,退守陵矶。湘军水师顺利攻占了岳州城。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了,曾天养自比关云长,怎么会是那种轻易放弃城池的人呢?其实,让他放弃城池的是石达开,石达开给曾天养下了一道命令,说岳州城估计是守不住了,你们可以退到下游,等候东王进一步的命令。也即是说,后退是石达开作出的权宜之计。

石达开作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智取,不喜欢硬碰硬。曾天养虽然执行了石达开的命令,但事后觉得很不舒服,居然不等杨秀清进一步的命令就下令收回岳州城。曾天养这次意气用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石达开在军队中的威望是非常高的,他不听石达开的命令,想指挥好一次战争恐怕很难。

最关键的是曾天养和曾国藩都想到了同一个计策,就是激怒对方,引诱对方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然后聚而歼之。结果,曾天养被湘军骂得火起,居然中计了,设计不成反而中计。太平军遭受伏击后,心里怨恨曾天养,居然和曾天养的亲兵打了起来。曾天养大败,退到临湘。

武汉的韦俊、陈玉成这些人听说曾天养大败,只好匆匆赶过来支援,一起进攻岳州。援军到来之后,与湘军展开了大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还是湘军棋高一着,在天昏地暗之时又派出一支军队偷袭,终于打退太平军。

岳州防守战胜利后,曾国藩感觉麦子熟了,到了收割的季节。农民收割的是庄稼,曾国藩收割的是人头。

曾国藩对形势的估计仍然过于乐观,现在还不是攻取天京的时候。韦俊失败后,调集湖北的兵力到湖南增援,准备再次进攻岳州。太平军在象骨港这里全歼湘军水师一个营,给了曾国藩一个沉重的打击。

象骨港一战也激起了曾天养的斗志,他带兵偷袭塔齐布。塔齐布也是一员勇将,狭路相逢勇者胜。看到塔齐布在战场上驰骋纵横,曾天养忽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他决定上战场跟他单挑,来个现代版的云长斩颜良。

曾天养提起长矛,奋力向塔齐布奔去。无论是湘军和太平军都被这种气氛所震慑,大家都是草根,从小听惯了说书,今日看到双方主将想要单挑,个个欢声雷动,在下面呐喊加油,一时忘记了这是战场,不是演戏。

说时迟那时快,曾天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来,一矛刺中了塔齐布的坐骑。因为速度太快,刺中之后,曾天养在惯性的作用下摔下马来。太平军还指望双方主将能下马单挑,倒是湘军机警,大家纷纷冲过去,割下了曾天养的脑袋。我们不要责怪湘军,曾国藩就是用高薪诱惑湘军卖命,有了曾天养的人头,这辈子都不愁吃穿了。

曾天养一死,太平军马上大乱,大家纷纷溃逃。

曾天养的牺牲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征兆,对西征军的士气打击非常大。当然,也不能把后来西征军的失败全部归到曾天养的头上,西征军先后投入到湖南的兵力多达四五万人,原本是想拿下湖南,却被曾国藩逐个击破。从战略上来说,杨秀清还没有足够重视湘军,最终让曾国藩集中优势兵力将西征军一步步耗掉。

战略的失败加上战事的失利让西征军最终失去了武汉,偷鸡不成蚀把米,湖南没有拿下来,反而要逐步丧失对湖北的控制权。其实,武汉的守军不少,有五六万人,其中大多数是新兵,而湘军只有两三万人,但大多都是精锐,所以能在四十天之内拿下武汉这座大城市。

武汉失守的消息对杨秀清打击非常大,他下令将守将石凤魁和黄再兴押回天京斩首。太平军这边是屋漏逢连夜雨,拿下武汉后,清军将领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又在田家镇击败秦日纲的部队,歼敌上万人,烧毁船只几千艘。至此,太平军在湖北已是强弩之末。

曾国藩立功不小,咸丰本打算至少给他一个湖北巡抚当当,但考虑到曾国藩是手握兵权的汉人,如果再让他当上巡抚,那是养虎为患,于是便赏给他一个三品顶戴的虚衔。

曾国藩倒也是个会做官的人,他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感谢皇恩浩荡,要誓死报效国家。

曾国藩大战石达开

肃清湖北的太平军后,曾国藩一时之间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在咸丰的奏折中洋洋得意地说,东南很快就会出现转机,形势很有可能扭转。

湘军上下比曾国藩更嘚瑟,大家都觉得太平军不堪一击,纷纷鼓噪着一举肃清江面,直捣天京。曾国藩也觉得是时候了,他在九江和湖口一带纠集部队,准备顺江摧毁太平军的防线,然后在天京城外和向荣会师,一同攻破天京城。

这个算盘是很好的,但是也有点虚。曾国藩首先应该估摸自己的势力,然后再了解太平军的势力,然而求胜心切,哪顾得了那么多。

曾国藩急命两大王牌将领塔齐布和罗泽南进攻,进攻的目标是太平军的后起之秀陈玉成。陈玉成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将领,不过太年轻了,他虽然是佯装撤退的计策击败了周凤山的军队,但是塔齐布和罗泽南同时过来袭击,被三路大军夹击,岂有不败之理。

秦日纲又在九江被击败,这时太平军呈全线溃败的颓势。秦日纲一路退到黄梅,黄梅县是湖北、江西、湖南三省的交界点,也是太平军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秦日纲不断败退的同时,杨秀清也一再地对他表示愤怒,先是让石达开取得一切指挥权,接着表示,如果黄梅再丢了,决不轻饶。秦日纲也知道杨秀清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黄梅丢了,自己的脑袋估计也保不住了。

秦日纲背水一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他不断地加固防御工事。他在黄梅城外挖掘了许多巨大的梅花坑,深达丈余,里面布满了地雷和竹签。黄梅城的周围陷阱重重,滚石檑木一大堆,秦日纲自认为湘军这次怎么也不可能拿下黄梅城。

秦日纲千算万算,就没有算到湘军有几十个间谍潜入军中。这些间谍冒充太平军,将城内外的布置弄得一清二楚,塔齐布对太平军的陷阱了如指掌。

尽管如此,秦日纲还是仗着坚固的防御工事屡次击败湘军。秦日纲没得意多久,湘军内外夹击,攻入城内,放火烧成,击败秦日纲。这次湘军付出的代价相对较大,死伤甚巨,猛将塔齐布也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秦日纲和陈玉成退到宿松和太湖一带,两人都饱受挫折,心里留下了一点阴影,守着阵地死活不肯出战。

咸丰四年(1854年)十一月初七,罗泽南率领四千人向濯港进发,遇上了罗大纲和赖桂英,太平军方面有两万人。罗大纲虽然也姓罗,但此罗远不是罗泽南的对手。罗大纲自乱阵脚,居然分兵突围,结果正好被罗泽南拧紧一个拳头击败。罗大纲和赖桂英被击退之后,也学着秦日纲的样子,坚守不出。

由攻势转为守势,这是太平军最大的变化。

不是湘军太猛,而是太平军的士气正在不断下跌,这说明庞大的太平集团出现了问题。当你的敌人做得比你更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战场上尤其如此,在这一点上,以洪秀全杨秀清为代表的太平集团做得不够好。

不久,罗大纲在几支湘军的猛烈攻击下,损失万人,退到湖口。湘军锐气高涨,一鼓作气击败九江江面的太平军水师部队。

湘军完全收复了湖北。

太平军全部退到九江湖口,湘军近两万人也严阵以待,准备一举攻下九江和湖口。为了鼓舞士气,曾国藩亲自来到九江。

这边杨秀清比较悲剧,他对秦日纲非常痛恨,让石达开代替秦日纲主持西征军的一切军务。杨秀清当然很想一刀斩了秦日纲,但秦日纲毕竟是洪秀全的人,让秦日纲主持西征军事宜也是洪秀全的主意。打狗也得看主人,何况是杀一个王。

杨秀清知道,如果长江上游的防线全部失掉,太平集团就岌岌可危。杨秀清让石达开统领西征军不只是为了表达对洪秀全的不满,而是真切地希望他能够挽回败局。所以,杨秀清把新训练出来的几万新兵全部交给石达开。但石达开能不能力挽狂澜是个很大的问题,西征之前,太平军的势力很强大,水师部队也很庞大。现在水师部队几乎全部被摧毁,陆军屡战屡败,损失了不少人。

九江其实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城市,但战略地位也很重要。清廷方面认为,南方的大局全在于长江,长江的关键全在于九江。石达开也是这么看的,守住了九江等于是为安庆和天京提供了保障,同时又能随时反攻,进攻其他省。

石达开这个人做事很有计划,在全军防守九江之前,他趁着湘军和秦日纲大战。从背后搞到了很多粮草,全都运往九江,准备在九江跟湘军来个大决战。

秦日纲也不是没有功劳,他的功劳就是为石达开赢得了充足的时间。石达开让自己的心腹爱将林启容镇守九江,林启容这个人前面曾提到过,还是有几把刷子的,打仗跟石达开很像,都是稳健保守派,都有一个宗旨:以最少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获。

林启容是个防守天才,他居然用石达开抢到的粮食做成堡垒。他把糯米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制造出黏性十足的堡垒,因为黏性十足,很适合抵挡炮弹的袭击,也会让湘军进攻时很纠结。你想想,一群人拿着刀枪往前冲,忽然前面是一堆糯米团,是应该上,还是应该退,上的话会被黏住,行动不便。

西征军水师覆灭,石达开知道要想打赢这场战,还必须建立起一支水师,而且是更加精锐的水师。所以,他在安庆设置了造船厂,模仿湘军建设水师的经验,准备打造出一支像样的水军。

曾国藩指挥两万湘军攻城,但都被林启容击退。林启容不愧是得到石达开的真传,防守密不透风,湘军将领童添云阵亡,罗泽南也受了伤,李续宾也不能讨到好处。战事处于胶着状态。

石达开不愧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九江在防守的同时,他还在到处打劫湘军的粮草。盛衰之势极有可能扭转,湘军攻了一个多月,没有半点效果。石达开认为,战事越久对自己就越有利,时间一长,曾国藩必定心浮气躁,然后会更加急于求成,到那时或许就是出击的时候。

鄱阳湖那边的水战也正打得热火朝天,石达开知道湘军水师厉害,亲自指挥战斗。他发现湘军舰船有一个弱点,舰船虽然庞大,却很笨重,搏杀与移动主要靠舢板来完成,如果拿掉舢板等于是拔掉老虎的牙齿。

石达开故意撤走鄱阳湖口的水军,引诱湘军进入鄱阳湖。湘军果然中计,等湘军的舢板全部入湖,石达开下令封锁湖口,然后把湘军的大船小船分割开来,再派小舰艇去放火攻击,湘军的小船被歼灭之后,大船就只能坐以待毙了。湘军水师败退到九江,石达开下令趁着夜色进攻,同时袭击曾国藩的座船,杀掉船长,曾国藩差点成为阶下囚。虽然侥幸逃走,曾国藩羞愤交加,投水自杀,再次被部下救起。这都怪江忠源,开了一个好头,以后湘军将领打败了如果不自杀,仿佛觉得内疚似的。

这一战粉碎了曾国藩直取天京的计划,石达开终于挽狂澜于既倒,解救了天国的一次大危机。西征战场的胜利仰赖于杨秀清的运筹帷幄,杨秀清选择了石达开,石达开胜利了,证明了杨秀清决策之正确。

湖口之战后,石达开迅速占领江西的大部分地方,部众也扩大到几十万人。曾国藩带着湘军守卫南昌,此时南昌变成一座孤城,出于谨慎考虑,石达开并没有攻打南昌。石达开当然是担心损兵折将,但没有将曾国藩的湘军斩草除根,也是一个很大的失策。

门口拔牙

1854年,琦善病死,托明阿继任江北大营的统帅。

江南江北大营宛如天京门口的两颗獠牙,既随时威慑着天京,又能扼住太平军南侵的态势。向荣有事没事经常骚扰天京城,让杨秀清很头疼。

1855年,江苏巡抚吉尔杭阿进攻镇江。镇江和瓜州都是战略要地,向荣已经扼住了长江水路,如果镇江和瓜州失去,两路清军就会汇合,直逼天京。杨秀清下令从南京调兵增援镇江,但全被向荣和张国梁等人击回。不得已,只好从长江上游调兵,命秦日纲为主帅,率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人驰援镇江。这几个人都是会打仗的人,秦日纲可能稍微差点,但陈玉成和李秀成挺能打的。

陈玉成很猛,他突破清军重重封锁,进入镇江,和城内太平军会师。3月18日,太平军与清军、湘军激战了一天,大败敌人。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陈玉成自告奋勇,要攻打江北大营,拿下扬州,解决粮饷问题。

陈玉成和李秀成不愧是猛将,轻松拿下了江北大营,攻克扬州。此时,石达开率领三万大军直逼江南大营。石达开先是引诱向荣分兵,然后秦日纲趁机包围吉尔杭阿,吉尔杭阿是条汉子,战斗到最后。咸丰愤怒之余,大大赞扬了吉尔杭阿勇于牺牲的精神,谥号“勇烈”,追赠其总督头衔。事后,连吉尔杭阿的尸体都没找到。

向荣反应过来时,匆匆赶过来支援,没想到迟了一步,镇江周围的清军营垒先后被攻破。向荣又被秦日纲打了回去,前有秦日纲,后有石达开,向荣这次估计是凶多吉少了。

这时,杨秀清又从天京城里调出精兵,三路大军合围向荣,终于攻破孝陵卫大营。向荣毕竟是一个老将,败也败得比较从容,沿途还不停地阻挡,最终被秦日纲击退。向荣到了丹阳后,终于安静下来,一安静下来,悲从中来,心想我勇猛了这么一辈子,最后像狗一样被人追着打,没脸再活了。一个大男人,没有用刀给脖子来一刀,反而像女人一样拿着白绫上吊,说明在最后的日子里向荣的心情是抑郁的、悲哀的。

听说他自杀,咸丰也很悲哀,给他上谥号“忠武”,对外说他是病死的。

本来太平军形势一片大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天京城内正酝酿着血雨腥风。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1908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