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藩镇平服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6:34:21 0

淮西镇的平定,使天下藩镇大受震动。在李纯一鼓作气、恩威并施的强大攻势面前,成德的王承宗也主动上表归服,其他藩镇也在认真思考自己的出路,大部分都选择主动臣服朝廷这条路,只有平卢的李师道选择继续对抗,所以最终未能逃脱覆灭的下场。由此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暂时结束,元和中兴的局面已真正到来。

不战而屈人之兵

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一日,长安城内外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因为所有人全都盼到了淮西镇的彻底平定。前两年因为前方战事吃紧,李纯也因此取消了新年元日朝会,今年是三年中的首次新年朝会的,事实上,李纯是为了照顾群臣的情绪才举办这次朝会的,而他本人的心思则完全没有放在朝会上面,因为他的心中始终在思考如何彻底平定藩镇的问题。

新年过后,李纯即正式考虑对成德用兵的问题。

自李纯讨伐淮西以来,成德的王承宗一直惴惴不安,他清楚地认识到,淮西如果失败,朝廷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自己。因此,王承宗对朝廷发动的征讨淮西之战,多方进行破坏阻挠,最终迫使李纯第二次征讨成德。虽然他利用官军内部不协调统一的弱点,顶住了官军的征讨,使得李纯再一次罢兵。然而这一次王承宗不再像元和五年(810年)那样,对朝廷的罢兵感到高兴,他十分明白李纯这次罢兵并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而是为了集中兵力征讨淮西,淮西一旦平服,成德将成为李纯的下一个目标,如今这一天真的到来了。

在淮西之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柏耆的人向韩愈建议:吴元济已经被擒,成德的王承宗一定会吓破胆,此时如果拿着宰相裴度的书信前往成德劝说王承宗投降,相信他一定会主动归服,这样朝廷既可以免去劳师远征,还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韩愈将柏耆的建议上报给了裴度,裴度批准了这个想法,并让柏耆前往成德进行劝降。

柏耆到成德后,向王承宗转交了裴度的书信,王承宗是如何答复的,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此后不久,王承宗便通过魏博镇的田兴向李纯请求归服,当时王承宗提出,自己可以向朝廷作出四个方面的让步:

一、愿意将两个儿子王知感、王知信以及牙将石讯等人送往朝廷作为人质。

二、向朝廷献出先前有争议的德、棣二州。

三、朝廷可以派官员来成德镇任职。

四、将辖区内的赋税按规定向朝廷上缴。

王承宗所提的四个让步,事实上有着很深的用意,将儿子和牙将送入朝廷当人质,意味着王承宗本人如果去世,本镇节度使一职将不再世袭,节度使的任命权将归于朝廷。归还德、棣二州,是李纯第一次征讨成德时提出的要求,王承宗当时予以拒绝,并因此挑起了战争,此次旧事重提,王承宗是向李纯表示自己的悔过之心。

王承宗之所以要通过魏博节度使田兴向朝廷表示归服,是因为田兴既和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又和自己没有什么矛盾,而田兴也十分愿意帮助王承宗。为此田兴上奏李纯,认为与其朝廷再次兴兵讨伐成德,不如趁此机会接受成德镇的归服。这样既可以免除战争对河北地区造成破坏,又可以避免朝廷万一出兵失利,造成尴尬的局面。

李纯最初接到田兴的奏章后并没有批准,因为他实在难以忘掉两次征讨成德的无功而返,而给朝廷带来的巨大耻辱。现在淮西已经平定,李纯携着平定淮西的势头,完全有把握再以武力平定成德。

对于李纯的态度,田兴很有耐心,为了劝说其接受王承宗的归服,他三番五次地上奏李纯请求赦免王承宗。最终经过权衡再三,考虑到如果继续拒绝可能会伤害田兴的善意,李纯最终同意赦免王承宗。

四月二十日,王承宗之子及牙将到达京城并献德、棣二州图印,四月二十七日,李纯正式发布《赦王承宗诏》,诏书颁布后,尚书右丞崔久奉命到镇州(今河北镇定)加以宣慰。王承宗身穿素服,十分恭敬地接受诏命,此后再也不敢与朝廷对抗,尤其在转年朝廷平定平卢后,王承宗再次上疏朝廷,表示成德镇所有官员的任命,全都由朝廷决定。

自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王承宗归服后,一直到唐穆宗李恒即位后的长庆元年(821年)七月,成德镇一直比较稳定。虽然当时王承宗本人没有入朝,但从朝廷的整个局势来看,李纯接受王承宗的主动归服,还是十分明智的,这不仅省去了朝廷的兴师动众,而且从客观上讲,也为接下来征讨平卢积攒了足够的力量。

现在,李纯要面对的就是平卢的李师道,和成德镇相比,李师道可谓是将对抗之路一条道走到黑。

争取平卢

在朝廷征讨淮西镇的三年时间里,李纯征召诸道军队参战,但却始终未让平卢镇出兵。李纯担心李师道会借出兵之名,与吴元济军队互相配合,进而干扰征讨淮西的大局。

然而三年多的时间里,李师道始终活跃着,除了在两京制造烧粮仓、刺杀宰相等重大事件,以干扰朝廷征讨淮西之外,还曾出兵彭城(今江苏徐州)突袭官军以支持吴元济。如果没有魏博镇的掣肘,李师道早已经是大兵南下和吴元济联手共同对抗官军了。

当元和十二年(817年)李光颜攻取凌云栅,淮西镇呈现败亡的形势时,李师道不敢再公开支持吴元济,并派使者进京请求归顺。李纯为了集中力量平定淮西,暂时同意了李师道的请求,并派给事中柳公绰宣慰平卢。然而无论是李纯还是李师道心里都明白,平卢镇所谓的归顺仅仅是表面现象,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内容。

淮西镇平定后,李纯利用刚刚打了胜仗的大好形势,派心腹之臣、时任兵部员外郎的张宿前往郓城,让李师道效仿王承宗归还朝廷州县并以儿子为人质。如果说平定淮西之前,李师道所谓的归顺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话,那么现在李纯则要求李师道必须进行实际意义的归服。

当时围绕着真正归服朝廷还是继续负隅顽抗这一问题,平卢集团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自从李师道担任平卢节度使以来,其内部就一直存在倾降和造反两派。

元和元年(805年)李师道初掌军务时,朝廷任命久久不至,他就准备抢掠周边州县进而对朝廷施加压力。但部将高沐坚决反对,他主张李师道马上向朝廷交两税、置官吏,表示臣服朝廷。李师道听从了高沐的建议,最终取得了皇帝李纯的任命。此后每当李师道准备反叛时,高沐与其他几位部将郭昈、李公度等人均加以劝阻。

但以判官李文会、孔目官林英为首的另一派,却利用李师道对他们的信任,竭力主张反叛朝廷。他们告诫李师道千万不要以贡献十二州之地的代价,成全高沐等人忠于朝廷的名声。于是在李文会等人的挑拨下,李师道开始疏远高沐等人,将其排挤出核心集团,遣任莱州(今山东掖县)刺史。高沐内心十分不满,他在莱州上疏李纯,报告了李师道图谋不轨的想法,得到了李纯的称赞。

孔目官林英利用进京奏事的机会探听到了高沐投靠了朝廷的消息,秘密向李师道汇报了此事。于是,李师道开始在内部对主张归服朝廷的人进行清洗。高沐被骗回镇州后直接处死,郭昈、李公度等人都被划为高沐的同党或被处死,或被流放。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郭昈在被捕之前,确实派心腹郭航前往吴宁镇联络官军将领李愿,称平卢沿海的莱州、淄州(今山东淄博)等地只有囚犯驻守,防守十分空虚,官军只要派三千人直接渡海就可以攻取。不过为了防止泄密,郭昈给李愿密信的署名为刘谅。李愿收到信后立即上报皇帝李纯,李纯让大臣们商议此事,结果朝臣们一致认为这是李师道设下的圈套,因为刘谅是李师道的心腹,是绝不可能联络官军进攻平卢的。

最终在误会之间,李纯没有采纳郭昈的建议,一直到郭昈被捕,这件事情才被查出来。

淮西被平定之前,李师道对于倾降派一支采取高压政策。但随着淮西的平定,使李师道又不得不重新考虑前途的问题,因此在这期间倾降派和造反派的斗争再次展开。

李纯的特使张宿到达郓州后,针对李师道讲究面子、不肯居于人下和不屈服朝廷的心理,为李师道分析了归顺朝廷的理由。在张宿看来,李师道的身份可以追溯为皇室宗亲,如果按照辈分排列的话,李师道还是当今皇帝的叔父,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师道确实不应该屈服。但平卢近两年反状实在太过明显,可是皇帝陛下依旧忍让,平卢镇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向朝廷臣服,不然的话结局肯定会像淮西一样。

李师道听从了张宿的建议,立即遣使入朝请求割地臣服。李纯批准了李师道的请求,允许其割沂、密、海三州,并以长子入朝作人质。李师道按照李纯的要求立即去做,并奏报其长子入京的时间,应该说平卢的归服完成在即。

但就在此时,平卢内部的造反派再次开始兴风作浪,李师道的妻子魏氏反对让儿子进京当人质,而且造反派们煽动李师道,认为平卢自先节度使(李正己)以来,拥有十二州之地,精兵不下数十万,远不是淮西所能比的,如果最终对抗不过朝廷,再献出三州之地也不晚。

李师道听了造反派们的煽动,瞬间觉得很有信心,于是他再次下令将请降派全部打入大牢,然后借口平卢镇需要整顿税务,将张宿轰回了京城。

不过,此时的李纯并不知道李师道态度有变,依然对平卢镇归服抱有信心,所以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李纯又派左常侍李逊前往郓城宣慰。让李纯没有想到的是,李逊到达郓城后,李师道一改先前接待张宿的谦卑态度,在李逊面前大摆兵阵示威。但李逊毫不畏惧,走过兵阵进入府衙后,面不改色地要求李师道对归服朝廷一事有明确的态度,但李师道左右推诿,予以委婉拒绝。

从李师道的回答中,李逊感觉出李师道并无真心归顺朝廷之意,所以他没在平卢停留多久便返回京城向李纯汇报,李逊告诉李纯,如果想让平卢镇彻底归服,就必须像征讨淮西一样,大举征讨平卢。

不久后,李师道上表说平卢军情不稳,暂时不能纳质割地,至此李纯终于彻底明白,原来李师道一直在忽悠自己,于是对平卢的用兵问题开始提上日程。

不过,对是否征讨平卢,李纯始终存有一丝顾虑,这种顾虑来源于朝廷的现状以及平卢强大的军事实力。

进兵平卢

不可否认,征讨淮西的成功使朝廷声威大振。但淮西镇和平卢镇比起来,军事实力堪称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三年的征讨淮西之战,也使得朝廷在财力、物力方面有些捉襟见肘,国库为之空虚,百姓为之疲敞,如果现在立即发起对平卢的征讨,李纯担心可能会引起大臣的反对和百姓的不满。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平卢东靠大海,北有黄河,朝廷如果征讨只能从西面和南面进攻,这比处于平原之上四周无援的淮西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平卢下辖十二州,人口三百余万,拥兵数十万,那些造反派们主张打不过再割地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换句话说,朝廷如果想征讨平卢,就必须动用比征讨淮西更大的力量才能做到。

鉴于上述几方面原因,李纯不能不慎重对待征讨平卢的问题。为了能使群臣在是否征讨平卢的问题上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元和十三年(818年)六月,李纯发布《令百僚议征李师道敕》,敕文一一列出李师道的种种罪行,请百官讨论决定是否征讨。

李纯的意图很明显,他坚信大臣们在征讨淮西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以及了解李师道的悖逆后,一定会支持自己对平卢用兵。事实证明,李纯的坚信是正确的,百官在阅读了皇帝的敕文后,意见空前一致,这在十余年征讨藩镇的过程中是极为少见的。于是李纯趁热打铁,七月三日正式宣布《讨李师道诏》,开始对平卢正式用兵。

自四月李师道拒绝纳质割地到七月正式颁布征讨平卢以来,李纯虽然对是否征讨存在顾虑,但他一直在军事上进行着准备。五月十三日,以忠武节度使李光颜任义成节度使。义成治所在滑州(今河南滑县),地处平卢的蒲州(今河南濮阳)、曹州(今山东菏泽)之西。李光颜是征讨淮西的骁将,让其出任义成节度使,是为了加强对平卢西部的进攻力量。

七月一日,李纯又诏令李愬出任武宁节度使,武宁治所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地处平卢的郓州(今山东郓城)、兖州(今山东兖州)之南。平定淮西后,李纯本拟调李愬出任陇右节度使,但客观形势的变化,使李纯决定将征讨淮西的第一勇将李愬任命为武宁节度使,进而加强平卢以南的进攻力量。

经过李纯的精心部署,在平卢的正西方向滑州,有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南部有武宁节度使李愬及楚州李听的军队;在西南有韩弘的军队驻扎在那里;在西北方向有魏博节度使田兴;在正北方向有横海节度使郑权,这等于是从五个方向完成了对李师道的半圆形包围。

李纯宣布《讨李师道诏》后,朝廷对平卢的征讨开始全面展开,横海节度使乌重胤首先在齐州福城斩杀平卢军五百人。十月,李愬在兖州鱼台(今山东鱼台)击败平卢军三千人。十一月,田兴率军自阳刘(今山东东阿)渡过黄河,在距平卢治所郓州四十里处安营。十二月击败平卢军三万人,不久又在阳谷(今山东阳谷)再次大败李师道军队,此战给平卢军队以重创,使得李师道的军队士气严重受挫。

早在数月之前,田兴向李纯请求,自黎阳(今河南滑县北)渡黄河入滑州,与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军队会合共击平卢。宰相裴度认为,魏博军队既然渡河便不可再退,必须立即进军方可成功。然而两军共同出兵,如果协调不好会造成互相推诿,与其使魏博渡河后观望,不如秣马厉兵,待霜降后直接从阳刘渡河直逼郓州,那样平卢军必然会军心动摇。李纯经过慎重考虑后,采纳了裴度的建议,果然,数月后田兴就在东阿、阳谷取得了大捷。

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二月三十日,武宁节度使李愬领军攻克兖州的金乡(今山东金乡),破敌两万余人。金乡是兖州的军事重地,金乡的攻克为官军北进创造了条件。

官军的接连胜利使得李纯大喜过望,在李纯看来,此前对平卢的顾虑实在有些多余。而平卢的一败再败也让李师道逐渐惶恐起来,在其内部,许多人认为,主张造反的李文会是奸佞之臣,当初高沐等人为李师道忠心谋划,李文会却鼓动李师道杀死高沐等人,因此很多将士纷纷要求处理李文会。李师道为了稳定军心,将李文会调出郓州出任登州刺史,同时召回此前被打进大牢的倾降派郭昈等人。但李纯已经决心荡平平卢,所以李师道的做法为时已晚。

李师道召回郭昈意图向朝廷归服的做法,并没有让李纯停止征讨的步伐。元和十三年(818年)正月二日,宣武节度使韩弘攻克曹州的考城,曹州南部为官军所控制。正月七日,楚州刺史李听率领淮南军队进攻平卢,海州下辖的沭阳(今江苏沭阳)县令梁洞举县投降,同时怀仁(今江苏赣榆北)、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守军也望风投降,平卢的海州最终被官军全部收复。

在平卢的北部战场上,由于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刺史李宗奭不服从横海节度使郑权的指挥,战事受到严重影响,为此李纯立即派使者让李宗奭归京。但李宗奭鼓动部下上表,称士兵作乱暂时脱不开身,这让李纯十分恼火。元和十三年(818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发布诏令,征调在淮西之战中屡立战功的骁将河阳节度使乌重胤出任沧州刺史、横海节度使,同时将李宗奭驱逐出沧州,后来又下令将其斩于京师西南的独柳树下。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武宁节度使李愬在沂州(今山东临沂)攻取丞县(今山东枣庄南),使官军进一步向北推进。义成节度使李光颜在濮州也连战连捷,杀敌数千,攻取斗门城、杜庄栅等地(今山东濮阳南),至此与北部的田兴、南部的韩弘、李愬形成“诸军四合”的局面。

返兵擒师道

官军的节节胜利与步步紧逼,使李师道惶惶不可终日,前方只要有败绩传来便手足无措。为了挽救败局,做好顽抗的准备,李师道一方面征发百姓整修郓州城堑,加强守备;另一方面命令阳谷前线的都知兵马使刘悟出战。

刘悟是李隆基在位时的卢龙节度使刘客奴之孙,自幼以勇力著称。有一次在马球比赛中,刘悟击球时,将时任节度使的李师古连人带马撞翻在地。李师古大怒起身后准备杀掉刘悟,但刘悟却直言不屈、毫不畏惧,李师古感到人才难得,不仅没有处罚刘悟,反而令其统领后军,并倚为心腹,任命其为都知兵马使的职务。

李纯征讨平卢以来,李师道派刘悟负责郓州以北的防务。因为军用物资的缺乏,李师道命令其征收商人的钱财充军,但刘悟往往宽待商人,商人们都很感激,称其为“刘父”,而且刘悟平时待部下非常宽厚,很受将士们的拥戴。

不过,当时在魏博、义成两路大军的强大攻势下,刘悟连战连败。于是有人向李师道进言,说刘悟不修兵法,只会收买人心,恐怕会有异志,让李师道尽早提防。李师道因此将刘悟从前线召回,准备找机会将其杀死。但此时又有人进言说现在官军对平卢的压力的确很大,如果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刘悟谋反,擅自杀掉大将会动摇军心。于是,李师道再次改变主意,让刘悟返回前线继续统兵。

而刘悟此时对李师道怀疑自己已经有所察觉,回到前线后暗中做兵变的准备。李师道为了防止刘悟兵变,任命刘悟之子刘从谏为门下别奏,表面看是重用,其实是留在郓州当人质。不过,这恰恰为刘从谏提供了机会,他每日与李师道的心腹品茶聊天,借机探听李师道不少的核心军事机密,然后秘密通报给身在前线的父亲。

元和十四年(819年)初正月,有人继续向李师道进言,认为刘悟终会成为祸患,让李师道及时除掉。二月八日,李师道派两名心腹使者前往阳谷,命令行营兵马副使张暹斩杀刘悟,并献首级到郓州,事成之后让张暹任行营兵马使。

事实上,李师道并不了解张暹与刘悟的密切关系,张暹得到消息后不仅没有斩杀刘悟,反而与刘悟密谋杀掉了李师道的两个使者。为了防止消息外泄,刘悟在营中严加戒备,禁止每一个人进出。天黑之后,刘悟召集众将领,告诉他们李师道要杀掉自己的消息,而且刘悟真诚地劝将士们不要充当李师道的殉葬品,如果投降官军,可以保证日后共同富贵。

将士们显然对刘悟的劝说缺少思想准备,兵马使赵垂棘立于众将之首,抬头问刘悟事情是否真像他说的那样能轻易成功,结果没等赵垂棘反应过来,刘悟就厉声说他与李师道同谋,然后命令士兵将其拖出斩首。

随后刘悟让众将全都表态,凡是态度迟疑或不明者一律处死,而且平时在军中作恶多端,让众将士所痛恨的也一起处死,就这样前后所杀将近三十余人,众将士见状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刘悟的指挥。于是刘悟召集全军士卒,宣布李师道的罪状,决定当即攻入郓州城,人人赏钱十万,除军资之外,城中官员和依附李师道的那些人的财物,任由将士们掠取。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八日夜,刘悟命令将士们饱餐后全副武装上路向郓州进发,当时人衔枚,马缚口,所到之处无人知晓,就这样在转天清晨天色未明之际,就来到了郓州城下。

刘悟命令将士们停止行军原地待命,在听到城头上巡逻报更的木梆声停止后,才派出十来个人来到郓州城下,声称刘悟奉节度使之命入城。但城头守卫十分警惕,声称必须禀报李师道批准后才能打开城门。就在守卫即将下城的时候,十余人亮出弓箭纷纷射向守卫,一时间守卫们大乱,全都一哄而散。刘悟趁机撞开城门,带领军队迅速入城,由于事出突然,城内守军来不及组织抵抗全都落荒而逃,刘悟又迅速进入牙城,牙城之内守军只有数百人,最初尚有人抵抗,不过在刘悟大军的冲击下,士兵们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紧接着,刘悟带兵进入平卢节度使府衙搜捕李师道,此时的李师道已犹如惊弓之鸟,在来不及逃走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儿子藏在床下,最终被士兵搜出。刘悟命令将李师道父子押在府衙前的空地上,李师道请求免死,但刘悟丝毫不留情面,最终将其父子三人斩首。随后刘悟命令左右都虞候巡视全城,严禁士兵抢掠,城中迅速安定下来。

刘悟自阳谷前线返兵突袭郓州前,已经通知魏博节度使田兴进驻自己的营地,并告知田兴如果突袭郓州成功,将以烽火为号。如果中了埋伏,则请田兴带领人马前来救援,事成之后所有功劳归于田兴。此时郓州城已破,刘悟履行当初的诺言,将李师道父子三人的首级送到田兴军营。

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十四日,田兴派使者入京,向李纯奏报郓州之捷。李纯极为高兴,虽然平定平卢已在李纯的预料之内,但胜利来得这样快,还出乎李纯的预想,更何况这一次田兴带来了李师道父子的首级。

由于郓州城被攻破,李师道已死,平卢下辖的州县因此全部归降朝廷,至此平卢被彻底平定。

最关键的是,平卢是李纯在位时平定的最后一个藩镇,至此,困扰大唐帝国几十年之久的藩镇之祸暂时被压制。

李纯从即位开始到元和十四年(819年)二月,十几年的时间里,先后平定西川、夏绥、镇海、淮西、成德、平卢等实力强劲的藩镇,并使天下所有藩镇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如果说最初他们对李纯的能力与决心尚有所怀疑,仍持观望态度的话,那么平定淮西和平卢,使他们终于认识到李纯绝非等闲之辈,在这种形势下,那些一度曾想割据一方及对朝廷不恭的藩镇纷纷主动向李纯俯首称臣纳贡。

从淮西到平卢被平定,包括横海、卢龙等在内的诸多藩镇纷纷入朝进贡,进而表达对朝廷的忠心,这其中表现最为殷勤的当属历来号称极为沉稳的宣武节度使韩弘。

韩弘曾经因为李纯偏袒李光颜的问题,而在战争中消极怠工,虽然在李纯平定藩镇的过程中,他并没有什么出格的表现,但前边说过他内心始终有与朝廷分庭抗礼的想法。

现在随着平卢的平定,韩弘开始主动向朝廷进贡。据史料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年)七月,韩弘进贡绢布共计35万匹,银器270件,并主动入朝觐见李纯,这远比元和八年(813年)进贡绢布500匹态度要积极得多,而且韩弘见到李纯后要求辞去宣武节度使之职。

对于韩弘主动朝见并提出辞职的做法,李纯十分赞赏,因此他下令嘉奖韩弘。在诏令中,他首先肯定了韩弘多年来为朝廷出力,在平定藩镇时发挥的巨大作用,虽然同意他辞职的申请,但也不会冷落他,任命其为中书令之职。

韩弘入朝后,李纯派吏部尚书张弘靖兼平章事,代替韩弘出任宣武节度使,随着这个任命的下达,多年来一直让李纯放心不下的宣武镇问题也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历史评价

从唐代宗李豫在位的广德年间(763—764年)始封安史旧部、河北降将,藩镇割据开始形成,一直到李纯元和十四年(819年)扫平天下藩镇,帝国再归一统的前后六十多年里,代宗李豫、德宗李适甚至是在位极短的顺宗李诵都曾努力平定藩镇。然而,虽然他们取得过一些成功,但并没有彻底降伏藩镇。李纯却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先后平服了西川、夏绥、镇海、淮西、平卢、卢龙等大河南北的数十个藩镇,使安史之乱以来逐渐衰落的大唐帝国国势重新为之一振。虽然李纯的时代已经无法达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辉煌程度,但李纯还是因此而成为实现国家中兴的君主,同时也是唐代中期以后唯一一位再度一统天下的皇帝。

那么为什么当大唐帝国的历史演进到李纯这里时,他能完成曾祖李豫、祖父李适、父亲李诵没能完成的任务,使得藩镇之祸能够被平定呢?这是历代研究唐代历史的人颇为感兴趣的问题。

其实,李纯平定藩镇成功,脱离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历史条件;二是个人品格。

先说历史条件。

李纯即位之初所面临的藩镇形势与代宗李豫、德宗李适在位时期大为不同。

对于这个问题,清代的王夫之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李纯在位的元和年间与李豫、李适在位的广德、贞元年间,藩镇的“势”,已经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安史之乱的失败并不是朝廷的功劳,而是因为安、史发生内乱导致实力大减,而朝廷是坐享其成。不过安、史虽败,但藩镇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

前边我们详细分析过李豫之所以姑息安史降将,最终导致河朔三镇形成的具体原因,应该说这是大势使然,并不是因为李豫软弱。但到了李纯的元和年间,这种大势有所改变,曾经与安禄山、史思明共同造反然后割据一方的强将已经逐渐死去,取而代之的是儿子世袭制,但显然这些儿子们不如他们的那些老子们,或者是纨绔子弟,或者沉溺于酒色,其部将们也全都不再像最初那样忠诚,而是心怀异志,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富贵行事。这样一来凡是叛逆的,朝廷只要征讨,最终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李锜、杨惠琳、吴元济之流;或者是完全忠于朝廷的,如田兴。

王夫之“势”的观点虽然比较抽象,但他却点出了六十余年来藩镇内部人员构成的一些变化,看出李纯和李豫、李适时代不同的历史条件,还是比较精准的。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其传承性,李豫、李适时代的诸多方面改革也为李纯平定藩镇创造了条件。虽然李豫、李适时代未能解决藩镇割据的问题,但他们为了解决藩镇问题在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所实行的一些措施,为李纯提供了平定藩镇的条件。

从经济角度来看,李豫、李适时代承天下大乱之后,朝廷的财政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百姓逃亡尚未归复。李豫时代为了解决财政问题重用刘晏整顿财政,后来又重用杨炎实行两税法,使得到了李适时代,朝廷财政收入达到一千三百万六千七十贯,而且盐利还没算在内,比李豫在位的大历末年税收增加一倍。据后来元和年间的宰相杜佑所编的《通鉴》记载,实行两税法后,朝廷每年可以收到税收三千万贯。元和初年,虽然税收已经无法达到帝国黄金时期开元年间的五千万贯,但比之安史之乱后及两税法实行初期,税收还是增加不少。尤其是李适在财政和资源积累问题上,充分吸取了当年对藩镇战争中朝廷财政匮乏的教训,不惜以各种手段来加强朝廷的财政力量,所以到了李纯的时代,朝廷财政有了基础保障,因而能够凭借祖父李适积累下的财富(因德宗府库之积),进行征讨藩镇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从军事角度来看,李豫、李适时代在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曾发动多次征讨藩镇的战争,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虽然取得过胜利,但割据形势一直存在,不过在战争中朝廷也积累了军事经验,那就是始终要有一支强大的由朝廷直接指挥的军队。为此,朝廷成立了神策军,到了李适晚年时,朝廷直接控制的神策军多达十五万人,朝廷能在任何时候都有自己的军事力量,而不仅仅是依靠其他藩镇,这也为李纯时代征讨藩镇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历史为李纯讨平天下藩镇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机遇,但如果没有李纯个人对机遇的把握,没有他个人杰出才智的发挥,藩镇平定也不可能成功,总的来看,说李纯是中兴之主确实很恰当。

李纯自始至终一直坚持“以法度裁制藩镇”、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和果断意志,虽然其间因为客观原因产生过退缩,但那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但讨平藩镇的想法李纯始终掩埋于心,从即位伊始李纯就将“举贞观、开元之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将平服天下藩镇、重振大唐帝国国威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十几年里孜孜以求,从未懈怠,在顺利的情况下能一鼓作气,在不顺利的情况下努力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方针,并随时纠正失误。

纵观李纯“以法度裁制藩镇”,大体坚持先远后近、先易后难、先招抚后用兵、先重点后一般的方针。当然其也有失误之处,如元和四年(809年),不待淮西即将出现的替代良机,急于决策征讨成德,招致官军受挫;后来征讨淮西组军又太杂,致使兵力分散,西线三易统帅效果皆不佳,导致屡次失败。然而李纯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旦发现决策失误,在多数情况下,能够不失时机地予以克服和纠正。例如,第一次征讨成德官军失利,李纯利用拘捕卢从史之机及时罢兵;征讨淮西,一旦发现任命将帅不当,立即予以调整,最终发现了李愬这样的良将。第二次征讨成德在不顺利的情况下,李纯不惜放下自己的尊严,接受大臣的劝告再次罢兵,这就说明成功的战争指挥者,并不在于他完全不存在失误,重要的是他能够从失误中吸取教训并予以及时的纠正,进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从征讨藩镇的各项准备来看,李纯是个细心的皇帝。一般来说,围绕主要战略目标所进行的准备工作越具体、越充分、越全面,主要战略目标成功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李纯在征讨藩镇的过程中显然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如在财政问题上,李纯既有“因德宗府库之积”的一面,也有为筹措战争经费而苦心经营的一面,这不仅仅表现在制度上对财政体系的整顿,而且李纯从个人角度也带头节俭,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积累财富就是为了平定四方。由于李纯注意到了物质基础对平藩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有力措施,因此在平定藩镇的过程中,能够源源不断保证前线的各种供给。

同样,李纯在军事上的准备也是如此,每次征讨藩镇,也都是尽可能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在总体战略上给予规划、指导外,对各路人马的调配,将领的任免以及具体战略的实施,都亲自加以过问,对于前线将领所提出的要求,尽可能予以满足,并且所有具体政策的制定、人员的任免、官员之间及朝官、宦官之间诸多矛盾的协调,都以不影响大局为前提,从政治上保证讨伐藩镇的成功。

总之,元和年间讨伐藩镇的成功,是李纯充分利用中唐以来社会和历史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在发挥个人领导品格的前提下,依靠群臣及将士们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45.html

上一篇:宪宗之死
下一篇:征讨淮西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