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汉化南征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3:47:15 0

巍巍洛阳、周汉古都重新焕发生机。北魏孝文皇帝拓跋宏踌躇满志,伫立新都城头远眺南方,仿佛看到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拓跋宏慷慨赋诗:“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北魏君临中夏,一统北方。若想当之无愧地成为华夏正朔相承的王朝,偏安江南的萧齐王国定要除去。他毕生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汉化和统一。新都筹建,汉化已有眉目,南征的战争该打响了。

第一次南征

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冬季,北风劲吹,万物萧杀。宇宙间的杀气似乎告诉我们,人生一世,只有拼搏,经历艰难,才能赢来美丽的春天。

这一年的秋冬之际,对于萧齐皇族来说,意昧着残酷和恐怖。西昌侯萧鸾谋杀郁林王萧昭业、废杀海陵王萧昭文,自立皇帝,大开杀戒,残害南齐诸王。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江南大乱。

孝文皇帝拓跋宏接到南齐雍州刺史曹虎送来的一封信,信中说他要举襄阳城投降魏国,请求接应。拓跋宏大喜,迁都的事情已经搞定,北魏军马集中于洛阳不遣散就为伺机南征。如襄阳归附,则可将势力范围划向长江,形成西晋灭吴国之态势。

拓跋宏当即下诏,兵分四路大举南征:征南大将军薛真度率军向襄阳进发,卢渊为前锋;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进攻义阳(今河南信阳北);徐州刺史广陵王拓跋衍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平南将军刘藻和拓跋英向汉中开拔,直取南郑。

魏军仓促出动,很多大臣担心战争不顺利。卢渊不肯接受先锋官的委任,拓跋宏生气了,斥责道:“你怕死吗?”卢渊缓缓道:“臣并非畏战,但恐曹虎是第二个周鲂。”三国吴将周鲂假意投降,引魏国大司马曹休伐吴,结果魏军大败于石亭。

大臣高闾在旁说道:“卢将军所言甚是,洛阳草创,人心不安,曹虎不派人质,足见其人没有诚心,不可轻举妄动。”拓跋宏冷笑道:“即使没有曹虎,一样平定江南,朕意已决,御驾亲征,克日起兵。”

拓跋宏嘴上硬,心中存着疑惑。行走在洛阳的街道上,新都各处工地紧张施工,工匠们顶着刺骨寒风拼命劳作。到处可见无家可归的人,有穿大袖宽衫的,有穿夹领小袖的,各色人都有。人们喧哗连天,汉语、鲜卑语、西胡语,夹杂着各地的方言嘈嘈不休。

他们扶老携幼,从代京千里迢迢跋涉而来。没有居住的房子,没有储备的食物。

眼见春暖花开,到了播种的季节,却要全副武装,拿起刀箭去浴血打仗,岂非难为他们?难道仅凭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曹虎的一封信便大动干戈,陷百姓于刀山火海之地?

“做大事不能有小慈悲。”拓跋宏咬咬牙。为世间不再有战争,为天下百姓安居乐业,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拓跋宏神情严峻,扭头对李冲道:“下诏,不准士民再穿胡服,一律著汉魏衣冠。不可因战争而废汉化大计。朕走之后,你与任城王千万负起责任来。断诸北语,一从正音。鲜卑语、匈奴语、高车语、氐羌语、西胡语……不准再讲。三十岁以上的人罢了,三十以下的朝廷官员必须更改,如有违者,免官查办。”

李冲心底的寒气比那洛阳的北风冷上十倍。年青皇帝的作为似乎有些过了。南征用人之际,如此处事,鲜卑人怎能没有意见。可他又说不出什么话来,非常之时、艰难之际,或许快刀斩乱麻的效果更好些。

拓跋宏听不到鲜卑人的埋怨声,心知国人必定不满。但是,他不是鲜卑人的皇帝,而是全天下人的皇帝。

皇帝来到悬瓠(今河南汝南),亲自总督各路军队。南齐北疆各城市闭门不出,固守待援。齐明帝萧鸾分派镇南将军王广之、右卫将军萧坦之和副总理沈文季督率各地军队北上抵抗。太尉陈显达做为总预备队屯驻南京附近的新亭、白下两处营垒负责后勤补给。

曹虎没有来,襄阳兵一个影子没瞧见。拓跋宏批示各路军队按照既定方针办,他把主攻方向选在寿阳、钟离一路,亲自赶往军中。

三十万魏军渡过淮河,兵围寿阳。铁骑相连,枪戟如林,一眼望不到尽头。拓跋宏没有心思欣赏浩荡军威。他有宏图大志,却是个理性的人,不会像前秦天王苻坚傲慢地说出“投鞭断流”的妄语。

拓跋宏登上八公山,仰望阴云密布的天空,眉头紧锁。淮南的气候让人揪心,早听说南方地气温湿,所谓蛮烟瘴雨之地。正寻思间,滚动的阴云缓缓移过广袤的天穹,雨丝缓缓飘落,淮水之上,水气升腾,一片空濛。

寿阳是北方伤心之地。不说昔年苻坚百万大军兵败此地。太和三年那场战争,驸马刘昶率步骑二十万大军进攻寿阳,被齐将坦崇祖决淝水淹灭,损兵数千,狼狈退军。拓跋宏见寿阳守备森严,决定放弃寿阳,向钟离攻击前进。

风雨兄弟情

雨不停地下,雨点变得密集。雨水浸湿将士们的袍甲,粘得通体不适,冷得沁骨透心。拓跋宏骑马前行,侍从们高高举起绣龙伞盖。雨点打在伞盖上,溅起朵朵水花。拓跋宏示意左右将伞盖去掉,侍从们惊慌失措,忙道:“雨越来越急,陛下保重身体,勿要着凉。”拓跋宏不耐烦地道:“将士们都在雨中受苦,朕岂能独享安逸。”

司徒冯诞策马赶来,劝道:“陛下万金龙体,切要保重。江淮地湿,易得瘴疠。若再染风寒,要不得的。”冯诞说话时,上气不接下气。

冯诞与孝文帝同岁,冯太后的侄子,十岁进入宫廷,陪孝文帝读书。两人关系特好,“同舆而载,同案而食,同席坐卧,”几乎可以说形影不离,典型的铁哥们。长大以后,孝文帝把妹妹乐安长公主许配给他。冯诞16岁官居司徒,与总理平级,大体相当于政协主席。

水土不服,冯诞深受其苦。他生来柔弱,比不得孝文帝身体强壮。这趟南征下来,上吐下泄,容颜憔悴,病得不行了,强打精神陪着皇帝。拓跋宏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一生为拓跋宏而活。冯诞没什么才干,因为冯太后不让他学习经史。入宫目的只有一个,给拓跋宏做情人。他有本钱,姿质妍丽,容貌好,性格也好,宽雅恭谨。

冯太后政治手腕高,情商高。好男风是魏晋南北朝的一大风尚,无论拓跋宏日后是否会有男性情人,有备无患。冯太后不仅给皇帝找到了皇后,还预备下白马王子,无论男人女人均出自冯家。

有人怀疑拓跋宏和冯诞是情人,其实拓跋宏深爱的人只有一个,她不是冯诞。冯诞是最要好的朋友,人生知己。冯诞参与了北魏国所有的改革,包括战争。他柔弱身体经不起风餐露宿、战火摧残。然而,只要拓跋宏在哪里,冯诞必须在哪里。

拓跋宏倔强地跳下马,马靴踩揉在泥浆里,顺着泥泞的道路向前走,瞬间大雨浇透了全身。背影是那么孤独,在雨雾弥漫的世界里显得微不足道。

“我不会让你独行的!”冯诞挣扎着下了马,用尽全身力气想跟过去,却重重摔在泥泞的雨地里。

拓跋宏挤入行进的队伍中,侍卫们一路小跑跟着皇帝。北来将士不适应南方潮湿的气候,战争没有开打,已经有不少士兵生病。拓跋宏亲自抚慰,鼓励士兵们振作起精神来。每到一处,“万岁”之声山呼雷动,魏军士兵们为他们的皇帝欢呼。

从寿阳到钟离,淮河两岸到处是供应粮草的百姓,络绎不绝,挤满道路。此次南征,拓跋宏严令诸军不得抢掠淮北百姓。大军所过,老百姓安居乐业。军人不敢抢劫,老百姓心甘情愿为魏军纳粮。但是,这一政策违背了鲜卑人战争中发财的光荣传统,引起鲜卑将士不满,各路兵将人人打着如意小算盘。

这是一场奇怪的战争。与一百年前,前秦天王苻坚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淮河边行进的情景相仿。那是一支铁甲之师,也是一群乌合之众,各族将士心怀鬼胎。历史那么的相似。拓跋宏要用行动感召大军,历史决不能重演。一个大胆的计划在脑海中形成,效仿太武帝拓跋焘饮马长江。

萧鸾得到魏军主攻钟离的报告,立刻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率中央军增援,会合萧坦之的军队,迎击魏军。

魏军到达钟离,拓跋宏分出一部军队围城,下令其余众军向长江挺进。司徒冯诞病了,病得很重,卧病在床,不能前进。

大军行前,皇帝去看望最要好的朋友。冯诞一脸憔悴,苍白的没有血色。从二人相识之日算起,这是第一次分别。拓跋宏拉着冯诞的手,泪流满面:“我害了你,是我的错。你安心养病,可惜你我不能一同饮马长江,观一观万里大江的风采。若能得到船只,我挥师南渡,直取建康。”

冯诞喘息着说道:“如此艰难时刻,我竟然不能守在陛下身边,苍天对我何其不公。长江天险,齐兵重点防卫之处,南土昏雾,将士多生疾病。我军自洛阳连月跋涉,未得休整。切不可一时意气,渡江南进。”

拓跋宏长叹一声:“别人不知,你该知道我心!”

冯诞挣扎着坐起身,凝视着拓跋宏的眼睛,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昨夜梦见太后召我,怕是不行了。臣得识陛下,此生不憾。臣知陛下之心。可迁都草创,人心难安,代北旧人,心恋故都。兵者,死生之地。陛下不可独行。”

拓跋宏握紧冯诞的手,“齐国不灭,圣化难行。支持与反对者,一半对一半罢了。若得到江南之地,北人即使无心,也由不得他们啦。多多保重,我要走了!”

拓跋宏狠狠心,大步出得军帐,跨马扬鞭而去,身后千军万马随之风卷残云般向南奔去。大军南行不到五十里,一匹快马飞驰电掣般赶来。

冯诞死了!拓跋宏的脑子轰得一声,一片空白,慢慢缓过心神,下令大军就地安营,点起数千轻骑原路折回钟离大营。

危险!四周全是齐国的军队,可是没有人能够劝得住。冯诞是皇帝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人的一生,最难得的,就是一个朋友,一个真正交心的朋友。

夜,漆黑。这里是异国的土地,从来没有到过的地方。风,呼啸。悲伤代替了冲动,泪水取代了兴奋。点点火光引领数千轻骑在空旷原野中疾行,孝文帝拓跋宏第一个冲过钟离大营的辕门。

短短半日,故人已去。冯诞眼睛睁着,眼中一片迷茫。他看不清朋友的命运,看不清帝国的未来。

拓跋宏抚尸恸哭,直到东方鱼白,声泪不绝,帐内所有的人无不流泣落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拓跋宏擦了擦泪水,忍住悲声,对侍从道:“传朕诏:罢临江之行,召诸军回师钟离。派人去城中告其守将,为司徒求一副棺木。”

南齐钟离守将萧惠休派官员送棺军中,南齐官员亲眼目睹所谓野蛮人皇帝的情义。安葬之时,拓跋宏脱下外衣覆盖冯诞身上,泪流满面,涕不成声。以低于皇帝、皇后的最高礼遇把冯诞埋葬于异国他乡。

孤舟退雄兵

拓跋宏放弃渡江奇袭建康的计划,对钟离城发起一轮又一轮攻势。齐兵死守坚城,奋起反抗。

魏军久攻不下,拓跋宏担心齐军增援部队从背后袭击,亲自领军东进邵阳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的沙洲),就地筑城,同时于淮河南北两岸夹筑二城,阻击齐国水师西进。

齐国军主裴叔业率本部军队向邵阳洲发起攻击,裴叔业是萧鸾旧部,称得上将才。他的师团是萧鸾的嫡系部队,清理高、武子孙的战役中屡立功劳。裴叔业连克南北二城,但邵阳洲仍然牢牢控制在魏军手里。

负责增援钟离的主将崔慧景忧心忡忡。崔慧景是老帅、高武旧将,和萧鸾隔着一层。萧鸾篡位前曾派萧衍率台军进驻寿阳监视。萧鸾登基,立马从地方调回京都,直到边关战事吃紧,才派出来。如果邵阳洲拿不下来,完不成增援钟离的军事任务,怕日后没有好果子吃。

手下军主张欣泰笑了,“崔公不必着急,依我看,魏军要退兵了。”

崔慧景眉头一动,“你什么意思?”

张欣泰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刘宋名将张兴世(孤胆英雄张兴世的故事详见南北争霸卷)。张欣泰出身将门,却不喜欢武功,只喜欢读书,少年时代去见吏部尚书求官,那位山阴公主极度崇拜的“白虹贯日”褚渊。

南北朝门第社会,像这些个红色子弟,到了就业年龄可以直接去找组织部长。褚渊问道:“张郎拉多大弓?骑马技术怎么样?”褚渊想,将门家的孩子,不就想要个军官当当。谁知张欣泰回答说:“我生性害怕马,没力气拉弓。”

褚渊顿时刮目相看。我们现在想,乱回答,面试不合格。门阀南朝文人瞧不起武人。小小张欣泰明确表态,和军官划清界限。于是组织部长马上安排了一个州主簿,十几岁做了市委秘书长。

军官家的儿子就是军官家的,跑不了做军官。南朝门第森严,你说不当兵就不当兵啦。桓温出身谯国桓氏,还被王谢家人讥笑为“一个老兵”,何况南方竟陵张家。

张欣泰出任宁朔将军,刘宋朝时和萧赜关系处得好。萧赜当皇帝以后,张欣泰出任直阁将军,领禁军,做到羽林监,那是卫戍部队的高级军官。

军官我做,习气不改。张欣泰我行我素,喜欢交结名士。下了班,军服一扔,戴着鹿皮冠,衲衣锡杖,怀里抱着素琴,游园林,逛山泽,吟啸江湖。有人向齐武帝举报:“张欣泰不管军务,整天游玩。”萧赜很生气,怒道:“将家儿何敢做此举止!”

朝廷中一帮门阀名士什么工作不干,你张欣泰不照照镜子,军官家庭出身也敢这样。张欣泰从小这脾气,变不了。萧赜出巡新林,下诏张欣泰甲仗廉察,武装巡查,遇有不合格的官员依法查办。张欣泰领着甲兵出发,走到半路诗兴大发,把队伍扔下,自个跑到大松树底下饮酒赋诗去了。

不巧,让人瞧见,一个小报告上去。齐武帝大怒,召来大骂一顿,赶出宫廷。过了没几天,萧赜气消了,毕竟朋友一场,派人把他找回,无可奈何地道:“你不喜欢武官,做个清闲官吧!”

从此,张欣泰改做文职。张欣泰有识见、多谋略。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杀吏谋反,他曾跟随平叛,建议停军夏口,主将胡谐之不听。不过,他不知道其中隐藏的阴谋。

魏军南侵,用人之际。齐明帝萧鸾委任张欣泰为军主,跟随崔慧景增援钟离。张欣泰对崔慧景道:“崔公以为,北人于邵阳洲上筑城是何用意?”

“当然是阻我大军西援钟离。”

“此其一也!”张欣泰将手中锡杖向地“咚咚”连击两声。“强进,退也!春水方生,我大军水路通畅。北人于洲上筑城岂非以已之短克我所长。不过怕我军随后追击,挡我追兵罢了。”

崔慧景对于张欣泰衲衣锡杖、摆出一副世外高僧的姿态夸夸其谈的样子,一点不反感,反而颇为欣赏。

“依你之见,我们怎么办?”

“自然和为贵。打打杀杀,愚者所为。我修书一封,明日亲到邵阳城下送与北人。他们自然会退兵。”

“哦?”崔慧景半信半疑,“那就辛苦一趟。”

碧空万里,晴朗的好天气。淮河水涨,一片茫茫。一叶轻舟离开齐军水寨向邵阳洲飘来。张欣泰手抚素琴端坐舟中,身边两名随从长身而立。碧波荡漾,琴声幽幽。小船逆流而上,直抵江中的沙洲。

邵阳城头,甲兵如林,刀矛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片片寒光。随从向城上的魏兵喊话:“我家军主奉崔冠军之命致信广陵侯,可否一会。”

主攻钟离的魏军统帅拓跋衍听说齐军有人来和谈,精神为之一振。战争打到春天,淮河水生,有利于南方水军。皇帝拓跋宏召集将领们议事,同时征求后方的大臣们,得到统一的意见,撤军。可问题在于如何退。苻坚当年南征便被晋军追击,百万大军一朝散尽。

拓跋衍接过书信一瞧,上面写道:“听闻攻打钟离是阁下之策,真是荒谬!《兵法》云:‘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阁下难道没听过?我国家舟舸百万,覆江横海,直到今天按兵不动,想以一座小小边城疲惫魏国士卒。等到夏季来临,水满川谷,然后乘帆渡海,百万齐进,阁下如何抵挡。你竟然让魏主以万乘之重,攻此小城,是何道理?攻而不拔,谁之耻辱?假令能拔,我百万战船,连舟千里,舳舻相属,西过寿阳,东接沧海。试问阁下偏师如何守得住钟离城?想当年魏太武帝佛狸,倾一国之众南下,死亡大半,仅以身返,为天下所笑。前车之鉴,阁下忘记了吗?”

拓跋衍嘿嘿一笑,率几名贴身武士出得城来,对张欣泰道:“你不过想让我退兵罢了,我守此城,你纵有战船百万,休想得过。”

张欣泰淡淡道:“东西两城已被我攻下,邵阳洲不过一座孤城。若阁下退兵,我军绝不追赶!”

没有张欣泰求和,拓跋宏也要退兵,他不能等到夏天,夏天是南方人的天下。第二日,各路魏军拔营起寨,渡河北退。

齐军水师越过邵阳洲扑来,大大小小的战舰覆压河面,塞满河川。崔慧景和张欣泰立身楼船之上,远眺河面,东方鼓声大作,喊杀震天。张欣泰道:“崔公,萧哑动手啦!”萧哑是萧坦之的外号,因他长得肥胖黝黑,说话声音嘶哑,为人狠毒,所以有此称呼。张欣泰对萧坦之阳奉阴违,诛杀萧昭业不满,对他没有好印象。

萧坦之不能容忍魏军从容撤军,等到魏军半渡之时下达进攻命令。齐军战船迅速抢占淮河中的沙洲,将魏军拦为两段。钟离守军在沈文季、萧惠休率领下出城向后退的魏军发起攻击。

撤军前拓跋宏做出军事布署:皇帝和大队人马渡河先退,前将军杨播率三千步兵、五百骑兵在淮河南岸构筑防御阵地。

魏兵半渡之时,齐国水军发起攻击,占据河洲,断绝水路,将魏军五支部队隔绝在淮河南岸。形势危急,拓跋宏立马淮河北岸,手指河中黑压压的齐国战船,对诸将道:“无论是谁,若能击破河洲上的齐兵,封直阁将军。”

诏令传谕诸军,军主奚康生对身边战友道:“如果成功,一战扬名;如果命丧淮河,那是我的命!大丈夫岂能当断不断!”

奚康生马上英豪,攻打柔然汗国勇猛无双。他要让世人知道,在水里照旧是一名好汉。奚康生让士兵扎了一些木筏,堆满柴草,点燃之后,顺风放筏,烧向齐军船舰。烟火满河,奚康生率敢死队挥刀砍杀,一直杀上河洲。齐军抵挡不住,纷纷跳上战船逃走。奚康生勇夺河洲,南岸的魏兵才安全北撤。

杨播的人马拖在最后,拼死阻挡钟离齐军进攻。淮河水涨,慢慢淹灭沙洲,萧坦之指挥水军再度控制河面,对杨播魏军形成合围之势。杨播于南岸结成圆阵,步兵在外,骑兵在内。杨播身先士卒,奋力搏战。从上午杀到日落西山,杀死齐兵无数。

齐军不管白天夜晚,轮翻向杨播发起一波又一波进攻,一直打了三天两夜。杨播军队箭尽粮绝,齐军丝毫没有退意,越围人越多。河水迅急,波翻浪涌,拓跋宏只能站在北岸干着急,没办法。

如果坚持不下去,你就死定了。杨播有信念,一定要坚持下去。又是一天晨曦,春水渐渐消退,金亮亮的阳光照在河面,给万千战船渡上一层红光。魏军刚刚击退齐兵蛮牛般又一次冲锋,双方处于短暂宁静的间歇,战士们争着喘一口气。

突然,南岸三百魏骑从圆阵中冲出,跃入淮河,趟水抢占齐军河中战舰。浑身鲜血的杨播手持长刀登上船头,冲四周齐兵大吼道:“我今欲渡,能战者来!”齐国水军被杨播气势震摄,竟无一船上前,魏军趁机涉水过河退走。拓跋宏没有抛弃这支军队,一夜未眠,静静呆在淮河北岸等待。过了河便是魏骑的天下,拓跋宏紧紧握住杨播的手:“谢谢你,把朕的士兵带出来。”

这场战役,崔慧景最逍遥,他和张欣泰站在楼船最高层悠哉悠哉地渡过战争中最激烈的时刻。崔慧景所部齐军兵围邵阳洲,魏军大部队撤走,洲上仍有一万多人的队伍。魏将拓跋衍致信萧慧景,求战马五百匹,借道返归。

崔慧景一阵冷笑,借马回家想得美,下令将敌军包围,休得放走一人。张欣泰摆手道:“马不能借,人可以走。”崔慧景一脸疑惑:“为何?”张欣泰轻松道:“归师勿遏,古人畏之,兵在死地,不可轻视。打败这些残兵败将,不足以显示武功,一旦不胜,白白丧失前面的功劳。不如让他们赶快滚蛋。”

萧慧景同意,萧坦之生气了,心想我浴血奋战,你们两个坐收战功,不行,回去打小报告。回京之后,萧坦之在齐明帝萧鸾耳边嘀咕:“邵阳洲有死贼万人,慧景、欣泰纵而不取。”萧鸾半响无语,既然放跑敌人,那么我没理由赏你们。

激战贤首山

魏军四路南征,钟离打败仗,向襄阳方向进兵的薛真度、卢渊、李佐等将领互不配合,各打各的,也遭到失败。义阳一路更惨,贤首山之战,二十万大军败于一人之手,为萧衍唱响一首军歌。

贤首山,险而峻。乘岘凭,临胡阵。骋奇谋奋卒徒。断白马,塞飞狐。殪日逐,歼骨都。刃谷蠡,馘林胡。草既润,原亦涂。轮无反,幕有乌。扫残孽,震戎逋。扬凯奏,展欢酺。咏《杕杜》,旋京吴。

这是梁朝一首雄浑壮气的战歌,歌曲的作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沈约。

“酒杯千古思陶令,腰带三围恨沈郎。”在崇尚婉约风流的南朝,沈约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南唐后主李煜那首著名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沈腰便是指沈约。

沈约,江东门阀,吴姓大族,祖父沈林子,刘裕时代的北伐名将。做为竟陵八友之一,政治上的沈约是个投机客。文章写得好、诗做得好,未必是真丈夫。《贤首山》军歌便是讨好梁朝皇帝萧衍之作,贤首山之战是萧衍赖以成名之仗。

贤首山位于义阳城南,即今河南信阳西南,临义阳三关。义阳处大别山隘口,地当南北要冲,南襟江南,北蔽中原,自古为南北兵争的首夺城市。

魏将刘昶、王肃率大军进攻义阳,号称二十万。刘昶、王肃均为南朝降将,北魏有重用南方降人的传统,和北方骑兵不习水战、不了解南方地形有很大关系。孝文帝汉化,更是将南方人倚为重臣。

魏军仰仗兵力众多,挖堑立栅三重,日夜爬城进攻,摆出一副不取义阳誓不罢休的架子。负责救援义阳的南齐将领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王广之年已七旬,正而八经的老帅。他参与萧鸾夺位的阴谋,为萧鸾所倚重。毕竟年纪大了,义阳一旦有失,则武昌震动。萧鸾给王广之配了副手,黄门侍郎萧衍。萧鸾篡位,萧衍屡出奇谋,立有大功,成为新皇帝亲信。

齐军走到离义阳百里之处,久经战阵的王广之不敢前进。萧衍提议道:“义阳西南有贤首山,占据贤首山,居高临下,出其不意,发兵突袭,必定大获全胜。”众将不敢冒险,谁也不去。王广之见萧衍态度坚决,赞许道:“我老了,该你们年青人建功立业,手下精兵任你挑选。”

萧衍连夜带领精甲部队,人衔枚,马束口,偷偷潜上贤首山,将战旗遍插山头。拂晓时分,萧衍登上山头,俯视魏营。魏军大营波浪相仿,连绵数里。魏军主将刘昶望见贤首山旗帜,大惊失色,不清楚齐人来了多少人马,提兵十万列阵淮水之北。

义阳城中的齐兵远远望见漫山遍野的本方旗帜,以为大军到来,士气振奋,争先恐后杀出城来,顺风放火,焚烧魏军栅栏,攻入魏营。萧衍见时机已到,下令冲锋,亲自擂鼓吹角,摇旗助威。齐军由贤首山冲杀而下,敢死队手持短刀,在长戟兵护卫下猛冲敌阵。

孙子讲:“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兵势已成,怯懦的人会变成勇士。战场之上烟焰冲天,齐兵居高临下,内外夹攻,形势有利于齐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斩杀敌兵数以千计。魏军大败,流血染红原野,王肃、刘昶单骑遁逃。

齐军在魏军丢失的物件中搜得魏国皇帝拓跋宏给王肃的一封信,上面写道:“闻萧衍善用兵,勿与争锋,待吾至,若能擒此人,则江东吾有也。”

此时的拓跋宏正在指挥钟离战役,此信真伪未必可知。萧衍从此名动大江南北却是事实,英雄兴于楚汉之地。

笛声满汉中

四路南征,三路惨败,唯有汉中一路得胜而返。胜利的主角非主将刘藻,而是副将拓跋英。汉中之战一年后,拓跋英改姓元。从此,元英的名字留在南北战争的史册。

拓跋英,皇族子弟,景穆太子拓跋晃一系,他的父亲便是跪在洛阳霖雨中,首赞迁都之议的南安王拓跋祯。拓跋英聪明有才,弓马娴熟。像他这种皇族难得人才自然安排在最前线。拓跋英任武川镇都大将、平北将军。随着北魏军事战略由北向南转移,拓跋英调到南方,任仇池镇都大将、安南将军。

仇池即今陇南地区,昔日的镇所大致在甘肃西和县一带。三国蜀相诸葛亮出祁山北伐便从此路经过。拓跋英主动请缨,担任汉中讨伐军副将,率军队由武都西进,第一个攻入齐境。

汉中地区南北朝时属梁州,齐国梁州刺史是萧衍的大哥萧懿。永明末年叔侄争位,萧懿与萧衍一同背叛竟陵王萧子良,深得萧鸾器重,委任为封疆大吏。得到魏军进军的消息,萧懿派出两万军队据险守关,抗击魏军。

汉中北依秦岭,南有大巴山脉,曹操攻掠汉中时说:“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足见汉中地势险阻,易守难攻。

齐国诸将分成五营,依托山地扎下营寨,居高临下,互为呼应。营前有一条河流,避免三国蜀将马谡山头安营得不到水源的窘迫。

如此精妙的军事布局,拓跋英还是瞧出破绽:“兵分势散,敌军没有大将统一指挥,不能协调作战。如果攻下一营,四营自拔。”

魏军三面合围第一营,其余四营果然没有一营出兵相救。魏军攻破营寨,生擒主将,斩首三千级,俘七百人。四营齐军胆破,争先撤退。汉中重要关隘白马戍守将弃关逃跑,魏军兵锋直指汉中治所南郑。

南郑百姓纷纷投奔魏军,拓跋英派出一支部队去接应,夜晚遭遇梁军。魏军向大军告急,拓跋英令部将率兵正面增援,自己带领一千骑兵以急行军速度迂回到齐军背后,进行合围,俘虏全部敌人。不料萧懿大军赶到。魏军激战一昼夜,人困马乏,兵力又少,人人想撒丫子。眼见前功尽弃,拓跋英神色自若,缓辔徐行,登上高地,左指右点,指挥魏军列队向前行进。魏兵硬着脑皮子前进,如果齐军一个冲锋,肯定一哄而散。

齐军将领远远望见敌军主帅从容不迫、指手画脚的模样,以为有埋伏,纷纷撤退。魏军士气大振,追到南郑城下。

拓跋英兵围南郑九十余日,战无不胜,逼得萧懿指着一座座用封条紧封、空空如野的粮仓,对将士们撒谎:“我南郑粮食满仓,足够支持两年之久,你等只需努力守城,永远饿不着。”

南阳、义阳、钟离三路魏军退兵,皇帝拓跋宏指示攻围汉中的军队立即撤退。拓跋英让老弱军队先撤,自己率精兵与萧懿告别。

南郑湿暖的气候一如拓跋英平和性格。一曲悠扬清脆的笛声回荡在军营与坚城之上,那优美的旋律令将士们连月以来紧张心情得以缓解,人们似乎忘却了战争的残酷。

守城的齐军战士们突然发现,吹笛之人竟是与他们搏杀九十多天的魏军大将拓跋英。拓跋英一身戎装,马上身姿从容优雅,身后是精甲耀日的鲜卑骑兵。

一曲吹罢,余音袅袅。拓跋英冲高城缓缓道:“萧使君可在?我拓跋英来汉中数月,蒙使君盛情,今日欲归中原,特来告别。”说罢,拓跋英掉转马头率魏军扬长而去。

望着高锐的尘土,萧懿冷笑道:“此索虏奸计,你等不准出城,违令者斩!”

拓跋英走了,吝啬得连一顶帐篷也没给汉中人留下。南郑城门紧紧关闭了一天一夜。萧懿突然明白过来,他上当了。自己不是这个人的对手,却不能让他这么容易溜走,汉中是天狱,不是游乐场。

齐军终于追上撤退的魏军。拓跋英仍是那般从容,潇洒地跃下马来,指挥士兵们列队迎击。在齐军眼里,拓跋英像神,没有人敢于和心中崇拜的神灵交战,齐军用敬畏的眼光注视着,一动不动。

拓跋英笑得让人着迷,萧懿怒得让人窒息。数万人马跟了魏军四天四夜,如此高规格的欢送仪式古今战史少有。萧懿恶狠狠地握紧拳头,咬着牙道:“拓跋英,你不要高兴得太早!”萧懿有最后一招杀手锏。陇南是谁的天下?不是鲜卑人,不是汉人,而是氐人。他早已花重金买通仇池氐人,“拓跋英,你的家换人了。”

幽幽斜谷,阴云密布。魏军刚进山谷,大雨不期而至。雷霆电闪,骤雨滂沱。魏兵斩截竹子,把米装入竹筒之中,跨骑战马,手举火把烧烤竹筒做成米饭。艰难穿越五百里斜谷道的魏兵,发现他们中了氐人的埋伏。

箭如雨下,射中拓跋英面颊。拓跋英若无其事,拔掉箭矢,统领军队奋力反击,边战边进,战士们竟无人知道主帅负伤。回到仇池,拓跋英被告知,他的姓氏改了,从此世间没有拓跋英其人,只有元英。

唯茶不中,与酪作奴

公元495年夏季,南征失败的孝文帝拓跋宏回师洛阳。官员们发现皇帝倦容满面,军旅生活在他身上留下明显痕迹。拓跋宏回到新都第一件事,便是责问洛阳留守任城王拓跋澄:“为何城中仍有穿夹领小袖衣服的女子?”

元澄回答道:“穿的比不穿的少。”拓跋宏大为不满:“好奇怪呀!任城王是想让全城的人都穿吗?你知不知道,一言可以丧邦!”当下,免去拓跋澄副总理职务。

两年之内,汉化如火如荼地进行,说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死后葬于洛阳,藉贯一并更改。

鲜卑及其他各族语言被禁止,以汉话为北魏国官方语言,就是以洛阳话(现在的河南话)做为普通话。鲜卑复姓改为单姓。北魏皇族带头改姓,拓跋氏改姓元,拔拔氏改为长孙氏、丘穆陵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等等,鲜卑名改为汉名。

汉化赢得汉人衷心拥戴。新都洛阳华林园宴席上,从来不吃北方食物、性情孤傲的琅琊王氏王肃竟然大嚼羊肉,畅饮酪粥。孝文帝元宏奇怪地问道:“你喜欢中原口味,羊肉比鱼汤怎样?饮茶比酪浆如何?”王肃幽默地回答:“羊肉是陆产之最,鱼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都是珍品。从味道上讲,各有千秋。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好比邾、莒小国,唯茶不中,与酪作奴。”孝文帝大笑。从王肃的谈话中不难看出,汉人出自内心认可北魏政权。

元宏对汉文化疯狂崇拜,不惜以毁掉鲜卑民族为代价。对于鲜卑人来说,他确实做得过份,然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学习的勇气,也就丧失前进的机会。

胡汉之分在汉人眼中不复存在。为赢得鲜卑贵族支持汉化,孝文帝恢复魏晋的门阀制度,把鲜卑人分成不同等级,列入门阀士族。除帝室元氏及与帝室同宗的长孙、叔孙、奚氏等以外,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成为一等的甲族。

鲜卑大贵族满意了,小鲜卑贵族和鲜卑平民仍极为不满,他们由征服者成为地位低下的普通老百姓,这一政策为帝国动乱埋下隐患。门阀制度的恢复成为孝文汉化最大的败笔。

关于门阀制度,北魏朝廷争论激烈,开明的士人纷纷表示质疑。李冲反问孝文帝说:“国家设置官吏,是为安排膏粱子弟呢?还是为了治理国家?”孝文帝回答说:“为治。”李冲又问:“如果这样的话,陛下今日为何专崇门品,而不提拔贤才?”孝文帝说:“如有过人之才,不怕不知。君子之门,即使无治世之才,也会有很好的德行,所以要重用他们。”李冲情绪激动地说:“傅说起于版筑,吕望起于屠钓,这样的贤才岂能按门第得到!”孝文帝随口答道:“非常之人,旷世只有一两个罢了。”

秘书令李彪接口道:“陛下如果专以门第取士,那么对于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与孔子的门徒,您选哪家人才呢?”著作佐郎韩显宗带着几分不满的口气说:“陛下岂能以贵袭贵,以贱袭贱?”门阀制度其实就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长此以往,如何提拔平民精英?孝文帝不得不分辩道:“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朕也不拘此制。”

门阀制度不仅激起鲜卑平民的怒火,九品的划分在汉人中间也引起争议。

孝文帝与朝臣们共论海内姓族及人物,许多大臣认为薛氏应为河东大族。孝文帝反对说:“薛氏是蜀人,岂能入郡姓!”

当时担任禁卫统领的直阁将军薛宗起执戟站在旁边,闻听此言,愤愤不平,气冲冲道:“臣的先祖一生在汉朝作官,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而今臣跟随陛下,那是胡人不是蜀人。”说完,把手中长戟狠狠摔在地上,长戟断成数截。

大家吓一大跳,孝文帝拊掌大笑道,“你就说不是蜀人罢了,挖苦朕作甚。”沉吟片刻,想了想,缓缓道:“那么好,朕为甲姓,你为乙姓,怎么样!”孝文帝瞅着涨红脸的薛宗起,不失幽默地道:“你哪里是‘宗起’,分明是‘起宗’嘛!”

可见门第之争有多激烈,恼怒起来竟敢与皇帝顶撞,幸亏薛宗起是孝文帝的近臣。人为制造矛盾,九品中正制又将亡掉一个帝国。孝文帝并非不知道门阀制度的缺点,但为了赢得拥有绝大社会财富的鲜卑大贵族和汉人豪强支持,只得如此。

试想,如果唯才是举,不习诗书的鲜卑人如何能够竞争过汉人,融合民族的理想岂不泡汤。若无门阀贵族支持,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则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北方门阀在百年蛮族战争之中能够保持住中华传统文化难能可贵,算一件大功德。

孝文帝认为南方文化高过北方,盲目推崇南方士人,曾经当着群臣和南齐外交官的面称赞南朝大臣:“江南多好臣。”侍臣李元凯当时出言讥讽:“江南多好臣,岁一易主;江北无好臣,百年一易主。”南朝的大臣怎么怎么好,几乎一年换一个皇帝,北方没有优秀的官员,而今一百年还是你大魏。李元凯的话虽说夸张,但南方政权和皇帝更换频繁是事实。孝文帝感觉失言,闭口不语,非常惭愧。

矫枉难免过正,孝文帝全盘否定鲜卑文化,全盘接受汉文化的态度并不足取。但是,若非孝文帝一意汉化,中国怕要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长期陷入黑暗的世界。

有人认为孝文汉化使鲜卑人的勇武之气丧失贻尽。但我赞同另外一种观点,鲜卑建国百年,暮气已深,从他们反对南征可以看出来。孝文迁都实是振奋了魏国人的士气,迁都后五年内三伐江南,刺激魏人尚武之气。

人生不过百年,没有人放眼未来,他们只关注眼前利益得失,鲜卑守旧势力地反抗日渐激烈。他们抱怨孝文帝亲近中原汉人,疏远本族和代北人。鲜卑贵族们见孝文帝意志深不可夺,便聚集在太子元恂身边,希望太子能够恢复鲜卑旧制,一场阴谋悄悄诞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379.html

上一篇:引子
下一篇:太上皇帝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