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大清的角落——刘墉的“罗锅”与“圆滑”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2 11:08:36 0


提起乾隆朝刘墉,大家都会说“刘罗锅啊”,这顶罗锅的帽子已是妇孺皆知无人不晓,刘墉他是摘不掉了。可是这位堂堂朝廷要员真的是一个罗锅吗?拨开乌云寻真相,发现又被人“忽悠”了一回。

先说清代选取官员的标准,科举不光有笔试,还有一项目测。为的是维护官员的形象,凡身有残疾、相貌丑陋的,全不予录取。大多封建朝代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清朝也是延续了这一套标准。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是最重要的,居首位,观瞻为先,所以要首先强调。

再说刘墉,他是进士出身,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必定合格,这是最起码的标准,也只有具备这四点方能进行下一轮的选录。由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姜纬堂先生曾撰《刘墉绰号“罗锅”考》一文,专门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从侧面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清朝当时的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只看相貌,不考文章。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沾上一个就会落选。由此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先是以貌取人。所以,刘墉即便算不上玉树临风仪表堂堂,也不至于身体有明显残疾,这是清代选官标准所决定的。科举考试中,只要相貌“对不住看家”一条就立马被刷,“背上背个锅”自然更不行了。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这“刘罗锅”的绰号也不是空穴来风,也自是事出有因。有关资料记载,嘉庆帝曾偶称刘墉为“刘驼子”,而不是“刘罗锅”,这证明刘墉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他常年伏案读书加上逾越古稀之年,驼背弯腰,这再正常不过。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就是“罗锅”一个,那就是“忽悠”。刘墉的“罗锅”绰号是嘉庆皇帝封的,不关乾隆皇帝的事。

也有这样一个传说:嘉庆皇帝一天看着刘墉弓身爬楼梯的样子很可笑,就出了个谜,“后辈(背)更比前辈(背)高。”这难不住刘墉,他随口就说“罗锅”。皇上大笑,说:“你就是罗锅!”刘墉马上说:“谢主隆恩!”皇上说的话那是金口玉言,从此刘墉不罗锅也得称罗锅了。

刘墉(1719-1804年),清朝政治家、书画家,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山东省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进士,做过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乾隆皇帝称赞其“知政体”,一生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

刘墉人生最得意的作为是乾隆朝查处国泰案和嘉庆朝查办和 珅案。

在处理国泰贪污一案上,刘墉自始至终不畏权贵,刚正无私,他的态度对于案情最终水落石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坚定不移地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挖出了国泰这个大贪污犯。国泰案结,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

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刘墉加太子少保,奉旨查处和珅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朝廷定和珅死罪,没收其家产。在和珅一案处理之中,各省督抚纷纷弹劾和珅,要求将其凌迟。刘墉表现出宽容之心,他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毕竟是先朝大臣,赐令自尽,保其全尸。同时,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又及时向嘉庆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在处死和珅的次日,嘉庆帝即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惶惶的人心。刘墉是饱读史书之人,他自然明白,历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没有好的下场,他可不想留下酷吏的骂名。事实上,和珅之死,在于嘉庆皇帝要他一定死,刘墉只不过是受命而行罢了。

刘墉处世的圆滑更多地显示在朝堂之上。刘墉在地方做官时做了一些兴利除弊令人称赞的事,而到了皇帝的身边却反而无所建树唯唯诺诺平庸无奇起来,恐怕更深层的原因是他采取明哲保身圆滑处世的守则,绝对不做出头的鸟。刘墉深谙“伴君如伴虎” 的古训,为此,他不去抢任何人的风头,皇上的风头更是不去染指。从适应官场规则保全自己的角度看,刘墉这样“揣着明白装糊涂”,未必不是聪明之举。这也源于乾隆皇帝“太过聪明”“ 酷爱名号”,群臣只好都“愚昧”,只能都“平庸”。乾隆晚年自我美化,虚荣心膨胀达到顶点,他对自己拼凑出来的“十全武功”实在不知该怎样吹嘘好了。他认为“本朝无名臣”,群臣所做一切有利于百姓的事情,都是出于自己的旨意。此时他的身边更不需要名臣,而只需要忠心耿耿办事诸如和珅那样的奴才。

清宫戏中,刘墉与和珅较量的情节,每每精彩纷呈高潮迭出,这些戏说如喝饱了的水母一般,水分太大。翻开真实的历史,刘墉的官职和品位始终比和珅低一等;再者说,和珅一生一直在朝廷做官,而刘墉则大部分时间在朝廷之外任职。两个人同朝同为军机大臣的时间很短,刘墉是和珅的下级,奉行明哲保身原则的刘墉是绝对不会主动到和珅那找不自在的。所以刘墉“大战”和珅,全是后人戏说。

嘉庆七年(1802年),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刘墉虽八十有余,仍双眸炯然。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刘墉白天到南书房当值,晚上在北京驴市胡同自己的家中“端坐而逝”,享年85岁。《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其“鼻注下垂一寸有余”,佛语释义有“解脱之意”。刘墉无疾而终寿终正寝,了却了其人生的最后愿望。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90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