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时局考验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6:34:12 0

征讨李同捷

李昂自幼生长在深宫之中,父皇李恒整日嬉戏无度进而对皇子们的教育不管不顾。李昂虽然过着优裕豪华的生活,但他却没有放松自己。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华丽奢侈,当时亲眼目睹父皇和兄长两朝王公贵族的奢侈腐化,他对此十分厌恶,所以即位后他首先革除奢靡之风,力倡节俭风气,选贤任能,澄清吏治,虚心纳谏,重农惠民。可以说在李昂的努力下,帝国正在从穆、敬二帝的歧路中逐渐回归正途。

不过在李昂励精图治、孜孜为政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帝国始终存在的祸患,那就是藩镇依旧呈现各自为政、不服从朝廷政令的现象。作为一个立志让大唐帝国恢复生机的皇帝,李昂决心要向祖父李纯那样继续整治藩镇。

大和元年(827年)三月,忠武军节度使王沛去世,李昂得到消息后,任命太仆卿高瑀为忠武军节度使。当时李昂的这个决定非同小可,因为自唐代宗李豫时期以来,藩镇节度使大多出自禁军将领,禁军将领凡是资历较高者,都愿意出百分之一的利息向京城富豪们借钱,进而用来贿赂神策军护军中尉,请求授任节度使。由于贿赂数额巨大,所以往往能够达到目的,而不用经过皇帝和宰相的批准。

可想而知,通过贿赂手段当上节度使,在其上任后肯定会加倍盘剥百姓,以便偿还富豪们的债款,所以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些节度使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绰号--“债帅”。王沛去世后,李昂让太仆卿高瑀继任,等于打破了大部分禁军将领出任节度使的惯例。

当时针对高瑀的这项任命,并没有在全国藩镇之内掀起太大的波澜。李昂见事情进展顺利,于是准备下一步从横海镇入手,将藩镇的节度使一点点地换成自己信任的朝臣。之所以要将横海镇当作首个目标,是因为横海节度使李同捷很长时间以来对朝廷有些不买账。

在敬宗李湛在位的宝历二年(826年)三月,横海节度使李全略去世,他的儿子李同捷未经朝廷允许,便擅自代理节度使职位。李昂即位后,李同捷割据横海已经将近一年,面对新即位的皇帝,他希望朝廷能够承认自己的节度使职位。于是,在大和元年(827年),他派遣掌书记崔从长携带自己亲笔写给李昂的奏章,和他的弟弟李同志、李同巽一同前往长安朝见李昂,表示愿意遵守朝廷诏令。

看完李同捷的奏章,李昂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在他看来,李同捷作为地方藩镇节度使之子,是不可能完全听命于朝廷的。之所以会在自己刚刚即位就前来示好,完全是因为横海镇地域狭小,李同捷需要安定的发展空间,以使自己做大做强。

所以李昂决定不理会李同捷的请求,继续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大和元年(827年)五月十五日,李昂任命天平军节度使乌重胤为横海节度使,任命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想就此首先将李同捷调离开自己经营已久的横海。不过李昂担心河南、河北的藩镇会煽动李同捷抗拒朝命,所以特意加封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为同平章事,不久,又分别授予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平卢节度使康志睦、成德节度使王廷凑为检校官,以便笼络他们倾向于朝廷。

当调任的诏书传到横海镇后,李同捷十分气愤,于是他以横海军将士强行挽留自己为名,拒绝担任兖海节度使。就在李昂拿不定主意该采取什么措施时,五月二十五日武宁节度使王智兴上奏李昂,请求带领本镇三万人马出兵讨伐李同捷。同时平卢节度使康志睦也表示愿意作为先锋军进讨李同捷。

武宁和平卢二镇的积极态度,让李昂十分兴奋,于是在和宰相们达成一致意见后,李昂于八月十一日颁布《讨李同捷诏》,正式拉开征讨横海镇的序幕。当时除了武宁、平卢承诺出兵之外,李昂还命令乌重胤、史宪诚、李载义以及义成节度使李听、义武节度使张璠等各带本镇人马一同进剿李同捷。

面对即将到来的官军的大兵压境,李同捷派儿子和侄子们用珍贵的古玩字画以及歌舞伎女去贿赂各路藩镇,以求得他们撤兵甚至是转向支持自己。不过效果并不理想,如卢龙节度使李载义就拒绝接受贿赂,并拘捕李同捷之子,连同所贿赂的物品一同呈献朝廷。

不过,当时每个藩镇也有各自的立场和想法,李载义属于坚决拥护朝廷的一派。当然,也有支持李同捷的人,魏博节度使史宪诚就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史宪诚与李同捷的父亲李全略是儿女亲家,李同捷抗拒朝命后,史宪诚暗中运送粮食援助李同捷,并故意拖延时间,拒绝出兵征讨。当时宰相裴度不知道史宪诚已经暗中与李同捷互相勾结,认为他对朝廷绝对忠心。可是另一位宰相韦处厚却怀疑史宪诚的所作所为,于是他利用史宪诚的使者到中书省汇报工作的机会,决心向史宪诚施压。

“裴大人在皇上面前用他全家百余口的性命为你们节度使作保,保证他对朝廷忠心耿耿。可是,我也不确定史宪诚对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忠心,这要看他以后的行动,你回去告诉史宪诚,如果他胆敢和李同捷暗中勾结,朝廷绝不会轻饶,而且辜负朝廷不可以,辜负裴大人更不可以。”

使者唯唯诺诺地离开了中书省,回到魏博镇后将韦处厚的话一字不落地传达给了史宪诚。而史宪诚本来就不想将事情搞大,所以中断了与李同捷的暗中往来。

从对于朝廷的态度来看,史宪诚至少还没有彻底和朝廷公开决裂。不过,成德节度使王廷凑就是另外一副模样了,在皇帝李昂发出征讨李同捷的诏令后,他不仅没有立即出兵,反而上奏李昂请求加授任命李同捷为节度使的符书,结果遭到李昂的严正拒绝。于是王廷凑开始公开支持李同捷,屯兵边境试图阻止征讨李同捷的军队入境。

与此同时,王廷凑还派使者携带厚重礼物,贿赂西突厥的别部沙陀部落酋长朱邪执宜,想联合沙陀共同支持李同捷。不过沙陀部落自唐太宗李世民起就入朝进贡,世世代代与大唐保持友好关系,所以当时朱邪执宜拒绝接受王廷凑的贿赂,并将其使者逐出边境。

王廷凑在朱邪执宜那里吃了闭门羹,这让他倍感无奈,虽然他派出军队屯兵边境,但他并不是二杆子,在看到只有自己本镇支持李同捷后,他担心会被李同捷拖下水,所以他收起先前的强势态度,开始采取静观其变的策略。这样一来,就让李同捷真正陷入了孤立之中。

大和元年(827年)十月,乌重胤率领大军进攻李同捷连战连胜,就在他领兵想要攻打横海重镇德州的时候,却在十一月不幸病逝于军中,这使得官军暂停对李同捷的征讨。李昂得到消息后,根据武宁节度使王智兴的推荐,调任保义节度使李寰为横海节度使,同时加封王智兴为同平章事节度各路人马。

王智兴不负众望,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屡次打败李同捷,到大和二年(828年)三月,王智兴已经领兵打到了棣州。眼看李同捷连战连败,王廷凑虽然不敢再公开支持李同捷,但暗中却经常资助其兵器和粮草。结果,这件事被王智兴获悉,他上奏李昂请求采取措施制裁王廷凑。

李昂立即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制裁王廷凑的事情,他的本意是立即出兵讨伐王廷凑,以彰显朝廷权威。文武群臣见皇帝陛下态度明朗,所以很少有人敢提反对意见。只有卫尉卿殷侑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王廷凑虽然态度倾向李同捷,但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他想和李同捷一同谋反,而且征讨李同捷还没有结束,朝廷应该暂且忍耐,等到平定李同捷后再做决策。

殷侑的话不无道理,这一点李昂心知肚明,所以他努力平复自己的情绪,好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终于在慎重考虑当前的局势,以及征讨李同捷的战况后,李昂决定暂且忍耐。不过,为了彰显朝廷权威,他决定还是要警告下王廷凑,并决定颁布《招谕王廷凑诏》,向天下宣布王廷凑倾向李同捷的罪状,同时李昂也给了王廷凑机会,只要他公开和李同捷断交,朝廷就可以赦免他。

然而当诏书颁布后,王廷凑回馈李昂的却是拒不认错。

柏耆争功

当李昂得知王廷凑拒不认错的态度后,他决定对其施以惩戒,那就是在征讨李同捷的同时,出兵征讨王廷凑。九月十一日,李昂下诏剥夺王廷凑成德节度使职务及其爵位,命令王智兴从征讨李同捷的人马中,抽调部分兵力同时向成德镇进兵。从李昂发布的《讨王廷凑诏》中可以看出,他对王廷凑的顽固不化十分气愤。

王廷凑作我藩臣,久膺宠命,致爵位于扰叛之际,齐恩泽于忠义之伦,而首扇同捷,使其墨,党恶之心,剧于虎兕,负德之丑,逾于枭境。……逾之使致奇功,告之将酬重位,而傲恨弥甚,凶肆不悛,行恶言于报章,资盗粮于狡寇……

李昂失望的态度溢于言表。虽然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征讨李同捷的诸道人马连战连捷,而且已经快要打到横海镇的治所沧州(今河北沧州),但李昂还是迫不及待地马上要征讨王廷凑。不仅因为王廷凑这次对朝廷的态度,更是因为他这么多年来已经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事实证明,王廷凑的确是块难啃的骨头,当他得知皇帝已经动怒,要讨伐自己的时候,他并没有显示出慌乱,而是用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去应对。

王廷凑眼见李同捷连战连败,自己如果拼上血本前去营救,估计也是有去无回。于是他游说魏博兵马使亓志绍,挑唆他反叛史宪诚,回军反攻魏州夺取魏博镇。王廷凑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缓解自己和李同捷的压力。

当时魏博节度使史宪诚父子看到李同捷连战连败,决心断绝和李同捷的来往而忠心于朝廷。史宪诚派其子史唐前往长安朝见皇帝李昂,请求批准自己入京参拜,并表态自己管辖的魏博六州兵马随时听候朝廷调遣,以讨伐李同捷。对于史宪诚的恭顺态度,李昂极为高兴,于是让史宪诚带领本镇人马加入到讨伐李同捷的大军之中。

王廷凑游说亓志绍反叛的时候,史宪诚父子正在进攻横海镇治下的平原县,当得知亓志绍反叛回军突袭本镇的时候,来不及回去救援的他立即向朝廷求救。于是,李昂下诏,让义成节度使李听带领讨伐李同捷的沧州行营各道兵马,前往魏博征讨亓志绍。

大和三年(829年)正月,亓志绍与王廷凑的成德军队联合进攻贝州,李听和史唐联合前往营救,结果在距离贝州50里的地方与亓志绍展开遭遇战。亓志绍因为军队较少,所以被李听和史唐联军打败,被迫逃往镇州避难,王廷凑围魏救赵的策略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卢龙节度使李载义领兵攻克沧州外城长芦镇。这让李同捷不禁惊恐万分,他虽然想积极组织反击,但官军四面合围压力巨大,李同捷四周不能兼顾,而且军队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李同捷在权衡横海镇未来的情况下,终于向新任的横海节度使李佑递上了投降书。

正月十九日,李佑派部将万洪领兵进入沧州安抚民众,从李同捷的手中接管沧州防务,暂时将李同捷安置在自己的行营之内,同时将他的投降书呈现皇帝李昂,等候朝廷旨意。

李昂得知李同捷投降,为了表示朝廷的宽宏大量,他立即派遣谏议大夫柏耆前往沧州宣慰。按说柏耆只要代表皇帝完成宣慰任务就算大功告成,可是柏耆偏偏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在他看来,自己这次前往沧州如果不扬名而归,实在没有天理。

柏耆到达沧州后,除了例行公事地宣慰一下诸将之外,他最想做的其实是想彰显自己作为钦差大臣的权威。为此,他企图用各项军法控制每个将领,使得众将极为反感,并因此而引发了李佑部将万洪被杀事件。

针对李同捷递上投降书这件事,多疑的柏耆始终不相信李同捷会真的投降。在他看来,这或许是李佑邀功的一种手段,所以他来到沧州的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试探李同捷的真实想法。当时柏耆担心李同捷诈降,所以没有经过李佑的同意,擅自面见李同捷,诱使他携带家眷即日启程,进京朝见皇帝陛下以表忠心。李佑的部将万洪发现后,责怪柏耆不经过李佑同意擅自接触降将,可是柏耆认为自己是钦差大臣,根本不买账,反倒怒斥万洪作为下级军官没有资格发表意见,搞得万洪十分恼火。

“李同捷对抗朝廷已有三年,多亏我家主帅努力破贼,才使得他最终投降归顺朝廷。否则,就算你作为远道而来的钦差大臣,凭借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能够降伏李同捷吗?你不过是皇帝陛下派来的使者,凭什么仰仗天子的威信,藐视我们这些功臣而不请示我家主帅呢?”万洪终于忍无可忍,对柏耆气急败坏地说道。事实上,他并没有想到,他的这番话已经严重伤害了柏耆的自尊心,而且更出乎万洪意料的是,他的话音未落,柏耆已经拔刀向他砍去,万洪猝不及防,顿时人头落地。

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全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吓住,而柏耆倒是没有表现出慌乱的样子。他明白自己斩杀万洪一定会激怒李佑,自己孤身一人待在此处恐有不测,所以他立即押解李同捷及其眷属出城,瞒着李佑急速向长安奔去。当走到江陵时,柏耆听说王廷凑准备策划劫取李同捷,于是轻率地将李同捷斩首,将其首级送往京城。

不过,当柏耆做出斩首李同捷的决定时,也为他自己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当李佑得知柏耆杀害了自己的部将,并已经擅自押解李同捷进京的时候,这个领兵平定横海镇的主要将领顿时怒不可遏。在他看来,朝廷征发诸道兵马围攻李同捷苦战了三年才迫使他投降,而柏耆仅仅作为一个使者,竟然仰仗天子之威径直劫走李同捷,作为他一个人的功劳,诸道节度使的功劳几乎被一笔抹杀,这实在让人感到窝囊。

因此,李佑联合诸道节度使联名上疏李昂,说柏耆作为皇帝的代表进入沧州城后,没有彰显出皇帝的体恤爱民,反而在城内抢劫百姓财物,因为担心李同捷进京后会揭发自己,所以半路上杀掉李同捷以灭口。

奏疏的最后,李佑特意加了一句话:

“耆争功不逊,致使功臣被戮,臣愧对将士,恐生变!”

当李昂看完诸道节度使的联名奏疏后,他知道此时是得罪不起藩镇们的,一旦生出变故,那或许会是帝国的灭顶之灾。柏耆作为自己的使者,不仅没有很好地完成宣慰任务,反而擅杀大将,这是不将自己放在眼里的表现。

为了平息众怒,李昂下令外贬柏耆,并将李同捷的眷属发配湖南。不久,李昂又得到李佑因为爱将被杀而伤心得一病不起的消息,一怒之下又赐柏耆自尽。

横海之乱最终经过三年苦战而被平定,其治所沧州经过多年的战乱,骸骨遍地,郊野荒凉、人口流失十分严重,活着的人口不超过十分之二三。八月六日,李昂得到横海节度使李佑病逝的消息,不仅黯然神伤,同时任命卫尉卿殷侑为横海节度使。殷侑到任后与士卒同甘共苦,鼓励他们种田养蚕,流散在外的百姓逐渐回到家乡。他上任一年后,依靠当地租税的收入,已经能够支付一半的军需,两年后已经能够全部支付。而在此之前的李同捷在任期间,横海镇三万军队的军需全部需要朝廷度支供给。

当时王廷凑看到李同捷服罪后,不免惊恐忧惧,他担心朝廷会继续增兵合围自己,于是他向临近的藩镇透露出自己愿意归顺朝廷的愿望。而李昂因为刚刚平定横海,朝廷需要休养生息,在了解王廷凑有意归顺后,下令停止对成德的征讨,赦免王廷凑。至此,包括横海和成德在内动乱三年的河朔地区,终于勉强安定下来。

可以说,平定河朔地区动乱,是李昂即位以来经历的第一个考验,在朝臣和诸多藩镇们的努力下,他最终算是勉强过关。内乱始平让李昂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但事实证明,上天再次为李昂带来考验,因为仅仅在平定河朔地区的三个月后,李昂便迎来了他即位以来的第二个考验。

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二十日,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向李昂呈上了加急奏报:南诏军队入侵大唐边境。

南诏入寇

南诏在今天云南省,原分为蒙舍、施浪、浪穹、越析、蒙嶲、邆赕六诏,六诏均为乌蛮部落,当地将“王”称为诏,六诏其实就是六个部落。蒙舍诏处于其他五诏之南,后来吞并五诏,因此独称南诏。

唐朝初年,南诏和大唐的关系十分亲密,每个国王即位都接受大唐皇帝的册封。可是到了天宝末年,由于朝廷的腐败和边将的贪婪,激起了南诏的反抗,进而引发朝廷对南诏的战争。由于南诏实力弱小,所以只得联合吐蕃共同对抗大唐,最终形成了大唐西南边疆的严重局势。但吐蕃仰仗自身实力强大,对南诏的征敛十分苛刻,渐渐地引起了南诏人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可是与当年对抗大唐一样,南诏的实力也不足以和吐蕃对抗,所以只得再次寻求和大唐讲和,以求得大唐对自己的庇护。

贞元十年(794年),唐德宗李适派御史中丞袁滋,持节册加封当时在位的南诏部落首领异牟寻为南诏王。从此,南诏与大唐重新言归于好,互相派遣使者往来不绝。

南诏王异牟寻病故后,传位于劝龙晟,可是劝龙晟即位后不久便在一次军事政变中被部落酋长嵯颠所杀。嵯颠拥立劝龙晟的弟弟劝利为王。劝利非常感激嵯颠,所以赐其蒙姓,号为大容(南诏称兄为容),等于是认嵯颠做了大哥。劝利去世后又传位给丰佑,丰佑是个怀有大志的人,经常梦想南诏能够拥有大唐那样广袤的土地,而嵯颠也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所以两个人密谋准备发动对大唐的进攻。

在经过很多年的筹划和积蓄力量后,大和三年(829年)十一月,嵯颠带领数万人马闪电突袭唐境的西川地区。

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杜元颖得到南诏入寇的消息后,顿时慌了手脚,杜元颖曾在穆宗李恒在位时做过几年宰相,本身并没有什么才能,却自认为文采出众、风度翩翩,不仅不懂军事,而且经常贪污受贿。因为他的原因,西川边境将士的衣服和粮食经常出现短缺,由于无法充分供应,士兵们经常进入南诏地界进行劫掠,这就为南诏入侵大唐找到了口实。

当时,西川各地州县已经洞悉南诏有可能会大举入侵,所以多次向杜元颖反映南诏军队的动向,希望杜元颖能够提高警惕,早做准备。可是过惯了太平生活的杜元颖根本不理会各地州县反映的情况,在他看来,南诏是需要大唐保护的,怎么可能会入侵呢?

当嵯颠带领人马接连攻下巂、戎二州的时候,杜元颖才如梦方醒,急忙组织人马进行反击。十一月二十八日,杜元颖和南诏军队在邛州以南展开遭遇战,结果杜元颖因为仓促应战,被南诏军队大败,邛州被南诏迅速占领,杜元颖只得被迫再一次向朝廷求援。

李昂接到求救的告急文书后,对杜元颖仓促应战进而导致惨败,心中十分不爽。于是,下令让剑南东川节度使郭钊暂时兼管西川事宜,命令剑南东川、兴元、荆南三道节度使立即派兵,火速前往西川救援,不久又征调岳鄂、襄邓、陈许三道人马前往救援。

在李昂布置增援事宜的同时,嵯颠从邛州继续向东进兵,很快便径直到达成都城下,并于十二月四日攻陷成都外城。杜元颖率领将士退守内城,见形势危急,曾三番五次想弃城而逃,如果不是众将拼死阻拦,恐怕杜元颖早已经脚底抹油一溜了之。

杜元颖的所作所为很快便被郭钊报告到了李昂那里。十二月六日,李昂下令正式免去杜元颖的剑南西川节度使职务,贬为邵州刺史。十二月十三日,任命右领军大将军董重质为神策军及西川行营节度使,并继续征调太原、凤翔两道兵马增援西川。此时,南诏军队已经到达东川的治所梓州外城,因为当时增援的诸道人马尚未到达,而节度使郭钊又兵少将寡无力抵抗,所以只得采取拖延战术,试图拖住嵯颠。于是,他写信给嵯颠说:南诏历来与大唐友好,不知道这次为什么会突然入侵,如果是因为杜元颖的原因,现在皇帝陛下已经撤销了杜元颖的职务,希望南诏能够从大局出发,立即退兵,不要背弃和大唐友好的盟约。

当时嵯颠已经得知大唐诸道人马已急速前来增援,而自己已经孤军深入唐境几百里,如果继续作战,恐怕于己不利,在已经劫掠了诸多财物的境况下,嵯颠决定接受郭钊的建议,重新和郭钊订立盟约,率兵退回成都。

南诏军队驻留成都西城十天,便开始陆续撤出唐境,刚到达成都的时候,南诏士兵对当地百姓还算是比较和善,因此街市店铺照常开业,秩序还算稳定。可是在军队陆续撤出时,南诏士兵开始大肆劫掠当地百姓,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匠和手艺人,然后继续退出成都。当时西川百姓大为惊恐,很多人因为不堪受辱而选择投江自杀,尸体塞满江面,翻滚而下。嵯颠见状,亲自领兵断后以阻止俘虏的逃亡,就这样走走停停将近三天的时间,南诏军队一路不停地劫掠,终于撤出了唐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诏当时劫掠走了大量的唐朝手工工匠,自此之后南诏的工艺水平开始不断进步,不久之后甚至可以和巴蜀地区的工艺水平相提并论。

嵯颠虽然撤兵回国,但这次突袭大唐成功,完全是因为杜元颖疏于防备,而且自己在唐军援兵未至的情况下,主动采取变通之策撤兵回国,才没有使战事进一步扩大。嵯颠清楚地知道,如果大唐拼尽全力和南诏扳手腕,南诏绝不是大唐的对手。

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嵯颠在撤退的时候担心援救西川的唐军会穷追不舍,所以特意向皇帝李昂上表一封,将南诏这次入侵唐境的罪责一股脑地推到了杜元颖头上,宣称自己是迫不得已的一种反抗。他在表文中特别强调,因为杜元颖的贪污腐败,致使西川将士对他也是恨之入骨,自己这次进兵成都,西川将士争相当向导,请求我们诛杀杜元颖,现在我建议,为了大唐和南诏共同的利益,陛下应该杀掉杜元颖。

就在嵯颠的表文刚刚摆在李昂的书案上时,西川节度使监军张士谦来到京城,也向李昂汇报了自己在西川的所见所闻,并诉说了杜元颖所做的一切。这让李昂十分气愤,再加上嵯颠的表文,于是李昂决定,再贬杜元颖为循州司马。自此之后,曾经在穆宗李恒时代红极一时的杜元颖再也没有被重新起用,大和六年(832年),郁闷的杜元颖死在贬所,临终前上表请求朝廷赐官以瞑目,李昂念及旧情,赠与其湖州刺史的头衔。

南诏撤兵回国,李昂同时下诏让援救西川的诸道人马撤回本镇。大和三年(829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新任西川节度使郭钊抵达成都,嵯颠派使者也同时到达成都,双方再次签订友好条约,规定两国今后互不侵犯。此后不久,李昂派宦官携带朝廷信物出使南诏,大唐与南诏重新恢复了友好关系。

南诏之乱随着其主动撤兵而宣告结束,李昂即位后的第二个考验也算是及格通过。从某种角度而言,李昂在帝国国力并不殷实的现状下,至少没将战事扩大,而且在南诏撤退之后,他有感于西川的凋敝,特意派一名经验丰富的节度使前往西川主持其恢复性的建设工作。

这个节度使的名字叫李德裕。

德裕固边

西川因为杜元颖治理不力加上南诏的入侵,很长时间以来残破凋敝,川中百姓离心涣散。而节度使郭钊在新上任没多久便一病不起,无力顾及西川建设,因此他向皇帝李昂请求辞职,希望派一名得力的人来接替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大和四年(830年)十月,李昂任命义成节度使李德裕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由于穆宗李恒时期和牛僧孺的党争问题,李德裕最终因为和穆宗李恒对藩镇的态度不同而被外调,外调后一连八年没有得到升迁,无论担任什么官职都是平级调动,这八年中,让他最为出彩的还是对于西川的治理。

李德裕到达西川后首先修建了一座筹边楼,每日登高眺望,观察当地的山川形势,派人绘制西川的地形图,其中包括南方的南诏和西边的吐蕃,并每天召见长期在军队任职且熟悉军事和边防情况的人进行详细询问。即使是挑担赶车做小生意的人,甚至是蛮族人,李德裕也都不放过,仔细向他们询问山川形势、城市位置、道路远近的分布情况。不到一个月,他就对西川地区做到了了如指掌,熟悉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李昂命令李德裕组织堵塞清溪关,以断绝南诏入侵西川的要道。李昂特别交代,如果没有土的话,就用石头堆积,为此,李德裕上疏李昂,认为西川通往南诏的小路有很多,仅仅依靠堵塞清溪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派重兵把守才能保万无一失。而且只要训练一支作战勇敢的军队,凭借南诏的实力是断然不敢入侵的,当然军队的人数不一定多,只要听从指挥就可以。

从军事角度而言,李德裕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南诏这次入侵正是因为杜元颖忽略了边防军的重要性,才使得南诏长驱直入。而且以前西川地区出现的部将袭杀节度使以自立的现象,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是边防军。可以说,李德裕一入西川便把准了脉搏,最终李昂采纳了李德裕的主张,让他放手去做。

南诏撤兵之后,李昂让诸镇援军返回本镇。李德裕刚到西川上任之时,援救西川的诸镇军队大多已经返回本镇,只有河中、陈许两镇的三千人马仍留在成都。李昂下令让他们在次年三月一并撤回本镇,可是西川百姓却担心诸镇军队全部撤走后,南诏军队会再次乘虚进犯西川,因此全都惶恐不安。李德裕发现这个问题后,果断上奏朝廷请求留下河中五百人、陈许一千人继续镇守西川,这样一来,可以在自己重新整合边防军的过渡阶段,不至于让西川再次陷入防备空虚状态,对于这个建议李昂也是完全同意。

于是,在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李德裕开始实施他的重整边防军计划。

针对杜元颖在任期间边防军虽然人多但战斗力却不强的现状,李德裕首先采取精兵政策。以前西川军队中的老弱病残士兵,从来不进行更新淘汰,现在,李德裕按照五尺五寸的标准,淘汰了四千多名年老体弱的士卒。同时从淘汰的士兵家属中招募年轻力壮者一千人,以便安抚这些被淘汰的人。其次,李德裕选择旧僚与州兵中能胜任征战者来加强军队的战斗力,又让河中、陈许那一千五百名士兵融入西川的士卒之中,让他们互相学习,进而提高兵员素质。

在整兵的过程中,李德裕同样没有忽视武器准备的工作。过去西川将士制造的兵器,只讲究装饰性但实用性不强,李德裕针对这种情况,特意请来安定(今甘肃泾川)的能工巧匠制造铠甲,同时聘请工匠制造弓箭,招募浙西的巧匠制作弓弩。经过一段时间的制造和配备,西川军队的武器装备逐渐精良。

兵员素质的提高加上武器配备的精良,接下来李德裕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组织这些人,开展优质的训练。《新唐书•李德裕传》记载:

时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其精兵曰南燕保义、保惠、两河慕义、左右连弩;骑兵曰飞星、鸷击、奇峰、流电、霆声,突骑,总十一军。

为了加强边塞的防御能力,李德裕决定修筑城防,在南部修筑杖义城,以防止南诏从南方经清溪关过大渡河入侵蜀地。与南诏、吐蕃交界处修建御侮城,进而南防南诏,西御吐蕃;在西部筑柔远城,以阻止吐蕃的入侵,又修建邛崃关,以占据险要关隘之地。总之,李德裕在要道、关隘、咽喉地段都设置了城防和关隘,占据非常有利的地势,守卫十分严密,让南诏和吐蕃很难越近。

蜀中多为丘陵地带,道路险阻,运输不便,往边区运送粮食是个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往接近南诏的地区运送粮食,每当酷暑炎热时更是困难。在李德裕到来之前,往赡黎(今四川汉源)、巂州(今四川巂县)等边地运送粮食,要经过嘉眉道(今四川乐山至眉山县)、阳山江(今四川汉源境内大渡河下游支流),最后到达目的地,盛夏时节,很多运送者会因为当地的瘴疠而病死在路上,所以当时川民迫切希望的就是能够改善运输路线。

针对这个问题,李德裕到来后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多次的现场勘查后,李德裕决定除了改善嘉眉道的运输条件外,另辟运输路线,转邛、雅两道运送粮食,并以十月作为运送粮食的起始月份,在夏天到来之前运送到目的地。李德裕此举是以新开辟的邛雅道与旧嘉眉道结合,采取双轨并运的方式来减少运输路途的困难,并且改变运输时间,使得劳役者免受夏日酷暑之苦。

在之前杜元颖担任剑南节度使期间,因为他贪污腐败,专事盘剥百姓,致使边防空虚,南诏乘虚而入并掠走不少百姓,让西川百姓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妻离子散和骨肉分离。为了安抚民心,李德裕在加强西川防备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解除百姓们的痛苦。大和五年(831年)五月,李德裕特意派遣使者前往南诏,索要被劫掠走的百姓,总计有四千多人返回西川。

李德裕治蜀共有三年的时间,他整顿军队、训练士卒,修筑城堡边塞,使西川的军事实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当然,这也使得朝廷开始重视起李德裕,八年没有得到升迁的李德裕终于因为成功治理西川而得到升迁。

大和七年(833年)正月,李昂诏令李德裕担任兵部尚书,并且即日进京赴任。对于李德裕来讲,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八年没有得到升迁的他,此刻居然还能重新回到朝廷,这让李德裕十分兴奋。但或许令他想不到的是,前方等待他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互相排挤

李德裕以兵部尚书的官职高调重新回到朝廷,这固然是皇帝李昂所期望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是不愿意李德裕回来的,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牛党”魁首李宗闵。

八年前的那场朋党之争,最终以“牛党”大获全胜而告终,八年来朝廷的大权完全由“牛党”把持。现在李德裕高调回归,在牛党看来已经是威胁袭来,因为李宗闵已经看出皇帝对于李德裕极为器重,如果照这样下去,李德裕跻身宰相班子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从李德裕回到朝廷的第一天开始,李宗闵就表现得极为忧虑。时任京兆尹的其心腹党羽杜悰看出了李宗闵的忧虑,于是,他主动提出让李宗闵向李德裕释放和解信号。他认为,李德裕虽然文学造诣颇高,但他并不是进士出身,如果能让李德裕主持科举考试,那一定能化解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

李宗闵当时听完杜悰的建议后默不作声,杜悰看出了他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于是推出第二套方案:

“如果您不愿意让他主持科考,那就推荐他担任御史大夫如何?”

“这个想法倒是很好!”

李宗闵最终同意了第二套方案,但他表示要和给事中杨虞卿进行商议,让杜悰暂时不要将消息泄露出去。可是,杜悰偏偏是个肚子里存不住话的人,在转天拜望李德裕的时候,杜悰还是忍不住将推荐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的消息告诉了李德裕。

“御史大夫是朝廷举行大礼时在宫门纠察百官班列的重要职务,作为晚辈我怎敢担此大任!请你回去转告我对李大人的谢意!”听完杜悰的话后,李德裕感激涕零地对杜悰说道。

杜悰带着满意的微笑离开了李德裕的官邸。从此时起,李德裕就在官邸中盼望着御史大夫的任命状发下来。但事情往往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会出现偏差,几乎就在杜悰拜望李德裕的同一时间,李宗闵找来给事中杨虞卿商议推荐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的事情。结果遭到了杨虞卿的强烈反对,原因在于杨虞卿认为牛李两党积怨颇深,绝不是谁主动释放和解信号就能化解恩怨的问题,让李德裕担任御史大夫,等于给了他制约牛党的筹码。

李宗闵经过慎重的思考后,听从了杨虞卿的建议,放弃了最初的打算,最终这件事情不了了之。此时的李宗闵当然不知道杜悰已经将消息泄露出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德裕并没有等来御史大夫的任命书,这让李德裕感觉自己被李宗闵着实忽悠了一把。

李德裕虽然没能等来御史大夫的任命书,但皇帝李昂显然并没有减少对他的器重之情。大和七年(833年)二月,李昂任命李德裕为同平章事,将他招进了宰相班子。朝廷经过了长庆、宝历年间的党争,皇帝李昂即位后对于党争问题很是头疼,尤其是牛党成员长期把持朝政,这让李昂很是不满,所以在李德裕晋身同平章事进宫向他拜谢的时候,李昂向李德裕问起了对于朝廷朋党他是如何看待的问题。皇帝陛下的问题在李德裕看来是报复李宗闵的绝好机会。

“现今朝廷中有三分之一的官员都在结党营私,在臣担任同平章事之前,给事中杨虞卿和他的堂兄中书舍人杨汝士、弟弟户部郎中杨汉公、中书舍人张元夫、给事中萧浣等人相互勾结,他们攀附朝廷权贵,对上结交宰相,对下干扰各部工作,为读书人求取功名和谋求官职,从没有办不成的。”

事实上,李德裕上述这段话明显指向李宗闵,但他作为资深的“李党”领袖,是不能在皇帝面前直接贬低李宗闵的,那样一来,容易让皇帝陛下误解自己是有意打击异己,而选择李宗闵的心腹杨虞卿等人作为突破口,一来是杨虞卿等人确有其事;二来是变向提醒皇帝,杨虞卿等人不过是小苍蝇,其背后有大老虎。

李昂听完李德裕的话没有表态,他让李德裕先退下去。不过,没过多久李昂就下令贬给事中杨虞卿为常州刺史、中书舍人张元夫为汝州刺史。在李德裕看来,自己的话起了效果,这仅仅是个开始,初战告捷的他只是试探出了皇帝陛下的内心所想,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动用自己的手段直达自己的目标。

正月二十七日,李昂同时召见李宗闵和李德裕议事。在议事之后,李昂又提起了朝廷的朋党问题,由于先前李宗闵的两大心腹被外贬,所以李宗闵急于表白自己,他率先告诉李昂,自己这么多年以来对朝廷的朋党问题十分清楚,所以对于杨虞卿这些人都没有给什么好官职。

李德裕立即听出了李宗闵这是在撇清自己,所以他马上反唇相讥说给事中、中书舍人难道不算肥差?这些人的官职又是谁授予的呢?在自己回来之前,朝廷中又是谁在朋比为党呢?

李德裕一连串的反问,让李宗闵一时间大为惊讶,虽然两党明争暗斗很多年,但在皇帝面前让对方如此尴尬还尚属首次,李宗闵当然不会知道,李德裕已经运用自己的手段,让皇帝李昂不自觉地站到了他这一边。

惊讶之下的李宗闵一时间语塞,而在皇帝李昂看来,李宗闵显然是被李德裕说到了要害。所以,在这次对话的三天后,李昂再次下令外贬李宗闵的另一个心腹萧浣为郑州刺史,至此李宗闵一党的核心成员全部被排挤出朝廷。

把持朝政多年的牛党瞬间土崩瓦解,这完全出乎李宗闵的意料之外,甚至他都没来得及组织反击便被李德裕踩在了脚下。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皇帝陛下会如此快刀斩乱麻地将他本人也进行了外调,职位是山南西道节度使。虽然皇帝陛下保留了他同平章事的头衔,这次不算是被贬,但显然自己实际上也被排挤出了朝廷。

随着李宗闵的外调,以李德裕为核心的“李党”终于在八年后东山再起。然而好景不长的是,在李德裕威风八面地把持朝政时,牛李两党之外的第三股势力开始兴起,其代表人物是时任昭义节度副使的郑注。

郑注,绛州翼城人,出身寒微,以行医结交于京城长安权贵之间,本姓“鱼”,冒称“郑”姓,时人称之为“鱼郑”,后来受宠当政后,人们背后送他绰号“水族”。

郑注身材瘦小,两眼近视,但却能善解人意,巧言献媚。元和十三年(818年),李愬担任襄阳节度使的时候,郑注因为给李愬看病且效果不错而得到李愬的宠信,后来郑注又跟随李愬移镇徐州,凡是军政大事,李愬都和郑注商议。依靠李愬的宠信,郑注在军中作威作福,军中将士对他十分厌恶。当时的宦官监军王守澄将人人厌恶郑注的情况告诉了李愬,并希望李愬能够驱逐郑注。对于王守澄的建议,李愬只是笑了笑,告诉他可以和郑注谈一谈,只要谈过后,王守澄就会立即改变想法。

带着一丝好奇心,王守澄听从了李愬的建议,和郑注长谈了一番,正是这次交谈,改变了王守澄先前对郑注的印象。郑注思路敏捷,言辞机辩,给王守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次长谈后,郑注同样得到了王守澄的器重。后来王守澄回到京城担任枢密使,郑注跟着他一同回到了京城,并因为王守澄的推荐而受到穆宗李恒的器重。

不过,郑注为人阴险狡诈,在朝廷中也受到很多人的非议。李昂即位后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就认为郑注这个人不靠谱,请求朝廷任命郑注为昭义行军司马,进而将其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不过,郑注刚刚到任一个月,李昂便因为中风而病倒,王守澄利用这个机会向李昂推荐郑注为他行医。这样郑注重新回到宫中为皇帝陛下看病。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李昂的病情大为好转,这也使得郑注受到了李昂的高度信任,自此之后,郑注便开始青云直上。

关于郑注的事情我们在后边的甘露之变中还要讲到,这里暂不赘述。现在我们要说一说这个才思敏捷且为人阴险狡诈的人是如何扳倒牛李两党魁首的。

郑注因为给皇帝陛下看病有功,被李昂升职为昭义节度副使,不久在王守澄的帮助,郑注被李昂重新召回朝廷。当时因为李德裕排挤牛党后,也同样形成自己一党独大的局面,而且不将具有拥立之功的王守澄放在眼里,因而遭到其嫉恨。

郑注回到京城后,王守澄将对李德裕的厌恶之情告诉了他,于是为了增强对抗李德裕的力量,他们决定说服皇帝陛下重新召回和李德裕水火不容的李宗闵。

大和八年(834年)九月十四日,在王守澄和郑注的一再建议下,李昂诏令李宗闵回到长安,十月十四日任命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并迫于王、郑二人的压力,命李德裕以同平章事的头衔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对调任命,李德裕和李宗闵先前一样,都不知道皇帝陛下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会有此任命。李德裕是个坚韧之人,得到任命状后,他决定面见皇帝李昂,请求留在朝廷。

史书上没有记载李德裕究竟和皇帝李昂说了些什么,但最终结果是李昂同意了李德裕的请求,任命他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兵部尚书。可就在李德裕刚刚欢天喜地地离开朝堂时,李宗闵就来到皇帝李昂这里表示不满,他的理由是,任命李德裕的诏书已经下达,不能因为个人不愿意去任职就改变朝廷的决定,那样一来会使得朝廷政令不通。

李宗闵的话说得句句在理,让李昂一时间语塞,不得以他只得再次改变主意,任命李德裕为镇海节度使,并且为了显示朝廷的权威,不再给予李德裕同平章事的头衔。

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李德裕和李宗闵双方在朝廷内各自结党,互相支持同党排挤异党,在朝廷内形成水火不容之势。李昂为此大伤脑筋并深为忧虑,他曾想过将牛李两党的所有人全部排挤出朝廷,但无情的现实告诉他,如果人都走了,就无人能为这个帝国干活出力了。

“消灭河朔三镇的叛贼还算比较容易,但消除朝廷的朋党实在是太难了。”面对牛李两党的互相明争暗斗,李昂无奈地发出了一声叹息。事实证明,当时的朝廷除了牛李党争之外,还有让他更为头疼的事情,那就是宦官专权。和牛李党争相比,李昂最迫切想解决的就是宦官专权,因为其危害远比牛李党争要大。可是李昂一定想不到,在解决宦官专权的道路上,他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543.html

上一篇:昏庸二帝
下一篇:宪宗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