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合纵连横——年轻的老头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1 11:53:41 0


话说当初子夏被魏文侯请到魏国办校讲学,后来身体逐渐衰老,再加上水土不服,因此告辞了魏文侯,回到卫国。魏文侯不好勉强,只得礼送老师回国。

子夏回到卫国,卫国国君奉若上宾,亲自上门拜访老爷子,然后亲自批地盖楼,为老爷子重新在卫国开校做准备。子夏的学校重新开张,卫国君臣都来捧场,公卿子弟纷纷报名入学。

子夏的学校从平民学校一下子变成了贵族学校。

原本就打算在家乡平安送终了,可是世上的事情往往不是这样如人所愿。

没过几年,子夏的儿子盲肠炎发作去世了。

这可是独生儿子,子夏伤心得吃不下睡不着,没日没夜地哭泣,谁劝也没用。

哭到最后,哭成了白内障青光眼,老爷子哭瞎了。

瞎了之后接着哭,基本上是向哭死的路上去了。

徒子徒孙们束手无策,徒子徒孙的家长们,也就是卫国的公卿们也是没有办法。正在大家都等死——等着子夏哭死的时候,救星终于来了。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夏的聪明是著名的,做学问上就连孔子也对他赞赏有加。可是,子夏性格上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吝啬,第二是孤傲。因此,子夏没什么朋友,子贡勉强算一个,但更多的只能算是关照子夏的大哥的角色。子夏唯一的一个朋友是曾参,曾参虽然不够聪明,但是为人真诚实在,谦恭礼让,这恰好与子夏的性格互补。

孔子去世之后,子夏与曾参的友情有增无减。子夏回到卫国,还常常与曾参书信往来,有时互相拜访看望。

在得知子夏丧子之后,曾参就知道子夏过不了这一关,于是不顾老迈年高,从鲁国来到了卫国。

“师兄啊,我看你来了。”曾参看见子夏两眼茫然,禁不住一阵心酸。

“老兄弟啊,你来了,我以为见不到你了呢,呜呜呜呜……”子夏听到曾参的声音,就像茫茫沙漠中遇到了一个同样迷路的人,终于可以在渴死之前得到一点安慰。

师兄弟两个抱头痛哭起来,都是眼泪鼻涕一大把。

哭过一阵,两人总算擦干了鼻涕,开始说话。

“老天哪,我究竟犯了怎样的罪过呢?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子夏哀叹。白发人送黑发人,确实令人心碎。

“你以为你没有什么罪过吗?你这是咎由自取。”出乎子夏的意料,曾参不仅没有安慰自己,反而厉声斥责自己。

若是别人这样说,子夏就要下逐客令了。可是,老兄弟这样说,只能让他吃惊。

“为什么这样说我?”子夏问。

“从小,咱们就跟着夫子学习,可是后来你去了西河,发达了,天下闻名了,却不能宣扬夫子的学说和名声,这难道不是罪过吗?你看看子贡师兄,人家走到哪里就把老师的名声宣扬到哪里,让我们这些师弟们都受益,可是你呢?你死了儿子伤心成这样,可是你父母死的时候你有这么悲痛吗?这难道不是罪过吗?当年你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也来了,你也不过就哭了一阵子。夫子曾经教导我们,悲痛应该是有度的,可是你看看你,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竟然把自己哭瞎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

子夏愣了半天,突然扔掉手中的拐杖。

“老兄弟啊,你真是一席话点醒梦中人啊,我错了,我真的错了。我,我改还不行吗?呜呜呜呜。”子夏认错了,然后又哭了起来。

“改还哭?别哭了。”曾参又是厉声说道。

“我,我不哭了,我不哭了。”子夏急忙收起了眼泪,强作欢颜。

曾参劝住了子夏,又在子夏这里待了一些日子,这才回鲁国去了。

子夏虽然瞎了眼,但还是继续开自己的学校,教学则全部交给弟子们去做。

这一天,负责学生报名的张扬带了一个报名的学生来,子夏很奇怪,为什么报名这样的事情还要到自己这里来。

“这是怎么回事?”子夏有些不高兴地问。

“老师,这个学生我实在不敢收啊,只能您老人家亲自决定了。”张扬小心翼翼地解释。

是没钱?还是品行太差?还是太蠢?子夏想。其实他早就告诉过张扬,只要有钱,蠢一点也收。只要聪明品质好,没钱也收。如果品行不端,再聪明再有钱也不收。

原来,这个学生名叫王诩,今年不过九岁,天资聪明过人,家里也很有钱,品行也很端庄。可是,无论去哪里求学,都被拒之门外。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太聪明被嫉妒?

因为太聪明而没人能教?

都不是,是因为太丑。

丑到什么程度?丑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地步,丑到看上去已经六七十岁的程度。

“他会影响大家的食欲。”张扬说。他担心招收王诩会引发其他学生的反对。

子夏笑了,因为太丑而没人要的事情还真没有听说过,不过老师曾经说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不应该歧视长得丑的人。

“反正我瞎了,那就交给我吧。”子夏说。他喜欢聪明的学生,丑不丑无所谓,反正自己什么也看不见。

就这样,王诩算是因祸得福,直接成了子夏的关门弟子。

王诩是卫国人,祖上原本是周朝王室的人,因为避难从洛邑流亡到了卫国,家境还不错。王诩生下来就显老,满脸皱纹,看上去已经六十多岁。

其实,每个小孩生下来都很丑,都是一身皱纹。问题是,人家别的小孩长大一点就舒展了,可是王诩不一样,皱纹始终长不开,一直就是六十多岁的样子。

不过,长得奇丑的人通常都很聪明,王诩就是如此,聪明到家里人根本教不了,说出话来就像六十多岁人一样充满人生智慧。家里人于是四处求名师教导,可是因为长得太丑,看上去令人作呕,所以就算家里有钱,也没人敢收。还好碰上子夏瞎了眼,这才收下了他。

收下了王诩这个关门弟子,子夏非常高兴,一来是王诩聪明,二来是恰好有一个能陪自己说话的人。所以,子夏将自己平生所学倾囊而出,都教给了王诩。而这些不仅包括子夏最拿手的《左传》和《诗经》,还包括这些年来那些有出息的弟子们的成就,其中就包括李悝的《法经》和吴起的《兵法》。

原来,子夏办学校最讲究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非常重视把最新的知识教给大家,因此子夏会不定期地派弟子前往各处搜集最新的学问,重点则是自己那些有成就的弟子那里。

“我瞎了眼,才会招你这样的弟子啊!”子夏常常这样对王诩开玩笑,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弟子,认为他比李悝吴起们都要聪明。

转眼三年过去,子夏终于也去世了。

王诩怎么办?

还是没有人愿意教他,而事实上,已经没有人能够教他了。

所以,王诩回家了。

到二十岁的时候,王诩决定出门游学。

“你去吧,我们不担心你。”父母说。在他们的面前是一个六十多岁的小老头,劫财劫色都不用担心,做人肉包子都怕蒸不熟。

就这样,王诩上路了。

从那之后,天南海北大江南北,王诩到处都去,什么都看,什么都学。

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王诩学成了天下第一杂家。

终于有一天,王诩厌倦了漂泊,他决定找一个地方去发挥一下自己的所学。而这个时候,他正在楚国,吴起是楚国的令尹。

于是,王诩决定去找师兄。

见到吴起并不容易,吴起的卫队凶悍而庞大,王诩试图在路上拦住吴起,结果被卫队扔到了一边,要不是看在他是个老头的份上,可能还要踹他两脚。

没办法,王诩只能托人求见。好在他的智商够高,没几天时间,吴起答应见他。

去见吴起的时候,王诩发现吴起的家里阴气森森,执戟卫士和弓箭手遍布在每个角落。而王诩本人不仅被反复盘问,而且被搜身。

“太夸张了吧?”王诩有些不喜欢,他觉得吴起有些得志便猖狂的意思。

吴起见到王诩的时候,则很吃惊自己怎么有这样一个师兄,而自己一点印象也没有。不过后来他知道其实这是自己的师弟,只不过他长得比较老。令人欣慰的是,岁月并没有让王诩变得更老,他一直就是六十多岁的样子。从这一点来说,他算是越长越年轻了。

吴起听说过自己有这么一个师弟,见到真人的时候,他觉得好像没有传说中那么丑。

王诩是个内心孤傲的人,所以并没有说自己来找师兄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仕,而只是说来看看师兄。不过吴起是个聪明人,从王诩的言谈之中看得出这个小师弟对于治国行军都有自己的见解,既然是来谈这些,自然是想要在这里谋个出路。

吴起也是一个高傲的人,对于王诩的印象其实不错,不过他决定装聋作哑,不给王诩这个机会。之所以如此,并非嫉贤妒能,而是出于对自身处境的考虑。当时正在吴起变法期间,变法不算太成功,但是得罪的人遍布楚国,自己的人身安全随时是个问题。所以,这个时候让王诩来蹚这趟浑水,对于王诩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基于这样的考虑,吴起热情地招待了王诩,但是绝口不提向楚王举荐他的事情,话题也总是向学问而不是政治军事的方向上转。

王诩十分失望,在吴起这里盘桓了几天,告辞而去。

“吴起是嫉妒我的才能,还是嫌我丑?”王诩带着满腹的猜测和不满,一路北上了。

原本,王诩对于功名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可是在吴起这里意外受挫,使得他反而决心要在这条路上走一走。

王诩的目的地是大梁,那里还有他的师兄公叔痤。王诩相信,为人忠厚的公叔痤会比性格高傲的吴起更懂得如何关照小师弟。

来到大梁,王诩到相国府报上了师弟的名头,果然很快得到了公叔痤的接见。

相比于吴起,公叔痤的招待似乎更加热情一些,气氛也更好一些。王诩在吴起那里的时候,气氛是相当紧张的,确切地说就是吴起要随时提防刺客,因此保安措施十分严密,杀气十足。而在公叔痤这里,就要随和得多。

与吴起不同,公叔痤与子夏老师和子夏的学校始终保持着联系,因此对于王诩的了解也更多一些。不过即使如此,实际上也仅仅知道一个大概,并不真的了解王诩。

在对待王诩的问题上,公叔痤和吴起也不相同,吴起是有点自顾不暇,因此不希望连累王诩。而公叔痤则是希望能够物色自己的接班人,要看看王诩是否合适。

因此,公叔痤和王诩的谈话内容就更加深入。

然而很快,公叔痤得出了结论。

结论一,王诩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结论二,王诩不能用。

为什么公叔痤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因为,王诩对兵法太精通了。

公叔痤知道,一个人如果精通什么,就一定会热衷于使用什么。因此,如果王诩今后成为魏国的相国,必定会频繁用兵。而公叔痤的想法,恰恰是不希望魏国穷兵黩武。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其实王诩精通的不只是兵法,他之所以要在公叔痤这里刻意地炫耀自己对兵法的精通,是因为他在赌吴起的气,想要让公叔痤知道,自己的兵法并不比吴起差。

终于,公叔痤也没有向魏武侯举荐王诩。

又是同样的结局,又是带着困惑和失望,王诩离开了大梁。

“他娘的,什么师兄弟的感情?全是扯淡。”王诩愤愤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202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