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文成复法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48:15 0

经历了太武帝末年的腥风血雨,拓跋濬登上北魏皇帝的宝座,是为文成皇帝。两三年间,鲜卑少年天子走遍帝国的万水千山,足迹南到汉人豪强的聚居地信都、中山,北至塞上六镇。和同时代的南朝少主们不同,拓跋濬思考着帝国的未来。文化建设是国家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帝国不会长久。拓跋濬下诏复佛,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云冈石窟。取消太武帝拓跋焘的禁佛令,亲自为沙门师贤等五人落发,佛教由此大盛,佛界称之为“文成复法”。

“文成复法”不是简单的佛学复兴,而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古往今来,人们总把两晋南北朝定义为黑暗三百年,野蛮三百年。暗黑的世界里怎么会有云冈石窟那么恢弘美丽的艺术之花。

云冈石窟

“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所眺。”中国古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如此生动地描绘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气势宏伟的盛大景象。云冈石窟位于平城西面的武周山南麓,气势宏伟,雕刻精细,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

拓跋濬为世界所做的最大贡献就是动工开凿了云冈石窟。然而他本来的目的,并不是为未来世界贡献一座艺术宝窟,而是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塑造一种有别于儒家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新型文明,消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尖锐对立,调和汉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拓跋濬时期的云冈石窟称为“昙曜五窟”,是第一期工程。之所以叫“昙曜五窟”,因为主持开凿的是一个名叫做昙曜的沙门。昙曜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高僧,风骨刚毅。年少出家,在凉州学习佛法。魏国统一北方,昙曜来到中原,受到当时的太子拓跋晃的礼重。太武帝灭佛,捣毁佛像,坑杀和尚。沙门僧众大多还俗避祸,连佛家领袖师贤都蓄了发。但是,无论拓跋晃怎么劝,昙曜坚持不还俗,法服器物一刻不肯离身,人们由此叹服敬重他的为人。

“昙曜五窟”为云冈石窟的开端,窟风方整,窟外门楣处雕饰精美。五处洞窟雕刻出释迦像五尊,形体高大,面相方圆,深目隆鼻,神情庄严肃穆,身躯健壮高大,均着褒衣博带。宁静安详的意境与气度恢弘的情调相交融,大有胡汉一家的风采。

五尊佛像威严,穹隆阔大,象征着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和文成帝等五位皇帝,据说与其真实相貌惟妙惟肖,一个痣都不差。文成皇帝拓跋濬意图明显,皇室血统与佛祖连结,“皇帝即佛”。

对于中原来说,拓跋魏国是外来征服者。拓跋鲜卑人不肯全盘汉化,难以融入汉人中间。拓跋濬希望用外来的佛学确立拓跋皇权,统一人们的思想,淡化儒学影响,维护鲜卑和汉人的团结。

云冈石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瘦骨清像”是汉人的艺术风格,“浑厚纯朴”是草原民族的艺术情调,两相融合,象征汉鲜卑一家。云冈石窟使中国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来自东北、蒙古高原、西域,甚至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人们和中原人一道慢慢成为一个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讲,北魏帝国不仅继续着汉人的多血统,而且奠定了多民族的中国。

经过历代北魏人的努力,蛮族洪流退落,魏都平城变成佛教圣地。云冈石窟有一处门楣联写道:山色随云秀,佛灯共日长。

但愿大同云冈石窟永远见证民族团结,非一国之大同,而是天下之大同,世界之大同,实现儒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社会理想。正基于如此的想法,北魏政府相当看重对西域的经营。古代西域即今新疆,指玉门以西,葱岭以东之地。西域诸多小王国在经济上具有相当大的重要性。联系中国与印度、伊朗、希腊、罗马世界之间的伟大商路———丝绸之路就穿过这些绿洲。匈奴和两汉为控制西域诸国相互争夺,主要是为了谋利。汉为了商道,匈奴为了财货。拓跋濬则是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佛教自印度传来,西域是必经之地,丝绸之路带来了印度文化、宗教和艺术。大批布教的印度佛教徒从这条路来到中国。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可以扩大佛学影响。

北魏帝国平定凉州,在敦煌设立军镇,实际控制西域大部地区。丝绸古道的威胁来自北方的柔然和南方的吐谷浑。

吐谷浑经过吐谷浑、吐延、树洛干、阿柴等数代可汗的努力,占据了青海、甘南、四川西部数千里土地。吐谷浑王拾寅继位之后,继续前任政策,在北魏与刘宋之间寻找平衡,宋封拾寅为河南王,魏封西平王。

吐谷浑的摇摆政策令拓跋濬不安,拓跋濬决定教训一下吐谷浑。魏军集中凉州诸道军和统万、高平军镇的兵力分两路发起进攻。魏军到达青海西宁,拾寅可汗弃白兰逃往昆仑山。魏骑渡河追击,掠获牲畜三十多万头,终因瘟疫流行而退军。此后,魏国皇帝持续对吐谷浑用兵。柔然是北魏帝国的心头大患,不仅仅牵扯到西域,而且关系帝国生死。北魏必须确保漠南大草原的安全,这里是北魏畜牧业和军事基地。畜牧业是鲜卑贵族的重要收入,漠南诸部落为帝国提供兵源和军马。此外,对柔然和高车等草原诸部的劫掠仍然是取得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自道武帝开始,柔然始终是北魏帝国军事打击的重点,拓跋濬也不例外。

公元458年十月,拓跋濬从凉州调回渔阳王尉眷,征调十万骑兵,十五万战车,亲自率军出击柔然。大军到达阴山,忽逢暴风雪,北风凛冽,天地混沌,雪雾迷漫,大雪掩埋了魏军营帐。拓跋濬准备还师,尉眷不同意:“我们动用大军,声势已经造了出去,离开都城不远突然班师,蠕蠕一定怀疑国内发生动乱,必来骚扰。将士虽寒,不可不进!”

魏军冒雪前进,屯军车仑山。接着,越过大沙漠,旌旗千余里,人马战车遍布草原。柔然处罗可汗吐贺真,那位独一无二的大汗望风而逃,柔然别部几千帐落向魏军投降。拓跋濬效仿两汉刻石记功而还。

吐贺真气病而死,郁久闾予成登上汗位,号受罗部真可汗,意为仁慈的大汗。仁慈大汗倡导和平,十余年不犯魏国边境。

平定边患的同时,拓跋濬的政治举措卓见成效。北魏帝国一系列战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国民的士气,历代皇帝提倡简朴的作风赢得了士民的尊重,恤灾救荒的举措增加了帝国的威信。北中国摆脱西晋以来民不聊生的局面,北魏帝国开始走向黄金时代。

清官楷模

鲜卑是胡族,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边地民族的纯朴形成了北魏帝国朴素的治国方略。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们讲历史的时候,总喜欢从三国直接跳跃到隋唐,中间无非轻描淡写地讲述一下淝水之战和孝文汉化两段故事。故事主角苻坚和孝文帝元宏是何种样人,学生们听得稀里糊涂,更不用说北魏和南朝的历史了。人们以北魏的胡人统治为耻,以南朝骨肉残杀、内乱迭起为耻,根本不去探讨这段历史中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两晋时期的胡人政权,匈奴汉国、匈奴前赵、羯族后赵、氐族前秦、羌人后秦,最多不过三世就失败了。与生俱来的强烈危机感让拓跋鲜卑人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是北魏年轻皇帝普遍早熟的原因之一。

拓跋濬十三岁登基,在不到十三年的执政生涯中,修正太武帝拓跋焘激进的变革措施,成功安抚汉和鲜卑等各民族的人心。可以说,北魏帝国在民生方面所做的一切,不比两汉和三国差。

北魏的施政纲领概括起来有两点,节俭和反贪。用禁酒提倡节俭;用酷法威慑贪腐。

饮酒之风,魏晋南北朝风行一时,大有盖过殷商的风头。酿酒业实为一种靡谷耗粮的粮食加工业。古代农业不发达,当粮食歉收之时,酿酒会推动粮价上扬。喝酒误事,滞碍政务。魏人世风剽悍,喝大了,该出手时就出手,动手打架,舞刀弄枪,伤人性命。

历史上,周公颁行过《酒诰》禁酒。西汉建国前期曾经禁止群饮,不准没事凑一块请客喝酒。北魏做得更绝,颁行禁酒令。酿酒、卖酒、饮酒的人一律斩首。

北魏对贪污腐败官员的惩处是历朝历代首屈一指的。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曾规定“赃四十匹,处死!”当他发现效果不明显时,加重处罚,“赃三匹皆死!”拓跋濬更加严厉,“百官赃满二丈者皆斩!”拓跋濬增设侯官。侯官是特务组织,大致拥有现代国家安全局和检察院部分职能,监察政府各部门、地方各部门的官员。侯官们微服出访,无孔不入,寻找官员过失。一旦发现,严加追查、严刑拷打、逼招口供。

很多人为北魏官员鸣不平,因为北魏做官是出义务工,不付报酬没有工资。不给钱,还不让贪污,怎么过活啊?也忒苛刻了吧!

这是鲜卑人和汉人看问题的不同之处。北魏的前身代国是一个部落联盟,氏族社会平均分配财产的习俗浓厚。北魏建立之后,开国君主拓跋珪按等级分配财物,部落大人、群臣、将士们人人有份,份额不等。既然按等级分配,官员本来拿得多,没有必要另拿一份。进入中原之后,出来做官的大多是士族豪门子弟。豪门控制资源土地,是富有阶层。你们出来做官,也没有必要拿国家的钱。

北魏帝国的财政体系不完善,皇室和国家财政分得不清,财政收入大多进入皇室,君主的赏赐等于发薪水。

除了打击贪污之外,北魏政府不允许官商勾结,更不允许官员经商。那样做会造成社会不公平竞争,减少民众收入。拓跋濬思路清晰,他说:“为政之弊,莫过于此。”官员经商比贪污受贿更可恶,“一切禁绝,犯者十匹以上皆死。”

官员经商有暴利可图,禁止相当困难。拓跋濬的父亲,那位后来追认的景穆皇帝拓跋晃多精明的一个人,“营立私田,畜养鸡犬,乃至贩酤市廛,与民争利。”不听高允劝阻,触怒拓跋焘惊吓而死。应该说,我们现在仍没有北魏政府反贪反腐之魄力。

北魏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一有灾荒,必定救灾,经常“开仓廪以赈之”、“出布帛仓谷以赈贫穷”。对于看不起病的贫民,国家负责免费医疗。“民有病者,所在官司遣医就家诊视,所须药物,任医量给之。”中国传统政治好的一面,北魏政府几乎全做到了。这源自皇权不断加强,源自北魏帝国对鲜卑和汉人豪强严厉的控制,而在南朝,这是不可能的事。南朝政府只能寄希望门阀士族和庶族富翁的慈善之举。

当然,北魏官员不发薪水,一些家庭贫困的官员深受其害,比如高允。高允出自士族豪门,可少年时代父亲去世,高允放弃家财给两位兄弟出家为僧,从此家境贫困。高允做官清廉,任征南大将军杜超的从事中郎时,和几位幕僚一起巡查诸州,查断各地的案件。那些位幕僚因收受贿赂犯了事,唯独高允以清平获赏。

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怎么生活?高允有时教授,招收过一千多学生。学费有没有不清楚,腊肉还是有的。再者,依赖两个儿子砍柴度日。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依据道德将官员分为两类,清官和贪官。而往往许多凌霜傲雪的清官在执政功绩上不如一些有才干的贪官。清朝的刘墉与和珅便是典型的例子,还有明朝的海瑞和张居正。也许贪官出于善于搂钱的天性,国家财政收入会因之改善,所丧失掉的则是道德准则。人们希望官员清廉而又富有才干,这样的官员似乎并不多得。宋明理学要么将人炼成腐儒,要么将人炼成伪君子。菜根谭中有句话,“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尤高。”拥有这种境界的人太少太少了。

作为官员,人民的表率,自然应该有更多付出,来达到孔子所称“圣贤君子”的水平。高允便是才干卓著的清官楷模。

从“崔浩之狱”和“太子经商”两案可以看出,实话实说的高允心机深沉,洞察事态与人性的每一处细节。

和海瑞一样,高允喜欢直言相谏,采用的手法和海瑞相去甚远,原则性中透着灵活。他总是和皇帝单独谈。二人可以从红日东升谈到日落西山,甚至一连几天不出宫,群臣莫知其所言。高允说话有时言词激烈、切中要害。拓跋濬听不下去,命人把高允搀扶下去,但是始终对高允很好。当时,有人上书措辞激烈地批评朝政,文成帝看完后说的一番话,足以让直言不阿的大臣们深思。

他说:“君王和父亲是完全一样的。父有过,儿子为什么不把它写在纸上,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劝谏,要私下里说?无非是不想让父亲的罪恶昭彰在外。君主有了过失,作为臣子不能够当面直言劝谏,却要上书进行公开指责。彰君之短,明己之直,这是忠臣吗?像高允那样的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忠臣。朕有过失,总能够当面批评。有些话朕难以接受,高允从不回避。朕由此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天下人却不知道,难道这不是忠心吗?”

拓跋濬要为北魏大臣树立楷模,对群臣说:“你们这些人虽然执弓刀在朕左右,白站着,没有人劝谏过一句话。等着朕心情高兴的时候,讨个一官半爵,什么功劳没有却做到王公。高允用一支笔辅佐我们国家几十年,功劳不小,仍然不过是个郎官,你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拓跋濬下诏拜高允为中书令。中书令是正二品,连升两级,相当于现在的书记处书记,而且中书令一官在南北朝最为清贵华重,只能由有文学才望者担职。

陆丽一看高允要升官了,忙奏道:“高允虽然蒙受陛下您宠待,但是,他家的生活相当贫困,妻子和孩子没有生活来源。”

高允清贫得养不起子女妻儿这是拓跋濬没有想到的。中书侍郎怎么也算厅局级的干部,会穷到这种地步!拓跋濬对陆丽很不满意,面有愠色,怒道:“你为什么不早说?看朕准备重用高允才告诉我他家穷?”

善于巴结的人分几个层次,最高级的,在你未发迹的时候就知道有价值,吕不韦视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差一点的呢?在你时来运转的当口扶你一把,像陆丽这种人。最末流的,才跟在高官或老板后头拍马屁,这种人付出的最多。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有眼光的人费时间但省力,目光短浅的人省时间费力。费时间的,无非再等一等。费力的呢?有时讨不到好去。说话的当天,拓跋濬亲自来到高允家视察,过几天再去万一作秀怎么办?只见:草屋数间,几床粗布被褥,床上摆放着旧麻絮做的棉袍,厨中空荡荡,只有一些青菜和食盐。拓跋濬由衷尊重,叹息不已:“古人之清贫岂有此乎?”北魏皇帝称呼臣下有个习惯,均直呼其名。从这一天起,文成帝不再直呼高允的名字,而尊称为令公。令公之名,扬于青史。

拓跋濬重用高允,除了他清正无私,治国有良策之外,他能安抚北方势力强大的汉人豪强也是一个原因。

血缘关系的融合是民族融合之根本。美国种族矛盾近年来有缓解的迹象,原因在于白人与黑人慢慢开始联姻。包括中国各个民族,血缘关系很重要。

北魏帝国又诞生了一位有汉人血统的皇子。她的母亲李氏是南朝人,是一个卑贱的宫奴。

梁国李氏

拓跋联盟至代国,历代皇后均为异族女子,不和本族女人通婚。通过不断联姻扩大种族是拓跋部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北魏国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娶妻没鹿回部大人之女纥豆陵氏,即孝文汉化后的窦氏。其后几任部落联盟首领多娶乌桓女子。老代王什翼犍与慕容鲜卑联姻。拓跋珪的母亲是匈奴贺兰部女儿。

北魏建国以来,皇帝一般有两个皇后,一个正式皇后,一个被后代皇帝追封的皇后。拓跋珪的正牌皇后是慕容氏,后代追封的皇后是匈奴人刘氏。明元皇帝拓跋嗣生前未立皇后,宠妃羌人姚氏死后被册封皇后,为后代皇帝追封的皇后是汉人杜氏。太武帝拓跋焘皇后匈奴赫连氏,死后追封代北贺氏为皇后。文成皇帝拓跋濬的母亲柔然人郁久闾氏也是死后追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先皇嫔妃被下一任皇帝追封呢?因为她们都是帝母。她们的遭遇验证了一句话:“世事无常,红颜薄命!”

母以子贵。中国封建社会宫廷中,诸皇妃以生儿子为荣,母亲为儿子能继承皇位,对老皇帝争宠献媚,费尽心机,一旦儿子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母亲便被尊为太后,享齐人之福,荣耀无边。这种情况在北魏宫廷不存在,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立下的规矩是:立太子先杀其母。本书第一部已探讨过“子贵母死”政策的起源,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不必重复论述。“子贵母死”作为北魏国一条铁的律令,七代君王严格冷酷地执行。自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到献文帝拓跋弘皇兴三年六十年间,共有五位皇后死于这条野蛮的诏令下,梁国李氏是第四位。

李氏本是宋朝人,与拓跋濬的千里姻缘曲折多难,两人一见钟情,爱情故事离奇哀婉。在今天我们可以称之为“一夜情”。

李氏家住寿春,父亲李方叔做过刘宋的济阴太守。李氏出生,李方叔逢人便讲我的女儿必将大贵。他是如何看出来的?想必批了八字,用易经推的。李氏长大之后,姿容美丽,窈窕动人。

南北朝第二次元嘉大战,拓跋焘率大军南下饮马长江。侄儿永昌王拓跋仁率军攻打寿春,在李家后宅偶遇姿色妍丽的李氏,抢到军中纳为姬妾。陆丽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拓跋濬,时任长安镇将的拓跋仁谋反被诛杀,李氏没入皇宫为奴。

两次为奴的经历,难以让人相信李氏会如父亲所料的那样大富大贵。改变命运的一刻是李氏进入皇宫三个月后的一个初冬清晨。

冬雾迷漫,秋菊飘香,由城北曲折流淌进入平城皇宫的如浑水冰凉刺骨。闲来无事的拓跋濬登上白楼举目远眺,一眼瞧见正在劳作的李氏。

体态风流,袅娜纤巧。布衣荆钗难掩天生丽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凄凉缠绵的情致挑动了年仅十四岁、情窦初开的少年朦胧的情欲。

拓跋濬动情地对左右侍从道:“此妇人佳乎?”(这女子长得漂亮吗?)侍从们点头附和:“世上所罕!”拓跋濬从高台下来,一路跟着李氏到了斋库。斋库是皇宫内存放货物的仓库。拓跋濬按捺不住心头的情欲,在仓库里和李氏翻云覆雨,春风一度。

李氏年过花季,做这事自是从容,何况皇帝不容抗拒。可不想这场姐弟恋仅仅做了一次,便珠胎暗结。

拓跋濬很快将这件事忘到脑后,一路到南方城市信都、中山观察风俗,第二年夏天去阴山避暑,视察塞北六镇。

李氏怀孕之事掀起北魏宫廷一场轩然大波。

谁掌管着拓跋濬时代的北魏后宫对梁国李氏的命运至关重要。

拓跋濬年轻未立皇后,生母郁久闾氏不在人间,但仍有皇太后。北魏宫廷前期有两种皇太后,一种是先皇皇后;一种是皇帝乳母。“子贵母死”的政策使太子没有生母,往往和喂养自己的乳母关系亲密,如同亲母子。太武帝拓跋焘曾封乳母窦氏为保太后,后来干脆尊为皇太后。拓跋濬的乳母常氏同样被尊为保太后,不久成为北魏国的皇太后。

常太后不仅哺育了拓跋濬,而且对他有救命之恩。宗爱发动政变谋杀太武帝,一度想对皇孙下手。常氏冒着砍头的危险背着父母双亡的皇孙逃出平城,藏身鹿苑丛林,直到陆丽等人成功发动军事政变。

太皇太后赫连氏屈从宗爱,平叛之后悄无声息地去世。宫中一切事务全是常太后说了算。史称常太后“慈和履顺”。这位循规蹈矩、慈祥安和的老妇人祖籍辽西。干吗要提到辽西呢?辽西是原北燕国土,宫中辽宁一带的人很多,除了常太后,还有冯昭仪。冯昭仪是北燕国主冯弘的公主,送给拓跋焘和亲。

冯氏与拓跋氏两家皇室之间的关系到此远远没有结束。冯弘有个儿子冯朗举辽西投降北魏,受封辽西王,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来因罪被杀,家财抄没,冯朗年幼的女儿冯氏没入宫廷。冯氏出生于长安,母亲乐浪王氏,当时的高句丽人,即今朝鲜平壤一带的人。冯氏具有汉、朝鲜两种血统。

冯氏入宫非常幸运,没有遭到李氏罚做宫奴的命运。她的姑母是拓跋焘的左昭仪。冯昭仪对侄女细心呵护,教她鲜卑习俗、宫中礼仪、文学史籍。冯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对算术和经济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于自小长于宫廷,宫中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等游戏规则耳濡目染。

娉娉袅袅、豆蔻年华的冯氏知书达理、光彩照人,引起北魏宫廷的注意。拓跋濬登基为帝,年长他一岁、十四岁的冯氏成为皇帝的贵人。

李氏莫名其妙的怀孕一石击起千层浪,震动了常太后,也震动了冯贵人。常太后是个恪守规矩的人。她有两个兄弟一个妹妹。常太后大紫大贵,同父异母的长兄常英自七品小县令飙升至大将军、辽西王;弟弟常喜升镇东大将军;妹夫王睹升平州刺史。常太后的生母宋氏不满意,对她说:“咱们一家子贫贱的时候,王睹怎么对我?常英怎么对我?你现在怎么能让常英为王,不给王睹王爵呢?”常太后沉默了一会儿,赔着笑说:“常英是长兄,一家之主。家里一些过节不值得您这么计较。王睹虽然一片孝心,可他毕竟是外姓,怎么能列在常英之上呢?”

常太后行为处世的法则注定她要做一个公正、古板的人。她亲自细细盘查李氏,“这孩子谁的呀?”李氏照实说,皇帝的。常太后出身保姆,非贵族女子,对下人比较同情,下旨调查这件事。恰好守卫斋库的官吏在库墙上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时间和事件,两相核对,毫无差错,李氏怀的这个胎幸运地获得宫廷认可。

拓跋濬兴奋异常,带着怀孕的李氏来到阴山塞外。此中深意不难理解,皇宫藏污纳垢,阴谋汇集之地,谁能保证小皇子的安全?

秋高气爽,风吹草低,牛羊遍野。公元454年七月,正当江南刘宋王朝一轮骨肉残杀刚刚偃旗息鼓之时,皇子拓跋弘在阴山之北,茫茫大草原上诞生了。闻着大草原粗犷豪迈的气息,流淌着汉人仁慈博爱的血液,拓跋弘开始他传奇的人生。这是一场失败的命运,造就了中国历史最年轻的一任太上皇帝。

拓跋弘出生,李氏册封为贵人,眼见又一个灰姑娘的故事诞生。冯昭仪和冯贵人感到形势的紧迫,这对姑侄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

红颜薄命

两年后,北魏宫廷热闹非凡,冯贵人不出意料地母仪天下,而不满两周岁的拓跋弘立为皇太子。

笳鼓声中,李贵人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旧法将被处死。拓跋濬年仅十七岁,远无必要这么早册立太子,冯氏女人们在背后起的作用可想而知。李氏命运坎坷多难,眼见有个幸福的结局,儿子立为太子成为帝国接班人,然而初为人母的她却要永远离开孩子。

灰姑娘死的时候非常凄凉,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她从南朝来到北国时有一个姐妹,女人做不成什么事。按照北魏宫廷的规定,被处死的皇子母亲可以托付后事。李氏的兄弟家人都在南朝,孤身一人,有谁可以依托呢?李氏想到了李洪之。

李洪之,北魏国著名的酷吏。他原本不叫李洪之,本名李文通,河南灵宝人。李氏家住寿春,两家毫不相干。能和李贵人攀上亲戚,显出李文通善于钻营的本性。小时候出家做沙门,成年之后还俗。他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给贾雨村护官符的葫芦庙里的小沙弥,两人同样的精明。

上天赋予世人的禀性各不相同,有人适合经商,有人适合做官,有人适合从事艺术活动,有些人只能给人打工。孟子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准确的自身定位,正确的社会分工,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裙带可使做官成为坦途,许多人叹息命运不济,未能生于达官显贵之家。李文通从来不怨天尤人,属于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人。

李文通还俗后当上一名军官,跟随永昌王拓跋仁南征。拓跋仁得到李氏姐妹,大为宠爱。李文通看到向上爬的机会,私下里向李氏馈赠礼品。南北朝时期重门第,两家都姓李,李文通攀上宗族。打听到李氏有个兄长叫李珍之,于是改名李洪之,与李氏结为兄妹。

李氏临死,理所当然地想到这位与自己同宗亲近的兄弟。李氏拉着李洪之的手,心头想念两岁年幼的儿子和远在他国的父母亲人,心如刀割,悲不自胜。亲手列出的南方亲人名字交付李洪之,嘱托千万寻到亲人。每叫一声兄弟,拊胸痛哭,泪流满面,不由让人痛恨拓跋珪的野蛮无情。

李氏含恨而死,北魏国上上下下将李洪之尊为太子亲舅,而小太子则交给新皇后。冯后悉心抚养如同亲生。冯后、李贵人、太子拓跋弘这一段若隐若现的恩怨情仇,为日后北魏国的一场场滔天巨浪结下前因。

拓跋濬有志干一番大业,从未忘却鲜卑人马上武功。他与群臣在灵丘山练习骑射,赌射四百余丈高的山峰。武将们的箭射到中途便势竭而坠,没有一个能越过山峰。拓跋濬手执千斤硬弓,弯弓发箭,一箭越过山峰三十多丈,直落到山南二百二十余步方才坠下。

天妒英才,一代守成之主拓跋濬年仅二十六岁就病死了。执政生涯的短暂让人很快忘却了这位皇帝,但他的名字和云冈石窟一道记在世界人民心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世界真的很奇怪。

从历史功绩来说,皇后冯氏大大超越了他。

冯氏和拓跋濬自小宫中玩大,和所有幸福婚姻一样,生活平淡祥和。唯一一点美中不足,冯氏没有给拓跋濬生育一儿半女。

冯氏如愿当上帝国皇后,舒心度过九个春秋。与人们的愿望相反,上天似乎并不希望人一生幸福。

一声晴天霹雳,拓跋濬去世了。

丈夫死了,不是世界末日。女人会有更多选择。对于后宫嫔妃来说,皇帝是唯一赖以寄托的人,这是所有皇妃的悲哀。

生性刚强的冯后看不到未来,对生活已然失去信心。她忽然感觉自己很傻,以前做过的一切都是徒劳。守着皇后桂冠过一辈子,是幸运还是残忍?

皇帝去世。根据拓跋鲜卑人的风俗,国丧第三天,皇帝生前用过的御服器物一律焚烧,文武官员和后宫妃嫔要去哭丧。

火焰冲天,哀声一片。让人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悲伤不已的冯后竟一头扑入烈焰之中,要追随丈夫拓跋濬去地下。侍从们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帝国皇后殉情,手忙脚乱地救起昏迷不醒的冯后。宫廷内外第一次领略到这位具有高句丽血统皇后的刚强性情。

旧皇已去,新皇登基。梁国李氏的儿子、年仅十二岁的拓跋弘登上帝位,是为献文帝。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81.html

上一篇:太上皇帝
下一篇:苍梧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