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当大明遇上大清:不靠谱的盟友——1627年抗金援朝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9 12:12:26 0


明朝方面最早得到努尔哈赤死讯的是东江军毛文龙,皮岛总兵毛文龙向来消息灵通,这得益于他遍布辽东的发达的情报网。1626年八月初二,潜伏在沈阳的耿仲明就发来消息说努尔哈赤病重。九月初二,还是东江军最早得知努尔哈赤死亡的确切消息,耿仲明发来的情报相当详尽,时间、地点,具体细节都说得一清二楚。毛文龙引述耿仲明的话说努尔哈赤死于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是死在未时(下午1点到3点)。估计皇太极要是知道了,肯定会脖子冒凉气,遍体生寒,明军的密探就潜伏在附近,自己竟然毫无觉察,多么恐怖。

相比之下,正面战场的袁崇焕就要迟钝多了,他是在20多天后的九月底才从逃亡的辽人那里得知努尔哈赤已死的消息,但也仅仅是道听途说,还不敢确定。这在他给皇帝的奏疏中写得很明白:“奴屡诈死懈我,今或亦诈,亦不可知。”“奴”指的是努尔哈赤,袁崇焕说努尔哈赤几次骗我们,这次也不知真假。待确认消息属实后,袁崇焕又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袁崇焕行动很快,九月底得知消息,十月初就派出了使团去“慰问”皇太极。当然,在之前他是请示过领导的,因为开战以来双方的沟通就是在战场上,从未有过使节往来。袁崇焕派使团的目的是想探听后金政局的虚实,同时忽悠皇太极,假意表示愿意和谈,为他在布防上赢得宝贵的时间。

在忽悠人这点上,皇太极跟袁崇焕可谓心有灵犀,因为他也正好想忽悠袁崇焕。皇太极热情接待了袁崇焕的使团,并在十一月派出使团回访。皇太极也是想稳住袁崇焕,相比宁远的袁崇焕,皇太极更想打的是皮岛的毛文龙。因为这个家伙实在讨厌,每次都趁后金主力远征的时候在后方捣乱,搞得八旗军在前方抢劫都不能专心致志。

当初,努尔哈赤就是吃了毛文龙的亏,绕道攻关的计划也被迫取消,原路折返。如今,皇太极上台,急需树立威信,于是他把毛文龙列为首选目标。不过,皇太极也知道毛文龙并不好对付,所以他的嫡系是不会去的,而被皇太极派去打毛文龙的是二贝勒阿敏跟他的镶蓝旗主力,这跟当初指使德因泽告发阿巴亥跟代善目的相同,一箭双雕,既能打击敌人毛文龙,又能削弱内部的潜在威胁,高人。

天启七年(1627)正月初八,二贝勒镶蓝旗旗主阿敏率领3万大军东征朝鲜,随同出征的还有镶白旗旗主阿济格、镶红旗旗主岳托,贝勒济尔哈朗、杜度、硕托,总兵李永芳等。

出兵当天,皇太极还在忽悠袁崇焕,但朝廷很快就知道了后金出兵朝鲜的消息,令袁崇焕立即出击,向当面敌军发起进攻,牵制后金,支援朝鲜以及在那里奋战的毛文龙的东江军。

但袁崇焕对出兵支援朝鲜并不积极,只是派赵率教率领9000兵马在双方对峙的三岔河附近转了一圈就回来了。袁崇焕这么做也并非没有道理,后金这次出征朝鲜的只是镶蓝旗、镶白旗、镶红旗,八旗主力并未出动,还在皇太极直接掌控之下,以明军现在的野战实力,也只能打防守反击,骑兵野战难有胜算。

最郁闷的就是朝鲜了。朝鲜就想安安心心做隐士,谁也不得罪,谁也不招惹,可偏逢乱世,处在多事之秋,又与大明山水相连,想置身事外,谈何容易!

毛文龙的到来彻底打破了朝鲜君臣平静的生活,将朝鲜也卷了进来。

明朝当年抗倭援朝挽救了朝鲜,从那以后,朝鲜对明朝一直心存感恩,提及明朝就是父母之邦,说起后金就是“奴贼”。虽然朝鲜从内心向着大明,但国家之间的事,并不是感恩那么简单。

大明与后金开战后,朝鲜唯恐惹祸上身,避之唯恐不及,萨尔浒之战派兵也是被迫出兵。毛文龙来到朝鲜后,以朝鲜为基地,招徕逃亡辽人,频繁利用朝鲜的基地杀回辽东,每当毛文龙率兵出击,朝鲜君臣便坐卧不安、心惊肉跳,他们倒不是为毛文龙担心,而是怕自己受到牵连。

毛文龙这么折腾,后金必然要怪罪他们,迁怒到他们头上,所以对喜欢“惹是生非”的毛文龙,朝鲜君臣讨厌,很烦这个给他们带来麻烦的人,可烦归烦,毛文龙毕竟是大明的人,他们也不敢得罪,但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早在毛文龙开镇东江之初,朝鲜国王李珲就说,毛文龙这次来恐怕要给我国带来灾祸。朝鲜群臣纷纷表示赞同,但公开赶走毛文龙他们也不敢,于是就派人以关心毛文龙安全为由劝他知趣离开。朝鲜官员告诉毛文龙,说你身边都是逃过来的辽人,里面难保不会有后金派来的奸细,后金的骑兵也可能越过边境来抓您。我们很为您的安全担心啊!说这么多,就是想让毛文龙走人。

毛文龙当然不吃这一套,说这些辽人都是不堪压迫才从敌人那里逃过来的,身负国恨家仇。我来这里就是要率领他们收复失地。即使有几个奸细混入又如何,我既然敢来这里,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成功是天下苍生之幸,不成功我就以身殉国。

朝鲜官员也没办法了,后金因为毛文龙的屡屡偷袭损失惨重,派人来问罪。朝鲜君臣说我们不敢抓大明的人,不过你们派人来,我们也不拦着,朝鲜国王李珲甚至直接示意大臣,如果后金军进攻朝鲜城池,那就抵抗。如果只是针对汉人,那就只需旁观就可以了。

于是后来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后金军频繁进入朝鲜屠杀汉人,却不动朝鲜人,显然是双方达成了默契。

这次阿敏出征朝鲜也得到了朝鲜地方官员的配合,八旗军正月初八出发,正月十三到边境,当晚便夜袭明军的边防哨所,6个哨所无一幸免。明军素来防守严密,即使有疏漏,也不可能6个哨所一夜全被摸。

如果不是朝鲜官员勾结后金,明军哨所的具体位置,后金不可能知道得那么清楚,攻击得那么顺利。

事情很快就查清了,原来是朝鲜人将朝鲜军的衣帽提供给后金军,后者冒充朝鲜军,明军对朝鲜军自然不做戒备,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对方偷袭。

真相大白,原来是朝鲜人给后金军做了向导。

随后,后金军冒充朝鲜军围攻铁山。铁山明军与后金军血战到底,战至最后一人,无人投降,全部壮烈殉国。

接着,后金铁骑趁着冬季冰坚,进攻与铁山仅3里之隔的云从岛。毛文龙率部英勇反击,双方在冰面上展开激烈战斗。东江明军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都占优势的后金军,毫无惧色,浴血奋战,双方互有杀伤,后金军强攻多日,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后金主帅阿敏见部队伤亡惨重,却占不到便宜,就迁怒于朝鲜人,转而进攻朝鲜义州和安州,攻破城池,大肆杀掠。得手后,阿敏又率军南下,兵锋直指朝鲜首都王京,朝鲜国王李倧仓皇出逃,并派使者向明朝和毛文龙请罪,说给敌人做向导不是他的意思,而是臣下私自所为,请求明朝发兵援救。

虽然朝鲜在后金这次军事行动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天朝就是天朝,有着大国胸怀,天启皇帝认为不应计较属国过错。于是下诏,令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

天启皇帝在诏书里说:“奴兵东袭毛帅,锐气未伤,深慰朕怀。丽人导奴入境,固自作孽,但属国不支,折而入奴,奴势益张,亦非吾利。还速谕毛帅相机应援。”“丽人”就是朝鲜人,这里是用高丽的习惯旧称。

毛文龙接到诏书后,不顾自身粮饷匮乏,在天寒地冻中,东江将士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仍在毛文龙的激励下顽强作战。双方在宣州、晏庭、车辇、义州等地反复拉锯,而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战事逐渐有利于明军。河水、海水解冻后,明军依靠朝鲜境内的大小河流,将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困住,多次重创敌军,“三战三捷,困奴于银杏江”,明军在千家庄、瓶山一带与阿敏率领的后金主力展开决战,杀固山额真3人、牛录额真8人,斩首2000余级。

虽然东江明军竭尽全力,但怎奈朝鲜军一点也指望不上,朝鲜国王仁祖李倧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天启三年(1623)才上台的仁祖李倧见势不妙也逃往江华岛。

后金军在席卷朝鲜北方后,主动提出议和,因为皇太极在行前特意叮嘱,这次东征朝鲜主要是打毛文龙,其次才是朝鲜,对朝鲜也不是占城夺地,只是要让他们服从后金。

当时的后金被明朝、蒙古、朝鲜包围,朝鲜是三方中实力最弱的一个,所以,皇太极才产生了先打朝鲜的主意。不过,皇太极并不打算征服朝鲜,他担心明朝、蒙古知道后金军东征会乘虚而入,因而交代,只要跟朝鲜订立城下之盟即可班师。

但战争打起来,不可预料的事就多了。皇太极一箭双雕的目的部分达成,后金这次东征朝鲜的主力是二贝勒阿敏的镶蓝旗,在与东江明军的血战中,镶蓝旗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明军也损失很大,唯一获利的就是皇太极。

不过,皇太极想不到的是,急于弥补损失的阿敏有了割据朝鲜称王的打算,想把在明军那里受到的损失从朝鲜人身上找补回来,他想在朝鲜自立。阿敏这是又走上了他老爸舒尔哈齐的老路。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亲弟弟,但后来渐渐不满努尔哈赤的专权,一度拉出部众想自立门户,结果引来杀身大祸。

阿敏显然没有吸取他爸的教训,打算待在朝鲜不走了。岳托等人的意思是跟朝鲜订立盟约就撤兵,阿敏却执意要接着打,攻下朝鲜王京。这时总兵李永芳说话了:“此次出征,大汗事前已有交代,让我们跟朝鲜订立盟约后即行撤兵。而且,之前我们发给朝鲜的文告中也说明此意,现在进兵,既违抗大汗的旨意,又背信弃义,不如立盟后班师回国。”

李永芳显然是高看了他在后金的地位,这话惹火了阿敏,岳托等人反对,他不好反驳,但一个李永芳也来凑热闹,这就是自找倒霉了。阿敏正为众贝勒的反对,憋了一肚子火没处发,正好李永芳主动找上来,那还客气什么!阿敏对着李永芳就是一顿臭骂:“难道我不能杀你一个蛮奴,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儿!”降将,谁都看不起,李永芳十分难堪,此后再不敢多说话。

阿敏对众贝勒说,朝鲜国王的宫殿不错,我打算在这里率兵屯种,不走了,杜度是我侄子,也留下吧。我们叔侄在这里练兵屯田,你们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就回国。

阿敏话音未落,杜度就给他打脸了,杜度说我才不在这待呢,我要回国。就连阿敏的兄弟济尔哈朗也不支持阿敏。之前说过,济尔哈朗虽然是舒尔哈齐的儿子,但从小跟着努尔哈赤长大,跟皇太极关系密切,出于自保,他也要站在皇太极一边,他早看出来了,跟着阿敏不会有好下场。

这时,皇太极的亲信、代善的长子岳托表示,如果阿敏执意要留下的话,他就率领两红旗回国,随同出征的两黄旗、两白旗也会随之回国。这么一来,阿敏的镶蓝旗就陷入孤立。阿敏没有办法,只得被迫同意与朝鲜议和,订立盟约然后撤军。

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压力,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誓、约为兄弟之国的要求,只有以明朝为敌一条,朝鲜坚决不同意。最后阿敏也做了让步,向朝鲜表示“不必强要”。

三月初三,朝鲜被迫与后金签订城下之盟,向后金妥协。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了名,但对朝鲜的誓文大为不满,他放纵八旗士兵大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饱受兵灾。随后后金撤军到平壤,奉皇太极命令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不再交还朝鲜,又逼迫朝鲜签订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追增贡物。在朝鲜历史上称1627年的这次后金东征为“丁卯胡乱”。

阿敏这次东征并未给他在皇太极眼里加分,反而减分不少。回国后,皇太极的亲信岳托、济尔哈朗将阿敏在朝鲜的表现向皇太极做了汇报,可以想象,听说这些后,皇太极自然对阿敏不会有好看法。

四月十八日,阿敏率军抵达沈阳城外,皇太极亲自出城迎接。从正月初八出兵,到四月十八日班师,此次东征前后历时3个多月。皇太极让阿敏出征朝鲜,实际上是想和朝鲜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阿敏出征后,皇太极不断送信给前方的阿敏,要他审时度势,一旦朝鲜愿意立盟,见好就收,尤其不要屠杀平民。阿敏一路进军顺利,大军渡过大同江后,朝鲜国王李倧多次派人请求谈判,但阿敏都不予理睬,对皇太极的命令,阿敏并未认真执行,他有他的想法,阿敏想要的才不是一纸盟约,而是朝鲜的江山。朝鲜国王李倧感觉出大事不妙,这才带着妻儿逃往江华岛,儿子李耀逃往金州。

阿敏东征朝鲜期间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要不是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的反对,阿敏孤立的镶蓝旗缺乏其他各旗的支持,阿敏早就在朝鲜称王称霸了。

皇太极很快就知道了这些内幕,不过,收拾阿敏时机还不成熟,阿敏的罪状还不够多,皇太极还在等机会跟阿敏秋后算账。

在庆功宴上,朝鲜代表原昌君李觉随阿敏拜见皇太极。皇太极赐李觉蟒袍一件,李觉不敢接受,回复:“按朝鲜国例,除国王之外,任何官员不得穿蟒袍,我等岂敢越分而服之。”

听了李觉的话,皇太极的脸上顿时阴云密布,极为难看,众臣见状,呵斥李觉:“你们只畏惧明朝,难道不怕我们大汗!连我们大汗所赐之衣都不肯穿,看来是不想跟我国结兄弟之好。”但李觉依然不肯接受。

这时,副将刘兴祚过来打圆场:“你在这里穿又不是在朝鲜,如果害怕回国受到责备,可暂时不回去,等以后再说嘛!”李觉这才穿上蟒袍,以朝鲜之礼行礼。

朝鲜是明朝的属国,朝鲜国王的衣服上只能绣蟒,大明皇帝的衣服才绣龙,因为四爪为蟒,五爪为龙。朝鲜国王衣服颜色多为蓝色和红色,不许用黄色。因为黄色只有大明皇帝才能用。朝鲜国王自称孤、寡人,不可自称朕;臣子也只可称其为大王或殿下,而不能称皇上、陛下。朝鲜一直是大明的属国,可是在后金的威胁下被迫改变立场,至少在名义上臣服了后金,虽然朝鲜与明朝仍秘密保持往来,朝鲜君臣心向明朝,但后金的势力在逐渐扩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97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