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历史悬案

马王堆古尸为何千年不腐?马王堆汉墓之谜

历史大观园 历史悬案 2020-05-25 21:18:32 0 嬴政

中国大地如一部合拢的历史书,如果挖掘下去,那层层迭迭的文化遗存即会展示出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风貌,而且常伴随一些令今人吃惊的发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发掘出距今2000多年的女尸便在考古学界乃至整个世界掀起了波澜。马王堆地处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出长沙火车站往东走,过五里牌约1000米处,在广阔的田野中偏北方有一处形似一个大马鞍的双土堆,从前叫马鞍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口音的变化,便说成马王堆了。

1972年5月,随着马王堆女尸的发掘并陈列于湖南省博物馆供世人参观,长沙市出现了万人空巷的景象,参观队伍甚至挤碎了玻璃大门,有的人为了看到距今2000多年的女尸干脆熬夜排队。国外一些人士亲眼目睹了这个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后,竟不惜出重金购买女尸的半根头发。这具千年女尸究竟蕴藏了什么,令世人如此着迷?而墓内是否还有其他重要发现?

马王堆汉墓之谜

火坑墓里出女尸

1971年,全国各地的“深挖洞广积粮”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了。马王堆旁一家部队医院将目光盯向了湖南省长沙市五里牌附近的两个大土冢,因为长沙临近湘江,地下水位高,土冢高几十米,自然成为修建地下医院的绝佳选择。在打孔探测过程中,马王堆汉墓被偶然地被发现了。

发掘工作开始于1972年初,东边的土冢被考古人员编为1号墓。封土被挖开后,露出了斜坡墓道和四级台阶的长方形墓穴。墓穴的白膏泥被清除后,发掘出了大量木炭,约有5000多千克。木炭清除后,一座巨大的椁室完整地展现于世人面前,椁室上覆盖了26张黄色的竹席。整个椁室由厚重的松木板构筑而成,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4块隔板以“井”字形把椁室分为四个部分,第三层棺内外绘制的图案最为精美,并以朱漆辅之,象征祥瑞的龙、虎、朱雀和仙人的图案反映了汉人崇神及“事死如事生”的葬俗观念。第四层为殓尸的锦饰内棺,内为朱漆外为黑漆,两道质地精良的帛束横缠盖棺,棺四壁粘贴了一层菱花形的毛锦,锦的边缘加饰了一条绒绣锦。

千年女尸在封闭较好的1号墓内,她的身上穿了18层衣物,并覆以两层衾被掩盖住。由此可推断,在中国古代,对于处在贵族阶层的孝子贤孙来说,死去的先辈的墓葬是一定要认真对待的,所以形成了厚葬的风气,恨不得将死者生前衣食住行所用物品全放进墓穴里,以供死者进入阴间享用。1号墓在规模和随葬品方面,均优于2号、3号墓,并且是女性,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思想控制下,显然她应是家族中极有权威的长者,故考古学家判断,她的入葬应晚于前二者的入葬。

墓主身份揭秘

根据墓中随葬的一些印章、封泥、器皿上的铭文,并结合有关文献的记载,墓主的身份也就清楚了。2号墓的墓主是轪侯利苍,1号墓的墓主名为辛追,是利苍之妻,而3号墓的墓主是他们的一个儿子。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为稳固天下,刘邦分封了7个异姓王,各辖一方,听命朝廷。其中吴芮被分封在长沙,乃是长沙王。至刘邦末年,这些诸侯固守一方,严重危及中央统治,于是刘邦除掉了这些异姓王,代之以自己的亲戚。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长沙王吴芮却因长沙的特殊战略地位而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因为在长沙国南边有一个具有军事实力较强的南越国,西汉也为之忌惮。因此,长沙国成为西汉的战略要地。

但刘邦并不放心,他既要笼络长沙国,保住这个战略要地,又要防止长沙国的叛乱,就把利苍派到了长沙国以监督、管束长沙王吴芮,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又因长沙国的重要地位,利苍不仅被封相且封侯。利苍的封地因在轪县(今河南信阳地区),故称轪侯。利苍死后,他的一个儿子利轪继任爵位。3号墓墓主却是利苍的另外一个儿子,即利轪的兄弟,他是一位带兵守戊的将军。墓穴里出土的十几万字的帛书证明了他非常好学,却极为短寿,大概活了30多岁,死因不明。最后一代轪侯名为利扶(有些史书上记为利秩,实为同一人),因其触犯汉朝法律,丢了列侯的爵位。轪侯在历史上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锦衣玉食极尽奢华

马王堆汉墓随葬品极其丰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保存基本完好,鲜艳美丽的丝织品和漆器,极具学术价值的帛书和帛画,都让世人吃惊。

1.奇奢的丝织品

中国自古即有“缫丝之国”的美誉,汉代的锦绮则以美丽的花纹、柔软的质地、闪耀的光泽、华贵的气息而闻名于世,不但令北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着迷,也使当时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古国,如波斯、罗马、印度的商人慕名而来争相采购,而且那些国家的贵族们以穿戴中国产的丝织衣物为骄傲,它象征着身份、财富与地位。

所出土的丝织品中最精美神奇的要数墓主辛追夫人身上穿着的两件薄素纱禅衣。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190厘米,而重量却轻得出奇,分别为48克和49克,不足一两。这种纱质地又轻又薄,透明度也甚高,故古人称其为“动雾霭以徐步兮”。薄如蝉翼、轻若烟雾的纱衣穿在身上,看上去会产生一种朦胧感,使人显得美艳绝伦。这两件素纱禅衣之精美,完全可以和现代精工织造技术媲美。

2.千年佳肴世人羡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各种各样食物的很准确地反映了汉代发达的农业状况。

食物本来是极难保存上千年的,但由于1号墓密封甚好,所以发掘出多种残存的食物,在椁室里到处都有食物,有的放在陶器、漆器里,有的放在竹筒和麻布袋里,其中有些是已烹饪好的菜肴。多种粮食,如稻、粟、豆、麦、黍等放在麻袋里。稻谷出土时就像新鲜的一样金黄、完整,但由于长时间的存放,内含物质大多分解消失,出土后,即脱水逐渐干枯。最多的是菜肴瓜果,如甜瓜、枣、梨、杨梅、藕、桃等。另外还有一些畜鱼类,如猪、牛、鸭、斑鸠、鸳鸯等,它们多被烹调成熟食盛放于精美的陶皿或漆器里。让人觉得有趣的是,陶器里竟盛放着各种调味品及酒类,可见墓主人生前的生活饮食是极其丰富及奢华的。桃、藕等物刚出土时,还色泽鲜艳,不过很快就化成了一滩水。

3.光彩夺目的漆器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漆器,1号墓有184件,3号墓有316件,这是全国各地发现的漆器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其中1号墓的一件双层九子奁,在黑漆的器表上还贴饰了金箔,金箔上再用油彩绘出变形云纹,更加绚丽多彩。3号墓的一件粉彩云纹漆奁,其彩绘则用具有油画效果的堆漆法画成,先用白漆勾出凸起的边框,再用红、黄、绿漆填绘云纹。与这种强烈立体感相反的装饰手法称为锥画,不用笔,而是用细尖锥或针在将干未干的漆膜上刻画出各种细如发丝而又栩栩如生的图案来,给人一种阴柔的朦胧美,需借助亮光仔细观察,才能欣赏到图案纹饰的精巧和纤丽。

许多漆器上烙有作坊地名;有些则写有“轪侯家”或“九升”等字样,表明物主及容量。最有趣的是许多耳杯和盒、卮、小盘上写有“君幸酒”或“君幸食”,令人遥想起当年“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宴饮情景。

4.阴间的侍奉者

墓中挖掘出的木俑是供墓主带到阴间遣役使用的,他们全都称职地守候在墓主的身边,随时听候派遣。木俑有平雕和圆雕两种,脸面均彩绘,有些着丝绸衣裳,有些则直接彩绘出衣裳。

除歌舞俑之外,还有乐俑和25弦瑟、7弦瑟、6孔箫、22管竽等乐器,这些乐器都是首次发现的西汉实物。其中1号墓出土的25弦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完整的西汉初期的瑟。3号墓出土的一件竽在竽管中发现了竹子做成的簧片,簧片上有控制音调的银白色点簧,这是世界管乐器中最早使用簧片的实物证明。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乐器,“滥竽充数”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听说过。1号墓出土的12支一套的竽律证明竽在当时不仅是主要的乐器,而且还可作为其他乐器的定音标准。

招魂升天的帛画

汉代画在缣帛上的绘画作品颇多,但大多失传。马王堆1号、3号墓出土帛画共10余幅,占全国帛画出土量的近一半。

马王堆帛画最有代表性的应是在1号墓和3号墓出土的两幅帛画。画面呈“T”字形,顶部裹有竹竿并系有丝带,可以悬挂,是死者出殡时张举的旌幡。

旌幡是古代丧葬仪式中的一种物品,使人高举,随丧葬队伍行进,大概起到识别死者、招魂、导引灵魂升天的作用。1号墓中的旌幡保存比较完整,3号墓中的则有些残破不清。

墓旌幡表现的是一幅死后升天图,自下而上分成三个部表示地府、人间、天上的情景。最下面有两只红鳞青相交,鱼尾各立一长角怪兽,有人说此怪是打鬼的“方鱼背上立有一裸体力士,双手擎着表示大地的平板,其蛇环绕,再外边各有一大龟,龟背上站有猫头鹰。大人间部分。

中间画有两条巨龙左右穿绕于圆璧。璧下之上,有两个羽人,悬着一个巨磬,巨磬的下面,有成列的人物。圆璧之上,两只凶悍的豹子支撑着一个,一位衣饰华贵的老妇人拄着拐杖,身后有3个婢女,两个拱手跪迎状的男子,一穿红袍,一穿青袍。画中号墓主——轪侯夫人,画中的两个男子应是天国使者,墓主人升天。而在帛画最上面,天门已开,天门左右各有一个守门者,作等待、亲密对语形态。天门之上是天界,正中上方是一个人头蛇身的形象,有人说是女娲,有人说是伏羲,无论是谁,都应是天界的主宰。天界之中,凡人的一切想象都表现了出来。墓中女主人骑龙舞于空中。

3号墓旌幡构图与前者基本相同,由于墓主身份不同,人间部分画的是一个佩剑的男子,前后有9个侍从,显示出地位高于1号墓主。

这两幅帛画特色鲜明,充满了绚丽的神话色彩。画中图案,极具生命力和人间气息。这两幅帛画在构图上,众多的人物、禽兽、器物处理得有条不紊,左右对称,通过昂扬龙首的蛟龙、迎候的司阍,将地下、天界联系在一起,渲染出了升天的气氛。墓主的形象位于画的中央,显示出了主人的高贵身份,使画的中心更为突出。画的线条流畅挺拔,设色庄重典雅,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水平。

古文献的宝库

马王堆3号墓随葬帛书、简牍是继汉代发现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汲冢竹书、清末发现敦煌图卷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4次古文献大发现,可分成六艺、诸子、数术、方术、兵书5类。

1.六艺类。指儒家经典及一些辅助读物。《春秋事语》约2000余字,记载着春秋时的史实。《战国纵横家书》约1万余字,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史记》,文句也大体一致。还有部分内容记载了苏秦的游说活动,属于现已不见于任何典籍的佚文。

2.数术类。此类书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著作。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包括当时的阴阳五行学说、驱鬼辟邪信仰、天文气象书籍,其中的《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书,在天文史研究上特别重要。

3.兵书类。内容属于兵阴阳家。发现了两幅地图,一幅是《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另一幅是《驻军图》。画得相当精确,一些水道的曲折流向,与今天的地图大体接近,并附有图例。而《驻军图》是中国乃至世界发现的最古老的彩色地图,反映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4.诸子类。包括《老子》和《黄老帛书》。《老子》分《道经》和《德经》两篇,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现在通行本顺序截然相反,是目前所见《老子》的最古的抄本。

5.方术类。汉代将医经、经方、房中术、神仙术等,4种称为方术。所出土内容最丰富的是《五十二病方》,全书有52题,记载着治疗各类疾病的医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其中外科病方占70%以上,可以视为汉代的一部优秀外科著作。《导引图》是一幅绘有各种运动姿态并注有解说文字的图,还附有论述气功健身方法的文字。“导引”是把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体育医疗方法,这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最早的健身图谱。

马王堆古尸为何千年不腐

1972年,在湖南马王堆古墓中出土了一具女尸,就是这具女尸震惊了世界,为什么呢?原来,尽管历经2000多年,但这具女尸外形完整,面色鲜活,发色如真。解剖后,其内脏器官完整无损,血管结构清楚,骨质组织完好,甚至腹内一些食物仍存。为什么这具古尸历经千年不腐呢?

一般来说,古墓中的尸体留至今天,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腐烂。因为在有空气、水分和细菌的环境里,大量的有机物质会很快腐烂,棺木也会腐朽,最后尸体也难免烂掉。二是形成干尸。这需要极为特殊的气候条件,在特别干燥或没有空气的地方,细菌微生物难以生存,这样,尸体会迅速脱水,成为“干尸”。

马王堆的女尸为何成为“湿尸”而不腐烂呢?其原因是:

第一,尸体的防腐处理完善。经化学鉴定,它的棺液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的乙醇、硫化汞和乙酸等物。证明女尸是经过了汞处理和其他浸泡处理的,硫化汞对于尸体防腐的作用很大。

第二,墓室深。整个墓室建筑在地底16米以下的地方。上面还有高20多米,底径50~60米的大封土堆。既不透气也不透水,更不透光。这就基本隔绝了地表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影响。

第三,封闭严。墓室的周壁均用可塑性大、黏性强、密封性好的白膏泥筑成。泥层厚约1米左右。厚为半米的木炭层衬在白膏泥的内面,共1万多斤。墓室筑成后,墓坑再用五花土夯实。这样,地面的大气就与整个墓室完全隔绝了,并能保持18℃左右的相对恒湿,光的照射被隔绝,地下水也不能流入墓室。

第四,隔绝了空气。由于密封好,墓室中已接近了真空,具备了缺氧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厌氧菌开始繁殖。存放在椁室中的丝麻织物、乐器、漆器、木俑、竹简等有机物和陪葬的大量的食物、植物种子、中草药材等,产生了可燃的沼气。从而加大了墓室内的压强。沼气能杀菌。细菌在高压下也无法生存。

第五,棺椁中存有具有防腐和保存尸体的作用的棺液。据查,椁外的液体约深40厘米,棺内的液体约深20厘米。但它们都不是人造的防腐液,而是由白膏泥、木炭、木料中的少量水分和水蒸气凝聚而成的。而内棺中的液体是女尸身体内的液体化成的“尸解水”。这种自然形成的棺液防止了尸体腐败,并使得尸体的软组织保持了弹性,肤色如初,栩栩如生。

在重见天日之时,尸体随同所有出土的文物,散发着奇异的光芒,让人惊叹于造化的神奇。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lsxa/24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