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朱元璋传——建都和国防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3:57:15 0


自称为淮右布衣,出身于平民而做皇帝的朱元璋,在拥兵扩土、称帝建国之后,最惹其操心的问题,第一是怎样建立一个有力量的政治中心,即建都,建在何处?第二是用什么来维持皇家万世一系的独占统治?

远在初渡江克太平时(公元1355年),陶安便建议先取金陵,据形势以临四方。 冯国用劝定都金陵,以为根本。 叶兑上书请定都金陵,然后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划长江以自守。 谋臣策士一致主张定都应天,经过长期研究以后,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六月,扩大应天旧城,建筑新宫于钟山之南,到次年九月完工,这是吴王时代的都城。

洪武元年称帝,北伐南征,着着胜利,到洪武二十年辽东归附,全国统一。在这二十年中,个人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统辖的疆域由东南一角落,扩大为大明帝国,局面大不相同。吴王时代的都城是否可以适应这扩大以后的局面,便大成问题。而且,元帝虽然北走沙漠,仍然是蒙古大汗,保有强大的军力,时刻有南下恢复的企图。同时沿海倭寇的侵扰,也是国防上重大的问题。因此国都的重建和国防计划的确立,是当时朝野最关心的两件大事。

基于自然环境的限制,从辽东到广东,沿海几千里海岸线的暴露,时时处处都有被倭寇侵掠的危险。东北和西北方面呢?长城以外便是蒙古人的势力,如不在险要处屯驻重兵,则铁骑奔驰,黄河以北便不可守。可是防边要用重兵,如把边境军权托付诸将,又怕尾大不掉,有造成藩镇跋扈的危险。如以重兵直隶中央,则国都必须扼驻国防前线,才能收统辖指挥的功效。东南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北方为了国防的安全,又必须成为全国的军事中心。国都如建设在东南,依附经济中心,则北边空虚,无法堵住蒙古人的南侵。如建立在北边,和军事中心合一,则粮食仍须靠东南供给,运输费用太大,极不经济。

帝国都城问题以外,还有帝国制度问题。是郡县制呢,还是封建制呢?就历史经验论,秦汉唐宋之亡,没有强大的藩国支持藩卫,是衰亡的原因之一。可是周代封建藩国,又闹得枝强干弱,威令不行。这两个制度的折中办法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制,一面立郡县,设官分治,集大权于朝廷,一面又置藩国,封建子弟,使为皇家捍御。把帝国建都和制度问题一起解决,设国都于东南财富之区,封子弟于北边国防据点,在经济上,在军事上,在皇家统治权的永久维持上,都圆满解决了。

明初定都应天的重要理由是经济。第一因为江浙富庶,不但有长江三角洲的大谷仓,而且是丝织工业、盐业的中心,应天是这些物资的集散地,所谓“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 第二是吴王时代所奠定的宫阙,不愿轻易放弃,且如另建都城,则又得重加一番劳费。第三从龙将相都是江淮子弟,道地南方人,不大愿意离开乡土。可是在照应北方军事的观点看,这个都城的地理位置是不大合适的。洪武元年取下汴梁后,朱元璋曾亲自去视察,觉得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论形势还不如应天。 为了西北未定,要运饷和补充军力,不能不有一个军事上的补给基地,于是模仿古代两京之制,八月以应天为南京,开封(汴梁)为北京。次年八月陕西平定,北方全入版图,形势改变,帝都重建问题再度提出。廷臣中有主张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有人主张洛阳为全国中心,四方朝贡距离一样;也有人提议开封是宋朝旧都,漕运方便;又有人指出北平(元大都)宫室完备,建都可省营造费用。七嘴八舌,引经据典。朱元璋批判这些建议都有片面的理由,都不适应现状。长安、洛阳、开封过去周秦汉魏唐宋都曾建都,但就现状来说,打了几十年仗,人民还未休息过来,如重新建都,供给力役都出于江南,未免过于和百姓过不去。即使是北平吧,旧宫室总得有更动,还是费事。还不如仍旧在南京,据形势之地,长江天堑,龙幡虎踞,可以立国。次之,临濠(濠州)前长江后淮水,地势险要,运输方便,也是一个可以建都的地方。 遂定以临濠为中都,动工修造城池宫殿,从洪武二年九月起手,到八年四月,经刘基坚决反对,以为凤阳虽是帝乡,但就种种条件说,都不合适于建都,方才停工,放弃了建都的想头。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才改南京为京师,踌躇了十年的建都问题,到这时才决心正名定都。

朱元璋传——建都和国防

●明南京应天府都城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六年完工,其规模之大,城垣之固,据地之广,为我国古代都城之首。城之范围,包括石头城、狮子山、鸡鸣山、覆舟山与宫城,而秦淮河迂回于其内。城垣长度据《大明一统志》《金陵古今图考》《读史方舆纪要》等书记载,均作横缩曲折96里(但今测为61~62里)。洪武二十三年,又筑外郭,周长180里。本图大体依据明正德本之陈沂《金陵古今图考》并参酌《首都志》,以见其大略形势而已。

京师虽已奠定,但是为了防御蒙古,控制北边,朱元璋还是有迁都西北的雄心,选定的地点仍是长安和洛阳。洪武二十四年八月,特派皇太子巡视西北,比较两地的形势。太子回朝后,献陕西地图,提出意见。不料第二年四月太子薨逝,迁都大事只好暂时搁下。

京师新宫原来是燕尾湖,填湖建宫,地势南面高、北边低,就堪舆家的说法是不合建造法则的。皇太子死后,老皇帝很伤心,百无聊赖中把太子之死归咎于新宫的风水不好,这年年底亲撰《祭光禄寺灶神文》说:

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维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且废兴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六十五岁的白发衰翁,失去勇气,只求上天保佑,从此不再谈迁都的话了。

朱元璋传——建都和国防

●明代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宽12厘米,高14厘米,是大宁卫士兵夜间巡逻佩带的戴件。

分封诸王的制度,决定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四月初编《皇明祖训》的时候。三年四月封皇第二子到第十子为亲王。可是诸王的就藩,却在洪武十一年定鼎京师之后。 从封王到就藩前后相隔九年,原因是诸子未成年和都城未定,牵连到立国的制度也不能决定。到京师奠定后,第二子秦王建国西安,三子晋王建国太原;十三年,四子燕王建国北平,分王在沿长城的国防前线;十四年五子周王建国开封,六子楚王出藩武昌;十五年七子齐王建国青州;十八年潭王到长沙,鲁王在兖州。以后其他幼王逐一成年,先后就国,星罗棋布,分驻在全国各军略要地。

就军事形势而论,诸王国的建立分作第一线和第二线,或者说是前方和后方,第一线诸王的任务在防止蒙古入侵,凭借天然险要,建立军事据点,有塞王之称。诸塞王沿长城线立国,又可分作外内二线:外线东渡榆关,跨辽东,南制朝鲜,北联开原(今辽宁开原),控扼东北诸夷,以广宁(今辽宁北镇)为中心,建辽国;经渔阳(今河北苏县 )、卢龙(今河北卢龙),出喜峰口,切断蒙古南侵道路,以大宁(今热河平原 )为中心,包括今朝阳、赤峰一带,建宁国;北平天险,是元朝故都,建燕国;出居庸,蔽雁门,以谷王驻宣府(今察哈尔宣化 ),代王驻大同;逾河而西,北保宁夏,倚贺兰山,以庆王守宁夏;又西控河西走廊,扃嘉峪,护西域诸国,建肃国,从开原到瓜沙,连成一气。内线是太原的晋国和西安的秦国。后方诸名城则开封有周王,武昌有楚王,青州有齐王,长沙有潭王,兖州有鲁王,成都有蜀王,荆州有湘王等国。

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亲王的冕服车旗仅下皇帝一等,公侯大臣见王要俯首拜谒,不许钧礼。地位虽然极高极贵,却没有土地,更没有人民,不能干预民政,王府以外,便归朝廷所任命的各级官吏统治,每年有一万石的俸米和其他赏赐。唯一的特权是军权。每王府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有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万九千人。 塞王的兵力尤其雄厚,如宁王所部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 秦、晋、燕三王的护卫特别经朝廷补充,兵力也最强。 《皇明祖训》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兵有常选指挥掌之,其护卫兵从王调遣。如本国是险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镇兵、护卫兵并从王调遣。”而且守镇兵的调发,除御宝文书外,并须得王令旨方得发兵:“凡朝廷调兵,须有御宝文书与王,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又得王令旨,方许发兵。无王令旨,不得发兵。” 这规定使亲王成为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平时以护卫军监视地方守军,单独可以应变;战时指挥两军,军权托付给亲王儿子,可以放心高枕了。诸塞王每年秋天勒兵巡边,远到塞外,把蒙古部族赶得远远的,叫作肃清沙漠。 凡塞王都参与军务,内中晋、燕二王屡次受命将兵出塞和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都受其节制,军中小事专决,大事才请示朝廷,军权独重,立功也最多。

以亲王守边,专决军务,内地各大都会,也以皇子出镇,星罗棋布,尽屏藩皇室、翼卫朝廷的任务。国都虽然远在东南,也安如磐石,内安外攘,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