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战国原来是这样——楚国为啥会衰落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29:38 0

在战国列强变法图强的热潮中,另一个曾经雄视天下的势力,就是南方的传统豪强楚国。

作为春秋时代灭国最多的国家,楚国一直到战国中期,都是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特别是在吞并了越国之后,其国土面积更达到了极盛,在与秦国的大规模战争之前,楚国的人口和土地,都是战国列强中最大的,其支持战争潜力的能力,更雄厚到恐怖的地步。

楚悼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90年开始,本就国土辽阔潜力雄厚的楚国,在吴起变法的催动下,开始了破茧成蝶一般的蜕变。这也是吴起人生的最后一段辉煌——吴起变法时代。通过对魏国李悝变法的原样整体移植,吴起在楚国所掀起的,也堪称一场狂飙突进一般的变革。

吴起的变法,其内容和李悝变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自己的独创之处:比起李悝单纯的政治家身份,吴起更兼有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双重角色,因此他带给楚国的,也是更加偏向军事化的强大变革:大批被废除了爵位的旧贵族,强制迁移到地广人稀的南方大地上,华夏文明向南的传播,因此进入到了加速度的阶段。军事实力也全面升级,甚至在与战国当时第一强军:魏武卒的较量中,都屡战屡胜。

但吴起的变法,终于随着楚悼王的过世,而遭到残酷的清算,吴起自己被奴隶主贵族们杀害,并且引发了楚国高层一次大规模的贵族屠戮行动。但是和秦国不一样的是,秦国杀害了商鞅,却依然延续了商鞅的变法,吴起死后的楚国,变法的进程却也原地踏步。旧贵族继续在楚国把持着大权。这个强大帝国也终于没有像秦国那样,完成最关键一步的蜕变。

可即使如此,楚国依然凭借着这一场及时跟进的变法运动,赶上了战国历史演进的潮流,更因其强大的战争支撑能力,成为整个战国时代里,都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秦国东进的主要对手。特别是在魏国衰落以后,楚国也多次趁火打劫,欺负魏国很多次,频繁地向中原地区进行扩张。这时候的楚国,在秦国东进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少数可以抗衡的力量。而且比起秦国獠牙毕露的状态,楚国虽然在变法的彻底性上,比起秦国来有很多差距。但楚国毕竟与中原国家打交道久,而且在中原的人脉,更非秦国所能比。在齐秦两国进入到双雄对峙的阶段,综合国力堪称当时第三的楚国,本来有充足的机会,实现自己的霸业。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被秦国反复虐打呢?

这个,就要说说楚国的盛衰历史了。

楚国要休息

吴起殉难后的楚国,政治上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但其综合国力,依然蒸蒸日上。

继楚悼王后继位的楚肃王,一面大肆清算旧贵族,灭掉了七十多家。一面大力整军精武,虽然没有继续深化变法,但总算也没开历史的倒车。吴起变法打下的好家底,这时候更是开花结果,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在高速上涨。但楚肃王本人,却是尝到了没有吴起的苦果。楚国的北面,当时就是如日中天的魏国,没有了吴起这位超级军神,楚军也在与魏国的战争中,一度被打回到原形。从楚肃王六年起,魏国多次出兵讨伐楚国,一路拿下楚国在北方的重镇,楚魏之间的边界,五年来一直朝着楚国这边猛缩。闹得楚肃王只能硬着头皮,除了修筑方城抵抗外,基本毫无办法,好不容易在吴起变法时代牛气了几年,这下又要走老路?

然而楚国的运气,确实不坏。而且其地广人多决定了,楚国的战争潜力极大,哪怕遭受巨大的战争伤亡,可是却有着非常好的作战纵深,广阔的长江流域就是楚国的大后方,除非是一鼓作气将楚国灭掉,否则如果拼相持战,没有哪个国家在当时,能是楚国的对手。

楚国和魏国的战争,情况就是这样,在魏国雄霸天下的年月里,对楚国的战争基本胜多负少。但是在楚国强大的战争潜力支持下,魏国终于还是没能突破楚国的防线。到了楚宣王时代,魏国两边崛起了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楚国人也就惊喜地发现,一直似石头一样压在自己脑袋顶上的魏国,突然就被人搬开了。

这时候的魏国,与楚国的战争打得少,和齐国的战争却是白热化。正好也是齐国一代英主齐威王在位。新兴崛起的齐国和老牌霸主魏国,从此在中原进行了二十多年的鏖战。终于齐国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中,彻底击败魏国主力,昔日雄霸天下的魏国,从此彻底一蹶不振。

在这场逐鹿中,身在南方的楚国,基本都是奉行韬光养晦的政策,特别是继楚肃王后登基的楚宣王在位时期,除了卖力求发展,就是忙里偷闲地跟着齐国打一下魏国,也趁机收复了不少失地。特别是齐国和魏国著名的桂陵之战中,楚国也同样趁火打劫,借着援助赵国的名义,夺取了睢水地区的不少土地,实力大大加强。

这段时间楚国的国策,被称为“休楚”,也就是尽可能地休养生息,静观中原地区的变化。三十年里严格执行这个政策的楚宣王,才是之后楚国纵横战国舞台,一度呼风唤雨的最重要功臣。

这个休楚的政策有多好,史料可以佐证: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楚国,已经有了百万大军和五千里国土。从这两样数字来看,都已经是整个战国时代最为凶悍的力量。

然而积累了强大力量的楚国,更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会。随着马陵之战的结束,魏国已经彻底没有了东山再起的可能,反而成了一块案板上的弱肉,任凭两边的齐国和秦国宰割。楚国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

休息好了就开打

楚威王在位时期,楚国开始结束“休楚”政策,大规模地介入中原纷争。

当时的魏国,已经被齐国打得遍体鳞伤,既然无力争霸,也就低头认输。最有名的事件,就是“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其盟友们,在徐州朝拜齐威王,与齐威王互相承认了王位,这个著名事件,也宣告了当时齐国,几乎凌驾于东方各国之上的霸主地位。

当然这个浩大典礼,背后也是魏国另一个精明的打算:引楚国入局。

魏国知道,自己夹在齐国和秦国两大强国之间,国力又严重衰弱,随时都会成为人家宰割的鱼肉,一个秦国已经让自己焦头烂额,再加上一个齐国,更是疲于奔命。那么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再引入一个超级强国进来,和齐国乱斗,魏国才能从中获利,顺利保下自家的政权。而楚国,则是当时关东大地上,唯一一支能和齐国争雄的力量。

而是否要和齐国争雄,这个问题,楚威王同时也纠结了好几年。

以楚国开疆拓土的能力,这么多年引而不发,坚持不介入中原的纷争,绝不是爱和平,而是楚国深知这几个强大对手的实力。自己和魏国互相乱斗了那么多年,基本都是被魏国压着打,而今又出来一个刚把魏国打趴下的齐国,楚国现在的实力如何,到底能否在与齐国的争斗中占据上风。当时的楚威王心里真是没有底。

但是徐州相王事件,却让楚威王下定了决心:不能再等了。

齐国已经迫使魏国臣服,秦国又离他们很远,那么他们下一个扩张的对象,自然就是楚国了。如果楚国不能先发制人,那么就很可能像魏国一样,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上。而且楚威王这个人的个性,也是非常强烈。按照史料的说法,就是“王之为人者,好用兵而甚务名”,也就是十分好战,而且在乎名分。特别是齐威王这个时候,正在徐州享受被列国尊奉的荣耀,在楚威王眼里,那更是羡慕嫉妒恨:你凭什么!

于是在齐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楚国的进攻猛然打响,精锐的楚国大军突然杀到了徐州地区,在泗水大战中把齐国打得大败,而齐国还没有回过神来,赵国、燕国这些国家也纷纷趁火打劫,把齐国一顿乱打,刚刚赢得马陵之战的齐国,就这样受了个挫折。这就是著名的徐州之战。

从损失上来说,徐州之战齐国的损失并不大,但是面子的损失却叫一个大。楚国反而得寸进尺,甚至趁着胜利的威风,威逼齐国撤掉自己的宰相田婴。虽说在齐国的巧妙劝说下作罢,但楚国的一鸣惊人,却是天下皆知。

以《战国策》的说法,就是:“郢(楚国)为强,临天下诸侯。”

春秋以后沉浸了很久的楚国,就这样以一场横挑齐国的胜利宣告:强大的楚国,王者归来。而在打败了齐国之后,楚国的扩张,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楚威王虽然好战,却也务实,知道现在齐国也是巅峰时期,可以让齐国知道厉害,但远没有到彻底撕破脸的时候。所以其征战的对象,反而对准了另外一个邻居:越国。

说起楚国和越国之战,归根结底,还是楚国徐州之战的后遗症。

吃了楚国的大亏后,齐国是又气又急,想和楚国全面开战,但旁边还有个魏国,魏国西边还有秦国,真不是修理楚国的时候。于是就想出了另一个毒招:派使者劝说楚国的邻居越国,说如果你不打败楚国,你怎么能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只要你能打楚国,齐国愿意全力帮助。

本来按照齐国的打算,只要越国和楚国开战,不管最后谁赢,肯定两败俱伤。只要打起来,占便宜的就是齐国。

没想到开战后的情况,却叫齐国吃了一惊:传说中十分强大的越国,碰上新崛起的楚国,却是十分不经打。公元前333年,楚国和越国开战,越国一触即溃,遇到精锐的楚军,几乎被打得败绩连连,先前嚣张的越王无疆更是一战毙命。一场齐国精心策划挑起的战争,反而给楚国送了大礼:楚国长驱直入,一口气吞并了大部分越国故地,实力大为膨胀。

楚国当时的版图,按照史料的说法: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楚国,版图甚至已经扩张到了今天的广西、贵州地区,可以说深入到西南腹地,而其军事经济实力,更是样样强大,不但是百万大军和精良战甲,粮食也可以支用十年。比起同时期的齐秦两大国,此时的楚国,确实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这段齐秦争霸的早期阶段,其实可以说是齐秦楚三强鼎立。

巅峰楚怀王

楚国的争霸事业,在楚威王过世,楚怀王登基后,一度接近了顶峰。

楚怀王登基后,首先下手的目标,就是曾经长期欺负楚国的魏国。公元前323年,楚国大举讨伐魏国,在其令尹昭阳的率领下,一口气拿下魏国八个城池,势头十分强盛。而且眼看着魏国被打得缩手缩脚,昭阳竟然连打下去的兴趣都没有了,干脆掉转矛头,打算去攻打齐国。这下可把齐怀王吓得不轻,幸亏使者陈珍劝说,才让楚国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是楚国在整个战国历史上,最为风光嚣张的一刻:齐国和魏国两个中原传统强国,一个被楚国吓得十分紧张,一个被楚国打得满地找牙。登基才六年的楚怀王,俨然有了雄霸天下的模样。

这个强大的楚国,自然也吸引了秦国的注意。

就在楚国耀武扬威,打得魏国焦头烂额的这一年,秦国的国相张仪,也第一次悄然造访,在沛县约见了齐国和楚国的大臣。这也是这位后来和楚国渊源极深的外交家,和楚国打的第一次交道。

然而更加意识到楚国价值的,正是合纵的倡导者公孙衍。当合纵如火如荼开始后,公孙衍也就把楚国当作了重点拉拢对象。而当时另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齐国,在齐宣王时代,对抗秦国的热情也不高。因此很长时间以来,楚怀王就成了合纵的实际主角。

而楚怀王人生里最风光的时刻,则是发生在公元前318年,也就是公孙衍操纵的第一次合纵攻秦时,韩赵魏燕楚五大国家结成盟约,相约组成联军讨伐秦国,楚怀王更是从中一枝独秀,成为五国合纵的纵约长。

但对这莫大的荣誉,楚怀王本人却兴趣不大。一开始的时候,楚国热情很高,但是经过张仪的外交斡旋,外加这时候的楚国,重点还在于在南方扩张领土,因此认为和秦国冲突的时机并不成熟。于是众所周知,这一次的合纵,还是以韩赵魏三国为主力,作为领导人的楚怀王,却是半途而废,连部队都没有派,只是眼看着韩赵魏三国和秦国厮杀。而实力已经严重衰弱的韩赵魏,又怎是强秦的对手,结果被打得大败。然而随着韩赵魏等国家,遭到秦国的反复虐打,楚国也越发明白这个悲催的现实:与秦国之间,早晚会有一场较量。

在楚怀王在位的第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317年的时候,秦国的扩张,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秦国打到了巴蜀地区,已经有了雄厚的大后方,向东南取得了商於之地,正好可以和楚国接壤。战争的威胁,已经打到楚国面前。而在楚国的北面,老邻居齐国的实力,也是蒸蒸日上,齐国主动和楚国修好,两家共同进退,发起对中原的扩张。楚国也借机扩大了不少地盘。

但现实对于楚国来说,也是十分清楚:齐国和秦国之间,楚国必须有所选择。

愚蠢拉仇恨

正如在连横合纵中所说的那样,由于对商於之地的垂涎,以及张仪的花言巧语,楚怀王错误地相信了秦国,抛弃了和齐国之间的联盟。

这次贪财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从此好几年间,在战场上被秦国暴打。虽然也是强国,但单枪匹马的楚国,以军事实力论,根本不具备单挑秦国的实力。因此几年下来,商於之地没有拿到,相反自家的河南和汉中地区,领土大面积丢失,和秦国之间的差距,也是越拉越大。而等到秦惠王过世前夕,楚国已经完全被秦国压制,张仪的权威,更是如日中天,就连他大摇大摆来到楚国,楚怀王都气得要杀掉这个两面三刀的人物,但权衡双方的实力对比,最后还是恨恨地作罢了。

但就在这个关口,秦惠王的过世,成了楚国和秦国关系的转折点,同样也可以说,是楚国重新求生的一个机会。

秦惠王过世后,秦武王继位,秦国也重复了当年商鞅变法时候的闹剧:一朝天子一朝臣。早在做太子时,秦武王就和张仪不和,这下反攻倒算,张仪虽然不至于像当年的商鞅一样被车裂,但在秦国也是待不下去了,仓皇逃到了魏国,做了魏国的相国,一年以后过世。而张仪当年一大政绩:压制楚国,也被秦武王彻底否定掉。秦武王在位时间虽然短,但是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却是大大改善。甚至秦武王即位的时候,楚国还专门派官员前来朝贺。

关系之所以要改善,因为双方都有苦衷,楚国方面,战场上吃了多次败仗,知道了自己的斤两,哪怕要找秦国报仇雪耻,却也是需要时间。这不是短期就可以实现的。关键是秦国方面,秦武王的决策,和之前的秦惠王决然不同。秦武王反而要实现长驱直入中原,甚至灭掉周天子的战略构想。因此秦国的打击重点,重新又转到了中原地区,楚国的战争压力相对减少。而且为了确保自己的战略目标,楚国又成了必需的拉拢对象。

但是秦国消停了,齐国又闹起来了。

随着秦武王的登基,一度被秦国压制的齐国,这时候也活跃了起来。眼看着楚国倒向了秦国,齐国自然知道严重后果,于是齐王亲自写信,苦口婆心地劝说楚怀王想清楚:秦国是你的仇人,而且一直在觊觎你的土地,只有和齐国联合,楚国才有胜利的可能。

在当时的楚国国内,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呼声,也是十分高涨。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屈原。齐国的来信,就好比催化剂一样,引得楚国国内热烈回应。楚怀王在经过抉择之后,终于做出选择:联合齐国。

从几次的反复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代国王,楚怀王不缺乏勇气和追求,但他最为缺乏的,就是坚持的精神,遇到事情优柔寡断,反复权衡。甚至为了眼前的一点儿小利益,就会改变既定的国策。正是他这样的左右摇摆,才在之前一次次和秦国的交锋中,被人牵着鼻子走,一次次葬送了楚国大好的战略机会。

就在楚怀王再次接受了齐国邀约,实现联合的时候,考验接着就来了:公元前307年,宜阳大战,秦国大举进攻韩国的宜阳,韩国猛打死磕,竟然让秦国吃了大亏。但楚怀王却做出了最丑陋的表现:先答应救援宜阳,谁知却一直看热闹,直到秦国付出巨大代价,攻克了宜阳之后,才大模大样地摆样子追过来。这样一番丑陋表演,以楚怀王自己的打算,就是既不得罪秦国,也不得罪齐国,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全都得罪。而且秦国获得宜阳的后果,对于整个中原国家来说,都是灾难的:秦国又拿到了一个东进的跳板,再次出兵的时候,其战略选择也就更加灵活。间接造成这个结果的楚怀王,也就拉足了仇恨。

但对这严重后果,楚怀王非但浑然不觉,相反还惊喜于另一个外交胜利:公元前304年,楚怀王与秦国新国王秦昭王在黄棘会面,史称黄棘之会。这是楚国与秦国的外交交锋里,难得大获全胜的一次:秦国归还了楚国的上庸。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再次进入到蜜月期。

秦国之所以如此示好,一个原因是秦国此时的掌权人宣太后,也就是著名的芈月,正是楚国人。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候的秦国,主要的敌人还是齐国,正需要楚国的支持。有楚国在东面分散齐国的注意力,才有利于秦国下一步的行动。至于上庸,早晚还是秦国的。

结果就在这次会面第二年,楚国就招了打。齐国大举进攻楚国,由此拉开了另一场大战序幕:垂沙之战。

齐国之所以要打这一战,目标也很明确,决不允许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来一个亲秦国的楚国。而且对楚怀王这样的人,亲笔信都写过了,还是换不来他的诚信,那么只有用刀兵来教育了。可是真交上手,才知道不好教育。虽然楚国屡次败北于秦国,但对付齐国,还是有一定的心理优势的。而且比起当年的骄横来,这时候的楚国很识趣,战场在垂沙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襄城。楚国知道齐国战斗力强,干脆就严防死守,依托方城拼命抵抗,齐国一下子前进不得。这样的场面,当年齐桓公讨伐楚国时出现过,后来魏国进攻楚国时也出现过,基本都是无功而返。

但这次齐国领兵的,却是打败过秦国的名将匡章,对这个客观困难,匡章十分淡定,在经过了数次虚虚实实的引诱后,终于发动了深夜突袭,导演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规模极大的野战渡河突袭战,一举突破楚国防线,横扫了楚国的垂沙地区,楚国主帅唐昧也兵败身死。至此,昔日强大的楚国,先被秦国痛打,再被齐国痛打,在这场争霸战争里,已经越发地衰落下去。

当了替罪羊

垂沙之战失败后,楚国万万没想到的是,趁火打劫的竟然是秦国。眼看到齐国的崛起和强大实力后,秦国的新国王秦昭王,确立了先与齐国修好的方针。刚过了几天蜜月期的楚国,也就不幸又成了替罪羊。

以秦国的风格,就是不和齐国打,那么就和楚国打,于是和齐国修好没多久。公元前299年,秦国的攻击又来了:连续攻克了八个城池,正当楚国举国震惊时,秦国却又送来了橄榄枝:秦昭王主动邀请楚怀王访问秦国。

值得一说的是,秦国这封书信,写得相当感人,里面除了追忆友谊,更叙说革命家史,说起了两家之间的亲戚关系。而一直被暴打的楚怀王,这次也被感动了,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他慨然拍板:去!

楚怀王之所以要去,也是因为有历史经验,当年和秦昭王的会面,气氛非常热情友好,而且还得到了上庸。这次又是楚国最困难的时候,秦国也有向东的打算,可能真的想稳住楚国。不去的话,就给秦国口实,去的话,也许还有胜利的机会。

许多后人嘲笑楚怀王这个决定时,其实忽视的正是这一点:这时候的楚国,国力严重衰弱,已经没有和秦国谈条件的资格了。除了应约而去,还能如何?

结果正如好些大臣所预料的,楚怀王进了秦国境内后,接着就在章台被扣留。继而秦国以楚怀王做人质,向楚国勒索土地。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楚国早就做好了应对:楚国太子横从齐国回来继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楚顷襄王,秦国欲挟持楚怀王勒索的目的落空了。

计划落空的秦国,再次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公元前298年的武关之战上,楚国再次战败,数万将士被斩。十六座城池沦陷。而身在秦国的楚怀王,更在逃跑失败后,遭到秦国的囚禁,三年后客死秦国。

楚怀王的不幸遭遇,也使得秦国和楚国之间,成了真正的死仇。楚怀王本人,也得到了楚人的同情。楚汉农民战争时代,那位被拥立抗秦的楚王,也被命名为楚怀王,就是表达的对这位老楚怀王的怀念。但随着这场风波的尘埃落定,楚国叱咤风云的时代,也终于告一段落了。尽管楚国成了战国时期给予秦国重大打击的国家,但是从楚怀王被囚开始起,他们也就没有了和秦国争锋的能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2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