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甘露之变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6:33:33 0

宦官专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三大祸患之一,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如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李昂是宦官王守澄等人拥立即位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钳制。而李昂和他的父兄不同,他是一个力争有所作为的皇帝,兄长敬宗李湛被宦官弑杀,始终在李昂心中存有阴影。从即位开始,李昂就一直谋划解决宦官专权的问题,终于在大和九年(835年),爆发了由李昂一手策划的甘露之变,表面看上去这场血流成河的斗争具有突发性,但事实上早在大和五年(831年),这场政变就已经出现征兆,这就是宋申锡蒙冤事件。

前奏

宋申锡,子庆臣,少时家境孤贫,进士及第后多次被节度使府聘用。长庆二年(822年)被提拔为起居舍人,宝历二年(826年)改任礼部员外郎,不久又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在当时朝廷党争大兴之时,宋申锡却在朝廷中清正廉洁,从不参与党争。

李昂即位后,宋申锡担任户部郎中、知制诰。大和二年(828年),被正式任命为中书舍人,后来任为翰林学士。李昂经常忧虑宦官的权势过于强盛,而且不甘心受到一群家奴的钳制,总想物色一个合适的大臣,与之商议诛除宦官的大计。可是当时朝臣们“非牛即李”,所以李昂还是决定从内廷寻找合适的人选,看来看去他觉得只有清正廉明的宋申锡最适合。

大和四年(830年)七月,李昂任命宋申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将他招进了宰相班子,并立即和他商讨诛除宦官事宜。按说如此机密事宜,宋申锡本应该守口如瓶才对,可是他为了帮助李昂联合更多的人,将皇帝想要诛除宦官的事告诉了时任吏部侍郎的好友王璠。可是宋申锡并不知道,王璠除了是自己的好友之外,和郑注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而且当时郑注极为受宠,处于一种投机心理,王璠将诛除宦官的消息告诉了郑注。

最终的结果就是王守澄得到了消息,于是他和郑注密谋,决定先发制人,让神策军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李昂的弟弟漳王李凑。他们宣称十六宅宫官员晏敬则、朝官朱训和宋申锡的心腹官员王师文图谋不轨,朱训告诉王师文皇帝多病,太子年幼,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该遵循兄终弟及的礼法,立漳王李凑为皇帝。

为了使皇帝李昂能够相信,他们设计了具体场景,说王师文送给朱训绢布八百匹,而晏敬则从十六宅宫拿出漳王李凑的吴绫汗衫一件,熟绫线一匹作为对宋申锡的报答。

王守澄和郑注等人的谋划十分严密,一直到大和五年(831年)二月,王守澄才将诬告宋申锡的奏状报告给李昂。李昂看完后顿时十分恼怒,当即命令王守澄展开调查。事实上,王守澄正是利用了李昂身为皇帝权威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自尊心理,将李昂玩弄于股掌之间。

有了皇帝陛下的诏令,王守澄随即开始发挥,他准备二百名骑兵去突袭宋申锡的官邸,意图杀掉其全家灭口。可是这个想法遭到了时任飞龙厩使的另一名宦官马存亮的反对,虽然马存亮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但他一再劝阻王守澄不要妄开杀戒。因为宋申锡的罪名尚不明朗,而且皇帝陛下也仅仅是让他先调查这件事情,擅杀宰相是要引起众怒的,一旦引发动乱,后果不堪设想,至少应该先和其他几位宰相商议后再做决定。

王守澄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采纳了马存亮的建议,暂时放弃了诛杀宋申锡的想法。可是皇帝李昂的行动却快如闪电,在王守澄奏状送上来的三天后,李昂在朝会之后在延英殿召见宰相班子成员议事,名单中唯独没有宋申锡的名字。宋申锡经过多方询问,才知道自己被王守澄告了一状,于是他眼望延英殿,手执笏板叩头后回到了家中。

宰相李宗闵、牛僧孺、路隋等人进到延英殿后,李昂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守澄的奏状让他们看。结果宰相们大吃一惊,但因为宋申锡日常为人清廉正直,所以宰相们力劝李昂,希望能够慎重查明,才能为宋申锡定罪。

可是李昂当时没有听进去宰相们的建议,他命令王守澄首先逮捕晏敬则、朱训和王师文等人,然后于三月二日,又下令革除宋申锡的宰相职务,改任太子右庶子的闲职。看到皇帝陛下愤怒至极,当时从宰相到满朝官员,几乎没有人敢上疏为宋申锡申辩,只有京兆尹崔管、大理卿王正雅接连上疏,请求将此案依法交由御史台审核。崔、王二人提出的请求符合制度,所以李昂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可是就在御史台准备接过这个案子时,晏敬则等人因为在狱中遭受酷刑而被屈打成招,承认宋申锡的案子全部属实。

晏敬则等人的认罪,等于宣告崔、王二人的努力前功尽弃。在审讯结束后,李昂特意召集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以下的官员,以及御史台、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大理寺的官员当面询问审讯的情况,准备对宋申锡予以最终定罪。当时左常侍崔玄亮,给事中李固言,谏议大夫王质,补阙卢钧、裴休、韦温等内臣再次请求在延英殿面见皇帝李昂,恳求李昂能够将案子交给御史台审理。可是,李昂当时只相信晏敬则等人的认罪书,他告诉这些内臣这件事已经和朝臣们商议过,不希望他们这些内臣再多言。

面对皇帝李昂如此坚决的态度,很多内臣们开始退出,可是左常侍崔玄亮依旧不甘心,他一边给李昂不断叩头,一边流着眼泪说道:

“陛下!孟子说过,众人皆言可杀之人,尚不可以杀;卿大夫都说可杀,尚不可以杀;天下所有人都说可杀,然后还要再进行调查,才可以依法惩处。现在是至圣的朝代,杀掉一个普通百姓,还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何况杀掉一个无辜的宰相啊!臣为陛下珍惜天下之法,而绝对不是在为宋申锡辩护。”

崔玄亮说到最后,已经是声泪俱下。

面对崔玄亮的执意进谏,李昂稍稍缓解了些怒气,他让崔玄亮先回去,表示自己会和宰相们再商量一下。

送走了一班内臣,李昂又召来宰相们,对宋申锡的案子继续征求意见,牛僧孺站出来说道:

“作为臣子,地位最高不过宰相,现在宋申锡已经官居宰相,假如他真想拥立漳王而谋反,那么他能够得到什么呢?臣认为宋申锡绝不会傻到这种地步。”

牛僧孺虽然不像崔玄亮情绪那么激动,但说的话却是从人之情理、行为动机等方面委婉地劝说李昂,进而让皇帝陛下能够有所醒悟。牛僧孺的话让王守澄、郑注等人开始忌惮,他们担心一旦这个案子交由御史台核查,他们的阴谋肯定会败露,所以王守澄和郑注劝李昂尽快结案,只要将主要案犯李凑和宋申锡外贬即可。

大和五年(831年)三月五日,李昂诏令贬漳王李凑为巢县公,贬宋申锡为开州司马,而晏敬则等人因宋申锡一案牵连而被判处死刑或者流放者将近百人,飞龙厩使马存亮虽然无力援救宋申锡等人,但当天提出辞职以示抗议,至此宋申锡谋反一案宣告结案。

宋申锡,一个正直清廉、洁身自好之人,却因为交友不慎和口无遮拦而惨遭诬陷,最终被贬,并于大和七年(833年)七月郁郁而终于贬所之内,让世人为之叹息。

不过,虽然当时宋申锡的案子宣告终结,但因为这个案子所产生的辐射事件却没有结束。在甘露之变发生的一年后,即开成元年(836年),宰相李石上奏李昂,认为宰相宋申锡忠厚正直,却被诬陷以至贬死于荒远的边地,至今未平反昭雪。当时李昂听后低头不语,沉默了很久,然后流着眼泪说道:

“这件事情我很早就已经知道宋申锡是被冤枉的,当时奸臣逼迫我,我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连自己的亲兄弟李凑几乎都保护不了,何况宋申锡呢?最后也就是仅仅保全了他的性命而已,当时不仅宦官诬陷宋申锡,外廷百官中也有帮助宦官的人,这个冤案都是由于朕不贤明所造成的,假如宋申锡遇到汉昭帝,肯定不会如此冤枉而死。”

从李昂的话中我们可以得知两个信息,一个是李昂至少在贬黜宋申锡后已经知道自己被王守澄所忽悠,同时也说明当时宦官专权是多么严重;二是李昂对宋申锡的死十分后悔。

或许从那个时候起,李昂就产生了以武力解决宦官专权问题的想法,这既是为宋申锡报仇,也是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所以说宋申锡蒙冤事件是一个征兆,更是一个导火索,它直接导致了大和九年(835年)甘露之变的发生。

郑李策划

宋申锡被贬官后,以王守澄为核心的宦官集团更加骄横。李昂虽然表面上依旧姑息他们,但内心已经愤怒到不能容忍的地步,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看穿李昂的心思,只有郑注和时任兵部郎中的李训揣摩了解了李昂的心思。

李训原名李仲言,肃宗李亨在位时宰相李揆的族孙,才思敏捷,善揣人意,因郑注的推荐而得到皇帝李昂的赏识。

李训摸透李昂除掉宦官的想法后,多次利用进宫给李昂讲解经典的机会,用敏感的词汇试探打动李昂的心意,暗示他应尽早诛除宦官之事。

对于李训的暗示,李昂并没有轻易外露自己的想法,他利用一次在蓬莱殿看书的机会,召李训问对,通过那次问对,他看出李训不仅反应敏捷,才能出众,而且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所以他将诛除宦官的想法告诉了李训。而对于郑注,虽然他是因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但郑注是个投机分子,看到皇帝有心除掉宦官,他义无反顾地站到了皇帝这边。

所以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因为李昂的目标而结成了联盟。

据史料记载,当时李训和郑注以协助皇帝李昂诛除宦官为己任,两个人互相依赖,昼夜商议对策,所提出的建议李昂无不采纳。为了掩人耳目,两个人有时故意休假在家,招揽宾客上门,接受他们的贿赂,外人只知道他们是依靠宦官才大红大紫,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皇帝诛除宦官的马前卒。

李训和郑注为皇帝李昂拟定了治国平天下的大计,首先是清除宦官;其次出兵收复西部河湟地区;最后扫荡割据河北的藩镇。对于第一步清除宦官,郑注和李训认为,宦官集团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应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甚至是以毒攻毒,最终达到各个击破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选中了与王守澄一向不和的右领军将军宦官仇士良。

当初李昂被拥立为皇帝,仇士良也是出过力,有一定功劳的,可是因为身份低于王守澄,所以经常受到王守澄的压制,两个人从此结怨。郑注和李训正是看中这一点,所以他们首先建议李昂提拔仇士良的官职。于是在大和九年(835年)五月二十一日,李昂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

得知仇士良升职后,王守澄表现出不高兴。郑注和李训两个人察觉出王守澄的态度后,第二步采取迷惑的策略,建议李昂外贬与王守澄争权夺利的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李昂全部照办,不久又以当年诬陷宋申锡的罪名,将三个人全部赐死。

前边我们说过,为宪宗李纯之死,李昂后来将宦官陈弘志杖杀,这其中除了有为祖父李纯报仇的意图,同时也是为了在稳住王守澄的同时,分化瓦解其势力的一种手段。

王守澄或许不会想到,权倾一时的他居然很快会栽在自己亲手提拔的两个人身上。

在郑注和李训的建议下,大和九年(835年)九月二十六日,李昂任命右神策军护军中尉、行右卫上将军、知内侍王守澄为左右神策军观容使兼十二卫统军。表面看起来新任官职要比原来的官职高很多,事实上新提拔的官职只是荣誉性的最高军职,等于将其架空,削夺了他的实权。

最关键的是,郑注和李训让李昂不要给王守澄任何喘息的机会,他们选中仇士良和宦官李好古作为宣读诏书的使者,带兵前往王守澄的府邸,同时带去的还有一瓶毒酒。

面对仇士良带来的神策军,王守澄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保护自己,只得饮下皇帝陛下赐给自己的毒酒。王守澄死后,李昂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算是对他当年拥立自己的一点回报。

当初,李训和郑注都是因为依靠王守澄的提拔栽培而荣登高位,结果王守澄竟死在两个人的手上。虽然朝廷百官对王守澄的死而拍手称快,但同时也对李、郑二人的阴险狡诈和忘恩负义而产生憎恨。

对于李训和郑注来讲,顺利扳倒王守澄既是帮助皇帝李昂铲除元和末年谋害宪宗李纯的叛逆宦官,同时也是彻底削除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步骤。随着王守澄饮下那杯毒酒,李、郑二人算是旗开得胜,但两个人深知除掉王守澄仅仅是个开始,为了进一步打击宦官势力,将宦官集团一网打尽,两个人与皇帝李昂密谋发动一场更大规模的诛除宦官行动,而先前为两个人出过力的仇士良则是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统一朝廷百官反对宦官的力量,李昂决定全力支持和依靠李、郑二人作为核心,不过,李昂也明白,接下来要谋划更大的行动仅仅依靠李、郑二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他的支持下,李训和郑注又迅速拉拢了一批朝官,作为诛除宦官的骨干力量,其中包括尚书右丞王璠、京兆尹贾悚、著作郎舒元舆、御史中丞李孝本、大理寺卿郭行余等人。

在联合诸多人以及经过一段时间的密谋后,李昂开始将诛除宦官的行动付诸实施。

大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李昂在紫宸殿召见百官议事。就在百官刚刚列队站定后,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没有例行奏报平安,相反却奏报说昨晚在左金吾卫衙门后院的石榴上天降甘露,是吉祥的征兆,如果不是皇帝陛下圣德感动上天,不会降下甘露。

当时李训和舒元舆等人力劝李昂立即亲自前往观看,以便承受上天所赐予的祥瑞,李昂欣然同意,并前往含元殿升朝。然后他让李训和诸位宰相先行前往查看,过了很长时间后,李训和宰相们回来宣称看到的似乎不是真正的甘露,不应该匆忙对外宣布这件事,否则恐怕臣民就会向陛下祝贺。

李昂听完后表现出大吃一惊的样子,他随即命令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带领宦官们再次前往左金吾卫府后院查看。

事实上,这次查看甘露是李昂和李训、郑注二人谋划的结果,他们故意派仇、鱼二人去查看甘露,是准备让韩约在自己的府邸袭杀仇、鱼二人。

仇、鱼二人带着宦官离开后,李训急忙召集郭行余、王璠等朝臣,让他们听从皇帝李昂的安排,这些朝臣们因为知道马上要发生大事件,全都紧张得两腿发抖。李训和郑注事先召集了几百名亲兵在殿外埋伏,可是朝臣中只有王璠的河东兵赶来,而郭行余的邠宁兵竟然没来。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李训和郑注两个人的谋划或许十分精细,但对参与事变人员的思想工作显然没有做好,所以为甘露之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仇士良率领众宦官到左金吾后院去查看甘露,正好遇见左金吾卫韩约。或许是因为情绪高度紧张,韩约看见仇、鱼二人的时候,脸色变得惨白而且汗流满面,当时仇士良觉得甚是奇怪,于是开口问韩约道:

“韩将军,你没什么事情吧?为什么脸色这么难看?”

“没……没……没什么!”

韩约的回答十分勉强,就在话音刚落的时候,一阵大风将院中的帐幕吹起来,仇士良发现里面竟然藏着很多手拿武器的士兵,而且又听到武器互相碰撞的声音,仇士良敏锐地意识到可能要对自己不利。

“快走!”仇士良当即大喝一声,急忙带领众宦官准备向外退去。守门的士兵正要关门,听到仇士良一声大喝,吓得没有将门关上。仇士良等人就是利用这个瞬间机会冲出门外,向皇帝李昂所在的宫殿奔去。

“陛下!宫里要发生叛乱了,情况紧急,请陛下赶快回后宫!”仇士良见到皇帝李昂后,气喘吁吁地说道,显然此时他还没有想到,要杀自己的人就是这个端坐在宝座上的人。

没等李昂有所反应,仇士良便让宦官簇拥起李昂,将他架出宫,即刻向北奔去。

“不要走!臣还有事情没有奏完,请陛下留步!”李训眼看宦官挟持皇帝在手,立即高喊一声,试图阻止仇士良。

“你们在宫中私藏士兵,难道想要谋反吗?”仇士良呵斥李训说道。

“朕知道李训不可能谋反!”李昂当即想为李训开脱。

可是仇士良当时根本不听,一个箭步上去,将李训一把推倒在地。随后,李训从靴子里拔出匕首向仇士良刺去。仇士良身边的宦官眼疾手快,一把将仇士良推开。正在此时,司农寺卿罗立言带领京兆府担任巡逻任务的三百名士兵从东面赶来,御史中丞李孝本带领御史台随从二百多人多西面赶来,双方会同金吾卫士卒,一同进入大殿袭杀宦官。当时宦官们面对皇帝李昂高喊冤枉,可是士兵们对着宦官们一同乱砍,霎时间血流满地,死伤数十人。

仇士良见状让身边的宦官死死抓住皇帝李昂不放,因为他知道只要皇帝在手,士兵们是不敢靠近的,他就是靠这种方法在一片刀光剑影中居然跑了出来,带着几个宦官,簇拥李昂的软轿急往宣政门奔去。

李训当即带着士兵在后边追赶。宦官们的脚力毕竟不如士兵,在距离宣政门不到200米的时候,李训带着士兵追上宦官,拉住李昂的软轿不放,大声呼喊停下。宦官郗志荣颇有勇力,趁李训不备,挥拳猛击其胸口,李训一头栽倒在地。仇士良利用这个机会让宦官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等李训挣扎站起身的时候,宣政门已经关闭。

随着宣政门的关闭,意味着此次诛除宦官的行动已经失败,接下来仇士良开始组织反击。

血染朝廷

就在李训等人追逐宦官前往宣政门的时候,身在含元殿上的文武百官看到眼前的突发事变全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接着便四散逃去。李训眼见着宦官挟持皇帝进入宣政门,知道大势已去,只得寻找脱身方法,急忙换上随从官吏的绿色衣衫,骑马奔出宫门而逃,郭行余、王璠、罗立言、李孝本等人也都树倒猢狲散式地四散奔逃。

宰相王涯和贾竦本来没有参与李训的密谋,在看到含元殿中发生的事变后,一时间摸不着头绪,仓促回到中书省静候消息。宰相舒元舆同样回到中书省,然后寻找王涯和贾竦商议对策,可是他们不知道皇帝李昂会是什么态度,所以所能做的只能是等待。

仇士良等宦官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后忽然明白,原来皇帝才是这次事变的主谋,顿时怒不可遏,他出言质问李昂,搞得李昂十分尴尬和狼狈,既羞愧又惧怕。仇士良当即命令左右神策军副使刘伦泰、魏仲卿各自带领500名禁军士兵,持刀露刃从宣政门内冲出,然后逢人便杀。

此时宰相们正要在政事堂吃午饭,忽然听到有人前来报告,说一大群禁军士兵挥舞刀剑从宣政门内冲出,见人便杀,希望宰相们能够赶快找地方躲一躲。舒元舆闻讯立即拔腿就跑,王涯和贾竦也来不及骑马便狼狈逃出政事堂,紧接着中书、门下两省的官员和金吾卫士卒共计一千余人争先恐后地逃命,没过多久大门便被关闭,来不及逃出去的六百多名官员全被神策军杀死。仇士良大开杀戒后又下令关闭所有皇城大门,搜查南衙各司,逮捕贼党。各司的官员和担任警卫的士卒,以及正巧在城里的商贩又共计一千多人全部被杀,各司的印信、图书和户籍档案、衙门的帷幕和相关办公物品全部被毁。

舒元舆、王涯、李孝本等人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抓到囚禁在神策军总部,王涯当时已经是70多岁了,受不住神策军士兵的严刑逼供,结果被屈打成招,说自己参与反叛,是为了拥立郑注登基。

十一月二十二日,文武百官进宫早朝,直等到太阳出来时,大明宫右侧的建福门才徐徐打开,宫中太监传话说,百官每人只准带一名随从进门。百官进入建福门时,禁军手持刀枪、夹道而立,到了宣政门时大门还没有打开。由于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的率领,百官队伍秩序混乱,不能排列就位,李昂在仇士良等宦官的簇拥下,登上紫宸殿升朝,他放眼望去,忽然发现朝官中不见宰相和御史大夫们的身影,急忙询问是何原因。

仇士良告诉李昂是王涯等人谋反,现在已被逮捕入狱,随后又将王涯的供词呈上。李昂让左仆射令狐楚、右仆射郑覃仔细查验供词是否是王涯的亲手笔记,两位仆射经过仔细查看后表示认同,最终李昂命令令狐楚起草诏书,将平定李训、王涯等人叛乱的经过昭示朝廷。

事实上,无论是李昂还是仇士良,全都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作为李昂此刻需要保全自己,他必须弃车保帅,实属无奈之举。而站在仇士良的角度来看,虽然他也明白皇帝才是甘露之变的幕后主使,但他不能连同皇帝一同除掉,因为那样一来将会引起众怒。而且仇士良十分清楚当年谋害宪宗李纯的宦官的下场,所以只能让那些朝臣充当替罪羊,这是李昂和仇士良之间寻找的契合点,所以那些参与政变的朝臣们只能充当牺牲品。

皇帝和宦官已经悄然达成默契,但谋划政变的核心人员李训,此刻却正在逃亡的路上,他见诛除宦官行动失败后,从宫中逃出,前往终南山避难。因为他素来与终南山僧人宗密关系密切,所以前去投奔。当时宗密准备为李训剃度,让他装扮成和尚躲藏在寺院中,但宗密的徒弟们并不同意,认为私藏罪犯必将招致大祸。

李训无奈之下只得离开终南山,打算前往凤翔投奔郑注,可是在半路上被梬厔县镇遏使宋楚抓获,并派人押送至京城。当走到昆明池时,李训感到大势已去,恐怕到了京城后会像王涯那样遭受刑讯逼供和羞辱,所以告诉押送自己的人不要被神策军抢了功劳,应立即割下自己的首级送往京城,最终押解他的人听从了他的建议,甘露之变的谋划核心人员就这样凄惨地死在半路上。

现在参与甘露之变谋划的核心人员只剩下郑注。在这场政变计划中,李训是负责在朝廷内发动突袭,而郑注则是在外进行接应,具体就是郑注按照事变的约定时间,带领500名亲兵从凤翔出发直奔京城接应,可是刚刚走到扶风时,李训发动的政变已经失败,扶风县令韩辽得到消息,所以拒绝让郑注进入。郑注知道李训失败后,立即带兵折回凤翔,准备筹划下一步该何去何从。

可是仇士良并没有给郑注任何喘息的机会,他派人携带皇帝李昂的密旨,交给凤翔监军张仲清,让他迅速除掉郑注。张仲清得到命令后惊慌得不知所措,他的部将李叔和建议他用好言安抚郑注,使其放松警惕,然后以设宴款待郑注为名,在席间将其杀死。

郑注在撤回凤翔后,其部将魏弘节力劝他要除掉监军张仲清,毕竟他这个监军是宦官派来的,可是郑注仰仗自己有亲兵的保护没有听从,现在张仲清又好言安慰自己,这让郑注大为感动。于是,面对张仲清设宴款待的盛情邀请,郑注决定前往赴宴。

不过郑注一定想不到,这会是一场鸿门宴。

当郑注带着亲兵来到张仲清所在的监军使院时,李叔和将郑注带来的亲兵留在门外予以款待,只有郑注和几个随从进入监军使院。张仲清迎接郑注进入客厅后显得格外殷勤,宾主落座后开始交谈,双方交谈甚欢时李叔和藏刀入厅,绕到郑注背后,抢前一步,挥刀猛砍,只听“嗖”的一声,郑注当场人头落地,紧接着在李叔和的组织下,对郑注带来的亲兵大开杀戒,并同时前往郑注的府衙将其全家老小全部杀死。

十一月二十七日,张仲清派李叔和将郑注的首级送到仇士良那里。仇士良看到郑注的首级后,强迫李昂下诏剥夺郑注的所有官职和爵位,并宣布戒严京城,命令与凤翔相邻的泾原、鄜坊节度使王茂元、萧弘紧急戒备,密切注视凤翔城中的动静,以防不测,同时任命左神策大将军陈君奕为凤翔节度使。

随着郑注的被杀,发动以及参与甘露之变的核心成员全部被宦官一网打尽,残酷屠杀。在仇士良的逼迫下,李昂被迫下诏,凡讨伐贼党的有功禁军将士以及追捕逃亡贼党的有功人员,依据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和赏赐财物。仇士良、鱼弘志等有功的宦官,依据功劳大小升迁官位和品级。自此之后,朝政大事都由“北司”的宦官决定,而“南衙”的宰相只是照发公文。

甘露之变失败后,以仇士良为核心的宦官集团更加盛气凌人,对上胁迫天子,对下欺压百官,而皇帝李昂已是如木偶一般,能够保全性命已是万幸。每次李昂召集百官在延英殿议事时,仇士良、鱼弘志等宦官动不动就拿李训、郑注谋反的事情来羞辱李昂和诸位宰相,让在场的人很是尴尬。

据《新唐书•仇士良传》记载,甘露之变后,仇士良和鱼弘志曾经有意废掉李昂另立新君,但因为以郑覃、李石为代表的朝官坚决抵制和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为代表的藩镇表示公开反对,使得仇士良和鱼弘志很是顾忌,所以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

但是对于李昂来讲,虽然甘露之变后他依然端坐在那个宝座上,但他的心灵已经受到严重的创伤。李训、郑注虽然不是什么君子,但他们协助自己诛除宦官,而自己却在关键时刻保护不了他们,这让李昂内疚不已。

事实上,李昂是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皇帝,一方面他不甘心受家奴宦官的钳制而立志诛除宦官;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和经历又让他在关键时刻缺少和宦官集团坚决斗争的勇气,所以史家对他的评价是有帝王之道,却无帝王之才。

无论怎样,甘露之变其实是李昂重振李唐皇室权威的一个绝好机会,机会失去了便不再回来。虽然在此之后李昂也有过诛杀仇士良和鱼弘志的想法,但局势告诉他,想要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再可能,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只能维持的残局而已。

国储之争

甘露之变的失败让李昂有些一蹶不振,但作为一个皇帝,他需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最重要的问题当属册立继承人的问题。因为有了甘露之变失败的教训,所以他在册立继承人的问题上显得尤为谨慎。

李昂生有二子,长子李永,次子李宗检。早在李昂即位之初,就有大臣上疏请求册立长子李永为皇太子,以早定国储。但李昂当时以登上皇位是受之于兄长为名,所以在册立皇太子的问题上,首先考虑在敬宗李湛诸子中物色,从李昂的做法来看,明显有还位于长兄一系的意思,他本想册立敬宗李湛的长子李普为皇太子,可是李普却在大和二年(828年)六月夭折,当时年仅5岁。李昂因为这件事悲痛不已,很多天没有上朝,甚至在很长时间没有提过册立储君一事。

一直到大和六年(832年),册立储君事宜才被重新提起。当时李永被封为鲁王,已经到了开蒙读书的年龄,李昂知道皇子读书事关重大,所以躬亲顾问,十分注意选拔那些既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又品德高尚、堪为师表的人来辅佐李永。

此时李永的身边已经有了一位王傅(辅导皇子读书的官员名称),名字叫元亮。他本是小吏出身,事实上没读过几天书,于经史子集更是一无所知,在皇帝李昂召对时,完全不能回答皇帝陛下提出的问题,所以被李昂毫不犹豫地解除了职务。

李昂由此开始重视为皇子选拔老师的问题。一次在延英殿与宰相的谈话中,他就认为鲁王李永天资聪颖,应该选择贤良的士大夫加以细心辅导,未来必成大器,坚决不可以再用元亮那样一问三不知的老师。为此李昂选中户部郎中庾敬休以本官兼任王傅,太常卿郑肃以本官兼任王傅长史,户部郎中李践方以本官兼王府司马,组成辅导团队共同加强对李永的教育工作。

从李昂如此重视为李永选拔老师可以看出,他不仅十分喜爱这个儿子,而且对其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在同年十月,李昂正式颁诏册立李永为皇太子,同时又任命朝官王起和陈夷行为侍读,专职负责太子李永读书事宜。

按说李昂成功解决了继承人问题,也算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但从当时的后宫形势来看,李永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永的生母王德妃在李昂即位后渐渐失宠,取而代之得到李昂宠幸的是杨贤妃。

李永不是杨贤妃所生,现在当了太子,这在杨贤妃看来可不是件好事情,她知道李永未来一旦即位,是要孝敬自己亲妈的,而到时自己这个小妈只能是靠边站。所以当时她从一己之私利出发,屡次利用侍寝的机会在李昂面前进谗,中伤诋毁太子李永。

李昂是个具有双重性格的皇帝,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软弱的一面,性格的缺陷让他轻易罢免了宋申锡,更导致了甘露之变的失败,这一次在继承人问题上,他虽然慎之又慎,但他还是没有摆脱自身的缺陷,继续犯下错误。

在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上,李昂还是唯杨贤妃之言是听。终于在开成三年(838年)九月,正式提出废黜皇太子李永,理由是李永宴游无度、荒废正业,所接近的多是奸邪小人。事实上此时的李永充其量不过十几岁的光景,说到底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放浪贪玩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要说为其定性为亲近奸邪小人,则有失偏颇。李昂如果给出这样的评价,等于是在否定他自己为李永配备的强有力的师资团队。

显然李昂给出李永如此偏颇的评价,这其中杨贤妃的进谗起了主要作用。针对废黜太子李永的问题,李昂特意在延英殿召集宰相及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五品以上、武将四品以上官员讨论。他列举了太子李永不循法度、亲昵小人等几条罪状,自己想要废掉李永,让大臣们充分进行讨论。

当时参加讨论的文武大臣都为皇帝李昂在废立储君问题上如此轻率而吃惊不已,纷纷以太子尚且年少,即使存在过失仍可开导教化为名,主张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且大臣们一致提醒李昂国本事重,不可轻动。

在所有朝臣中,要数御史中丞狄兼谟的进谏最为激烈,他涕泪交加,跪在朝堂上向李昂陈说轻动国本的危害,并不断叩头直到流血,搞得李昂无言以对,只好暂时答应再慎重考虑一下。而转天又有6名翰林学士和16名神策军使在朝堂外向李昂进谏,最终李昂无奈只得打消废黜太子李永的想法。

可是即使这样,李永的太子之位依然未能稳固,杨贤妃在此之后反而变本加厉对李永极尽谗毁之能事,而且她还煽动少阳院的乐官刘楚才、宫人张十十等人,唆使他们在皇帝李昂面前诋毁太子李永。

或许是因为经历险些被废事件让李永内心十分惊恐,也或是因为杨贤妃的谗言让李永在惊吓中度过每一天,开成三年(838年)十月,李永在少阳院暴病而亡。至此,杨贤妃终于达到了扳倒李永的目的,李永死后被追赠为庄恪太子。

李永暴死后,朝臣们又陆续向李昂进言,恳请马上册立皇太子,可是杨贤妃借口李昂的次子李宗检年幼,建议李昂册立其弟安王李溶为皇太弟(穆宗李恒第八子),杨贤妃之所以推荐李溶,是因为李溶的母亲杨氏和她是同一家族的人。

针对这个建议,李昂征询时任宰相李珏的意见。李珏认为太子李永既然已死,与其册立弟弟为皇太子,不如册立侄子为宜。在李珏的建议下,李昂又将目光投向敬宗李湛诸子,最后选定了敬宗李湛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作为皇太子,并下令朝廷有关机构和官员做好择日、备礼等准备工作,吉日一到,就册立李成美为皇太子。

可是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上天没有给李昂册立太子的机会,而且就是因为这件事居然会成为未来的皇帝人选产生变故的导火索。

在大臣们准备册立李成美太子事宜期间,有一天,李昂在会宁殿宴请大臣,席间有杂技演员为之表演助兴。当一个小演员在长竿上表演时,李昂看见竿下有一个中年男子盯着小演员往来奔走,脸上同时不无惊恐之色。当时,李昂觉得很是奇怪,便问左右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宦官告诉李昂中年男子是小演员的父亲,担心孩子在表演中出现意外,所以惊恐进而奔走保护孩子。

当时李昂听完后不禁长叹一声,刹那间他想到了死去的太子李永。虽然因为杨贤妃的原因,李昂对李永已经产生憎恶,但毕竟是血浓于水,李昂当时对李永之死颇有追悔之意,尤其是当他想到李永暴病而亡都没来得及和自己说上一句话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不由得潸然泪下。他悲咽地说自己贵为天下之主,居然连自己的儿子都保护不了,实在让人悲叹。李昂一怒之下将在自己面前诋毁李永的刘楚才和张十十等人全部斩首,以告慰李永的在天之灵。

但即使李昂已经由衷地忏悔,却依然摆脱不了李永暴病而亡的阴影,也就是在那次会宁殿宴请群臣之后,李昂因为思念李永感伤抑郁而患病在床。开成四年(839年)十二月十三日,李昂最后一次在延英殿接见群臣。开成五年(840年)正月一日,李昂因为病情加重不得不取消新年的群臣朝贺典礼。

正月二日,已经病入膏肓、大限即将到来的李昂在弥留之际,急召枢密使宦官刘弘逸、薛季棱,以及宰相李珏和杨嗣复入宫,让他们奉迎还未来得及册立为皇太子的李成美监国。

事实上,在李昂病重之际,把持禁军神策军统帅权的仇士良和鱼弘志一直在暗中秘密谋划,希望能够改变李昂既定的皇位继承格局。他们是不希望李成美成为皇帝的,因为李成美一旦即位,宰相李珏、杨嗣复和宦官刘弘逸、薛季棱等人是具有拥立之功的,这样一来,仇士良和鱼弘志不免会受到冷落。

因此,仇士良和鱼弘志便决心以他们手中掌握的神策军为后盾,力图使皇帝李昂身后的皇位继承事宜向着有利于自己一派的方向转变。

就在李珏等人准备奉诏迎接李成美入宫之时,仇士良、鱼弘志率领神策军迅速闯入李昂的寝殿,拦住李珏等人后,仇士良冷冷地说道:

“陈王年龄尚小,而且体弱多病,难以肩负军国重任,需要另立皇太子才是。”

“皇太子之位是陛下诏可的,早定于数月之前,怎么能说变就变?”李珏当即争辩道。

“陛下诏可的人选,未必就是合适的人选,不然的话先太子李永也不会含冤死去。”面对李珏的争辩,仇士良寸步不让,说完后他立即让神策军士兵将李昂的寝殿迅速封锁。

“没有我的命令,不许从这里放出去一个人。”

仇士良和鱼弘志当即伪造李昂的诏书,立颖王李瀍(穆宗李恒第五子)为皇太弟,紧接着仇士良留下鱼弘志看守寝殿,自己则带领五百名神策军士兵前往诸王府邸十六宅,迎接李瀍至少阳院,在东宫思贤殿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拜。仇士良此举使李瀍强行完成了从宗室子弟向皇太弟身份的转变,使他具有了继承皇位的合法身份,同时也使自己拥有了在李瀍即位后获得拥立之功的荣耀。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四日,李昂带着对李永的追悔之意,在大明宫太和殿与世长辞。按照仇士良伪造的李昂遗诏,27岁的皇太弟李瀍在灵柩前继承皇位。

八月十七日,李昂被葬于章陵,庙号文宗。至此,这个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的皇帝,终于入土为安,留在他身后的朝廷依然是宦官专权和党争不已。

李瀍得到了皇帝之位,这对于他来讲实在出乎意料,不过这个27岁的帝王很快便进入角色,在即位伊始也如同先前的唐朝皇帝一样,颁布了例行的即位大赦令,以表示新天子的宽恕仁德,进而取得他所预期的天下向化、万民臣服的结果。不过,如果你认为李瀍是个仁慈的帝王那可是大错特错,事实上,他和哥哥文宗李昂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李瀍即位十天后,为了巩固皇位以绝后患,下令将陈王李成美、安王李溶以及杨贤妃全部杀死,充分体现了他冷酷的一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40.html

上一篇:威制回鹘
下一篇:权臣固政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