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诸葛亮在两三个月内可以擒孟获七次?

诸葛亮南征,除去往返时间,用于作战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都不大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以上的战役。

“七擒孟获”是真实的吗?诸葛亮在两三个月内可以擒孟获七次?

在《三国演义》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情节,大概莫过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了。

《演义》写道,刘备死后,蛮王孟获联络南方各郡的大姓起兵造反,攻城略地,蜀汉的边境地区扰攘不宁,人心浮动。为了巩固蜀汉大后方,以全力与曹魏抗衡,请葛亮亲率大军五十万南征。他坚持“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屡擒屡纵,共达七次之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诸葛亮终于征服了孟获。这个桀傲难驯的蛮王率领妻子兄弟和死党,心悦诚服地拜倒在诸葛亮的面前指天发誓:

“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也!”

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南征确有其事。但至于有没有“七擒孟获”这个事情,史家的认识实际上是有分歧的。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刘备死后不久,蜀汉的后方南中地区(今四川西南和云南、贵州的北部)就接连发生了益州郡大姓雍闿、牂牁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的叛乱,给蜀汉政权的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诸葛亮并未立即出兵平叛,而是经过两年休养生息,把内政外交事务处理妥贴之后,于蜀汉后主建兴三年(225)春天亲率大军南征。当年秋天,南中地区的叛乱被全部平息。通过这次平叛行动,诸葛亮安抚了当地人心,消除了隐患,实现了他出山时在《隆中对》中所说的“南抚夷越”的战略计划,为此后的北伐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后方。

这就是陈寿的《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平定南中的记载。其中完全看不到关于“七擒孟获”的任何痕迹,甚至连孟获的名字也没有出现。

“七擒孟获”见于裴松之为《三国志·诸葛亮传》作注时所引《汉晋春秋》的记载。这个史料也为东晋史学家常璩在他的《华阳国志》里所采用。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就是根据《汉晋春秋》的记载演绎而来。通过《演义》作者的加工和渲染,在读者的面前展开了一个个神奇而绚丽多彩的故事。

蛮王孟获凭借险恶的自然条件和各路洞主、夷帅的协助,与诸葛亮抗衡。毒气聚集的泸水,连木头都要沉底的西洱河,土人饮之倍添精神、而外方人饮之即死的桃花溪,令北方人闻之丧胆的“瘴气”,以及那几个险恶的哑泉、黑泉、灭泉、柔泉,都是孟获的有力武器。更不用说还有藤甲护体刀枪不入的“藤甲兵”、木鹿大王的象阵和虎豹豺狼、毒蛇猛兽组成的兽兵。这些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天险,难以战胜的对手,都被诸葛亮一一征服,并且一连七次将孟获擒获,让他最终心悦诚服地归顺,发誓不再造反。

就小说的故事而言,这些情节在全书之中显得别开生面,从而令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就历史而言,“七擒孟获”之事虽见于史书,但并不等于就是确凿的史实。这是因为,即使以常理推论,所谓“七擒孟获”也很难经得起推敲。

首先,“七擒孟获”不具备时间条件。诸葛亮于后主建兴三年春三月从成都出兵,当年秋天到达滇池(今云南昆明),彻底平息了这场大规模的叛乱,所用的时间是非常短促的,前后大约半年左右。从四川盆地到云南中部,路程在一千公里以上,而且全是崎岖难行的山路。在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古代,南征大军光是花费在路途上的时间就需要两三个月。剩下的三四个月,蜀汉军队还分别平定了其他几个地方的叛乱。这样一来,用于平定孟获叛乱的时间最多只有两三个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孟获,都不大可能组织起多达七次以上的战役。

其次,严峻的战略形势也不容许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搞什么“七擒七纵”。诸葛亮南征的时候,正是蜀汉政权的“危急存亡之秋”。刘备东征一败涂地,国家元气大伤。北方有强大的曹魏虎视眈眈,东方好不容易才同东吴恢复了联盟关系,而大后方又发生了大规模的叛乱。对于诸葛亮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平定南方的叛乱,然后立即回师北上,去对付蜀汉的头号敌人——曹魏。可以想象,南征途中的诸葛亮会是如何焦虑地关注着北部边境的动静。万一南方的战事还没有结束,曹魏已经从北方发起了强大的攻势,而蜀汉军队的统帅还率领着主力部队远在南方,那时的局面将怎样收拾?所以,即使诸葛亮有充分的把握对孟获屡擒屡纵,一生以谨慎著称的他也不会这么干。

正如清代人所编的《通鉴辑览》所说,“七擒孟获”的故事虽然为后世津津乐道,而实际上却是“无识已甚”。诸葛亮南征固然要使“南蛮”心服,但屡擒屡纵却如同儿戏。古人说“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如今要说的成了“一再为甚,其可七乎”?

正因为如此,与诸葛亮同时代,又当过蜀汉官吏,专管政府文件的史学家陈寿在撰写《三国志》的时候,不仅没有采纳“七擒孟获”的传说,就连孟获这个名字也没有收录。这说明,当时或许根本就没有“七擒孟获”这回事,至少是陈寿都不知道有这回事。

历史上是否有“七擒孟获”这件事尚且值得怀疑,《演义》中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更难以让人相信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13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