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为何不再自贬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6:27:09 0


陈仓一战让刚刚失去大司马曹休的魏明帝又深受鼓舞,在名将纷纷凋谢的时候,魏明帝发现了郝昭,像发现了一颗明日之星。

见到郝昭时,魏明帝高兴地对身边的中书令孙资说:“你们太原郡有郝将军这样的人才,朕还有何忧愁?”

郝昭是太原郡人,孙资也是。

但让魏明帝失望的是,郝昭不久便因病去世了。

郝昭临终对儿子郝凯说:“我为将,深知为将的不易,我几次挖掘别人的坟墓,用棺材板做攻战用具(吾数发冢,取其木以为攻战具),知道死后厚葬对死者没有用。所以,一定在我死后下葬时用普通的仪式就行了。人啊,活着的时候有处所,死了要那些有什么用呢?把我葬在离本族的墓地远一些的地方,不管东西南北,你自己安排就行了。”

所以后来就有了传说,说郝昭守陈仓时,情急之中挖坟掘墓取棺材板做守城之用,从而折了阳寿。

求才若渴的魏明帝对于郝昭之死深表痛惜不已,悲伤之情超过对普遍大臣的礼制,为此饭量较平时减去不少,想来其悲伤之情全部发自肺腑。

在另一边,陈仓之战成为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低谷,有人非议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常以此为例。

几万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县城,在冷兵器时代这原本也是平常的事,但因为攻城的主帅是诸葛亮,所以对这件事便有了说法。

有人认为陈仓之败缘于诸葛亮指挥有误。清人曾国藩说:“孙权攻合肥,被张辽打败;诸葛亮攻陈仓,被郝昭打败。这都是开始势头太猛,锐气过后而衰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元人胡三省的看法相对较为客观,他认为:“攻城很困难,守城相对容易(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如果评论攻城和守城谁更优,基本上都会倾向于守城的一方,不是能守城的人的才能优于攻城的人,而是由主客位置所决定的,所以从用兵上看,攻城是最难的事。”

《孙子兵法》有“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说法,曹操曾为之注解,认为孙子的本意是说“我们之所以要守,是因为能力不够;之所以攻,是因为能力有余(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余也)”。胡三省反用孙子的话,说的是攻守之战,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不能因此判定谁优谁劣。

胡三省的看法有一定道理,冷兵器时代攻城的艰巨性已被无数战例所印证,袁绍、曹操等人都有面对孤城久攻不下的记录。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十一月,凉州人王国举兵起事,率重兵包围陈仓,结果攻打了80多天,城也未破,王国只得退去,说明陈仓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经过多少年的反复修建,的确易守难攻。

诸葛亮所攻的陈仓还不是王国曾攻打的那座,是新陈仓城,它比旧陈仓城更为难攻。据唐朝的一部地理著作记载,陈仓故城在今宝鸡市以东,有两座城池相连,上城是秦文公所筑,下城是曹魏时期郝昭所筑(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将郝昭筑)。经过考古发掘得知,这条记载是准确的,的确有两座城池,二者相距1000多米。据清人编撰的一部地方志记载,陈仓下城建在一块台地上,它后倚原麓,前横高岸,依势所筑,地险而城坚。

所以,诸葛亮花了20多天时间没有攻下陈仓,是正常的,不能因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如果再给诸葛亮一定时间,能不能攻克陈仓呢?

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坚固的城池说它难以攻破,是相对于时间而言的,有足够的时间,城池坚固这个因素在攻防利弊转换中就会被淡化,重新回归到双方整体实力的对决。袁绍攻打东武阳、曹操攻打雍丘,虽然也都遇到了顽强抵抗,但他们非攻下此城不可,分别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去攻城,虽然很费劲,但还是攻破了,只要意志坚定,实力占优,完全可以办到。

但这只是战术层面的推演,放在战略层面上,单纯的攻防战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必须放到整个战局中去考察。以陈仓为例,对手是不会让你放开来攻城的,陈仓是孤城也不是孤城,双方的对垒首先要站在战略层面上考虑。

所以,张郃率三万大军回援时,诸葛亮未等敌人的援军到达就回师了,撤得比较从容,安排也很周密,所以能将追击而来的魏将王双斩杀。

蜀军不下数万,三万敌军增援,似乎可以一战。诸葛亮却选择了退兵,退得很干脆。

看来,以诸葛亮的谨慎,他事先已考虑出两种方案:能快速攻下陈仓,就进兵关中;如不能快速攻下,就撤回来。

如果是第二种可能,那么这次北伐就变成了试探性攻击,这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成本似乎有点大。

总之,这里面存在一些疑问。

当看到诸葛亮写给哥哥诸葛瑾的一封信时,似乎找到了这些疑问的答案。

这封信正史均未予记载,它收录在北魏晚期的一部地理名著中,信谈到了此次陈仓之战的一些情况。

诸葛亮在信中对诸葛瑾说:“有一个叫绥阳的山谷,山崖险要,溪水纵横,行军困难。以前侦察兵(逻候)在那一带往来,都走的是险要的小道。现在我命令先头部队砍伐树木,修建道路,以便通往陈仓,足以牵制敌人,让他们不能分兵去进攻孙吴(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时间是陈仓攻城战打响前,根据这封信的内容,可以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在大战即将拉开帷幕的时候,诸葛亮还在与远在孙吴的哥哥通信,保持着信息上的沟通;

二是此次北伐诸葛亮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派出侦察人员前往陈仓一带做过侦察;

三是信中特意讲到蜀军的行动可以起到牵制魏军的效果,让他们不能分兵攻打孙吴。

尤其是第三点,似乎隐约透露出,蜀军此次军事行动的目的就是配合孙吴,这样解释就容易理解在大战将至的紧张时刻诸葛亮还有精力给哥哥写家书,因为这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通过哥哥向盟军通报情况的重要信函。

吴蜀重新交好以来,在军事上双方多有配合,首次北伐期间孙权也出兵牵制了曹魏,这种配合应该是双方面的,既有孙吴配合蜀汉,也应该有蜀汉配合孙吴。

可以推测,孙权、陆逊策划了对付曹休的石亭之战,因为高度机密事先不大可能通报蜀汉,但战事一开,为保证胜算,孙权必然会立即通报蜀汉,请这边出兵攻打曹魏的西线,减轻孙吴的压力。

蜀军立即行动,效果十分明显,不仅牵制了西线魏军不敢乱动,而且调动中线战场的张郃率部回援。

在曹魏的中线战场,司马懿配合东线作战,策划了攻击孙吴在荆州重镇江陵的军事行动,由于一部分兵力被临时抽走,所以最后也没有太大收获。

这就是从战略层面对诸葛亮二次北伐的分析。从战术层面看,陈仓失利,二次北伐无功而返;从战略层面看,它调动了魏军主力,配合了盟友的行动,实现了部分预定目标,所以没有恋战,迅速回防。

张郃大概也看到了诸葛亮的战略考虑,所以他还在洛阳就判定诸葛亮会迅速回师,因为那时孙吴在东线的战事已全部结束。

以上的分析并非臆断,因为如果这又是一次大败而归,一向严于律己的诸葛亮一定会再次做出反省或自罚,但这一次并没有。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6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