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孙吴“暨艳事件”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6:26:22 0


这一时期,孙权的主要精力都在应对曹魏的进攻上,利用刘备死后吴蜀关系出现的转机,重新修复与蜀汉的关系,以此对抗曹魏。

与此同时,孙权在内部也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场改革常被人忽视,因为孙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他的改革动机十分隐秘,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公开示人。

这场颇有些神秘的改革,在前台的主持者名叫暨艳,说起来他的地位并不高,名气也不算太大。

暨艳字子休,吴郡人,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喜欢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性狷介,好为清议),深受同郡人张温的欣赏和器重。

这个张温,就是曾出使蜀汉的那个太子太傅、辅义中郎将,他是吴郡的大族,顾雍、刘基等人曾在孙权面前极力夸奖过他,那次出使蜀汉归来,张温的名义更大了。

张温任太子太傅前也曾任选曹尚书,这个职位品秩不高,只有600石,与县长、县令相当,但论权力,这个职位却远不如“县处级”,它掌管官员选拔和考核,相当于孙吴的人事部部长。

暨艳在张温的引荐下进入尚书台后,不久便担任了这个重要的官职。他上任后,很快发现人事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孙权靠江东豪门世族打天下,他一向重情谊,忘过记恩,对世族子弟广加延用,每每给以高官重位。一些世族子弟能力平平,靠着父祖辈的影响力而青云直上,从而堵塞了有能力但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晋身之阶。

汉末两晋门阀制度盛行,孙吴人事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是门阀制度的一个缩影,这是政治体制使然,要打破它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暨艳不想等,他既然身为人事部部长,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官员考核是他的分内职责,为此他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改革的重点是郎官的选拔和考核。

郎官是朝廷中下级官员的骨干,汉时最多达5000人,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由五官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三个部门统管,故也称为三署郎,他们以在天子身边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责,除议郎外均须执戟宿卫殿门,轮流当值。

郎官品秩不高,但在天子身边工作,号称“天子门生”,经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被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又因为朝廷各要害部门的往来流转实际上由他们把持,为办事方便,人们不得不贿以行货,汉朝人称这些郎官为“山郎”。

放眼孙吴朝廷上下,庸庸碌碌的郎官比比皆是,大多不符合任职要求(郎署混浊淆杂,多非其人)。在自己的副手(选曹郎)徐彪等人的支持下,暨艳开始了大规模的官员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新确定郎官人选(核选三署),他制定的标准十分严格,被考核者压力很大。

徐彪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广陵郡人,字仲虞。

考核结果出来了,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合格,继续留在原位(其守故者十未能其一)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暨艳一律给予降职,有的被连降好几级(贬高就下,降损数等)

在考核中发现有问题的人,则全部贬为军吏,很多人遭到了这种处分,以至于朝廷设置了专门的营府来管理他们(置营府以处之)

暨艳倡导的人事制度改革力度空前,措施相当严厉,自然触动了不少人的切身利益,推出这种改革,显然不是600石官员能决定的。

有人认为张温是暨艳等人的后台,这其实并不可能。张温不是尚书令,他由太子太傅改任中郎将后职务再未明确,虽然他有一定影响力,但种种迹象显示孙权对张温相当不满意。

孙权不欣赏张温有两点原因:一是出使蜀汉归来,张温多次称颂赞美蜀汉(温称美蜀政),引起孙权的猜忌;二是张温出身吴郡大族,在社会上名声很大,有一帮铁杆粉丝,孙权认为这样的人只会惹祸,难以为自己所用(又嫌其声名大盛,众庶炫惑,恐终不为己用)

所以张温不仅不是孙权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孙权的不满,孙权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他(思有以中伤之)

而张温即便是暨艳的上司尚书令,也无法独自推出如此重大的举措,这是一场涉及成百上千人仕途的改革,就是丞相恐怕也难以有这么大的魄力。

如果说暨艳、徐彪等人有后台,这个后台只能是孙权本人。

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孙权虽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也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着碌碌庸人,来一场改革,肃清朝堂,整顿吏治,这正是孙权所需要的。

但孙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让他直接出面与世族们交锋,他拉不下这个脸。这些人大都随他们父子兄弟征战多年,一辈接一辈出生入死,用血汗换来了今日的荣耀,把他们的子弟扫地出门,孙权张不开这个嘴。

但是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孙权最终选择了前者,他暗中支持暨艳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达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艳等人。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孙权很吃惊,随着大批官员被贬斥,世族们开始反击,他们争相指责暨艳、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没有出于公心,只讲私人感情(专用私情,爱憎不由公理)

客观地说,任何一场有实质内容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暨艳等人在对官员考核中,揭发了一些人的隐私和短处,以炫耀自己的弹劾之功(颇扬人闇昧之失,以显其谪),陆逊的弟弟陆瑁曾给暨艳写信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暨艳不听。

对暨艳改革的反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充满了埋怨和愤慨,一些很有杀伤力的传言也在滋长(怨愤之声积,浸润之谮行矣),远远超出了暨艳、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连后台老板孙权也大吃一惊。

为了安抚众人,孙权下令对暨艳、徐彪进行审查。

孙吴黄武三年(224年),暨艳、徐彪在狱中自杀。

这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真实情况至今仍扑朔迷离。

暨艳、徐彪也许因激起众怒而恐惧,在绝望中自杀。也许另有隐情。如果孙权真是暨艳等人的幕后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况下,他们被罢官、审查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审查中如果暨艳等人交代了一切,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那孙权就太尴尬了。

所以暨艳、徐彪必须死,这间接证明了孙权才是这场改革的真正主角。

暨艳、徐彪死后,孙权可以放手追查,并将事件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审查中发现张温和暨艳、徐彪有过许多书信往来,孙权下令有关部门把张温抓了起来(幽之有司)

接下来,由审查暨艳、徐彪变成了审查张温,经过周密调查,孙权给张温定了罪,决定撤销其一切职务,遣回本郡充当杂役(斥还本郡,以给厮吏)

孙权给张温定的罪有四项:一是举荐暨艳,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间不听调遣,三是误信殷礼,四是在人事问题上谋取私利。

张温出使蜀汉归来,孙权曾派他到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围剿逃入山中的残兵、奴客,为此孙权从身边拨出5000人马给张温,后来曹丕南征,形势吃紧,孙权命令把这5000人马调回,但张温已经把他们派到深山里,无法调回来。孙权认为幸亏曹丕主动撤兵,否则张温就误了大事。

张温出使蜀汉时殷礼以郎中的身份随同出使,受到包括诸葛亮在内的蜀汉人士的广泛好评,殷礼回来后理应续任郎中,但在张温引荐下他升任了代理户曹尚书,孙权认为这么重大的事张温一个人就包办了。

在审查中还发现,张温私下对人封官许愿,他对一个叫贾原的人说,要举荐他当御史;又告诉一个叫蒋康的人说,让他接替贾原的职务。孙权认为张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孙权在给张温定罪的命令里说,张温所犯下的罪行本应处死示众(暴于市朝),他不忍心那么做,才从轻发落。

本来审查暨艳、徐彪,让孙权轻易转移了话题,世族们的反击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伙的张温,孙权此举不仅转移了人们对暨艳事件的关注,而且还世族以颜色。

骆统等人上书为张温申辩,尽管骆统是孙权的侄女婿,孙权一向对他的意见很重视,但对于他为张温的申辩,孙权不予采纳。

张温于是被撤职遣送回吴郡,于六年后病故。他的弟弟张祗、张白也很有才能,名气都不小,也受张温的牵连而被废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