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贞观长歌——尘埃落定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4:28 0

曙光

李承乾倒了,最难过的是李世民,最高兴的莫过于李泰。

争储天平的两端,一端是李承乾,一端是李泰,现在那一端的李承乾倒了,这一端的李泰便看到了曙光。争斗了七年,终于要在贞观十七年划上一个句号了。

无论是李泰,还是李泰身边的人,抑或是朝中那些看好李泰、支持李泰的人,他们一致认为,在李泰的面前将是一片阳光灿烂。

可惜,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有五天,短短的五天。

贞观十七年四月一日,李承乾事败,李泰从这场争储大战中疑似胜出,而这个疑似一度有“确诊”的迹象。

从四月一日之后,李泰连续数日进宫侍奉李世民,他知道此时立储的关键时刻,把握住这个时刻,自己就是未来的皇帝,把握不住,那么七年来的争斗将毫无意义。

此时的李世民疲惫不堪,伤心不已,不到一个月,连续两个儿子谋反,自己这个皇帝就当的如此失败吗?

看着眼前的李泰,李世民又有些安慰,还好,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不成器,青雀(李泰小名)一直表现都不错。如果太子成器,他必定没有机会,现在太子谋反已经查实,太子之位空了出来,莫非是命中注定给青雀的?

或许有些事是上天早已注定的。

闲暇之余,李世民翻看这几日大臣们送上的密奏,有几封密奏是关于立新太子的,从密奏来看,李泰的支持率非常高。

黄门侍郎刘洎、中书侍郎岑文本,给事中崔仁师都给李泰投了赞成票,看来李泰的呼声真的很高。

然而令李世民疑惑的是,司徒长孙无忌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不同意李泰而是坚决支持晋王李治,这是为什么呢?两个都是他的亲外甥,他为什么不支持李泰,而转而支持晋王李治呢?

其实,以李世民的聪明,他应该已经看透,只是不点破罢了,如果立李泰,长孙无忌于李泰毫无功劳,而如果立李治,一切就不一样了,李治得立,长孙无忌首功一件。

一边是寸功未立,一边是首功一件,如果你是长孙无忌,你会怎么选?

实际上,在长孙无忌押宝之前,李世民原本已经心有所属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魏王李泰。

当日,李世民当面告诉李泰,朕将立你为太子。等这一天等了七年的李泰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激动地投入李世民的怀抱,说道:“我到今天才成为陛下真正的儿子,这是我的重生之日,我只有一个儿子,等我死之日,我会为了陛下杀掉他,然而传位给晋王!”(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假话说多了,就把假话当成真话,别人信以为真,自己也浑然不觉。

李泰败就败在这句表忠心的话上。此时即使不说话,老爹也不会把你当哑巴,谁让你嘴欠,多嘴。

李世民心属李泰,但他同样需要听听群臣的意见,早年间魏征就曾告诫过他“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听一听大臣们的意见很有好处。

当李世民把李泰的话转述给大臣们听时,褚遂良接过了话头,说道:“陛下,您说错话了,可得警惕啊。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君临天下,有哪个皇帝肯杀自己的爱子传位给兄弟的?魏王可能那么做吗?陛下您以前立李承乾为太子,后又宠魏王李泰,如此才造成了今天之祸。陛下今立魏王,那就先处置晋王,那样才能安全。”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如此。

听罢,李世民流下了热泪,感伤地说道:“立魏王而杀晋王,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

回宫之后,李世民久久不能平静,原本以为二选一的选择题已经有了答案,现在看来,还是没有答案,为什么立储这么难呢?这道选择题太难了,太难了!

最后的博弈

在李世民面对立储选择题左右为难时,李泰急切之下做了一件大大的蠢事,他居然恐吓了晋王李治。

李治与汉王李元昌的关系非常不错,现在李元昌事败伏诛,而李元昌与李治的亲密关系就成了李泰恐吓李治的由头。

李泰幽幽地对李治说道:“你和李元昌关系很好,现在李元昌已经伏诛了,你难道不担心你自己吗?”(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贞观十七年,李泰二十四岁,李治十五岁,这是一个青年与少年的对话,然而谁赢谁输尚属未知。

在历史记载中,李治一直给人淳厚仁孝的感觉,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错觉,大大的错觉。真正的李治绝不是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单纯,所有以为他软弱单纯的人其实都被他蒙蔽了,不信,可以去问问长孙无忌,可以问问褚遂良。

十五岁的李治被恐吓后要么是真害怕,要么是假害怕。总之他表现的很害怕,很忐忑,而且让自己惶恐不安的表情在李世民面前一览无余,这让李世民很奇怪,李治怎么了?

百般追问之下,李治说出了实情,魏王李泰恐吓我。

李泰,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偏偏在这个时候弄出一个无聊的恐吓。恐吓本身很无聊,结果却很可怕,由此,李世民对李泰的看法急转直下,如此口是心非之人焉能君临天下?

硬刀子可以杀人,软刀子同样可以杀人,十五岁的李治就是用软刀子轻轻捅了李泰一刀,这一刀很软,不见血,但不等于不致命。

李泰注定是属于悲剧的,在李治的软刀子之后,李承乾的硬刀子来了。

此时的李承乾已经认命了,他只是为自己作一点小小的辩解,他告诉自己的父亲,其实自己的本意并非如此。

面对父亲的责难,李承乾并不甘心,不无沉痛地说道:“我本来就是太子,没有其他的欲望。但是李泰想做皇帝,经常跟大臣们商量一些计谋,所以我得想办法防着。现在要是立李泰为太子,正好合他的心意!”

毒丸,彻头彻尾的毒丸。

在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活动中,充斥着收购与反收购,反收购的一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会启动毒丸计划,毒丸计划一般是对本公司的股票进行“自残”,自我打压,说白了宁可自身承受损失,也要让已经渗透进来的外来公司由于惧怕损失而抽身退出,这就是一损俱损的毒丸计划。毒丸计划说白了就是七伤拳,在伤人的同时,也重重的损伤了自己。

现在李承乾对李泰祭出了七伤拳,“我不好过,你也别好过。”

三个嫡出儿子,一个皇位继承权,到此时李世民已经伤透了心,原本以为李承乾和李泰二选一就会为自己选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没想到,这两个居然只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

李承乾顽劣,李泰心机重重,自己培养了十几年的皇子怎么就结出这样的果?

沾上谋反,李承乾没机会了,即使李世民答应,群臣也不会答应;李泰原本是不错的人选,现在看来,这个孩子心计太深,包藏祸心,算计大哥,恐吓幼弟,如此不顾手足之情,安能担当大任?

联想到之前岑文本、刘洎的奏章,李世民不寒而栗。一个亲王尚能获得如此高的支持率,一旦成为太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李世民不愿意去想,但他不得不去想,太子逼宫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在贞观之前的三十年间就发生过两次:一次是隋炀帝杨广,一次就是李世民自己。

隋炀帝杨广是否真的逼宫是一个历史悬案,而李世民自己是否逼宫,他比谁都清楚,而且当时他还不是太子,仅仅只是亲王。

有其父必有其子,难道还要让自己的皇子再复制一回“玄武门”吗?绝不能!

版权所属,侵权必究!

天壤之别

到现在为止,李世民已经完全推翻了以前的看法。以前他的心中是一架天平,一端李承乾,一端李泰。现在这架天平不存在了,天平的两端没有赢家,都是输家。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朝会完毕之后,李世民留下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这是他最信任的四位大臣,也是可以参与皇帝家事的大臣。

李世民颓然说道:“我三子一弟(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汉王李元昌),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情,真让我心灰意冷!”说完轰然倒在床上。

这一倒着实吓坏了长孙无忌这些大臣,他们急忙上前扶起李世民。起身后的李世民又抽出了自己的佩刀,作势向自己猛刺,褚遂良眼疾手快夺了下来,顺手把刀交给了一旁的晋王李治。

在这个关键时刻晋王李治在场,李世民的用意已经昭然若揭。

刚才的折腾一半是作秀,一半是发泄。任何一个皇帝,一个父亲遇到这样的连环打击都会难过,李世民也不例外。

平静之后,长孙无忌先说话了:“请陛下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吧,臣子们都听着。”

这是他与李世民常年磨合的结果,李世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长孙无忌都能洞察,现在折腾出自残的这场戏,一定是有大事要宣布。

李世民缓缓地说道:“我欲立晋王。”

长孙无忌等的就是这句话,马上对说:“谨遵命,谁再有意见,就杀了谁!”

李世民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然后眼角又扫过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的脸,三个人一脸的平静,似乎没有听到刚才两人的话。其实不是没听到,而是装没听到,这是皇帝的家事,长孙无忌是舅舅可以参与,剩下的人只是陪衬,负责鼓掌配戏的而已。

李世民冲着晋王李治一笑:“有你的舅舅愿意给你撑腰,还不赶快给他叩头拜谢!”晋王李治跪下冲着舅舅深深地磕了一个头,亲舅舅啊,恩人啊!

政治说白了就是一场秀,只不过秀场大小不同而已。

在确立晋王继承大统的问题上,李世民先率领长孙无忌等四名重臣做了一场小型的秀,接下来,他还需要一场大型的秀。

《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这场大型政治秀的:

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何如?”

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卿辈明言之。”

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

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秀,小型会议已经确立了李治的储位,现在只不过再在大规模的场合重来一遍,而且答案已如陈佩斯的秃头,明摆着。

李世民:请听题,晋王李治一母同胞兄弟三人,都是长孙皇后嫡出,现在李承乾悖逆,李泰凶险,请问皇帝应该立他们哪一个为储君?

群臣:晋王李治!

李世民:确定吗?确定不改了吗?真的确定吗?

群臣:确定!不改了!

李世民:恭喜你们,答对了!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皇子保持着微弱的竞争力,这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

李恪性格果断,做事干脆利落,很有李世民年轻时的风范,在嫡子之外,李恪是最受宠的。

现在李承乾谋反,李泰凶险,被排除在外,再排除早薨的二皇子李宽,剩下的皇子中最年长的就是吴王李恪。尽管《礼记》规定立嫡,但同样也有立长的规定,同李治的“嫡”相比,李恪的“长”也是一个优势。

然而,同历史上的很多悲情皇子一样,李恪注定是悲情的,因为从他与生俱来的血统来看,他继承大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他的母亲正是隋炀帝的公主,也就是说,吴王李恪的身上流淌着隋炀帝的血脉。

继承王朝大统的皇帝居然流淌着前朝皇帝的血脉,这在中国的大历史中是不可想象的。

这并不是李恪的错,因为他无从选择。

李恪注定是悲情的,他身为皇子,却有着前朝皇帝的血脉;李恪注定是属于悲剧的,他有两个亲舅舅,一个早早过世(杨昭),一个江都身死(杨暕),世上只留下一个歪把舅舅长孙无忌,偏偏还是人家李治的亲舅舅;然而造化弄人,李恪这个外甥与长孙舅舅注定不共戴天。

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听的旧人哭,在晋王李治内心暗自窃笑的同时,魏王李泰却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迅速跌落到人生的最低谷。

在李世民确立李治储君地位的同时,原本当红的李泰却被排除在外,他对这一切都茫然不知。在他看来,自己获得储君之位只是时间的问题,应该就在这几天,不会等的太久。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这是李泰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日子,在这一天,他经历了从大喜到大悲的起落。

如果没有意外,父皇会在今天正式向群臣宣布立自己为太子,自己等待了七年不正是为了这一天吗?或许今天就是自己大喜的日子,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

接到父亲李世民的传召,李泰在数百骑兵的护卫下抵达永安门。在永安门下,李世民传令,所有骑兵门外守候,只准李泰一人进宫。

低调,一定要低调,孤身进宫的李泰暗暗地对自己说。

在宫廷侍卫的引导下,李泰进入了肃章门,眼前的路似乎有些不太对劲,似乎不是通往父皇的寝宫的路,这是哪啊?

北苑。你的软禁之地!

爱人结婚了,新郎不是你!

贞观十七年四月七日,李世民诏令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随后登承天门,大赦天下,准许天下百姓大吃大喝三天,庆祝新太子得立。

随后,李世民对着身边的侍臣感叹地说道:“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说明太子之位可以通过谋略经营得到。如今太子无道,魏王钻营,所以两个都弃用,这个方法可以传给子孙,以后就采用这个方法。况且如果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不会安全,而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都会安养天年!”

一厢情愿,自说自话。

说太子之位不能经营所得,那么你的太子之位从何而来?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泰就会安养天年,这也是一厢情愿,只是李承乾和李泰死的早,不然挺到武后当国时代,后果不堪设想。

历史证明,长于妇人之手的李治暧昧地给了武则天机会,李世民为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安全选择了李治,然而却给大唐王朝埋下了更致命的隐患。

这场长达七年的争储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李承乾输了,李泰也没赢,倒是年仅十五岁的晋王李治爆了一个大大的冷门。抢了半天,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输给了十五岁的毛头少年。

不是青年不出色,不是少年太出色,一切都是李世民的一手导演,说到底,李导演只有一个原则:别威胁到皇权,别抢戏。

很遗憾,李承乾,你威胁到皇权;很遗憾,李泰,你抢戏了,而且将来也会威胁到皇权;恭喜你李治,你年轻,不威胁皇权,也不抢戏,乖!

如此一来,一母同胞三兄弟有了各自不同的人生结局:李治继承大统,成为历史上的唐高宗;原太子李承乾被废黜,放逐黔州(重庆市彭水县);李泰免去雍州牧、相州都督、左武候大将军等职,降爵,改封东莱郡王,后改封顺阳王,放逐均州(湖北丹江口市西北)。

从此,长安成为李治一个人的城市,而李承乾、李泰这两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皇子在有生之年与长安再无交集。

贞观十八年李承乾逝世于黔州,时年二十六岁,以国公之礼于当地安葬,数十年后迁回皇陵安葬,活着没能回到长安,死后终于得偿所愿;

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逝世于均州,时年三十五岁,就地安葬。1973年当地砖瓦厂清理出两座唐墓,一座是李泰墓,一座是李泰长子李欣墓。这位心比天高的皇子最终没能回到长安,安葬于皇陵之内,只能孤零零的长眠于自己的流放之地。

金枝玉叶,一母同胞,一人升天,两人入地,人生际遇,一声叹息!

侯君集的悲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当太子李承乾被打上谋反的烙印,他的东宫团队就注定了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汉王李元昌没有等来际遇的改变,却等来了家中自尽的结局,李世民还算法外开恩,除李元昌一人外,娘亲、妻子、儿女一律赦免;

左屯卫中郎将李安俨,洋州州长赵节,驸马杜荷,你们的宝押错了,所以你们的头衔过期了,跟过去说声再见吧,然后接受一刀断头的结局;

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太子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没有尽到劝谏责任,一律废为庶人。

一连串都是倒霉的名单,不过在倒霉名单之外还有两个幸运名单,太子詹事于志宁,告密有功的纥干承基。

太子詹事于志宁数次劝谏,虽未能阻止太子悲剧的发生,但已经竭尽全力,因此没有处罚,只有嘉勉。数日后与马周一起出任太子左庶子,李承乾太子走了,李治太子来了;

纥干承基告密有功,擢升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平棘县公,踩着前太子的身体上位,你的仕途已经到头了。

侯君集没有出现在上面的名单之中,并不是躲过了处罚,而是我特意把他抽了出来,重点说说这个离名将只有半步之遥的准名将。

做事追求极致,做人心胸窄狭,性格决定命运,侯君集的偏激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做事追求极致,在远征吐谷浑、灭国高昌时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别人不能为之事,战别人不能战之战,凭借追求极致的精神,他成功了。先灭吐谷浑,再灭高昌国,在军事上他已经做到极致。

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侯君集到了生活之中却不是那样随意从容,侯君集的性格可以让他在战场上无往不胜,然而这样的性格也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失意不已。

性格决定了李靖可以出将入相,性格也同样决定了侯君集可以出将,但不能入相。正是入相后的不如意最终酿成了侯君集的人生悲剧。

其实,在侯君集入相后,已经先后有四个人说过侯君集可能谋反,前三个人的说法都被李世民一笑而过,最后一个人的举报让李世民痛下决心。

最先说侯君集会谋反的是一个名将,千古名将,这个人就是李靖。

李靖说侯君集会谋反,其实是被侯君集逼的,因为是侯君集先向李世民报告说,李靖将反矣。

李世民闻言死死盯着侯君集,说道:“证据呢?”

侯君集答道:“李靖只教给我一些粗略的兵法,精华的一点不教,由此可以判断。”(靖独教臣以其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

后来李世民向李靖求证,被逼到墙角的李靖说了这样一番话,“这是侯君集想造反。现在天下平定了,我教他的,足够他平定四方小国。而他非得享尽我的真传,不是想造反是想干嘛?”

两位名将,一位要穷尽兵法精华,一位却只点到为止,在天下大治的背景下,谁高谁低,一目了然。

跟李靖比,侯君集差了不只一个身位。

第二个说侯君集会谋反的也是一位名将,李世民的堂兄,江夏王李道宗。

李道宗曾经在一次闲谈中提醒李世民说道:“侯君集野心很大,觉得自己立了不少功劳,不想安居房玄龄与李靖之下。虽被任命做吏部尚书,但他还不满意,我看啊,他还得造反。”

对于这一次提醒,李世民也只是一笑了之,对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邪!”

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的才能足以升任朝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现在只把他放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只是因为论资排辈还没有轮到他,在他的前面毕竟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人。李世民认为侯君集不会因为位置的问题心生二心,所以李道宗的猜测多虑了。

实际上,李世民高估了侯君集的心胸,这个做事追求极致的人不是不在乎位置,而是恰恰很在乎位置,而且对现有的位置很不满意。吏部尚书在别人看来是高位,在侯君集看来则是屈辱,更关键的是灭国高昌之后的牢狱之灾让侯君集一辈子都心绪难平。

人有智商和情商之分,或许侯君集就属于智商很高,情商很低的人,经得起风浪,却受不起委屈。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倒可以用二十世纪一位伟人的诗宽慰一下愤愤不平的侯君集。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

第三个说侯君集谋反的人也是一位名将,凌烟阁上有画像的张亮。

贞观十七年,时任太子詹事的张亮因故被贬出长安出任洛州都督,侯君集前往送行。

在送行宴上,侯君集挑起了话头,“是谁在排挤你啊?”

张亮没好气地回道:“除了你还有谁?”

侯君集瞪大眼睛说道:“我平叛一国归来,谁想到皇帝竟大发雷霆,怒气连一个屋子都装不下,我都这样了,还能排挤你?”

说到自己的遭遇,侯君集搂不住了,卷起袖子说道:“我太郁闷了,郁闷的都不想活了,你反不?我跟你一起反!”(郁郁殊不聊生!公能反乎?与公反!)

酒啊,真不是一个好东西,说这话时的侯君集一定是喝酒喝高了,神经短路了,大脑已经管不住嘴了。

此时的侯君集把张亮当朋友,然而张亮却没把侯君集当朋友。不久,侯君集的酒话就被张亮原封不动地告密给了李世民,这一次李世民依然没有相信。

李世民对张亮说道:“你跟侯君集都是功臣,说这话时没有第三人在场。如果就此逮捕侯君集,侯君集必定不服,也不会认账,僵持下去,不会有什么结果,这件事到此为止,不要再说了。”

李世民一直按下不表,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信任侯君集,只是因为侯君集“反形未具”,所以他对侯君集一直观察使用而已。

然而事不过三,更不会过四,等到李承乾事败,第四个检举侯君集谋反的人来了,这个人叫贺兰楚石,身份是东宫千牛。贺兰楚石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侯君集的女婿。

前三次举报蜻蜓点水,这一次举报釜底抽薪,要了亲命。

侯君集还想硬抗,却架不住贺兰女婿的当面对质,贺兰楚石不仅将当初的阴谋和盘托出,更是拿出了侯君集与李承乾的来往信件。人证,物证一应俱全,从未在战场上低头的侯君集这次低头了,彻底的认栽。

这一次审判由李世民亲自审判,为的是不让侯君集受到刀笔小吏的刁难,也算是给了侯君集最后的面子。然而谋反大罪,罪无可赦,即便李世民有心,群臣也不会答应。

临别之际,李世民流泪了,眼泪有作秀的成分,也有发自肺腑的痛心,毕竟侯君集从他亲王时代就开始追随,至今已经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来战功不断,有口皆碑,只可惜,只可惜,沾上了这十恶不赦的谋反大罪。

李世民最终对侯君集说了一句话,“与公长诀矣!”

说完,李世民转身离去,侯君集扑倒在地。

临刑前,侯君集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对着监刑官凄然说道:“没想到我的下场是这样的!可是我也曾为陛下立大功,还请皇上开恩,给我留下一个儿子用来祭祀我。”

李世民准奏,诏令赦免侯君集妻子以及子女,然死罪已免,活罪难恕,侯君集妻儿被逐出长安,流放岭南,自此侯君集一脉再无所踪,湮没于历史的云烟之中。

据《隋唐嘉话》记载,在侯君集身后,李世民没收了他的家产,收获颇丰,这次抄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侯君集的家中发现了两位美女。

美女不稀奇,稀奇的是两位美女从一出生就只吃人乳,不吃其它任何食物。

曾经辉煌也好,曾经落寞也罢,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一切的辉煌和落寞都打上了句号,从此世间再无侯君集。

身前荣光,身后寂寞,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

画像凌烟阁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 李贺

李贺是唐朝的鬼才诗人,出自李唐宗室,祖上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郑王李亮,不过到李贺这儿已经家族衰落。他本人一生不得志,郁郁寡欢,只活了二十七岁就与世长辞,可惜,可叹。

在李贺诗中提到的“凌烟阁”便是李世民的杰作,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世民将二十四名开国功臣肖像画在凌烟阁上,此举堪比东汉的云台三十二将,都是以挂肖像的方式给予开国功臣精神奖励。

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是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略有遗憾的是,到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二十四名开国功臣中已有十二人作古,因此凌烟阁画像一半是生前荣耀,一半是身后荣光。

二十四人都包括哪些人呢?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已故)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已故)

4、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已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6、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

8、特进、卫国公李靖

9.特进、宋国公萧瑀€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已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已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已故)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已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已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已故)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隋末奸臣虞世基之弟)(已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已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世绩

24.徐州都督、胡国公秦叔宝(已故)

身前荣耀,身后荣光,小小的凌烟阁浓缩了二十四名功臣的一生,就二十四功臣而言,最具悲剧意义的就是侯君集。

二十四名功臣,十二名已经身故,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亲身体会画像凌烟阁的荣耀,如果他们地下有知,只能在九泉之下感叹身后的荣光。而侯君集不一样,他健在,他看到了,他体会到了,然而他的体会又是那么短暂。

从二月二十八日画像凌烟阁,到四月六日侯君集伏诛,期间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天。这三十几天中侯君集先是开国功臣,后是谋反逆贼,角色切换之迅速,让人只能感叹历史这个导演太无情,才登巅峰就入谷底,之间连一个转换都没有。

然而侯君集又是幸运的,李世民没有因事废人,在侯君集身后,他依然以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身份享受凌烟阁画像的待遇,如果侯君集地下有知,这一次他应该平衡了。

九九归一,尘埃落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