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武后当国——朝堂新贵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6:36 0

笑里藏刀

该杀的杀了,该贬的贬了,武则天立后之前的高官阵容遭遇大换血,上来的则是武则天和李治共同看重的人,这些人也就成了高宗一朝的新贵。

在新贵之中,最得宠的有两个,一个是李义府,一个是许敬宗,这两个人便是李治和武则天面前最红的两个人,也是最没有道德底线的两个人,于是后世的人多把这两个人视为奸臣。

其实,奸臣也不是一般人能当的,能成为奸臣的人,一般都是有才的人,即便不是学富五车,也是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总之能够察颜观色,投其所好,说白了还是有某种能力。

李义府和许敬宗这两个人也很有能力,只不过他俩都是有才无德。

前面说过,在武则天立后的关键时刻,李义府有过一次连夜上书,由此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如果仅仅看我以前的描述,或许很多人会以为李义府这个人不过如此,其实不然,在连夜上书之前他已经在李治身边混了有些年头。

那么李义府是如何起步,又是如何混到了李治身边呢?

这还要从贞观年间的一次举荐说起。

贞观八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向政府推荐了一个人,在李大亮的推荐表中写道,被推荐之人擅长写文章,文采非常好。李世民看完推荐,便安排人对这个人进行了考察,结果对答如流,言谈得当,于是便委任为门下省典仪,这个人就是青年李义府。

随后李义府又得到了黄门侍郎刘洎、侍书御史马周的推荐,好风凭借力,不久就升任监察御史。

在监察御史任上,李义府做的也不错,后来又被李世民安排到晋王李治的身边,而监察御史的官职照样保留。

贞观十七年,李义府的运气来了,因为李治升任太子,他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品级并不高,但是职位很重要,相当于太子的秘书,天天陪伴太子。

不久李义府又成为崇贤馆直学士,与太子司议郎来济同样以文采见称,别人称他俩这个组合为“来、李”。

李治继位之后,李义府升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受命兼修国史,并成为弘文馆学士,未来将受重用的迹像非常明显。

然而,不幸的是,偏偏当权的长孙无忌看李义府不顺眼,心里惦记着要整他,永徽六年长孙无忌更是要把他赶出长安,贬往壁州(四川省通江县)。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关键时刻李义府选择了爆发,他一下子跳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高举起拥立武则天为皇后的大旗。

事实证明,李义府的宝押对了,因为皇帝李治已经从长孙无忌的背后站到了武则天的背后,如同一块跷跷板,原本跷跷板的两段是长孙无忌和武则天,现在李治坚定地坐到了武则天的一边。

在旗帜鲜明支持武则天之后,李义府的仕途也走上了高速路,壁州也不必去了,照样留在长安,不久便从中书舍人升任中书侍郎,如此扎眼的升迁,让长孙无忌只能徒呼奈何。

长孙无忌的无奈还在继续,几个月后,李义府受诏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便意味着可以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这也意味着李义府已经是宰相团的一员了。

何止是红,简直是红得发紫。

此时的李义府依旧相貌忠厚,待人谦卑,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没有架子,其实那只是看到了他的表象。

在李义府的心中,他把与他交往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依附于他的,一类是与他疏远甚至有些对抗的,前者算是朋友,后者便是敌人,能打就打,能陷害就陷害,总之不能让他们好过。

在李义府的笑容之下,一出出背后下刀的黑招出现了,由此就诞生了一个后世脍炙人口的成语——笑里藏刀,说的就是李义府。

经吃过他苦头的人总结,这个人面相忠厚,却总是背后痛下黑手,于是又把他称为“李猫”。

是不是取“得意的狸猫凶似虎”之意?

个人认为,这糟践了狸猫。

淳于氏疑案

得势的李义府如同一只充了气的气球,在站队成功后节节攀升。显庆元年他兼任太子右庶子,并受封侯爵。太子右庶子即太子宫事务署署长,太子宫两大领导之一,能得到这个职位,说明皇帝对李义府无比信任,因此才会派给太子。

得势又得意的李义府由此忘了形,不久便制造了一出疑案。

他居然把手伸进了大理寺监狱!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显庆元年,大理寺监狱关押进一个女犯人,女犯人姓淳于,因为犯了案子被关进大理寺监狱。

淳于氏被关押不久,李义府就将手伸了进来,他授意大理寺丞毕正义将淳于氏无罪释放,然后将其接到了自己的一处别院。

李义府为什么会把淳于氏从大理寺的监狱里捞出来呢?这完全是因为淳于氏貌美如花,李义府起了色心,就想把淳于氏收为自己的偏房。

李义府以为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可是还是让人知道了,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就是大理寺卿段宝玄。

段宝玄原本知道淳于氏犯案羁押狱中,没想到不久之后竟然被毕正义无罪释放,而且还被接到了一处别院,这里面藏着什么猫腻呢?

段宝玄将自己的疑问写成奏章,上奏给了皇帝李治,李治派人追查,案子由此发了。

不过李义府并不慌乱,反正到目前为止,只是追查到毕正义这一环,要查到他,还早着呢。

可是,如果毕正义指证李义府呢?

不必着急,你见过死人指证吗?

在李义府的安排下,毕正义自杀了,从自杀的结果来看,可能是心里有鬼,畏罪自杀。

然而,即便毕正义自杀,人们还是把矛头指向了李义府,他与毕正义以及淳于氏的关系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秘密,不是一个毕正义自杀,就可以掩盖所有的一切。

大家在等待着李义府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却迟迟没有动静,原来李治也知道其中的秘密,但是他护着李义府,并不想予以处罚,只想就这么算了。

皇帝装起了糊涂,御史们却不糊涂,很快,侍御史王义方站了出来,对李义府进行弹劾。

朝堂之上,王义方与李义府对质起来。王义方义正词严,三次呵斥要李义府退出,因为按照惯例,为了保证弹劾的效果,被弹劾的人需要离开现场。

李义府站在原地,赖着不走,他期待着李治能发话让他留在原地,然而皇帝也要遵守规则,碍于此,李治没有发话。无奈,李义府还是悻悻而去。

王义方开始了自己的弹劾,说的义正词严,有理有据,不过在说到李义府仕途的起步时,王义方的用词有些狠,他说李义府是因为容貌得到了马周和刘洎的宠幸,因此才得到了重用。

除此之外,王义方的弹劾均言之有物,在场大臣内心都赞同王义方,只是都没有表现出来。

弹劾完毕,李治出离愤怒:太不像话了,这样的人不处理怎么行!

王义方出言不逊,侮辱高官,即日起贬往莱州,出任司户(管理户籍的官员)。

闹了半天,被贬的居然是王义方。

黑白颠倒。

在王义方弹劾失败后,李义府还是没有忘了羞辱王义方一番。

李义府趾高气昂地问:“王御史,你那么狂妄地弹劾我却没有任何结果,难道心里不惭愧吗?”

王义方针锋相对地回应:“孔子在鲁国只担任了七天司寇,就能把少正卯诛杀,我王义方担任御史有些日子了,却不能为国铲除奸佞,这一点确实有愧!”

“你!”李义府被噎住了,不过转念一想又释然了,你王义方除了能逞口舌之快,还能做什么?反正我现在很红。

李义府确实很红,不久他又兼任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庶子是太子宫政务署署长,太子宫最大的官员。

一年后,很红的李义府出任中书令,同时代理御史大夫,同时监修国史,同时还是弘文馆学士。

不久又加官太子宾客,进封河间郡公。

显庆三年,李治又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所有儿子都位列高官,就连尚在怀抱的孩子,同样也有一顶官帽,同时李治下诏为李义府在长安最好的地段盖一所房子。

恩宠无以复加,无人可比。

他的名字叫红

一个人到底可以红多久?长孙无忌告诉你,可以红三十年,李义府则告诉你,其实也没有多少天。

显庆三年,原本红极一时的李义府栽了个跟头。

李义府的跟头栽在他的同事,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身上。

杜正伦是一个老资格高官,贞观年间就曾经在魏征的推荐下受到李世民的重用,到了李治当皇帝,杜正伦同样受到重用,辗转升迁为中书令。

现在问题就来了,以杜正伦的资历,自然是老资格,因此便不由得以前辈自居,在他眼中,李义府不过是个受到恩宠的新人,在他面前是没有资格摆谱的。

然而在李义府的眼中,杜正伦不过是一个老资格,跟自己这个正受皇帝恩宠的新贵相比,是没法比的。

老资格遇到新贵,矛盾在所难免。

两人的龌龊不断升级,彼此缠斗不已,甚至在李治的面前也不停争吵,日子一长,李治烦了,两个中书令怎么跟斗鸡一样?

大臣不和,非国家之福,还是把两人分开吧,一个去横州,一个去普州。

杜正伦被贬为横州刺史,横州是现在的广西横县,李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普州是四川省的安岳县,两人山高水远,再也不用争吵了。

确实不用再争吵了。

因为这一去,杜正伦再也没回来,不久便在横州去世。

李义府呢?他还能回来吗?从中书令的高位摔下来,要回来,恐怕难吧?

很多人都在猜测,尤其是那些曾经跟李义府论过本家,称过兄道过弟的人。

由于李义府出身的李姓并非豪门大姓,他曾经迫切地想进入豪门大姓的行列,比如赵郡李姓。

都是姓李,赵郡李姓可是北魏时的四大国姓,即便到唐朝时也是豪门大姓,因此李义府很想混入赵郡李姓的族谱。

为了巴结李义府,不少赵郡李姓子弟都称李义府为堂兄或者堂弟,给事中李崇德做的更彻底,他直接把李义府列入了家谱,这样李义府在赵郡李姓的家谱中就有了一席之地。

现在李义府被贬了,李崇德陷入犹豫之中:还需要在家谱之中保留这个不伦不类的外来户吗?大概不用了吧,被贬到普州那个荒凉的地方,八成回不来了。

对,回不来了!

李崇德随即将李义府的名字从家谱中剔除,跟这种落水狗趁早划清界限,省得沾包!

一年后,李崇德傻眼了——李义府又回来了,官职是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还是宰相,还是很红。

李崇德的苦日子来了,李义府是不会放过他。

李义府这个人有恩不一定会报,但有仇却是一定会报的,而李崇德就是那个他不得不报的仇人。

很快李崇德被诬告下狱,在狱中自知无路可走,自杀身死。

谁说被贬了,就不能东山再起呢?

盛极必衰

东山再起的李义府依然很红,他的红又持续了数年,到龙朔二年,李义府的红达到了顶点。

这一年,李义府做了一件大事:改葬祖父,为其祖父在李渊祖父李虎的陵墓侧营造了一座陵墓,这座陵墓造的相当体面。

为了造这座陵墓,三原县令李孝节动用了丁夫和车马,日夜不停,为李义府的祖父造坟。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干部还看其他干部。

在李孝节的带动下,高陵、栎阳、富平、云阳、华原、同官、泾阳等七县的县令也行动了起来,征集民夫和车马加入了为李大人祖上造坟的行列。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坟运动中,高陵县令张敬业勤于职守,任劳任怨,终于不堪重负,过劳死了。

坟成之后,王公以下的高官纷纷向李义府赠送奠仪,场面极其宏大,所送葬的羽仪、导从、器服都是穷极奢侈。等到安葬那一天,场面更是惊人,从灞桥到三原七十里间,相继不绝。武德年间已来,葬礼场面之宏大,李义府家数第一。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哀荣是送给死人的,面子却是送给活人的,众人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李义府确实很红。

然而红又能持续多久呢?李义府能逃得过盛极必衰的俗套吗?

事实证明,他一样逃不过。

龙朔三年,李义府开始走下坡路,起因是一次谈话。

龙朔三年三月,李治与李义府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李治对李义府说:“我听说你的儿子和女婿做事很不检点,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弄得我还要帮他们掩饰,只是一直没跟你说而已。你回去也教育教育他们,让他们别那么干了!”

按照常理,李义府这时应该叩头请罪,然后谢主隆恩,然而李义府却没有这么做。

李义府脸色突变,面部青筋暴涨,口气生硬地问道:“这是谁跟陛下说的?”

李治对李义府的反应颇感意外,有些不快地回应道:“只要我说的是实情就行,你还追问我是谁说的干吗?”

令李治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李义府居然未做回应,反而做沉思状,晃晃悠悠自顾自地走了。

老虎不发威,把你当病猫了!

以上纪录来自《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以上纪录,我有所怀疑,纵使李义府红到了极点,难道他忘记了他只是皇帝面前的一条狗吗?

这次谈话的纪录,似有可疑。

在我看来,李义府之所以最后会倒台,不是因为他无礼触怒了皇帝,而是因为长孙无忌等人已除,武则天的位置已稳,李义府这样声名狼藉的狗他们已经不需要了,现在到了卸磨杀“狗”的时候了。

李义府的倒台同样是因为别人的告发,告发他的罪状主要有两条:一是占卜望气,图谋不轨;二是卖官鬻爵,勒索钱财。

如果李义府继续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其实这两条是扳不倒李义府的,可惜此时的李义府已经失去了武则天和李治的信任,因此两顶大帽子扣下来,李义府不倒也得倒了。

龙朔四年四月初,李治下令成立李义府专案组,由德高望重的司空李勣担任组长,对李义府的各种罪刑进行审判。

数天后,李勣等人向李治报告:所有罪刑,均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红了八年的李义府就此倒了,他被从官籍中除名,并流放巂州。巂州即现在的四川省西昌市,那里有新中国的卫星发射中心,之所以把卫星发射中心建在那里,就是因为那里荒凉,人烟稀少。

与李义府一起倒台的还有他的儿子李津、李洋以及女婿柳元贞。

李治做事也很绝,李义府居然和儿子和女婿流放的不是一个地方:李津流放到振州(海南三亚),李洋和柳元贞流放到庭州(位于今天的新疆),值得一提的是,李义府的流放不是暂时的,而是无期流放。

三年后,李治大赦天下,一般的囚犯都得到赦免,而李义府这种无期流放的人则不在赦免之列,终老长安终成一梦,他只能老死在遥远的巂州。

不久,李义府忧愤成疾,郁郁而终,享年五十余岁。

在他死后,长安城中的一些人才长出了一口气,并开始庆祝,为了这次庆祝,他们已经等了三年。

三年前他们就想庆祝,可是害怕李义府杀个回马枪,现在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庆祝了,因为那个曾经很红的李义府死了。

盖棺定论,这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他的德行遭人唾弃,但他的文才还是有的,他有文集三十卷传于后世,同时还有二十卷《宦游记》,可惜已亡失。

都说李义府是“李猫”,其实套用欧洲的谚语,他只是替人火中取栗的“猫爪”而已。

八年后,李治再次大赦天下,李义府的妻子和儿子得到赦免,回到洛阳。

后来武则天念及李义府在永徽年间拥立有功,追赠其为扬州大都督。

值得一提是,李义府一家与武则天的纠葛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的纠葛一直延续到武则天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武则天生命的最后一年,她已经病重,张柬之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武则天宠幸的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

在这个过程中,出力最多、身先士卒的便是李义府最小的儿子,左羽林将军李湛。

当武则天看到李湛时,惊讶地说道:“你就是诛杀张易之的那位将军?我待你们父子不薄,何至于走到这一步?”

然而,到了这个时候,武则天说什么也没有用了,她已经落到了李湛的手里,从此直到最后病逝,她一直处于李湛的监视之下。

父亲李义府拥立有功,儿子李湛兵变有功,世事真是无常。

二次创业

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这一年,武则天与王皇后的矛盾已经升级,当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些老臣坚定地站到王皇后一边时,许敬宗却义无反顾地站到了武则天一边,这让很多人疑惑不解。

明明许敬宗也是贞观一朝的老臣,为什么不跟长孙无忌他们一起来维护礼法的尊严呢?毕竟谁都知道,武则天是先帝的才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后呢?与武则天相比,王皇后是皇帝的结发妻子,又出身名门望族,维护王皇后就是维护正道!

其实别人都不懂许敬宗的心,长孙无忌他们维护的是正道,而许敬宗要做的是个人的二次创业,一个六十二岁老头的二次创业。

六十二岁,按照孔子的标准该是耳顺的年纪了,然而许敬宗却开始了二次创业,这一切既是许敬宗的性格使然,也是当时的环境使然。

因为相比其他同时代的大臣,他活的很憋屈。

论资格,许敬宗的资格很老,早在隋朝末年,他就步入仕途,江都兵变时,逃过了宇文化及的屠刀,后来还跟魏征一起给李密担任过书记工作,李密败亡后,便投奔了唐朝。

武德年间,李渊本来准备将许敬宗下派到涟州出任别驾,这时李世民横插了一杠子,他把许敬宗要到了秦王府,与长孙无忌他们一起并列为“十八学士”。

进入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都成为当朝重臣,而许敬宗的升迁速度则慢多了,到贞观八年,也只是升到中书舍人,相比之下,同为十八学士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已经担任宰相多年了。

贞观十年,许敬宗已经四十二岁了,这一年仕途不顺的他又栽了个大跟头。

在这一年长孙皇后的葬礼上,所有官员都白衣白服列队出席,许敬宗也在其中。

这时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询出现了,他的官职为率更令(主管宫殿门户以及赏罚事),因为欧阳询这个人丑的有点过分,于是在场的官员便指指点点,许敬宗顺着别人的指头,看到了奇丑无比的欧阳询。

闹剧就此发生。

在这个肃穆的葬礼上,许敬宗居然被欧阳询的相貌逗笑了,他可能把欧阳询看成了一只猴,因为在以前,长孙无忌就曾经戏弄过欧阳询,说他长的像一只猴。

许敬宗被这只“猴子”逗笑了,也把自己的仕途笑出了一个跟头。

随后,在御史的弹劾下,许敬宗的中书舍人也做不成了,被贬到了洪州做都督府司马。

后来,许敬宗辗转回到长安,他的仕途才再次起步,又升任给事中(御前监督官),同时监修国史。

贞观十七年,是许敬宗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他因修成《武德》、《贞观实录》而受到李世民的赏赐,不仅受赐八百匹绸缎,而且还被封为高阳县男,从此许敬宗也是有爵位的人了,虽然男爵只是“公侯伯子男”的最末一位。

在此之后,许敬宗代理黄门侍郎,李治成为太子之后,他又成为太子左庶子,就此成为储君的身边人。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远征辽东,许敬宗与高士廉一起辅佐李治镇守定州。等到中书令岑文本在辽东前线病逝后,李世民紧急征调许敬宗前去接班,代理中书侍郎。

驻跸山一役,李世民大获全胜,许敬宗也于此时向李世民显示了自己的功力。得胜之后,李世民在马上命令许敬宗草拟诏书,许敬宗便在马前领命,随即开写,不一会儿诏书写成。李世民接过一看,用词准确,词藻华丽,一字一句颇显功力,李世民不禁点点头,今天算是见到了许敬宗的功力。

两年后,许敬宗加授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副部级)。

虽然许敬宗从贞观十七年后升迁的速度也不算慢,然而跟同时期的马周和刘洎比,他几乎相当于原地踏步。人家马周和刘洎起步都比他晚,马周在贞观初年还是白丁,刘洎则是武德年间的降官,然而这两个人都在李世民的提携下迅速攀升,最后都成为与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一样的宰相团成员之一。

再看许敬宗,隋末就开始起步,历经武德九年、贞观二十三年,光是在大唐王朝就混了整整三十二年,然而一直到李世民驾崩,他还是连个正三品都没混上。

跟同为十八学士的长孙无忌他们没法比,跟马周和刘洎这些平步青云的人也没法比,三十多年宦海沉浮的许敬宗,心中比他人有着更多的失落。

进入高宗一朝,许敬宗总算借着皇帝的光,升任礼部尚书,这一年许敬宗已经五十七岁了。

本来由礼部尚书进位于宰相团并非难事,然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许敬宗又栽了一个跟头。

跟头的起因是因为他嫁了一个女儿。

许敬宗把女儿嫁给了岭南部落酋长冯昂的儿子,冯昂虽然已经归顺唐朝,但他的身份还是岭南部落酋长,在正统的读书人看来,这就是蛮酋,有身份的家庭是不会跟蛮酋通婚的,他们认为这样跌份,有失体统。

许敬宗毅然决然地将女儿嫁了过去,为了民族的融合,为了国家的统一,其实更多的是为了钱,因为冯昂给的钱很多,让许敬宗动了心。

延伸说一句,玄宗朝那位有名的太监高力士其实就是冯昂的后人,只是高力士从小被姓高的宦官收养,所以便姓了高,其实他的祖上姓冯。

许敬宗由于贪财嫁女迅速被御史弹劾,于是再次被贬,从礼部尚书被贬为郑州刺史。

两年后,许敬宗总算回来了,出任卫尉卿,这个职务是管理宫廷军械,品级只是从三品,与礼部尚书的正三品还有差距。

略微让他欣慰的是,他还能监修国史,同时还是弘文馆学士。

此时的朝廷大权依然掌握在长孙无忌的手中,长孙无忌从贞观初年一直红到了现在,差不多有三十年了,而许敬宗呢,除了短暂地出任过礼部尚书外,多数时间他连正三品都不是,更谈不上成为宰相了。

时间走到了永徽五年,黑暗的天空中终于出现一丝光亮,武则天与王皇后的争宠让许敬宗看到了希望,他希望变革,他希望易后,因为只有改变现状,他才有扬眉吐气的机会。

永徽五年,他六十二岁,渴望变革本来应该是年轻人的专利,而已六十二岁的许敬宗却也时刻在渴望着变革。

因为他看透了易后背后的局,这次易后表面上争夺的是皇后之位,实际上却是李治和武则天的一箭双雕,他们希望通过易后,既把现在的王皇后赶走,同时也将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放倒。

这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如意算盘,同时也是许敬宗的算盘,现在他们把算盘珠子拨到了一起,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在许敬宗自发对长孙无忌游说时,他还只是从三品的卫尉卿,不久他的心迹被李治和武则天知晓,永徽六年九月,许敬宗由卫尉卿升任礼部尚书,重新回到正三品的行列。

此后在他的鼓吹之下,李治坚定了换后的决心,并在李勣的默默支持下,成功将王皇后废黜,由武则天继任皇后。

易后大获成功,许敬宗站对了队。

迟来的恩宠

随后在册立皇后、拥立太子的过程中,许敬宗处处敢为人先,深得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

无利不起早,起早必有利。许敬宗的尽心尽力很快收到了回报,公元657年,65岁的许敬宗被擢升为侍中(最高监督长),这标志着许敬宗终于成为真正的大唐高官,如愿以偿地成为了宰相团的一员。

为了这一天,许敬宗已经奋斗了四十多年。

一年后,原中书令李义府被贬出长安,他空出来的中书令职位就由许敬宗接任。

此时,朝中已无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柳奭、来济、韩瑗的踪迹,他们或死或贬,而那个曾经被长孙无忌当面多次呵斥的人则成为皇帝的新宠,他所受的恩宠,已经无人可比,因为那个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李义府已经被贬出了长安。

随后的十几年,许敬宗一直受尽恩宠,在这期间,曾经与他相提并论的李义府已经被流放巂州,并在老死在那里,而许敬宗在长安受到的恩宠却一切如旧。

公元666年,许敬宗74岁,这一年他又得到了格外的恩宠,他与李勣因年老行动不便,李治便格外恩准两人可以骑小马一直到禁宫门口,从而大大降低他们上朝的劳累程度。

恩宠便是如此扑面而来。

一个没有底线的人

尽管许敬宗受尽恩宠,但他的口碑不佳,做人的人品遭到了广泛地质疑,与他同时代的人似乎都在问,这个受尽恩宠的人,有做人的底线吗?

事实证明,他这个人没有底线,人品着实可疑。

首先在监修国史方面,他居然没有一个史官应有的职业操守,身为史官,本应秉笔直书,是非曲直,实话实说,而他,没有客观标准,只有个人好恶。

封德彝本来是隋唐两代的大臣,原本在历史上还是做过一些事情的,没有现在我们史书上看到的那么不堪,然而在许敬宗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封德彝就是一个老混子,老滑头。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封德彝与许敬宗有陈年恩怨。

封德彝不止一次说过,虞世南人品高尚,江都兵变时愿意替兄长虞世基去死,而许敬宗身为人子,眼看父亲许善心被杀却只顾自己跪地求饶保命。

封德彝的话压了许敬宗很多年,因此等到许敬宗监修国史时,他就用笔压了封德彝几辈子。

除了个人好恶,许敬宗修史还收钱,如果打点到位,他可以保证在史书中给你写的好一点。

左监门大将军钱九陇是许敬宗的女婿,这段联姻也是因为钱,钱九陇出的钱多,所以许敬宗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有了这层关系后,本来只是皇家奴才的钱九陇便被许敬宗修改为出身豪门望族,同时无中生有地为钱九陇增加功绩,居然与开国有功的刘文静、长孙顺德相提并论。

另外许敬宗的儿子娶尉迟敬德的曾孙女为妻,在接受尉迟敬德儿子尉迟宝琳的贿赂后,在许敬宗的笔下,就出现了一个接近完美的尉迟敬德。

另外还有一个叫庞孝泰的人,本来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蛮夷酋长,跟随唐军出征高丽时被高丽兵打的落花流水,不过在许敬宗的笔下,庞孝泰摇身一变成为与苏定方并驾齐驱的威武汉将。

由此可见,许敬宗写的不是历史,而是有偿的报告文学。

令人欣慰的是,在许敬宗死后,他监修的国史被重新整修,总算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除了监修国史让人诟病,许敬宗对儿子的无情也让人诟病不已。

或许许敬宗会委屈,也会不服,因为他针对的不是儿子,而是情敌。

很不幸,在许敬宗家里,儿子和情敌合二为一。

原来在许敬宗的妻子去世之后,他喜欢上了妻子的一个婢女,于是便把这个婢女升级做了继室(第二任妻子),并让这个妻子姓虞,可能是取“虞姬”之意。

然而许敬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只知道这个“虞姬”颇有姿色,却不知道自己的长子许昂早跟这个“虞姬”有染,而且在“虞姬”成为其继母之后,两人的不正当关系依然继续。

许敬宗终于知道了真相,他没想到儿子竟然把绿帽子戴到了自己头上,在他家里,儿子和情敌居然合二为一。

盛怒之下,许敬宗将“虞姬”休了,然后上书皇帝以“不孝”之名将许昂流放岭南。多年之后,许敬宗才回心转意,上书请求皇帝将儿子从岭南召回。

许昂从岭南回来后担任过一个小小的县令,不久就死在县令任上,而他与父亲的结恐怕永远也解不开了。

从许敬宗贪图钱财嫁女给蛮夷酋长之子,到收受贿赂篡改历史,再到冷酷无情将亲生儿子流放岭南,都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人做人没有底线,人品有问题。

其实关于许敬宗的人品问题,太宗李世民看的比谁都透。

《贞观政要》中有这样一个记载:

唐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你算很贤能的一个,但是有很多人说你的不是,这是为什么?”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如膏脂,农夫喜欢它的润泽,行人却厌恶它使道路变得泥泞;秋月明亮如镜,佳人喜欢赏月观赏,而盗贼却嫌它太亮。天地之大还有人抱怨它们的缺憾,何况为臣?我没有肥羊美酒来调和众人口中的是非,所以是非不可听,听了也不能说:皇帝听了,臣子就要受戮;父亲听了,儿子就要遭殃;夫妻听了就会离婚,朋友听了就会绝交,亲戚听了就会疏远,乡邻听了就会远离。人生有七尺之躯,却需要谨防三寸之舌,舌上有可怕的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对答如流,有理有据,巧舌如簧,许敬宗的才气确实不是盖的。

然而虽然许敬宗对答得体,却没有受到李世民的信任,终贞观一朝,许敬宗始终没有得到重用,症结就在于他的人品让李世民很是质疑。

回望贞观一朝,重臣之中除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岑文本、马周、于志宁、李靖、李世勣等人的人品都是广受赞扬的,而有才的许敬宗身为根红苗正的“十八学士”之一却没有在贞观一朝受到重用,根本原因还是人品一项拖了后腿。

到了高宗一朝,许敬宗风生水起,二次创业成功,究其原因就是李治和武则天已无李世民的道德判断标准,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术,因此有才无德做人没有底线的许敬宗便得到重用,在这一点上,武则天的用人标准跟刘邦以及曹操如出一辙:但求有才,不求有德!

道德审判

公元670年,78岁的许敬宗请求退休,皇帝李治恩准,同时提升许敬宗为特进,享受正二品待遇。

两年后,许敬宗走完了人生路,享年八十岁。

在许敬宗身后,关于他的谥号又起风波。

太常博士(祭祀部礼仪官)袁思古给出了一个谥号“谬”,按照谥法规定:名实不符为“谬”。

理由呢?

许敬宗贪财将女儿嫁到岭南蛮夷部落,同时又冷酷无情地将亲生之子长期流放岭南,如此名实不符,对应为“谬”。

对于这个不体面的谥号,许敬宗的孙子许彦伯提出了抗议,他认为袁思古是因为与许家有旧怨,所以用这个谥号来报复。

这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父亲同为太常博士的王福畤出来说话了:“谥号,是一个人盖棺定论之后的称谓,如果说得失只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荣辱可是关系到千古的事。如果袁思古与许家的私怨属实,那么自当依法查处,看袁思古究竟有无挟私报复。如果袁思古没有,那么已经定案的就无法更改,就是‘谬’。”

王福畤话说的很硬气,其实在他心中,早就将“谬”字刻在了许敬宗的身上,此人不是“谬”,何人是“谬”?

这时户部尚书戴至德来过问了:“许敬宗受恩宠到如此程度,你们怎么能给他定个‘谬’字呢?”

王福畤正色回应道:“晋朝的司空何曾忠孝两全,只是因为每天在饮食上的费用超过一万,由此就定为‘谬’。许敬宗忠孝跟何曾没法比,饮食男女问题上又比何曾严重地多,定一个‘谬’字,算对得起许家了!”

到了这个时候,李治不出来过问是不行了,于是便命令尚书省五品以上高官就许敬宗的谥号重新进行审议。

礼部尚书袁思敬出来打了一个圆场:“按照谥法,既过能改为‘恭’,那么就给许敬宗定为‘恭’吧。”

恭,既过能改,就是它了。

李治下诏,准奏。

自此,许敬宗盖棺定论:恭!

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一个做人没有底线的人,尽管生前受尽恩宠,死后却躲避不了道德的审判。

有人说他在宇文化及的刀锋下苦苦求饶是“能屈能伸”,有人说他极力鼓吹立武则天为皇后是“审时度势”,同样的事情,居然会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这就是历史的玄妙。

其实,如果许敬宗地下有知,他可以学一学他的后生晚辈狄仁杰,学一学人家如何能在武则天面前受尽恩宠,同时又留下千古盛名。

狄仁杰的谥号为“文惠”:文,经天纬地为文,道德博厚为文;惠,柔质慈民为惠。

两相对比,人比人得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7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