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赤壁大战地点?赤壁大战究竟是哪个赤壁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5 22:51:26 0 嬴政

赤壁之战的古战场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南北朝以来就众说纷纭,形成了湖北汉川、汉阳、武昌、黄冈、嘉鱼、蒲圻(今赤壁市)的著名六赤壁说。不过,经过学术界长期的争论,前三种说法已经基本被排除,倒是后三种说法至今仍然争论不休。

认为嘉鱼县东北赤壁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的说法主要源于《水经注》的记载。《水经注》说:“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生活于北魏年间,距离三国不远,并且治学一向严谨,这一记载应该比较可信。但是,这种说法认为“赤壁、乌林相去二百里”,与史实记载悬殊甚大,自产生起,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比如,南宋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指出:据《水经注》,“则赤壁、乌林相去二百余里。然疑乌林、赤壁一战相继,乌林之捷,又自赤壁始。及观《江表传》:赤壁败后,黄盖与操诈降书(始)[贻]操,以众寡不敌。交锋之日,盖为前锋。至战日,盖使用火攻之策,操乃败走。”认为“赤壁、乌林相去二百里”,而这两次战役是接连发生的,这一记载很值得怀疑,王象之在该书中对赤壁山的具体地点采取了存疑的态度。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却再次肯定了《水经注》上的说法,认为嘉鱼县东北赤壁是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大清一统志》中也说赤壁“在嘉鱼县东北江滨”,谓“按《水经注》,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县接界处,上去乌林且二百里”。可是,今天学者分析认为,这种说法虽把赤壁定位在长江南岸,但与《三国志》记载的曹军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初战不利,曹操引军驻于江北乌林,周瑜、刘备驻南岸赤壁,两军形成南北对峙之势不符。因为赤壁大战后,两军马上就形成了隔江对峙之势,不可能再沿江跑到二百里外,摆开对峙。其次,当时侦察、通讯工具都不发达,如果两军相距两百里,周瑜、刘备又怎么可能及时了解曹军的情况,抓住战机呢?黄盖又怎能用火突袭曹军?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如果相距二百余里,当时的木船要行驶几天才能由武昌的赤壁到达乌林。在这种情况下,孙刘联军全军在江上行驶数天,岂不暴露目标?黄盖诈降岂能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要等待风势发动火攻,岂不贻误战机?”由此可见,嘉鱼县东北赤壁很难说就是赤壁大战的古战场。

认为黄冈赤壁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的观点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的:首先,北宋许端夫在《齐安拾遗》中最早记述这里为赤壁大战之赤壁;随后,大文学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曾两次夜游黄冈(古黄州)赤鼻矶下,更把这里视为赤壁古战场而借古抒怀,写出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以及《赤壁怀古》词。苏轼的二赋一词空前绝后,影响深远,加之苏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想来不会有错。正是由此这种说法广为流传,大行于天下。其次,据《三国志·吴主传》所载,“当初,曹操一面使人持檄于东吴,一面挥师东下”。当孙权“最终决意逆操,命周瑜率军启程,其时曹军东下至少十天了”,“二军只可能在夏口一带相遇”。

苏辙《赤壁怀古》诗云“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战安知赤壁焚。”夏口正是今天黄冈一带,所以赤壁之战应该在黄冈。再者,《三国演义》中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赤壁大战,也是将地点定在黄州的。有人据此认为,罗贯中不可能凭空捏造赤壁的所在地,这正是他“尊重历史,忠于陈寿原意”之故。不过这种观点受到了普遍质疑。

首先,说苏轼在二赋一词中说黄州赤鼻矶为“三国周郎赤壁”是不成立的,因为在《赤壁怀古》词里,苏轼写得很明确:“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就是说这个“故垒西边”的黄冈赤鼻矶,听当地人传说是“三国周郎赤壁”,而不是自己考证后确定的。南宋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也说:“东坡黄州词云,‘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盖疑其非也。”就是说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是在听了当地人传说后而作的,所以把它作为考证的论据可见是不合适的。

其次,《三国志》所有纪、传及裴注,都没有曹军曾攻占夏口或越过夏口的记载,亦没有坐镇夏口的江夏太守刘琦败走之事。曹军既未到过夏口,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可能在黄冈赤鼻矶一带。特别是《三国志》中明确记载赤壁在长江南岸,黄州赤壁却在长江北岸,也证明了赤鼻矶不是赤壁大战之赤壁。南宋李壁就在诗中写道“:赤壁危矶几度过,沙羡江上吁嵯峨。今人误信黄州是,犹赖《水经》能证讹。”明胡王圭在《赤壁考》中也说:“苏子瞻适齐安时,所游乃黄州城外赤鼻矶,当时误以为周郎赤壁耳。”他着重指出“:东坡自书《赤壁赋》后云:‘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今复州;一在齐安县步下,即今黄州;一在江夏西南二百里许,今属汉阳县。’按《三国志》,操自江陵西下,备与瑜等由夏口往而逆战,则赤壁非竟陵之东与齐安之步下矣。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则‘赤壁’当在江南,亦不应在江北。”该说极为正确。

再者,假设赤壁、乌林大战的地点在今黄州赤壁的团风镇,那么,曹军既败,就应向北逃回许都或向西北退保襄阳,何必要跑到西南的华容道呢?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卷79《汉阳军·景物上》中就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说:“黄州之说盖出于《齐安拾遗》以赤鼻山为赤壁,以三江下口为夏口,以武昌县(本鄂县,建安二十五年孙权改名)华容镇为曹操败走华容道,其说尤谬。盖周瑜自柴桑至樊口,后遇于赤壁,则赤壁当在樊口之上。今赤鼻山址在樊口对岸,何待进军而后遇之乎?又赤壁初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而后有乌林之败,则赤壁当在江之南岸。今赤鼻山乃在江北,亦非也。又曹操既败,自华容道走,退保南郡。汉南郡,今江陵;华容,今监利也。武昌华容镇,岂(当)赤壁、南郡路乎?东坡《赤壁赋》中皆疑似语,未可为证。”元、明、清时期,地理考据学家均从王象之意见,故称黄州赤鼻山为“东坡赤壁”,以与三国赤壁区别开来。

最后《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并非信史,虚构的地方很多。与《三国志》比较,好多地方都没有尊重历史,有失实的嫌疑,它的许多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正好反证了赤壁之战的地点不在黄冈赤鼻山。

由此看来,黄州赤壁被称为“文赤壁”当之无愧,但是把它说成是一战定乾坤的“武赤壁”战场,却颇有争议。

认为蒲圻县(今赤壁市)西北赤壁是赤壁大战之赤壁的说法最早见于唐初。《后汉书》卷74下《刘表传》:“操后败于赤壁。”李贤注云:“赤壁,山名也,在今鄂州蒲圻县。”杜佑在《通典》卷183鄂州蒲圻县下注云:“后汉建安中,吴王孙权破曹公于赤壁,即今县界。”又在岳州巴陵县下注言:《括地志》云:“‘鄂州之蒲圻县有赤壁山,即曹公败处。’按《三国志》云……曹公进军江陵,得刘琮水军船步数十万,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遂于赤壁。孙权遣周瑜水军数万,与备并力逆之。曹公泊北岸。瑜部将黄盖诈降,战舰数千艘,因风放火。曹公大败,从华容道步归,退保南郡。备、瑜等复追之。曹公留曹仁守江陵城,自径北归。” 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卷7《江南道三》鄂州蒲圻县下说:“赤壁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故诸葛亮论曹公,‘危于乌林’是也。”因为蒲圻赤壁山的地形与《三国志》所载赤壁大战当时的地形基本一致,所以,后来的地理志书多采用了这一点。

尤其是近代以来“蒲圻赤壁”说更加受到史学界的普遍认可,其主要根据是:《三国志》中对曹军的进军路线是这样记载的:“建安十三年,秋七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即岳阳)……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就是说当年曹操南下的进军路线是:新野—襄阳—当阳—江陵—赤壁。曹军在长江南岸的赤壁初战失利,退屯江北的乌林;后在乌林遭火攻而大败,由华容道逃奔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今天的蒲圻赤壁、洪湖乌林和华容古道(位于湖北监利东北),与《三国志》记载的赤壁大战中曹军退兵江陵的路线、地形、方位基本一致,所以,有人坚信蒲圻县西北赤壁说是正确的。

另外,宋代以来,在蒲圻赤壁、洪湖乌林的岩缝、地下发现了大量赤壁大战时的折戟、断枪、箭镞等。比如南宋诗人谢枋得在《赤壁诗序》中曾说:“予自江夏溯洞庭,舟过蒲圻,见石崖有‘赤壁’二字,因登岸访问父老曰:‘乌林有烈火岗,上有周公瑾庙地。今土人耕地得箭镞,长尺余,或得断枪折戟,其为周瑜破曹军处无疑。’”1976年,在赤壁山下,考古学家挖地一米多深后,发现了许多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在赤壁山上,考古学家也有所发现,比如铜、铁、玉带钩等;赤壁对岸的乌林,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迄今为止,在这一带出土文物中属于赤壁之战的戈、矛、剑、戟、刀、镞、等铁制兵器已达千余件。从宋代迄今不断出土的实物资料来看,蒲圻西北最有可能是真正的古赤壁战场,这也是蒲圻,如今被命名为“赤壁市”的原因。不过,这一观点也并非最后定论,对此仍有不少学者持否定态度,赤壁大战的地点之争也仍在继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432.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