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当大明遇上大清:异想天开——王在晋的八里铺重城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9 12:11:58 0


广宁失守后,明军的防线退到了山海关,而山海关后面就是北京,大明的京师所在。形势有多危急,不难想象。北京的城门一度大白天都紧闭着,朝廷上下忧心忡忡。朝廷研究决定让宣府巡抚解经邦出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去经略辽东,收拾局面。解经邦傻眼了,这时候让他去辽东,在他看来就是去送死,辽东全丢了,山海关以外都已经没有明军了,还经略啥?说啥也不去,前后3次上疏给天启皇帝,明说干不了。天启皇帝也是有脾气的,不是不去吗?好,那就别干了。辽东经略不干,宣府巡抚也别当了,回家抱孩子去吧!最后的处理结果:革职为民,永不叙用。

天启皇帝又让兵部尚书王在晋经略辽东,王在晋也不想当这个倒霉官,看看几位前任杨镐、袁应泰、熊廷弼的下场,就知道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但皇帝刚刚处理了解经邦,前车之鉴,敢不答应立刻就被处理,王在晋只好硬着头皮接下来。

王在晋之前的职务是侍郎,头衔是总理户、工、兵三部侍郎,其实他是一个管后勤的,之前一直负责为辽东前线供应军需。大明朝廷也是晕了头,让一个管后勤的去当总司令。

王在晋履职后,去了一趟山海关。这时的山海关可热闹了,从辽东撤下来的军民大部分都在这儿,王在晋在山海关转悠了一圈,觉得山海关的地势不够高、不够险,于是申请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再建一道墙,新建的关城就修在山岭上,王在晋的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兵部尚书张鹤鸣、蓟辽总督王象乾的支持。

兵部尚书、辽东经略、蓟辽总督一致通过,天启皇帝对王在晋的方案批注是“着该部议行”,所谓“该部”就是兵部,也就是说这事你们兵部具体负责操作执行。此时兵部尚书张鹤鸣就在山海关,他和蓟辽总督王象乾也都赞同王在晋的提议,所以方案很快就付诸实施,预算都做出来了。

王在晋本着为大明省钱不乱花的精神,硬是将预算从四五百万两压缩到93万两。专家组通过了,经费拨下来了,眼看王在晋的方案就要被落实执行,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挽救了危局,这个人就是袁崇焕。

朝廷如果真的按王在晋的方案办,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所谓的重城,那么后金军提前十几年打进山海关就将势所必然,好在袁崇焕及时出面制止了这一荒唐行为。

山海关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再险要的关塞也不是万全的,所以只守山海关是不保险的,但王在晋的方案仅仅是将防线前推到关外8里的八里铺,这么浅的纵深,起不到屏障山海关的作用,这位王经略纯粹就是一个外行。

袁崇焕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八里铺守不住山海关,所以他才上书反对王在晋的方案。

袁崇焕直接给内阁首辅叶向高上书,阐明反对的理由。叶首辅身感事关重大,但他又不懂业务,只好将材料上报皇帝。天启皇帝当然更不清楚具体情况,就去找他的老师孙承宗。孙承宗也不了解前线实情,就说,我先去山海关实地考察一番吧,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孙承宗出去转了一圈,心里有数了,这才回到北京。

现在就来看帝师孙承宗如何教育不开窍的“愚笨学生”王在晋。

孙承宗问:“等八里铺重城修好了,是否就把现在的4万人都填进去守?”

王经略答:“要另派4万。”

孙老师反问王经略,新旧两城,4万加4万,就是8万人,你有这么多兵吗?兵都集中到这里,其他地方还守不守?

新旧两城相距8里,8里之内有旧城前的地雷和陷阱,如果新城守军顶不住退下来,撤向旧城,那这些地雷陷阱你是准备让自己人蹚吗?我军后退敌军必然尾追,你是开门放他们进来呢,还是把这些人拒之门外任由敌军屠杀?如果新城能守住,那还用旧城干什么?

王经略被孙承宗一顿连珠炮似的提问问傻了,有点发蒙,半晌才憋出一句话,说他已经在山上留了3座山寨给溃军。

孙大人听了又好气又好笑,气是因为王经略太笨,笑是因为没想到王经略笨到这种程度,兵法讲求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可你王经略却先就把逃跑路线预备下了,那不是成心让新城守军贪生怕死吗?放弃了外围阵地不说,还退到关前8里来搞重复建设,大明的钱粮多到花不完吗?如此布阵怎么能保证京畿安全?

不久,王经略就被打发到南京兵部去当尚书,提前去过退休生活了。

当时,朝廷里支持退守山海关的人不在少数,不然王在晋也不可能那么有信心去构建他的八里铺防线。他只是这一派的代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970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