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朱元璋传——皇子皇孙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08 23:56:51 0


旧时代的旧习俗,多妻是贵族官僚地主们应有的特权,皇帝的配偶除正妻为皇后外,有无数的妾,依地位高下,封为贵妃、妃、嫔等职位。

朱元璋有数不清的妃嫔,生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个女儿,孙、曾孙一辈连他本人也说不明白。

后宫的妃嫔,就种族论,有高丽人 、蒙古人 ,汉人更不用说。就来源而论,有抢来的,有从元宫接收来的,有陈友谅的妃嫔,有即位后用法令征选的。内中胡妃是濠州人,守寡在家,元璋要娶,胡妃的母亲不肯,隔了一些时候,打听明白胡家避兵在淮安,下令平章赵君用,叫把母女二人一起送来。 娶青军马元帅的过房女儿孙妃,远在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打下太平的时候。这一年元璋才二十八岁,太平被元军围攻,孙妃还出主意拿府中金银赏给将士,大败敌兵,生擒陈也先。 同时又抢占郭元帅的女儿,小张夫人生的,做妾(后封为郭惠妃),原来子兴死后,军队被元璋并过来,孤女也连同占有,伺候几年前她家的亲兵和养女了。 关于陈友谅的妃子,他在《大诰》中曾经自白:

朕当未定之时,攻城略地,与群雄并驱十有四年余,军中未尝妄将一妇人女子。惟亲下武昌,怒陈友谅擅以兵入境,既破武昌,故有伊妾而归。朕忽然自疑,于斯之为,果色乎?豪乎?智者监之。

其实全是谎话。渡江以后,至少在军中有孙妃、胡妃、郭惠妃三个妇人女子。这一件史实不久便衍变成另一种传说,说是陈友谅妻阇氏入宫后不久,生遗腹子潭王,到成人封国时,阇氏哭着吩咐:“儿父是陈友谅,儿父被杀,国被灭,我被俘辱,忍死待儿成年,儿他日当为父报仇,为母雪耻。”后来潭王果然起兵造反,元璋派太傅徐达之子统军讨伐,潭王紧闭城门,在铜牌上写着:“宁见阎王,不见贼王!”掷于城外,举火阖宫自焚,抱着小儿子投隍堑而死。其实这故事是捏造的,因为第一,潭王是达定妃所生,和齐王同胞,生母并非阇氏;第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潭王生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前后相隔六年;第三,潭王因妃父於显被攀入胡党处死,奉诏入朝,疑惧自杀,和陈友谅全不相干。

另一关于代王生母的故事,说代王的母亲是邳人,元璋战败,逃到民家躲避,这家的女人问:“你是朱某人吗?人家说你要做皇帝。”留住了一晚。第二天临别时说:“将来有孩子怎样办?”元璋留下一旧梳子做凭证,她也拿首饰赠行。到元璋即位后,这女人带着长成的男孩和木梳来认夫认父,元璋叫工部替她另盖木头房子,不让进宫;代王出封后,带生母一同就国。这故事也绝对无稽,因为代王的生母是郭惠妃,生于洪武七年,这一年元璋已做了七年皇帝了,从何战败落荒逃走?

诸妃中蒙古妃和高丽妃都生有子女,传说明成祖即蒙古妃所生。 元璋子孙中有蒙古的、高丽的血统,是毫无问题的。

元璋自己从小没有受到好教育,到发迹以后,对诸子的教育特别看重,在宫中特建大本堂,贮藏古今图籍。征聘四方名儒教育太子和诸王,轮班讲授。挑选才俊青年伴读,时时赐宴赋诗,谈古说今,讨论文字。师傅中最重要、最著名的人物是宋濂,前后十几年,专负教育皇太子的责任,一言一动都以礼法讽劝,讲到有关政教和前代兴亡事迹,拱手剀切说明,指出某事该这样做,不该那样。皇太子也尽心受教,言必称师傅。 博士孔克仁奉命为诸王子讲授经书,诸功臣子弟奉诏入学。 元璋特地对儒臣指出皇子们的教育方针说:“有一块精金,得找高手匠人打造;有一块美玉,一定要有好玉匠才会使它成器。人家有好子弟,不求明师,岂不是爱子弟不如爱金玉?好师傅要做学生模范,因材施教,培养出人才来。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诸功臣子弟也要当差做事。教的方法,要紧是正心,心一正万事都办得了,心不正,诸欲交攻,大大的要不得。你每(们)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学问要紧,德行尤其要紧,皇太子左右除了儒生经师以外,又选了一批有德行的端人正士,做太子宾客和太子谕德,职务是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讲说”。

朱元璋传——皇子皇孙

●明代金花银。明朝自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起,规定江南田赋折银征收,谓之“金花银”,亦称“折粮银”。此锭为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福建上交户部的五十两银锭。

到皇太子成年后,温文儒雅,俨然是个儒生。接着第三步的教育是政事实习。洪武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奉闻。面谕太子:“从古开基创业的君主,吃尽苦头,通达人情,明白世故,办事自然妥当。守成的君主,生长于富贵,锦衣玉食,如非平时学习练达,办事怎能不错?我所以派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批阅各衙门报告。练习办事,要记得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邪佞;一是勤,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这四个字的运用,决于一心。我从有天下以来,没有偷过懒,一切事务,唯恐有毫发不妥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太平无事。”

因为元代不立太子,以致引起无穷尽的政变、残杀,元璋在做吴王的时候便立长子为世子,即皇帝位后又立为太子。因为前代的太子官僚自成系统,和廷臣容易闹意见,甚至宫府对立,便以朝廷重臣兼任东宫臣僚。 一心一意,用尽心机,要训练出理想的继承人、能干的皇帝,保有这份好不容易挣来的大家当。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死,九月立太子第二子允炆为皇太孙。对太孙的教育还是老办法,学问德行并重,批阅公事,平决政事,学习如何做皇帝。

诸子中除第九子和第二十六子早死,第四子燕王棣后来起兵靖难篡位,做了明代第三代皇帝,谥为明成祖以外,其他二十三子都封王建国。

由于对平时的家庭教育的注意,诸王成年以后都很能干,会办事。洪武二十六年以后,元勋宿将杀完了,北边对蒙古的军事任务,就不能不交给第二子秦王、第三子晋王、第四子燕王指挥。其他封在边境的几个小王也领兵跟着几位长兄巡逻斥候,校猎沙漠。 在文学方面有成就的更多,如第五子周王好学能词赋,著《元宫词》百章;又研究草类,选其可以救饥的四百多种,画为图谱,加以疏解,著成《救荒本草》一书,对植物学很有贡献。 十七子宁王撰《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著作数十种。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十六子庆王都好学礼士,对文学有兴趣。十二子湘王,尤为杰出,文武全才,读书时常到半夜,膂力过人,善弓马刀槊,驰马若飞;在藩开景元阁,招纳文士,校雠图籍,行军时还带着大批图书阅读,到山水胜处,往往徘徊终日;喜欢道家那一套,自号紫虚子,风度襟怀,俨然是个名士。

不争气的也有两个。一个是十三子代王,早年做了许多蠢事不必说了,到晚年头发花白了,还带着几个肖子,窄衣秃帽,游行市中,袖锤斧杀伤人,干些犯法害理的勾当。末子伊王封在洛阳,年少失教,喜欢使棒弄刀,不肯待在宫里,成天挟弹露剑,怒马驰逐郊外,人民逃避不及的被其亲手斫击,毫无顾忌。又喜欢把平民男女剥得精光,看着人家的窘样子,高兴发笑。

元璋对诸子期望大,管教严,不姑息。做皇帝久了,君臣的身份竟超过父子的感情。二子秦王多过失,屡次受训责,皇太子多方救解,才免废黜;死后亲自定谥为“愍”,谥册文说:“哀痛者父子之情,追谥者天下之公。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其谥曰愍。”十子鲁王服金石药求长生,毒发伤目,元璋很不喜欢,死后追谥为“荒”。

皇族的禄饷一律由政府支给。洪武九年定诸王、公主年俸: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千斤,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公主已受封,赐庄田一所,每年收粮一千五百石,并给钞二千贯;郡王米六千石;郡主米千石;以下比例递减。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封郡王。郡王嫡长子承袭,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为奉国中尉。帝女封公主,亲王女封郡主。公主婿号驸马,郡主、县主婿号仪宾。凡皇族出身,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一生的生活到死后的丧葬全由政府负担。 到洪武二十八年,皇族人数日益增加,政府财力困难,负担不了,改定为亲王年俸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到镇国中尉四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公主和驸马二千石,郡主和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递减。不到两百年工夫,皇族滋生繁殖到五万多口, 政府的租赋,竟到了不够供给皇族的地步。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统计,全国每年供应京师粮四百万石,诸王府禄米则为八百五十三万石,比供应京师的多出一倍。以山西而论,存留地方的粮食一百五十二万石,可是当地的宗室俸禄就要二百一十二万石。以河南而论,地方经费只有八十四万三千石,宗室俸禄却要一百九十二万石。即使把地方经费全数都拿来养活皇族,也还缺少一半,只好打折扣和欠支,郡王以上的底数大,还可过好日子,以下就不免啼饥号寒了。政府无法应付,再就原数裁减,皇族疏远的越发不能过活。 这一群皇家子弟,既不能应科举,做官吏,又不许务农、做工、行商,坏皇家体面。高级的亲王、郡王在地方为非作恶,不但凌虐平民,甚至侮辱官吏;疏远卑下的宗室穷极无聊,欺骗敲诈,无恶不作,扰乱和破坏了社会秩序。 而且,人数过多,政府照顾不过来。礼部命名怕重复,用金木水火土做偏旁,随便配上一些怪字,作为赐名,叫人哭笑不得。 没钱贿赂礼部官吏的,不但一辈子没有名字,甚至到头发白了还不能婚嫁。 一直到末年,政府才明白不是办法,把科举和政治的封锁开放了,皇族可以参加考试,可以做官,自谋出路。 可是,太晚了,不久就亡国了。

到明亡时,据不完全统计,朱元璋的直系子孙有十几万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56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