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趣说宋朝300年——先胜后败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14 20:31:12 0


泉漳、吴越的归顺,更像是熟透的果子落了地,虽是好事,但太没有挑战性。所以,赵光义无法满足,他还在寻找更好的证明自己的机会。

机会就在西北方向,唯一的割据政权——北汉。

北汉的君主还是刘继元,经过开宝二年那次大规模攻击后,他的日子越过越艰苦。屋漏偏逢连夜雨,北汉和辽国的关系处得越来越差,辽国总是以老大自居,动不动就粗暴干涉内政,刘继元心里很不舒服。

与之相反,辽国和宋朝的关系却开始改善。赵匡胤一心想孤立北汉,就频繁派使节到辽国串门,搞好边境关系。辽国本来是想扶持北汉制约宋朝,但眼看宋朝越战越强,马上就要一统中华,北汉就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自然不肯再花力气支持这根废柴。

刘继元命很苦,但命也很硬。本来,开宝九年的那次进攻足以将他压垮,可赵匡胤突然去世了,赵光义登基后紧急召回了军队。因此,刘继元和北汉的命又续上了几年。

好运总会到头,到了太平兴国三年底,北汉已经成了唯一还在喘气的割据政权,怎么着都要轮到他了,更何况,赵光义正急着找一个对象练练手,摆摆威风。

太平兴国四年(979),赵光义下诏征讨北汉,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负责全局指挥,统领四路大军向太原进发。另在太原石岭关部署一支精锐部队,专门负责阻击辽国援军。

按照当时的实力对比,宋军拿下北汉应该不成问题,但赵光义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一场战争的胜利。布置停当后,他随即决定率领文武众臣,御驾亲征!

攻下北汉,意味着结束唐末以来近百年的割据混乱时代,意味着亲手完成兄长未竟的事业,必将彪炳史册、名垂青史。显然,在赵光义的心里,此战的象征意义已经超过了战争本身。

我需要一场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进发之日,就选在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

战斗迅速打响。反正占有压倒性优势,宋军也不用讲究什么战略了,就是分四路围着太原城,东西南北,一齐发动狂攻。

情急之下,刘继元还是向辽国求救,契丹人还算念旧情,总算派出了一支援军。但宋军准备充分,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杀伤辽国军队一万余人,取得大胜。刘继元不死心,继续派人溜出包围圈去送信,却被宋军逮了个正着,彻底没了指望。

失去外援,北汉军心动摇,很多人规劝刘继元,积极向陈洪进、钱俶同学学习,早点投降,争取一个宽大处理(当然也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可但凡当过“一把手”的人,多少都会权力上瘾,不到最后时刻,决不撒手。所以,任凭大家哭天抢地、唾沫横飞,刘继元就是下不了决心。

众人的劝说可以不听,但有一个人的意见不能不引起刘继元的重视。

他就是此前让宋军吃尽苦头的北汉第一猛将刘继业。

杨业

刘继业,陕西麟州(陕西神木县)人。

刘继业本不姓“刘”,原名叫杨崇贵(后又改为杨重贵),父亲杨信是当地的一方豪强,乘着乱世,圈了块地,自封麟州刺史。几经辗转,杨信和他的麟州政权都依附到了刘崇门下。按当时的规矩,小土豪投靠大土豪,要送一个儿子到大土豪处充当人质,少年杨重贵就这样来到刘崇手下当差。

为了笼络人心,刘崇认杨重贵做了养孙,让他跟自己的孙子们的“继”字辈排行,取名叫“刘继业”。

世事无常,刘继业还在北汉当差,担任麟州刺史的父亲却当起了墙头草,转而依附了北汉的敌人后周。父亲死后,弟弟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又跟着依附了宋朝,甚至还曾参与宋朝进攻北汉的战斗,如此一来,简直是把刘继业往火坑里推。

好在刘继业在北汉的表现确实无可挑剔,他每次打仗都拼死在前,多次建立奇功,还获得了“刘无敌”的威名。尤其是开宝二年的那场战斗后,刘继业成了北汉当之无愧的头号战将。

因为刘继业实在太厉害,不管北汉政权的统治者如何变化,对他的倚重从来没变过。然而,让刘继元沮丧的是,现在,连这位头号战将也站出来劝他早点投降(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

应该说,刘继业这么做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在这个生死存亡的敏感时刻,你一个手握兵权的大将,还有当人质的老底,真不适合站出来谈投降的事。退一步说,就算别人可以说,你也不能说,否则难免让人怀疑你想反水。

刘继业的劝谏让刘继元很受震动,但还是下不了最后的决心,就在犹豫之间,宋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了。

四月底,赵光义亲自率军来到城下视察,在督战之余,耍出了一套更狠的战法:集中所有弓箭手,一字排开,玩命地向城内射箭。太原城瞬间被射成了一个刺猬球。在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宋军的进攻更加猛烈,个别宋军部队已经突入内城。

太原城眼瞅着将被攻破,许多北汉官吏早就没了抵抗的心思,翻墙主动投降、打包跑路的大有人在,反正是树倒猢狲散,你跑我也跑。

正当太原城内人心涣散的时候,刘继业却再次展现了猛将本色,舍生忘死地奋战在太原城头,一面指挥守城,一面组织反击,直杀得城下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就是坚持不退。

太原城毕竟只有一个刘继业,终究挡不住宋军的人海战术。刘继元眼看大势已去,放弃了最后一丝希望。

五月六日,刘继元率领百官出城投降,献上北汉十州,一军,四十一县,三万五千两百二十户。

刘继元认输了,宋军却还不能顺利进城接收,因为刘继业仍在太原城内苦战不止。外城攻破了,就退到内城继续打,箭射完了,就接着白刃战,反正就是死磕到底。他的顽强让所有人都感到诧异,之前主张投降的是你,现在君主都降了,你还玩什么命?

事实上,刘继业的行为并不矛盾,他所做的,只是为了证明一个“忠”字,开宝二年不顾生死孤身夜袭宋军是在尽“忠”,当初分析利弊劝主上投降是在尽“忠”,现在血战不屈也是在尽“忠”!

忠诚,是一个军人最纯粹的品质。

赵光义早就听说刘继业的威名,十分欣赏这位忠诚勇猛的战将,他让刘继元亲笔诏书劝刘继业归降宋朝。

手捧诏书,刘继业仰天长啸一声,卸掉浑身沾满鲜血的铠甲,放下布满缺口的刀剑,向着城内的宫阙长跪不起,满腔热血、一片赤诚,渴望以死报国的忠烈之臣,却无奈成了一名降将。

既然成为了宋朝的臣子,刘继业自然不能再姓“刘”,他改回了原姓“杨”,与北汉皇室相关联的“继”字也必须取消了,于是,刘继业变成了“杨业”。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杨业,就是小说《杨家将演义》中的“杨令公”。

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除了杨令公,其他一些人物的原型其实也已经和我们打过照面了。比如赵匡胤的二子赵德芳,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八贤王”赵德芳。再比如这次宋军的总指挥潘美,跑到演义里居然变成了奸臣“潘仁美”。演义中的大忠臣寇准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还将成为我们下面故事的主角。

错误决策

宋朝吞并北汉,意味着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彻底结束。从此,中国又恢复到大一统的状态,百姓将会得到一个更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功莫大焉。

柴荣、赵匡胤都没做成的事,却在自己手里完成了,赵光义志得意满起来,他甚至还做了一首《平晋歌》,传给大臣们一起朗诵……

看起来,做皇帝也不难,不过如此。

得意之余,赵光义决定再干一件震撼人心的大事,让自己的光芒盖过兄长赵匡胤。

人在自鸣得意的时候特别容易智商下降,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这条规律。如果赵光义能够冷静地思考一下的话,就该知道他的得意实在没有来由。

北汉经过柴荣、赵匡胤一通乱捶,早就只剩半口气,这次被拿下,其实也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可赵光义不这样认为,他更像那个“拔萝卜”故事中的小老鼠,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到了自己头上,一时间分不清自己几斤几两。

从出发到拿下北汉,掐指一算,仗已经打了五个月,宋军将士早就疲惫不堪,好不容易打赢了,大家都盼望着回家洗洗睡觉。结果,撤军的命令没等来,却等来另一道命令,瞬间让大家睡意全无!

赵光义决定,继续前进!目标——“幽云十六州”。

这个决定马上引起了将士们的不满,兄弟们这么辛苦,你居然号召大家加班工作,还讲不讲劳动者权益了?

赵光义的决定,赞成的少,反对的多。但反对者也就暗地里发发牢骚,他们知道,皇帝正在兴头上,谁提反对意见,很可能直接就送你去阎王殿。

就这样,一个信心满满的人带着一群牢骚满腹的人向宋辽边境进发了。趁他们还在路上,我们不妨坐下来分析一下,这个决策到底是否正确。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这个问题相当缺心眼,看看后面的结果,宋军输得那熊样,这决策肯定大错特错啊。很显然,这属于典型的结果倒推法,俗称马后炮,对于我们思考问题没什么帮助。

那么,赵光义一意孤行,不虚心接受多数人的意见是不是能证明,这决策就是错的呢?

也未必。

“集思广益”这个词大家听说过,可还有一句话大家应该也听说过,“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你说打仗前应该准备充分,可兵法上也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说法。你觉得不应该在将士疲惫的情况下继续发动战争,可不怕疲劳,连续作战,还是一种军队的优良传统呢。

孰是孰非?

所以说,决策分析可没那么简单,这可不比我们的饭后吹牛。

在我看来,赵光义这次决策最大的失误,不是没看到自己的不足,而是忽视了另一个因素——对手。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计篇》

比起哥哥赵匡胤,赵光义工于心计,却缺乏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他对辽国的了解,局限于一些零星的情报,而没有深层的认识。

此时的辽国,从表面上看真不怎样。睡王耶律璟早就永远地睡过去了,现在的辽国皇帝叫耶律贤,历史上的辽景宗,一个看上去资质平平的人。

耶律贤从小体弱多病,甚至连马都不会骑,这实在与游牧民族首领的剽悍形象不符。耶律贤的皇位来得也不正常,他是趁着耶律璟意外遇害(睡着后被几个下人杀死),被人拥立做了皇帝,属于非正常即位。当上皇帝后,又是安抚各路契丹贵族,又是平定叛乱,压根就没过上几天安生日子。

一个病恹恹的首领,统治着一个动荡不安的政权,在赵光义的眼里,现在的辽国就是这么个样子。

可赵光义没看到,就是在这位不起眼的耶律贤统治下,辽国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辽国境内的契丹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正在进一步融合。“幽云十六州”的获得,不仅仅是让辽国得到一块土地而已,更重要的是,大大加速了两个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互动。

契丹人不断学习汉族人冶金、建筑、医学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自己的生产力大步前进。更多的契丹人开始钦慕汉人的文化,重视教育、讲究礼仪,契丹人顽强、尚武的精神也注入了境内汉人的血液中。

辽国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管理,创设了独有的南北面官制度。就是在契丹人集聚的地方按照原有的部落管理模式,俗称北面官制(又称“国制”),在汉人较多的地方,按照汉人的传统习惯设立行政机构,颁布专门律法,俗称南面官制(又称“汉制”),这种灵活的统治方式顺应了百姓的愿望,巩固了辽国的统治基础。

只要自己生活得好,百姓并不会关心皇帝是叫“耶律三”还是“耶律四”。也正因为如此,上层的内斗才没有影响底层的稳定,立国六十多年,辽国正在逐步走向鼎盛时期。

在此还要特别提一句,辽景宗耶律贤自己虽然不太出名,但他却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老婆——萧绰,小名燕燕。

辽国历史上著名的萧太后。

赵光义的拍脑袋决策,出乎所有将士预料,同样也出乎敌人的预料。所以,当宋军一路打过来的时候,辽军也没什么防备,易州、涿州等地的守将根本没心思抵抗,一见到宋军就出城投降了。

前线频繁传来好消息,让赵光义信心大增。六月二十三日,他率军进逼幽州城,在城南驻扎。

拿下前面这座城池,就大功告成了。

赵光义的脸上不由自主地浮出一丝微笑,他仿佛已经看到率军凯旋,接受群臣和百姓的欢呼的那一天;仿佛已经步入太庙,来到父亲、兄长的牌位前,亲自主持祝捷大典,告诉他们自己取得的光辉业绩……

高粱河

幽州,又称燕京,就是现在的北京,对于辽国来说,那是他们的南京(幽州在辽国的南面)。甭管哪里的京,都说明他的地位很重要。

辽国负责留守幽州的人叫韩德让。

韩德让是一个汉人,但很不普通。韩德让的祖父是辽军的俘虏,被抓后做了奴隶,后来因祸得福,反而在辽国做了大官,主管辽国统治区内汉人的事务,韩家从此成为辽国境内汉族贵族的代表。

他的父亲韩匡嗣更牛,打小和辽景宗耶律贤关系很好,耶律贤当上皇帝后,被封为燕王,负责留守幽州。当时,韩匡嗣正好有事离开,就让儿子韩德让暂时代管幽州。

要说辽国统治者确实对韩家宠信有加,韩德让的祖父、父亲已经很牛,但和韩德让一比,你只能感叹,确实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韩德让和辽国皇后萧绰的关系可不一般。用现在的话说,萧绰算是韩德让的前女友。此前,萧韩两家曾有婚约,萧绰曾经答应嫁给韩德让做妻子,只因后来被选为妃子,婚才没结成。又据辽国路边社记载:韩德让和萧绰婚没结成,情意却在,两人不仅在工作上相互关照,生活上也是藕断丝连。

再剧透一点,辽景宗耶律贤死得较早,萧皇后变成了萧太后,韩德让和萧绰共同辅助小皇帝耶律隆绪,两人更是堂而皇之地成双入对,辽圣宗也像对待父亲一样尊崇韩德让。在韩德让和萧绰的统领下,辽国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韩德让和萧绰确实是辽国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不过,他们的故事还没开始,这次为辽国力挽狂澜的英雄,是两名极其强悍的将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

所谓“胡儿十岁能骑马”,游牧民族天生擅长骑射,也诞生了一大批具有优秀军事天赋,精通骑兵战术的将领。

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两人尤其善于运用精锐骑兵实施快速突击,论剽悍程度,即使放到整个辽国历史上,也屈指可数。

韩德让没想到,本来只是替父亲代个班,却摊上了这种大事。

辽国收到宋朝进攻的消息,紧急调拨了一批军队进幽州,但人数并不多,真要打起来,明显不够用。眼见宋朝大军压境,韩德让每天都派人去催救兵。

在韩德让的期盼下,很快有两支援军向幽州靠拢了,只是他们并不是辽国朝廷派来的,而是一路逃过来的,自己都刚吃了败仗。

前面说过,宋军打北汉的时候,辽国曾经派出军队支援。这支援军的首领叫耶律沙,耶律沙当时败得很惨,损兵一万人,连儿子的命都搭了进去,差一点就全军覆没,幸亏碰上耶律斜轸率军前来救援,才逃了回来。

耶律沙和耶律斜轸整顿好军队后,本想再去救援北汉,走到半路上才知道,北汉已经玩完了,只好掉头回去。走了没多久,又听到消息说宋军都快打到幽州了,就赶紧向幽州靠拢,帮助防守。

耶律斜轸作战经验丰富,他觉得宋军刚打了几个胜仗,士气高昂,这时正面接触肯定占不到便宜,于是率军跑到了离幽州城较远的得胜口(今北京昌平西北),既能凭借关塞进行防守,又能随时南下支援幽州。

耶律沙没有耶律斜轸那份机灵劲,为人比较实在,让他阻击宋军就阻击宋军,结果又被宋军追上暴揍了几顿,带着剩下的万把人退到了清河北(今北京海淀区清河街道一带)。

赵光义率军围住幽州城后,耶律沙和耶律斜轸一直没什么大动作。于是,赵光义乐观地判断,城外的这两支军队早就成了惊弓之鸟,不会再有什么威胁。

很可惜,这是一个错误的判断。

尤其是耶律斜轸,开战以来,他所率军队并没有遭受大的损失,还具有相当的实力,只是为了避开宋军的锋芒而故意示弱。此时,他正用阴鸷的眼神盯着宋军的举动,伺机发动反击。

六月二十五日,赵光义下达作战命令,宋军从幽州城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发起攻击。为了对付幽州高大坚固的城墙,宋军还专门制作了八百门巨型石炮,作为攻城武器。

一时间幽州城外杀声震天,城头上石块乱飞、箭如雨下。

辽国人也不是软角色,一面命令韩德让拼死防守,一面派出援军为幽州城补充兵力。当时,宋军正四面围城,援军想走城门根本不可能,后来居然通过挖地道溜进了城(围师方严,乃穴地以进)。

赵光义对幽州城志在必得,从六月二十五日起,仗连续打了十天,他四次亲临城下,督促各路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攻城,几乎每日都是苦战。无奈辽国守军实在太坚韧,好几次宋军都已经爬上了城墙,还是被生生打了下去。

宋军不但打得很猛,还同时发起了政治攻势,引诱当地的辽国军民主动投降。

幽州地区的居民以汉人居多,不少人本来就对宋朝有亲近感,再看到宋军攻势猛烈,顿时人心躁动。一时间,许多汉人都跑到宋军这边,个别机灵点还偷了几批战马来投诚。城外的形势也动摇了城内的军心,个别城内的守军也翻墙跑出来投奔宋军。

照这种形势下去,宋军只要坚持死磕,韩德让迟早有一天也会被磕死。

好在辽景宗耶律贤知道幽州的重要性,绝不会坐视不管,萧皇后更是心急如焚(韩德让还在里面呢)。这时,一员战将站出来主动请缨,要求率军前去支援幽州。

此人便是猛将耶律休哥。

辽国拨给耶律休哥三万军队,命其火速率军南下。

耶律休哥率军南下的时候,辽国同时发出了命令,要求驻扎在幽州城外的耶律沙、耶律斜轸所部等做好准备、通力配合,对宋军实施反击。

七月初,耶律休哥所部骑兵奔袭到幽州战场,沿着幽州城西的西山山麓南下。行军途中,耶律休哥要求所部将士白天每人手持两面战旗、晚上每人手持两个火把,虚张声势,迷惑宋军。

当时,宋军久攻幽州不下,心气已经慢慢消退,看到辽国援军到来,又不知其中底细,难免心里发慌。

与此同时,辽国的反击态势已基本形成:耶律沙所部来到了幽州城北,准备和宋军正面较量。耶律休哥所部则悄然来到宋军的后面,准备发动突袭。更为狡猾的是耶律斜轸,在得胜口蛰伏了十多天后,突然领军奔袭到宋军侧翼。

七月六日,耶律沙所部最先投入战斗(确实比较实在),与宋军发生正面遭遇。

地点——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

混战就此开始!

耶律沙来袭的时候,赵光义正好在附近督军四面攻城,见到有敌来袭,就地组织军队阻击,经过一番激战,总算击退了进攻。

但还未等宋军喘息片刻,耶律斜轸又拍马赶来,突然杀入宋军左翼。宋军经过数日攻城,本来就已非常疲惫,又刚经历了和耶律沙的战斗,战斗力明显下降,无力再和辽军对抗。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

赵光义意识到大事不妙,急忙下令停止攻城,把攻城部队紧急抽调过来,遏制辽军攻势。

此时,辽国最猛的耶律休哥所部也赶到了战场,从右翼杀入宋军阵中。耶律休哥不但懂谋略,也是一员猛将,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辽军的士气被瞬间点燃。

幽州城内的守军长期被宋军压着打,总算看到本国军队反击的一幕,顿时欢呼鼓舞,于是打开城门,擂起战鼓,杀出去助战。已经跑路的耶律沙,也掉头来凑热闹。宋军夹在几股辽军中间,顿时成了人人都可踩几脚的烂泥。

战斗整整持续了一天,以宋军的全面溃败而告终。宋军被追杀了三十多里地,折损一万多人。

混战中,赵光义大腿被射中了两箭,伤势很重。这次受伤,不仅让他颜面尽失,还对他日后的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

宋军乘着夜色退回了军营,他们很多人本来就不赞成打幽州,现在又打了败仗,更加没心思再战。顿时,军营里人心惶惶。

第二天,辽国人再次发动攻击,耶律休哥所部一马当先。宋军早就无心恋战,还没等辽国骑兵冲杀到跟前,自己已经潮水般地败退。一时间,主帅丢下将领,将领丢下士兵,士兵丢下锅碗瓢盆,大家都作鸟兽散,反正谁跑得慢算谁倒霉。

耶律休哥是个不肯罢休的狠角色,之前的战斗就属他攻得最凶,甚至连自己都受了三处伤。这回,他率领精锐骑兵,紧咬住宋军不放,追上就是一顿砍杀,打得宋军胆战心惊,叫苦不迭。

七月八日,赵光义一路逃到了涿州,可耶律休哥偏偏不肯放过他,在打听到他的下落后,亲自带兵追杀了过来。赵光义受了伤,已经不能骑马,只能偷偷地乘着一辆驴车继续逃跑,可谓狼狈到了极点。不幸中的万幸,一阵摸爬滚打后,他总算甩开了耶律休哥,没当俘虏。

十一日,赵光义逃进了定州,总算安定下来。宋军开始收拾残兵,稳定局势。

高粱河一战,宋朝败得极惨,不但损失了大量主力精兵和物资钱粮,还让军队患上了“恐辽症”。从此,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任务。

这样的结果让赵光义极为沮丧、懊恼。更让他不安的是,在回京以后,他还听说了一件事。

比起军事上的失败,这件事更令他恼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697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