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一篇文章解难题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6:27:35 0


孙权称帝,给蜀汉出了一道难题。

孙权称帝后派出使臣来到蜀汉,告知孙权称帝的情况,并表示今后将继续维护孙刘联盟,同时尊吴、蜀两位皇帝(孙权称尊号,其群臣以并尊二帝来告)

孙权的想法是相互承认、和平共处、再续联盟,但孔子说过“天无二日,地无二王”,之前曹魏有皇帝,蜀汉从未承认,视之为逆贼,兴兵讨伐。现在如果承认孙权称帝,等于承认天下有两个主人。

而且,在当时大多数人看来,现在的孙吴与当初的孙吴已经不一样了,当初他们不仅与曹魏交恶而且交兵,陷于战事,内外皆不稳定,孙权不得已与蜀汉结盟,孙吴向曹魏用兵的确间接地帮助过蜀汉。但现在孙权占领的地盘逐渐巩固,当了皇帝后,鼎立三分的局面形成,他的心愿满足,今后就不会再主动向曹魏出兵。

所以,大多数人认为和孙吴继续交往下去已没有太大好处,而且名分上面极为不顺,应该表明立场,公开和孙吴断绝盟友关系(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

这种想法在蜀汉内部占据了主流。

关羽被杀、先帝兵败,蜀汉与孙吴之间结下了太多恩怨,大家憋着的情绪一直需要找个发泄口,孙权称帝正好给了大家一个机会。

但政治和外交不是情绪的宣泄,从大局出发,孙刘联盟应该强化而不是断绝,这一点诸葛亮比谁都清楚。曹魏十分强大,单靠蜀汉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灭魏大业,只能联合孙吴,利用吴魏之间的矛盾推动北伐事业的完成。

为了回答大家的疑问,统一思想认识,诸葛亮写下《绝盟好议》一文,阐述与孙吴断绝盟好的损害。

在这篇文章中,诸葛亮写道:

“孙权有称帝的野心已经很久了,我国之所以不追究他的挑衅之举,原因是要求得到他的支持,在对魏作战中形成掎角之势(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如果现在公开断绝交往,孙吴必然深恨我们,我们必须把大军调往东边,先向东讨伐,才能进兵中原。

“孙权手下有才能的人很多,将相之间团结和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打败的。如果举大军与他们交锋,长年累月地对峙(顿兵相持,坐而须老),让北面的魏贼得利,这不是上策。从前孝文帝以谦卑之词与匈奴交好,先帝也以优厚的条件与孙吴结盟,都是适应形势变化、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考虑,而并非一般人的感情用事(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分者也)

“现在有人认为孙吴满足于三足鼎立的局面,今后不会再与我们同心协力,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不会再渡过长江。这种说法表面看有道理,其实不对,为什么呢?因为孙权心有余但力量不足,因而只能限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曹魏不再渡过汉水一样,都不是力量有余而见利不取。

“如果我们的大军征讨曹魏,孙权采取上策是出兵魏国,分割他们的土地,然而做进一步打算;采取下策也会趁机掠夺魏国的人口,扩张自己的国土,炫耀自己的武力。总之,他们是不会坐而不动的。即使他们真的按兵不动,只要同我们睦邻友好,我们北伐就没有东顾之忧,曹魏黄河以南的军队就不能全调过来对付我们,我们得到的好处很大。因此,对孙权称帝的僭越之举,不能公开讨伐(权僭之罪,未宜明也)。”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没有太多探讨名分方面的事情,因为这是扯不清的话题,话匣子一旦打开,那就会争论起来没完没了,所以干脆也把孙权称帝定性为僭越之举,避免大家争议不休。

诸葛亮重点回答大家对孙吴的疑虑,也就是称帝之后他们会不会继续积极进取,与蜀汉一道对付曹魏,根据他的判断,孙吴今后还会在讨伐曹魏的大业中发挥作用。

统一了内部认识后,诸葛亮决定派人回访孙吴,对孙权称帝予以承认,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双方的联盟。

此次出使意义非同寻常,使臣的人选十分重要,本来邓芝是合适人选,他与孙权不仅多次见过面,而且私交很好,孙权对他很认可。但邓芝此时在汉中前线,任扬威将军一职,作为赵云的副手带领一支人马,赵云刚刚去世,邓芝离不开。

费祎也是人选之一,此次北伐他以侍中的身份改任丞相府参军,在军前效力,作为诸葛亮着力培养的“后备干部”,最近诸葛亮准备改任他为中护军,回到成都协助张裔、蒋琬的工作。

最后诸葛亮决定由尚书令陈震出使孙吴,为了表示此行的隆重,诸葛亮奏请后主,升陈震为九卿之一的卫尉。

行前,陈震专程赶到汉中,当面听取诸葛亮的指示,诸葛亮向陈震交代了此次孙吴之行应坚持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除了出使的事,陈震自然会借此机会向丞相报告成都方面的情况,陈震说了一件事,让诸葛亮十分警惕。

陈震突然向诸葛亮提到了李严,他说:“李严腹有鳞甲,大家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李严身为托孤大臣,才干非常突出,但史书称他气量很小,看问题只从自己的利益去考虑(用性深刻,苟利其身),很难与人合作。蜀地当时有民谚说“难可狎,李鳞甲”,意思是李严这个人,身上长满了鳞甲,根本碰不得。

李严是荆州南阳郡人,陈震的祖籍也是南阳郡,作为老乡,他对李严的了解应该更多一些。诸葛亮基于对陈震品性的了解和对李严的长期观察,并不认为陈震是在打小报告挑拨离间,他也认为李严有问题。

有一件事诸葛亮一直觉得不快,但牵涉李严他一直保密。在出兵汉中前,李严以前将军的身份转驻江州,为加强北伐力量,诸葛亮给李严写信,想调一部分他手下的兵马来汉中(欲得平兵以镇汉中)

没想到李严不愿意派兵支援前线(无有来意),但他不提此事,而是向诸葛亮提出了一个要求,想把江州周边的五个郡划出来,成立巴州郡,自己担任太守。

看来民间对李严的传说并非没有根据,他只看中自己的势力,什么事都敢拿出来做交易,如果答应他的条件,他就同意调兵。诸葛亮很生气,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调兵的事也就作罢。

兵力不足始终困扰着诸葛亮,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人,诸葛亮必然会予以追究,但李严非常特殊,不仅是朝廷的前将军,坐镇一方,而且与自己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不想让人说自己心胸狭窄,排挤他人。

这件事诸葛亮没有上报后主,也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压在了心底。陈震的话再次提醒了诸葛亮,让他对李严更加警惕,但当前还谈不上去应对,只能慢慢观察。

当务之急是保证陈震出使的成功,诸葛亮为此专门给大哥诸葛瑾写了封信,让陈震带上。

陈震字孝起,诸葛亮在信中说:“孝起这个人,为人忠诚质朴,经过时间的磨炼而更加坚定(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让他奉命敬贺吴主称帝,沟通吴蜀双方的关系,使双方保持友好往来,和睦相处,对联盟有可贵之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6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