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洋务派的保守主义倾向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哪些困难?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5-10 12:04:41 0 刘锡鸿

洋务派的改革目标是什么呢?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经营者郑观应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倡培养产业的同时,创办学校、报社,要求废除科举和缠足等,其改革方案与洪仁玕的《资政新篇》十分相似。他还把中国的学问定位为“道(本)”、欧洲的学问定位为“器(末)”,认为中国长久以来迷失了“道”,此时应该引进欧洲技术的“器”,使“本末”得以融合,从而“回归孔孟之正道”。

	洋务派的保守主义倾向给洋务运动带来了哪些困难?

被誉为中国报业之父的王韬,在上海墨海书院期间向传教士麦都士学习西方的学问。太平天国进入江南后,他为了自卫试图创建西式军队,因化名黄畹向太平军提示进攻上海的方法受到通缉,逃往香港。王韬从英国留学归国后,1874年创办了《循环日报》。他提倡铺设铁路、开采矿山、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国民意识。如果引进了作为“器”的欧洲制度,一百年后中国必将超越欧洲,数百年后还将实现“大同”乌托邦的理想。“孔子之道”仍是不变的真理,通过对官僚纲纪的肃正恢复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理想的社会关系,便能够实现国内的稳定。

也就是说,对儒教的信仰虽各有差异,但它却是洋务派们共同的倾向,这种传统主义的姿态并非仅体现在李鸿章一人身上。他们的对手太平天国虽一方面接受基督教,却仍具有建设正统的传统王朝这一复古主义的侧面。换而言之,“回归本来的中国”这一主题,是接受欧洲近代洗礼的19世纪后期的中国共同的反应。洋务运动和太平天国也和这种时代精神不无关系。

然而洋务派体现出的保守主义倾向,给洋务运动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困难。铁路的铺设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最早的铁路是1876年上海和吴淞之间的铁路,两年后被政府收购并废弃。其中值得注意的要数1881年上书称“铁路建设有害无益”的刘锡鸿。

1876年,刘锡鸿作为首位中国外交官,和洋务派官僚郭嵩焘一道被派往英国。在那里他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并感慨万千。然而回国后,刘锡鸿不但没有发挥这种经验,反而举出铁路会破坏墓地的风水、中国治安太差无法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等九条理由反对建设。

刘锡鸿还在奏折中称:“火车实西洋利器,而断非中国所能仿行也。臣窃计势之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此处重要的是,他认为欧洲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应有的治世,即《周礼》等古典所描述的理想的乡村统治的乡官制度。

刘锡鸿的评价标准充其量只是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把近代的技术和制度视同枝叶的中体西用论,未能把欧洲文明作为基于与中国不同原理上的一种文化来进行把握。这种倾向也同样可见于洪秀全对基督教的理解,他认为欧洲宗教的基督教在古代中国也被信仰。可以认为这种思维是近代初期的中国接受外来文化的一个典型。然而,这种思维导致了欧洲文明源自中国的“西学中国起源论”,反过来又束缚了改革的进展。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30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