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国史

列克星敦的第一枪到底是谁开的?

历史大观园 美国史 2021-09-12 10:30:39 0 强制法案

马萨诸塞州成为严打对象,貌似应该被孤立,谁知塞缪尔发出邀请,通过“通信委员会”的运作,12个殖民地(佐治亚因为总督的阻扰没能参加)居然派出代表于1774年9月在费城木匠会堂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

这一次碰头开会,整个殖民地对英政府的态度是这样分布的:大约三分之一认为应该脱离英王独立;三分之一认为还是跟英王和解,以后有事商量着办;剩下三分之一呢?打酱油的,等看哪边强势再选择立场。

虽然在要不要造反独立这个大型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但与会代表都认同,要让英王了解北美疾苦,修正统治方式,所以最后就拟定了一份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跟英王撒娇:王上,我们对您的忠诚日月可鉴,可您对我们像后娘生的,我们殖民地苦哇,那些控制压制限制我们的法例,真不能拿出来了,受不了啦!

这是一次向大英帝国表达忠诚的大会,期间最不敬的内容就是,殖民地商定在诉求达成前,继续抵制英货,禁止英货进口,马上组织地方委员会,对出售和消费英国货的人以制裁或侮辱;风口浪尖上的马萨诸塞更是预备组建民兵,以防御英军可能的对波士顿的进攻;而且大家还约定,“大陆会议”就算是殖民地的常设机构了,有时间要再开。

本来互相嫌弃的殖民地居然组团开会了,还发表联合宣言了,稍有政治远见的政客就应该明白,此时要适可而止,安抚民意。但诺思勋爵以为自己更聪明些,既然北美这些反贼有温和派和激进派两种,就完全可以分化他们,《强制法案》不用废止,稍微协调一下,先满足温和派的要求再说嘛。

诺思勋爵的新思路即使会奏效,他也没机会看到了,因为这些协调方案还没送达北美,那边已经开火了。

盖奇驻扎在波士顿,有兵有枪,可波士顿人一点不怕,他们该怎么闹还怎么闹,居然还组织了民兵预备搞对抗。伦敦高层们对盖奇很不满,认为这伙计不作为。盖奇给逼急了,行啊,我就主动出击吧,当时英军很多人都认为,对付北美刁民,揍他们几次,烧几座城池,绝对能让他们永远老实了。

却说自从马萨诸塞开始组建民兵,翰塞组合就更忙了,征兵、训练、装备,都需要组织呀。最近这几天,他们在波士顿西郊的列克星敦一带活动,而在距离波士顿18公里的康科德镇,已经预备了大量的军火。

1775年4月18日夜,英军少校皮特·凯恩带着1000人出发了。英军一直在“自由之子”的监视中,1000人的调动,很快就惊动了眼线。威廉·道斯和保罗·里维尔收到报信的任务,策马飞奔,赶到列克星敦,让翰塞组合赶紧跑。塞缪尔脑子很清楚,抓他们两个反贼,1000人太多了,此次出动,多半是为了康科德镇的军火,所以两人一边逃跑,一边组织向康镇报信,快速转移军备。

英军达到列克星敦时,民兵们已经列阵以待了,训练了好一阵了,还没实战过,第一次上战场,端着枪手会不会发抖呢?

那神秘的一枪终于响了,谁开的?不知道!这种状况下,枪声一旦响起,必是一场乱战,英军显然更精良更专业,很快民兵就死亡8人,伤10人,迅速撤退。

英军首战告捷,乘胜前往康镇,军火果然已被大部分转移。而列克星敦的死伤消息也惊动了很多人,赶回波士顿途中,大批的民兵躲在树后、屋后、石头后对英军放黑枪,英军像活靶子一样被袭击,逃回波士顿要塞时,有273人伤亡失踪。

到现在为止,所谓北美独立战争第一枪的列克星敦事件都是迷案,这载入史册的第一枪好像不代表荣耀,英美两国谁也不领这个功劳,都指责是对方先动手。而在列克星敦事件中,最明星的人物不是翰塞组合,而是当晚骑马报信的保罗·里维尔。因为19世纪时,美国著名的诗人朗费罗写下了一首长诗《夜骑送信的保罗·里维尔》,将保罗·里维尔塑造成美国英雄,千古传奇,朗费罗这首诗很红,连带着保罗·里维尔就大火了。

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到1775年列克星敦枪响,中间只有短短的12年时间,英美两边就由同根同种的同胞,变成了敌人,从上面讲述的过程来看,要说英国人真是以暴政和苛捐杂税逼反了美国人,多少有点儿冤枉。

在对待暴政和苛捐杂税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神经是最大条的,以我们的角度看,这点子破事就哭着闹着还造反,美国佬真正是群玻璃心,相信大英政府也理解不了这些玻璃心,至少两边在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上出现了严重的逻辑分歧。

美洲殖民地为何会反,是研究美国革命史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各种流派都有,从政治体系上研究的,从意识形态上研究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的,当然也有从经济层面研究的,现在看来,这些因素都起作用,不过在当时,作用都不是决定性的。实际上,列克星敦枪响时,不管英国人还是美国人,他们都还不知道,这就是第一战,北美的革命已然拉开了大幕,而即使是最有准备,最不怕翻天覆地的翰塞组合,恐怕也没料到这场战争的辛苦和意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mgs/3193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