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虽远必诛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2 22:07:13 0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此时汉朝内部正在进行“内斗”,汉元帝又迷恋于声色,不问政事。因此,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然而,此时镇守在乌垒城(今新疆库尔勒与轮台之间)的西域都护甘延寿却很是着急。

就在此时,他的副手陈汤主动出马为他来排忧了。

陈汤,山阳瑕丘(今山东省兖州北)人,他的经历和朱卖臣有点儿类似,因为从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温饱成为一个问题时,他讨过饭,很受乡里“鄙夷”。为了不遭白眼,他当起了流浪汉,凭着“一钵饭,一瓢饮”流浪到了长安。就在他贫困潦倒时,认识了富平侯张勃。

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于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推荐他为茂材。一切看似都出奇地顺利,不料,在等待安排职位期间,陈汤的父亲却死了。

陈汤听闻,表情是:悲,大悲,非常悲,悲天悯人;哭,大哭,痛心哭,号啕大哭。

然而,大悲大哭之后,他却仿佛大彻大悟了一般,决定为了前程,不回家奔丧。他的原意是,只要当了大官,九泉之下的父亲一定会原谅他的。然而,那个时代对奔丧、守孝十分看重。这件事被人检举,陈汤因此被关进了监狱去进行“反省”。

后来他又得到了贵人相助,终于被任为郎官。但饱经坎坷的陈汤并不以此为满足:按照汉朝的规定,成为郎官仅仅意味着进入官场,并不能保证一定会获得升迁;出身卑贱如自己者,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到边塞建功立业,因此陈汤多次主动请求出使外国。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汉元帝任命甘延寿为西域都护时,他同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

这对陈汤来说是机会。而把握机会的人往往体现在细节上,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单从这一点来看,陈汤无疑是典范,具体表现有二:

1.不通地理者,不为将才。在奔赴西域都护幕府所在地的路上,每经过城邑山川时,陈汤都要登高望远,观察地形。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达目的地乌垒城后,陈汤四处打听关于北匈奴的情报和动向。

做完这些事,他站出来了,对甘延寿说了这样一番话:“郅支骨都侯单于远遁西域后,汉朝边境虽然暂时安定,但西域各国却处于不安定的状态。郅支骨都侯单于凶残好战,联合康居,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是想在吞并乌孙和大宛后,北攻伊犁,西取安息,南击月氏,最后把整个西域都占为己有。到那时,郅支骨都侯单于就会成为西域大患。而此时,西域各国都还处于观望的态势:如果汉朝对谷吉之死没有任何说法,如果听任北匈奴这一支在西部继续壮大,到底是该和汉朝走,还是臣服于北匈奴?”

“那怎么办?”甘延寿问道。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陈汤回答的干净、利落。

随后他提出具体方案:趁郅支骨都侯单于现在还城不坚弓不强,没有险要地势可守,发动我们边境的屯田士兵,再联合西域各国人马,一举发动进攻,郅支骨都侯单于必然无处可逃,死无葬身之地。

结论是:如此一来你我将成就千秋功业。

对于陈汤的高谈阔论,甘延寿很欣赏也很赞同,但他说要等等,先写报告申请,等到朝廷批准再行动。

此时,陈汤引用两个关键词进行劝说:

关键词一,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解析:战机瞬息万变,机会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拥有。只有及时把握住这个机会,才可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关键词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解析:我们西域都尉府远离汉朝中央政府十万八千里,如做申请,对敌情不明,势必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行,行,行,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叫我来个先斩后奏。”甘延寿眼看陈汤大道理讲了一大通,大有没完没了之势,打断道,“不好意思,没有接到皇上的诏书我是不能乱作主张的。”

主官不同意,身为副职的陈汤也只能一声叹息了。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真的有感应,或许纯属巧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甘延寿突然病了。而且病得不算轻,据说要躺在床上静养,不能参与管理之事。

陈汤这个副校尉自然成了“代理主官”。他没有让机会从自己的手指间白白地溜走,而是做了两个大胆的决定:

1.以都护名义假传汉廷圣旨,调集汉朝在车师(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地区的屯田汉军。

2.集合西域诸国,发出征召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一听说要讨伐郅支,15个西域国家都派兵前来助战,其中就包括那个被郅支单于多次攻杀的乌孙。

人声鼎沸,战马嘶鸣。就在陈汤准备出兵之际,卧病在床的甘延寿才得知消息。此时生米已煮成熟饭,甘延寿虽然“怒发冲冠”,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也只能“默认”了。

垂死挣扎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天,一只乌龟被一只狐狸捉住了。乌龟紧紧地把头和四肢缩在又牢又硬的壳里,使狐狸无法杀死自己。狐狸吃不到乌龟的肉,心里十分着急,恶狠狠地对乌龟说道:“我要把你扔到火里去烧。”乌龟回答说:“谢谢,我正好感到身上发冷,你能帮我烤烤火真是太好了。”狐狸立即把叼在嘴里的乌龟扔回地上,然后说:“我要把你扔到水里去!”乌龟“惊恐”地乞求道:“狐狸大哥,饶命吧!你把我扔到水里,我会淹死的!”狐狸一下子得意起来,叼起乌龟就跑到池塘边,把乌龟扔到了水里。于是,乌龟得意地伸出了头和脚,悠闲地游到了池塘深处。

甘延寿和陈汤当然不是乌龟,但他们有乌龟那样临危不惧的硬气和很善于运用乌龟的计谋,下面就来看看他们的精彩表演。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正值寒风刺骨的冬天,大汉王朝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汉胡联军向康居挺进。大军分成六路纵队,其中三路纵队沿南道(塔里木盆地南边缘)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由大宛进入康居;另三路纵队,由北道(塔里木盆地北边缘)横穿乌孙进入康居。总之一句话,南北两军约定在康居会师,誓言是:不见不散。

甘延寿、陈汤统率北军走到阗池(中亚伊赛克湖)西岸时,遭遇刚刚从乌孙国都城赤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东南)打劫满载而归的康居副王。

来得好不如来得巧,陈汤大手一挥,汉胡联军在弹指一挥间就把康居副王那几千骑兵杀得丢盔弃甲。陈汤把夺回来的物资全部物归原主,乌孙国臣民在感激之余,纷纷以实际行动来抗匈援汉。

有了乌孙国的支持,陈汤的信心更足了。进入康居国境东部后,他立马做了三件事:

1.严明纪律。不准烧杀,不准抢掠,凡有犯者一律格杀勿论。

2.谕以威信。结交康居当地颇有威望的“贵族”人士屠墨,两人歃血为盟,永为兄弟。

3.收集情报。挨家挨户地走访当地怨恨郅支骨都侯单于残暴的康居人,打探和了解匈奴人的实情。

三管齐下,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康居向导的指引下,汉胡联军势如破竹,直捣三十里开外的郅支骨都侯单于城。

眼看陈汤的“多国部队”如同天降,郅支骨都侯单于先是震惊,随即茫然,最后又恢复了平静。为了让自己有充足的备战准备,他决定以缓兵之计来忽悠陈汤。于是,他立马派人去质问陈汤:“你们数万大军开到这里,想做什么?”

“做啥子,做啥子。郅支骨都侯单于不是说愿意归顺我汉朝,愿意把儿子送来当人质吗?汉朝天子对此十分重视,特发兵前来相迎,麻烦单于把儿子交来,我们立马就东归。”陈汤也不是吃素的,来了个“反忽悠”。

听了陈汤的话,特使暗暗叫苦,只好回去向郅支骨都侯单于进行汇报。

“行李还没有准备好,再等几天吧。”郅支骨都侯单于继续忽悠。

“没关系,你们慢慢弄,我再给你们几天时间准备。”陈汤接着反忽悠。

接下来两人心知肚明,却都瞒天过海般装着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交往了几个回合后,该准备的都准备得差不多了,陈汤来实的了,他故作生气地说:“我等远道而来,粮食也快吃完了,你们那边却一味拖延是何道理?莫非郅支骨都侯单于戏耍于我?”

话已点明,忽悠到此为止,接下来双方只有华山一条路可走:开打。

战幕随即正式拉开,汉胡联军挺进到都赖水(今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畔,离敌城只有三里处扎营。郅支骨都侯单于此时心里很自信,他坚信最终的胜利将属于他们。因为他们拥有“天时”和“地利”的双保险,然而郅支骨都侯单于不会料到,陈汤却拥有“人和”。

果然,首先是郅支骨都侯单于派出一支一百多名匈奴骑兵组成敢死队,直冲汉军营垒而来,目的只有一个:“投石问路”——给陈汤一个下马威。结果陈汤毫不手软,让他们留下了买路钱——人头。

投石问路失败后,意味着“天时”散尽,匈奴士兵只好“闭门不出”,他们对“地利优势”还是很自信的。接下来就看汉胡联军的攻城表演了。

攻城前甘延寿和陈汤下达了总攻击令:“听闻鼓声,直扑城下,四面包围,各就各位,开凿洞穴,堵塞门户,盾牌在前,强弓在后,齐心协力,城楼必破。”

随着震耳欲聋的擂鼓声,汉胡联军如蜂窝般涌向城楼,顿时,杀声、喊声响成一片,弓箭密密麻麻射向城楼。单于城是一座土城,另有两层坚固的木城。匈奴人顽强抵抗,从木城栅格里向外放箭,因为拥有“居高临下”的天然地理优势,汉胡联军伤亡惨重。

眼看强攻的效果并不好,甘延寿改变了战略部署,命令士兵由放箭改成放火。

木城最怕的就是“火”,结果汉胡联军的火成功地烧掉了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外城,匈奴兵只好全部退到内城。

连失了“天时”和“地利”的绝对优势,郅支骨都侯单于知道自己的处境已是岌岌可危了。不逃出去,一个字:死;逃出去了,不是一个字:死。(周边国家哪个没有受过他的荼毒?就连和亲的康居国公主都被他杀了,天下之大有他的安身之处吗?)

为了生死保卫战,郅支骨都侯单于实行了全民总动员,连他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老婆(阏氏)都被迫上城头守城。

郅支骨都侯单于原本以为把自己的老婆都派上阵,肯定能起到以身作则、稳住军心的作用,然而,这些“红颜”注定将成为“祸水”,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不仅没有帮上忙,反而成了汉胡联军的射靶对象。

眼看大大小小的老婆如秋风扫落叶般倒了一大片,本就怜香惜玉的郅支骨都侯单于那个心疼就没法说了。就在他心有旁骛之际,只听见“啪”的一声响,一支箭正中他的鼻子。

这一箭不至于致命(只是让郅支骨都侯单于破了相、毁了容而已),但却胜似致命(它严重摧垮了匈奴士兵的斗志)。

面对敌人的退缩和胆怯,甘延寿认为发动最后“总攻”的时机到了。然而,就在这时,战场风云突起:郅支骨都侯单于的救兵到了——康居国的一万多骑兵从汉军身后杀来。

郅支骨都侯单于杀了康居国公主,按理说康居国没有救郅支骨都侯单于的道理,这里只能这样理解:可能后知后觉的康居王还不知道女儿已被郅支骨都侯单于杀死了,而郅支骨都侯单于的女儿又不断对康居王“咬耳朵”,双管齐下之下,康居王没有见死不救的道理。

腹背受敌,甘延寿和陈汤并没有慌张,他们两个商量之后,达成一致意见:弃已是“鸡肋”状态的郅支骨都侯单于,全力对付康居军。

乘着夜色,陈汤带着一队人马绕到康居军的后面去了。

事实这是一场偷袭与反偷袭之间的较量。康居兵分成十余队,每队一千余人,奔驰号叫,那气势表现为志在必得。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汉胡联军先对康居兵展开了坚苦的防御战。他们知道,只要能多坚持一会儿,成功的希望就会多几分。果然,康居兵多次进攻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后,士气不免有所低落。坚持到天蒙蒙亮时,他们终于扛不住了,康居兵于是单方面地宣布:休战。等吃饱喝足恢复体力再战。然而事实证明,战场上这种单方面的休战是无效的。他们屁股还没坐稳,就听见背后杀声四起,回头看时,汉军如同天兵天将般涌现出来。

偷袭反成了被偷袭,康居骑兵在甘延寿和陈汤的夹击下,只有逃命的份儿了,一万多人马,逃出来的不到一千人,康居骑兵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丢盔弃甲。

在汉胡联军和康居骑兵进行偷袭和反偷袭战时,郅支骨都侯单于在整个过程中,却充当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看客”角色(那一箭所带的威慑力竟然如此强大)。

“断援”后,再无悬念可言,就看甘延寿和陈汤如何进行“瓮中捉鳖”了。捉鳖行动使汉军侯杜勋成了幸运儿,他第一个冲进宫中,把郅支骨都侯单于的人头砍了下来。

陪同郅支骨都侯单于一起上路的还有他的妻妾、太子、王公等一千五百一十八人,数目可谓浩浩荡荡、触目惊心。另外,还活捉番目一百四十五人,俘虏匈奴兵一千多人,另有匈奴开国一百多年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全部分给汉军士兵和参战的西域各国部队。

这真是:

汉家男儿戍边关,

纵横沙场未等闲。

千里远袭斩首处,

一剑封喉震天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179.html

上一篇:王莽的野心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