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秦始皇陵中的重重谜团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15 23:19:53 0 嬴政

秦始皇陵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皇帝陵园,位于陕西临潼城东约5000米处。据史料记载,秦始皇自即位之初就开始营建这座陵墓,前后延续30多年,秦亡时仍未完全竣工。20世纪60年代后,考古界对该陵墓进行多次调查和探测,但出于保护文物的目的始终未发掘。20世纪70年代,秦始皇陵墓中的兵马俑发掘出土。它们在让人们震惊之余,也使这座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闻名于世。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骊山脚下的那座幽深而神秘的秦始皇陵,无论是从陵园的封土、地宫、内外城垣的形制上看,还是从其附属建筑和布局角度分析,与先秦时期的任何一座国君陵园都有很大差异。其陵寝规模之宏大、设计之奇特、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均属空前绝后。

秦始皇陵中的重重谜团

此为秦代的铜车,出土于秦始皇陵,前驾四马,单舆双轮,顶上有椭圆形车盖。秦始皇出游时乘坐即是此种车。

这座充满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人的猜测与遐想。地宫的深度、门户,以及其中的“上具天文”、水银、奇珍异宝、始皇帝棺椁和遗体、防盗装置等重重谜团不仅困扰着诸多专家学者,也使秦始皇陵更加引人注目。

秦始皇陵的众多未解之谜,首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其地宫的深度和广度。地宫究竟有多深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已经深到不能再挖的地步。这个问题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的兴趣,他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探测并推测地宫的深度应为500~1500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对地宫的深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他们说,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宫陵园墓室的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从地宫底部至坑口的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也就在37米左右。但事实是否如此,有赖于考古专家进一步勘探、验证。

至于秦始皇地宫的广度,最新的考古勘探资料表明:东西方向上,它的实际长度为260米,南北方向的实际长度为160米,总面积达41600平方米,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那么大,堪称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考古专家通过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所谓竖穴式,即由地面垂直向下挖成竖向土坑,利用坑壁作为墓穴的一部分或全部墙壁。

此物出土于秦始皇陵,殳原是古代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后逐渐演变为宫廷卫士的礼仪兵器,秦殳为圆柱体,顶部为三棱锥体。

人们除了关心地宫的深度和大小,还对地宫设有几道门非常感兴趣。关于秦始皇陵地宫门道的数量问题,《史记》有明确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大事毕,已藏”,就是说秦始皇的丧事完成了,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放妥当。这时,工匠们正在中门以内忙活,外面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们“无复出者”,都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因而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有三道门似乎已成无可辩驳的事实。但司马迁说到中羡门,用了个“闭”字;说到外羡门,则用了个“下”字。由此可见,中羡门是能够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专家们推断,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类似。三道羡门极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陵地宫时,写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呢?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经过反复考证,初步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含义应理解为,墓室顶有绘画或线刻的日、月、星象图。这一古老的传统可能仍保存在秦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的考古专家在汉墓中发现类似“天文”“地理”的壁画。其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图象,下部则为代表山川、河流的壁画。由此推断,秦始皇陵地宫的上部可能绘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为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图。

说到“以水银代表山川地理”,人们不禁会问:秦始皇陵地宫真的埋藏有大量的水银吗?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始见于《史记》,稍后的《汉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那么,陵墓中到底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2003年,地质学专家经过反复测试,终于发现秦始皇陵的封土中有“汞异常”现象。该处土壤中含有大范围、强异常的汞含量,而秦陵周围其他地方的土壤汞含量极低。这初步证实了《史记》所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真实性。

在接下来的物探考古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刘士毅还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堆的汞异常分布别具特色,颇为耐人寻味:北、东方向最强,南、西方向次之。根据秦始皇陵内以水银模拟天下江河湖海的传说推测,这样的分布可能与秦朝时期中国人的江河地理概念有关,也可能与秦始皇到过渤海、徐福东海求取长生不老药有关。考古专家由此进一步推断:《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

那么地宫为什么要以大量水银模拟天下的江河湖海呢?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对此的解释为:“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岛,具地理之势。”历史学家的说法更为贴切:一是水银的形态、颜色像水;二是水银有毒,墓中有大量水银存在,微生物不易存活、繁殖,这样遗体、棺椁和陪葬品腐朽的速度会慢一些;三是大量的水银挥发到墓穴的空气中,一旦盗墓者潜入墓室吸进过量的汞蒸汽,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盗的作用。

地宫中埋藏的奇珍异宝当然也受到人们热切关注。《史记》中明确记载,秦始皇陵中有“金雁”、“珠玉”、“翡翠”等珍宝。《三辅故事》中说,项羽入关盗掘秦陵时,曾有一只金雁从墓穴中飞出,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几百年之后的三国时期,有人送一只金雁给名叫张善的官吏。他从金雁上的文字立即判断它出自始皇陵。秦始皇陵也因这个神奇的传说而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秦始皇陵中具体有什么稀世之宝现在不是很清楚。

20世纪80年代末,在秦始皇陵地宫的西侧,考古专家们还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无论从造型上,还是从装饰上看,都是极为精美、别致的。除了铜车马,考古专家还发掘出了一组木车马。之所以说它是木车马,因为车、马、御官俑等都是用木头制成的,而一些饰物,比如说辔头等,都是用金、银、铜铸成的。地宫的外侧尚且有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地宫内的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美是可想而知的。

到目前为止,考古界对秦始皇陵的发掘断断续续地已经历40多年,发现的主要遗址和遗迹(主要包括帝陵封土、铜车马坑、寝殿、便殿、陪葬墓区、珍禽异兽坑、铠甲坑、百戏俑坑、文俑坑等)中有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据专家透露,这些重要发现仅是秦陵的“冰山一角”。由于条件所限,秦始皇陵的外城以外地层也只勘探了很小的一部分,至于地宫中的文物情况知道的还很少。

秦始皇陵的核心是地宫,地宫的核心是秦始皇的棺椁,备受瞩目的秦始皇棺椁是铜质还是木质的?对于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早期的《史记》和《汉书》等重要历史典籍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以一句“下铜而致椁”一笔带过。于是,学者们据此得出结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相关文献资料记载,秦始皇的棺椁“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并且“披以珠玉,饰以翡翠”,使得“棺椁之丽,不可胜原”。既然能够“漆涂其外”、“饰以翡翠”,那么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因为铜棺或石棺用不着用土漆涂其外,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就此看来,秦始皇使用木棺的可能性大一些。

再者,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天子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秦始皇生前自命功高盖世,胜过远古的三皇五帝,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他棺椁。

秦始皇棺椁的材质还没有搞清楚,人们又开始探索秦始皇陵地宫有没有空间的问题。秦始皇陵墓的主持者之一李斯描述地宫时曾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如果他的这段话记载无误,那么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总体上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但目前的考古勘探结果已经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真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必须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就会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

如果地宫没有空间的说法成立,显然与李斯“叩之空空,如下无状”的表述相矛盾,而相关文献资料则更多地支持“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的说法。事实怎样呢?由于目前的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是虚是实的谜还没有揭开。

这是出土于秦始皇陵的立乘驷车,车前驾四马,形态矫健,头部配有金银络头。车舆上插高柄伞盖,伞下为驾驭者。车绘有云纹等彩图,富丽华美,车上装备弩、盾等兵器,威武不凡。

人们在关注秦始皇使用的棺椁的同时,更关心的还是秦始皇的遗体。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出土,其尸体保存之完好令人瞠目结舌。由此,有学者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客观上,当时已经具备了保护遗体的技术和手段,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多数专家对此持否定态度。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当时又正值酷暑时节。根据目前遗体保护的经验,一般遗体保护必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再先进的技术也回天乏术。而秦始皇死后辗转了数千里,才回到咸阳安葬,前后间隔近两个月。史载,李斯等人为了掩饰尸体的臭味,把一石鲍鱼放入运送秦始皇遗体的车帐中,可见,遗体在途中已经开始腐烂。照此推断,秦始皇的遗体不等运回咸阳处理早已面目全非了。所以说,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指出,秦始皇的遗体完好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根据目前在墓中探测到的水银和秦汉时期对人尸体处理的手段分析,保护完整的骨骼的可能性非常大。他说:“一旦发现其骨殖,我们从骨架当中能提取出秦始皇本人的DNA片断,之后再结合与秦始皇相关的秦的祖先的DNA分析结果,就可以解决一个大的问题,即秦人的来源问题。”段队长进一步指出,根据秦始皇的骨架还可以复原他的长相。

秦始皇的遗体究竟有没有完好保存,以及利用它能做什么,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探索。随着发掘秦始皇陵这个话题的升温,另外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秦始皇陵地宫的防盗设施如何,有没有重重机关和弩箭?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按照这个说法,地宫中应该是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这些文字记载属实,它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光靠这段文字还不够,专家们联系当时的秦军装备情况分析,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而且秦陵附近已经出土秦代强弩的箭头,这些箭头为三棱流线型,三个弧面的弧度完全相等,原理类似于今天的子弹头。从力学角度考虑,这类箭头对铠甲有极强的穿透力。另外,从秦兵马俑复原和《六韬》的表述来看,当时秦军中射手所占的比例很大,按最低的说法也有15%,而且射手中弓、弩手的比例为1∶2。

就以上资料分析,秦始皇地宫中布置弩箭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是不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机关,弓便会自动发射)值得商榷。到目前为止,能够证明秦代制造自动发射弩箭的资料还很少。所以,秦代何以生产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仍是一个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12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