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12-07 22:55:25 0 诸葛亮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总算打退了魏军的进攻,诸葛亮松了口气。

但这时从成都传来消息,留在成都主持丞相府后方日常工作的张裔因病去世。

自五年前来到汉中,诸葛亮一直没有回过成都,但成都方面的事务一切都井井有条,尤其在向前线提供后援保障方面,更是不遗余力,这一切,都有张裔的一份贡献。

张裔性格不好,与人经常合不来,诸葛亮曾写信提醒和批评过他。

张裔对诸葛亮极为尊重推崇,他曾经说:“丞相颁发赏赐,再远的人也不会被遗漏,执行惩罚,再近的人也不会被袒护,没有功劳的得不到爵位,再有权势的该受刑罚也免不掉,这就是不论有能力还是没能力的人都忘我工作的原因(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诸葛亮北驻汉中期间,张裔曾北赴汉中向诸葛亮汇报工作,送行的人多达数百,车辆拥挤于道路。

张裔给关系亲近的人写信,开玩笑说:“最近要上路,昼夜都在接待宾客,不得安宁休息,人们尊敬的是丞相府长史,而那个叫张裔的男人依附在这个职务上,累得半死(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

张裔死后,诸葛亮让他的儿子张毣继承他的爵位,张毣后来历任郡太守、监军等职。

在张裔之前,诸葛亮留在成都的另一位左膀右臂杨洪也去世了。杨洪多次担任蜀郡太守,治理蜀汉第一大郡,成绩很突出。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张裔死后,诸葛亮提升蒋琬为留府长史,并且上奏后主,同时拜蒋琬为抚军将军,全面负责丞相在后方的日常工作。在这几年里,诸葛亮经过观察,发现蒋琬没有辜负自己的培养,协助张裔统筹后方事务。

在此之前蒋琬担任过县长,当过尚书郎,直接到丞相府任东曹掾,没有军中任职的经历,诸葛亮直接授予他高级将领的职务,让他逐渐熟悉军中事务,流露出把他作为接班人进行全面培养的打算。蒋琬也不负重托,挑起了留府长史这个重担,在张裔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蒋琬字公琰,诸葛亮常对人说:“公琰志向忠正,是和我共同辅助王朝大业的人!”

在人事安排上,诸葛亮一向秉持公正的原则,按照各人的才能和贡献决定升迁,除了在个别特殊事件中诸葛亮为顾全大局而有所破例外,一般情况下都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诸葛亮曾说过:“我的心就像一杆秤,不能因人改变赏功罚过的标准(我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

这一年,诸葛亮46岁了,按照曹操当年的说法,这个年龄已开始步入暮年了。整日为国事操劳,一刻也不得停息,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加之人在战场,随时可能有意外,所以诸葛亮特别留心对未来接班人选的培养。

之前的马良、马谡、向朗、张裔、杨洪都是诸葛亮看好的人,但他们都不在了,诸葛亮越来越多地把目标锁定在蒋琬的身上。

但是蒋琬的资历较浅,这是一个不足。当时比蒋琬资历高的人大有人在,自荆州起就追随刘备的廖立就是其中一个。

刘备素来赏识廖立,不到30岁时就提拔他为长沙郡太守,论年龄和资历当时跟诸葛亮都不差上下。刘备汉中称王,特意提拔廖立为侍中,后主继位后,他改任长水校尉。

廖立一向自视很高,认为自己的名气和才能应当之无愧为诸葛亮第二(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就连李严他也没有放在眼里,但他只有一个长水校尉的职务,所以心里很不痛快。

就这件事,廖立曾当面质问过诸葛亮:“我应该名列于那些将军之中,为什么不表为我九卿,而让我当校尉(我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廖立觉得自己是刘备当年的旧人,和别人不太一样,所以敢这么说。

诸葛亮还算给他面子,耐心地解释道:“任命将军是要经过严格考核的(将军者,随大比耳),你现在还是适合做校尉。”

廖立不服气,怀恨在心。

有人也会为廖立鸣不平,认为诸葛亮未必做到了公正,按照廖立的资历,又是刘备生前欣赏的人,长水校尉确实有点儿太低了。但其实,诸葛亮对廖立的安排另有隐情。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廖立担任长沙郡太守,孙权偷袭荆州时,有一种说法,说廖立丢下城池逃命,一个人回来投奔刘备(立脱身走,自归先主),这是临阵脱逃的行为,按律当治罪。但刘备是很感性的人,尤其对自己的老部下,他没有治廖立的罪,仍然予以任用。

诸葛亮认为,廖立的行为难以服众,如果对他任重过高,那些浴血奋战的人一定不服,所以只安排他当长水校尉。廖立应该多自我反省,找到自身的问题,找机会再建功立业,拿业绩说话,而不是发牢骚、抱怨。

廖立不仅对自己的事不满,还议论其他人,挑拨是非。

一次,蒋琬去看廖立,廖立对他说:

“过去先主不去攻夺汉中,反而先与孙吴争锋去取荆州南面的三郡,后来怎么样,这三个郡还是落入孙吴之手,让大家徒劳一场,无功而还。后来汉中也没有拿下,反让夏侯渊张郃深入巴郡,益州几乎沦丧。最后再进兵汉中,又让关羽身死,刘封又丢掉一方。这些,都是关羽自恃勇猛、治军无方、随心所欲、一味蛮干造成的(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

“向朗、文恭这些人,凡夫俗子罢了(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文恭当治中从事,毫无控制能力;向朗过去吹捧马良兄弟,把他们比为圣人,现在当长史,做事素来没主见,随大流。还有中郎郭演长,只能跟随他们,办不了大事,竟然也能当上中郎?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现在真是弱世啊,让他们这三个人担当重任,这是不行的(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还有一个王连,也是一个随波逐浪的俗人,任意制定一些办法搜刮老百姓,让百姓穷困不堪,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廖立一口气点评了五个人:关羽、向朗、文恭、郭演长和王连。文恭是益州本地出身的学者,诸葛亮之前写给杜微的信中曾提到过他,认为他是当代名儒。郭演长是郭攸之的别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过,认为他和董允、费祎等人并列,都是可以重用和信赖的人。

不说关羽,其他几个都是诸葛亮所倚重的人,在廖立眼里不是人品不行就是能力平平,反正都看不上眼,言下之意,觉得诸葛亮用人很成问题。

李邵和蒋琬向诸葛亮汇报了廖立的话,诸葛亮觉得事态严重,北伐大业在前,不容有人制造混乱,结合之前廖立的种种言行,诸葛亮果断上表后主,把廖立贬黜为平民,流放到汶山郡。

成都有个廖立让诸葛亮头疼,汉中这边也有人让诸葛亮不得不为之分心,这个人就是魏延

魏延是一员猛将,但脾气不太好,他善于跟士卒打成一片,勇猛超过常人,但为人自负,一般人都尽量回避他、忍让他(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向朗去世后,诸葛亮提拔杨仪为丞相府军前长史。诸葛亮多次北伐,杨仪都参与决策,并负责筹办粮草,他才思敏捷,能力超强,再困难的事到他这里,说话之间就能办妥(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诸葛亮很信任杨仪,把军中很多事务都交给他办理,有些事都由他来决定(军戎节度,取办于仪)

但是,魏延却很看不上杨仪,二人关系很僵。

诸葛亮对他们两个人都很看重,他既爱惜杨仪的才干,又欣赏魏延的勇猛,对于二人不和,心里常感忧虑,但平时待二人没有任何偏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魏延看不顺眼的不只杨仪,还有一个刘琰。

刘琰的职位很高,他是蜀汉的车骑将军。论名义,李严、魏延都不如他。诸葛亮担心刘琰在成都惹出事,就让他到汉中前线来。刘琰来到汉中,并不直接统兵,诸葛亮交给他1000多人马,他平时也只在诸葛亮身边做一些咨询和劝谏方面的事(但领兵千余,随丞相亮讽议而已)

魏延对刘琰瞧不上眼,推测起来,可能是魏延觉得刘琰既没有能力,又没有贡献,却荣登高位,让人不服。

魏延属于那种爱较真的人,懂业务不懂政治。诸葛亮何尝欣赏刘琰,但对刘琰保持尊重,因为刘琰跟随刘备的时间非常长,而且都姓刘,经刘备认定他也是刘汉宗亲,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本朝对外宣誓是刘汉王朝的延续,现在货真价实的刘汉宗亲已经很少了,刘琰算是个标志性人物。

魏延看不惯的还有刘琰平时的做派。此人很讲究,车马衣服,都很侈靡,身边的侍婢都通声乐,没事时刘琰就在家里和着音乐吟诵《鲁灵光殿赋》,在魏延看来,这就是腐败,也是显摆,大家在前方抛头颅、洒热血,你却在这里吃喝享受,还占着车骑将军的高位,因此很恨他。

二人可能发生过正面冲突,诸葛亮当然向着魏延,专门批评过刘琰(亮责让之)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有哪些人让诸葛亮不省心?

刘琰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个没落贵族,平时爱摆老资格,爱享受,爱显示自己儒雅而已,受到丞相的批评,刘琰紧张起来,赶紧给丞相写了封信,承认错误。

刘琰请求不要罢自己的官:

“我这个人生性缺乏高尚品德,操行低劣,加上喝完酒后有胡言乱语的毛病(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先帝在世时,大家对我都有议论,我差一点就栽了大跟头。

“承蒙您看在我一心忠于国家的情分上,对我给予原谅,保全我的官位,一直到今天。最近因为我又头脑发晕,说了一些错话,您又慈悲大度地给予宽容忍耐,没把我送交有关部门审理,让我得以保全性命。今后我将改正错误,严格要求自己,以死报效国家,我将在神灵面前起誓。只是如果免掉我的官职,我就没法保全颜面了(无所用命,则靡寄颜)。”

诸葛亮也没打算罢他的官,考虑到在汉中和魏延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就让刘琰回了成都。

刘琰后来被后主处死了,那是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那一年。他的妻子胡氏进宫向太后贺新年,太后留胡氏在宫中住了一个月。胡氏长得很漂亮,刘琰怀疑她在宫中这一个月与后主有私情,就让手下人拷打胡氏,最后把她送走。

胡氏向有关部门检举刘琰,刘琰被逮捕下狱。有关部门也没有审出什么名堂来,当初手下人殴打胡氏时用鞋子打了胡氏的脸,有关部门最后认为士卒不是用来殴打妻子的人,脸也不是鞋子能打的地方(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以此为由竟将堂堂的车骑将军刘琰处死并弃市。为杜绝风言风语,后主下诏:大臣的妻子、母亲以后不准再进宫朝贺。

刘琰这个人一向神神道道,经常胡言乱语,怀疑妻子与后主有染,绝对是无中生有的事,简直匪夷所思。但这件事已经传开,对后主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必须给予严惩,但理由又不能说他诬陷后主,最后稀里糊涂地把他杀了,诸葛亮那时即使在世,想必也救不了他。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95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