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宫中和府中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5:51:48 0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还针对后主年轻、主政经验可能不足提出了一些劝谏,对自己率军离开成都后的一些具体事项进行了必要的安排。

诸葛亮特意谈到了“宫中”和“府中”,这是一个敏感问题,涉及“皇权”和“相权”。诸葛亮没有回避,作为托孤大臣他没有因为别人的议论而缩手缩脚、遮遮掩掩,而是正面提出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宫中,指的是后主的皇宫及其下面的九卿等办事机构;府中,指的是诸葛亮自己的丞相府。诸葛亮“开府治事”,蜀汉大权基本出于“府中”,对这一点诸葛亮并不讳言。

后世也有人说刘禅接班后成了傀儡皇帝,成为诸葛亮的影子,还有人说诸葛亮的野心很大,利用刘禅的软弱和无能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逐渐把刘禅架空了。

有这些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在当时的情况下,弱国蜀汉需要的是一位强势领导人,只有在强人的带领下才能自保和发展。

诸葛亮用权、集权是事实,但用权不等于篡权、夺权,集权也不等于霸权,权力本身无所谓正当与否,关键要看用权力来做什么。

如果诸葛亮的着眼点只是权力本身,他就不会拿权力来冒险,征南中也就用不着亲自去,更不必着急北伐。他甚至在接到曹魏的“劝降”后可以考虑跟他们谈谈条件,像孙权受领曹魏吴王那样去领一顶“蜀王”的王冠,既避免劳师远征的艰辛,又不必担心失败带给个人的风险。诸葛亮没有这么做,因为他集权的目的是完成先帝的遗愿。

无论是征南中还是北伐,都需要倾尽蜀汉全部国力才行,必须上下一心,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权力核心,在权力结构上不可能既强化丞相府又保证皇宫的传统权力,那样势必导致两个核心的出现。

所以“宫中”“府中”必须成为一体,尤其在诸葛亮离开成都后,也必须保证这种格局的稳定,这是北伐成功的最大前提。

为此,诸葛亮还做了一系列人事安排。

诸葛亮不在成都期间,留守成都的各个机构里,最核心的职务应该是丞相府秘书长(长史)一职,征南中时该职曾由向朗临时代理。

诸葛亮对向朗还是很满意的,他们是同学,感情自然比别人近一些,更重要的是向朗的行政能力很突出,是个不可多得的干才(以吏能见称),诸葛亮决定让向朗随他出征。

诸葛亮走后,留守在成都的丞相府需要再选一位秘书长(长史),他看好的人是张裔。诸葛亮知道忠节将军兼蜀郡太守杨洪与张裔很早就有交往,对他比较了解,就向杨洪征询意见。

张裔和杨洪都是益州本地出身的官员,他们二人之前的关系一向很好,但后来却产生了矛盾。张裔是蜀郡人,杨洪担任蜀郡太守,张裔有段时间被拘禁在孙吴,他的儿子张郁在杨洪手下为郡吏,曾因一些不大的过失而受到处罚,有人去说情杨洪也不许(微过受罚,不特原假)。张裔回来后知道了这件事,心里有些不满。

对诸葛亮的征询,杨洪表达了反对意见:“张裔的天赋确实很高,洞察事物的能力也很强,尤其长于处理复杂的事务,才能确实胜任这一职务,但是他为人不够公正(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怕不适合单独承担重任,不如还让向朗担任此职。向朗性情上的缺点少一些,可以让张裔在您身边施展才华,这也是两全其美。”

杨洪的意见是,丞相府如果要选两个秘书长,干脆让向朗留守,让张裔随军,张裔是个不好合作的人,待在丞相身边倒做不出来什么出格的事。杨洪下来后又想了想,担心日后张裔知道这件事而产生更大的误解,于是主动到张裔那里把他跟丞相说的话都讲了。

张裔一听很不痛快,对杨洪说:“丞相已决定把我留下,你根本无法阻止(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

张裔能力的确很强,又十分熟悉益州的情况,是诸葛亮不可多得的助手,但他的性格确实有些问题,不大容人。张裔离任司盐校尉一职时诸葛亮打算由岺述接替他,但张裔表示反对,以至于他跟岑述的关系闹得很僵(至于忿恨)

但是,考虑到留守成都还是需要一个能力非常强的人才行,诸葛亮最后选择了张裔,而让向朗随自己北伐。针对张裔性格上的缺陷,诸葛亮特意给他写了封信加以提醒。

诸葛亮在信中写道:“你当初在柏下军营被攻破,我就想用你,所以担心你的安危,以致食不知味;后来你流落到孙吴,我又时常悲叹,以致寝不安席;等到你回来,我委付你大任,一同报效朝廷,我自认为跟你有古人所说的金石之交了。所谓金石之交,就是可以推举仇人以辅助国家,割舍骨肉之情以表明无私(举雠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做到这些尚且不能推辞,何况我仅仅信任于元俭,你竟然无法容忍吗?”

元俭,是岺述的字。

仅有提醒还不够,诸葛亮又命丞相府人事处处长(东曹掾)蒋琬协助张裔处理留守成都期间的丞相府日常工作(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算是个临时副秘书长,让他来协助和监督张裔,避免张裔头脑发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4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