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遥想公瑾当年”,为什么周瑜被誉为最有风度的儒将?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古代最有风度的儒将,恐怕非周瑜莫属。而周瑜身后连续几位东吴统帅,鲁肃、吕蒙、陆逊都可以称为儒将。这在中国军事史上,可算是一件有趣的现象。

“遥想公瑾当年”,为什么周瑜被誉为最有风度的儒将?

儒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书生。以一介书生而统领千军万马,建功立业,名垂青史,是许多读书人最向往的成就和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被人们称为“儒将”。

儒将,往往又包含着对一个军人风度、气质以及成就的评价。气质儒雅,有学者风度,而又战功卓著的将军,才会被人们承认为儒将。因此,儒将的地位通常也很显赫,常常都是统帅。老打败仗的将军,风度再儒雅,绝不会得到儒将的称誉。如果有人这样称呼这种军人,那肯定是在讽刺。

在中国历史上,取得大成就的儒将很多,春秋时的孙子,战国时的孙膑、乐毅,楚汉之际的韩信,唐初的李靖,宋代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袁崇焕,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国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魏、蜀、吴都拥有许多优秀的将军,其中也有不少可称为儒将。但只有孙吴的连续几位统帅,都可以称为儒将。这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可算是一件有趣的现象。

孙吴的这几位儒将,按照顺序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作为独当一面或统领三军的主帅,这几位儒将各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周瑜出身高门。他的从祖父(叔伯祖父)孙景,以及孙景之子孙忠,都担任过汉朝的太尉。东汉的太尉位列“三公”,身份极其尊贵。周瑜的父亲孙异,做过洛阳令,是首都百姓的“父母官”。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周瑜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并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修养。

周瑜的军事才能和功业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他被称为儒将也是毫无争议的。无论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以及元明以来的各种三国戏文、绣像图画中,周瑜的形象风度和气质,都是英俊风流儒雅。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中国古代最有风度的儒将,恐怕就是周瑜了。这和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有很大的关系: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三国志·周瑜传》说:“瑜长壮有姿貌。”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也说“周公瑾英俊异才”、“瑜年少美才”。周瑜还精通音律,听人奏曲有误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去看一眼演奏者。当时有歌谣说:“曲有误,周郎顾。”唐代诗人李端还以此写了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鸣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苏东坡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精心挑选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小乔初嫁”,以美人烘托英雄,更显出了周瑜这位少年英雄令人艳羡的风流潇洒、韶华似锦。“羽扇纶巾”从形象仪态上渲染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生动地刻画出周瑜面对强敌时潇洒从容、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流传,小说中有关周瑜的一些精彩篇章,特别是“群英会”一段文字,使周郎风流隽雅的儒将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但同时,小说为了烘托诸葛亮,又将周瑜写成一个心胸狭窄、性情偏激的角色。作为文学形象,小说的刻画有其成功之处,但却不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姿容俊朗、才气过人,风度气量也为时人所称道。对待同僚和部下,周瑜“性度恢廓”、“折节容下”,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周瑜以弱冠之年任建威中郎将,辅佐孙策创建基业。孙策死后,他又与张昭一文一武共同辅佐孙权。孙母吴夫人曾命孙权对周瑜“以兄事之”,可谓少年得志。将军程普以孙坚的老战友、老部下自居,对周瑜很不服气,几次寻事向周瑜挑衅。而周瑜从不与之计较。程普终于为周瑜的气度和魅力所折服,由衷地赞誉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

这句名言,十分传神地传达出周瑜身上那种令人陶醉的个人魅力。

作为周瑜的继任者,鲁肃是一位堪担重任的大将。但是在各种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绣像图画和戏曲中,鲁肃从来没有穿过军装,总是一身儒士装束。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肃的形象和军事几乎不沾边,只是一名儒士而已。这样一个形象,固然是《三国演义》刻意描绘而成的,而《演义》的作者之所以改变鲁肃的形象,也和历史上鲁肃的作为有很大关系。

鲁肃对孙吴集团的最大贡献,是关于战略决策的问题。

《三国志·鲁肃传》说,鲁肃“少有壮节,好为奇计”,“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这是说他眼光独到,深谋远虑。

鲁肃加入孙吴集团,是先结识了周瑜,然后被周瑜“隆重推荐”给孙权的。

第一次见到孙权,鲁肃便充分展示出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鲁肃的言谈一开始就引起了孙权的极大兴趣。众人告辞出来,孙权特地将他一人留下,与他合榻对饮,作了一番意义深远的长谈。鲁肃为孙权分析天下大势,认为: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这番话的大意是,曹操的实力太强,眼下不能与之交锋。先保住江东,形成鼎足之势。北方战乱频繁,可以坐观其变。一旦有变,就向西夺取江夏(今湖北武昌),进取荆州,再继续西进攻取益州,占据长江上中下游全部地区,与曹操划江而治,形成“南北朝”。待时机成熟,北上与曹操逐鹿中原,最终成就帝业。

曹操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刘表病死。在这关键的时刻,鲁肃及时地对原先的战略思考进行了修正。向孙权提出联合刘备共拒曹操,进取荆州的战略主张。他说: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曹)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同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孙权当即批准了鲁肃的建议,派他立即启程前往荆州,顺利地建立了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基础。

将鲁肃这两番话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较,就会发现,二者对天下总体形势的分析,以及鼎足而立,静观天下之变,待机而动的基本战略思考,都出奇的相似。二者都准确地抓住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后来,曹、孙、刘三家果然以荆州为舞台,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戏,并由此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更令人叫绝的是,二者在语言风格上都有着明显的相似。鲁肃的这两番晤对,可以说是堪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的战略分析,是江东版的“隆中对”。需要指出的是,鲁肃的这番对策,在时间上还早于诸葛亮。考虑到这是一次深宫密谈,当时不会泄露出来,否则真会使人发生这样的怀疑: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不是在抄袭鲁肃。

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肃给人们的印象很像苏秦、张仪一类的策士,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或谋臣,但不是一位将军。《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更是一个纯粹的文官,而且忠厚老实,毫无心计。《演义》塑造的这个形象,是为了衬托周瑜,尤其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三国志·鲁肃传》裴注引《江表传》对鲁肃有这样的评价:

(鲁肃)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一名儒将应该具备的风度、气质、修养、见识,在鲁肃身上无一不有。“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的将军鲁肃,与《三国演义》中那个除了忠诚之外别无所长的迂夫子鲁肃,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周瑜临终时上书孙权,竭力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称之为“良将”。孙权接受了周瑜的建议,让鲁肃代周瑜领兵。鲁肃果然不负厚望。《三国志·鲁肃传》记载说,鲁肃屯兵陆口,“威恩大行”。在同关羽的交往中,有理、有利、有节,既维护了孙刘联盟,又争取了东吴的利益和尊严。《三国演义》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单刀会”,按照史书的记载,赴会的并非关云长,而是鲁子敬。

接替鲁肃的吕蒙,出身贫寒,少年从军。他作战勇敢,又善于机谋,很快积功升至将军。这个时候的吕蒙可以说是一名勇将,如果没有孙权的劝告,从本质上说,也还是“一介武夫”。

同所有英明君主一样,孙权很善于识人。他发现吕蒙悟性很高,便劝他多读兵书和史书。吕蒙生性聪慧,读书非常勤奋,学问见识日益精进,连博览群书的宿儒也常自叹不如。

鲁肃是吕蒙的前辈,原来以为他只懂军事。后来经过吕蒙的驻地,与他交谈辩论,竟多次被他驳倒。鲁肃很是吃惊,拍着吕蒙的背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从此与吕蒙结为至交。

折节读书,深有心得,对吕蒙产生的影响是质的变化,使他从一名勇将升华成为一位良将。如果说周瑜是由儒而将,吕蒙就是由将而儒。殊途而同归。

吕蒙一生最大的功业,是为孙吴夺取了荆州。荆州据长江上游,以高屋建瓴之势时刻威胁着孙吴。取得荆州,孙吴才有真正的安全感,这是孙权多年的心病。考虑到曹操的威胁,孙权、鲁肃一直不愿同关羽翻脸。吕蒙接替鲁肃后,立即从国家战略安全的高度出发向孙权建议,孙刘联盟固然重要,但国家的安全更加要紧。何况像关羽这样的“熊虎之士”,根本靠不住,随时都有可能向我们发动攻击。因此应该寻找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不久,关羽全力发动对襄阳、樊城的攻势。吕蒙趁关羽后方空虚,“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擒杀。孙权终于如愿以偿得到荆州。这是一场对孙吴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役。从战略设想的提出,到战事的一步步展开,直至最终的全胜,吕蒙充分表现出他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机谋上的卓尔不群。达到这种境界的将军,堪称儒将。

荆州之战后,吕蒙旧病复发,最终不治,年仅四十二岁。孙权对他的去世所表现出的痛惜,甚至超过了对当年的周瑜。

陈寿著《三国志》,将周瑜、鲁肃、吕蒙合为一传。他这样评价三人:“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机,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陆逊是孙吴又一位儒将。如果说,鲁肃后世被人们认为只是一位儒者而不是将军,那么陆逊在人们的眼中,一开始只是一介书生。直到他建立不世之功业之后,他的儒将地位才得以确立。

陆逊以一介书生统领三军,建立的功勋完全不逊色于风流倜傥的周郎。在整个孙吴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共有三次。一次是赤壁之战,一次是夺取荆州,还有一次是与刘备的夷陵之战。陆逊参与了后面的两次。荆州之战,陆逊的功绩仅次于吕蒙。而夷陵之战的全胜,则是在他的全权指挥之下取得的。本文不拟叙述战役的具体过程,要讨论的只是陆逊本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才略和个人气质。

荆州之战吴军获胜的基本原因,是利用了关羽的骄傲。吕蒙伪称病重,使关羽放松警惕,将荆州留守部队大部调往前线,然后吕蒙率军偷袭成功,一举夺取荆州,擒杀关羽。这条妙计就出自陆逊。

为了夺回荆州,刘备起倾国之兵东征。孙吴面临赤壁之战后又一次严重的危机。此时的刘备已具有益州全部,又刚刚打败曹操夺取汉中,威震天下,而在天下人心中,陆逊还是一个年轻的书生而已。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孙权慧眼识才,毅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统帅全部西线部队迎敌。此时吕蒙已经去世,但当年跟随孙策、周瑜征战的旧将还有不少,还有一些是公室贵戚,根本不把陆逊放在眼里。这个时候,文质彬彬的陆逊毫不犹豫地摆出了统帅的架子,手握宝剑,正颜厉色地训诫诸将:“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受命于主上。在此危急存亡的关头,诸将各任其事,岂能推诿!有违反者,军法从事!”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在随后的战争中,陆逊以火攻之计,连破刘备四十余营,刘备全军覆没,仅以身还。东吴大获全胜。到了这时,那些老将终于对这位书生将军心悦诚服。

陈寿这样评价陆逊:“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陆)逊之谋略,又叹(孙)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死后,孙刘联盟重新建立。此后陆逊主要在东线对付曹魏,曾在宛城击败魏大都督曹休。孙权称帝后,又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孙权东巡建业,命陆逊辅佐太子,掌荆州及豫章三郡军事,董督军国。赤乌七年(244)陆逊被任命为丞相,走到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陆逊死后,其子陆抗继续受到孙权及以后几位吴主的重用,是孙吴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在他主持吴国军事期间,孙吴还能与晋相持。陆抗死后,孙吴很快被西晋消灭。陆逊的孙子陆机、陆云,在文学上有很高成就,是西晋名动一时的文豪。

孙权后来曾对陆逊说过这样的话:“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大意是,周瑜的气概胆略和功绩,众人只能远远瞠乎其后,无法超越。今天你陆逊可以说赶上他了。可见在孙权心中,陆逊是孙吴惟一可以与周瑜相提并论的良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13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