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三国英雄记——又一支王牌劲旅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0-06-24 15:15:42 0


汉末有几支著名的军队,它们都有惊人的战斗力,取得过骄人的战绩,有人把它们称为汉末“四大主力”。其中的三支前面已经提到过,分别是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吕布的陷阵营和曹操的虎豹骑。

现在第四支主力也要登场了,这支人马被称为“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组建的。

当时南中虽然已经平定了,但正如开始大家担心的那样,如何把这里守好才是更大的挑战,蜀汉的主力不可能长期待在这里,主力走后南中还能长治久安吗?所以有人认为应当留下足够的军队镇守在这里,并且所有重要职位都应由朝廷派人来担任。

诸葛亮认为这样做很不妥,他说:“留下外人在这里就得留下军队,留下军队,军粮供应就困难,这是第一个不易;夷人新破,父兄死丧,留外人如果不留下足够的军队,必将酿成祸患,这是第二个不易;夷人过去多有叛杀朝廷官员之举,内心里感到罪责深重(自嫌衅重),如果留下外人,难以做到互相信任,这是第三个不易。”

诸葛亮认为,不在这里留兵就不必给这里运送粮食,待这里的政法纲纪大致确定下来,夷、汉两族大体相安无事就行(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耳)

所以诸葛亮继续任用那些夷人来做地方首领(渠率),除留下李恢、马忠、吕凯、王伉等几名主要官员外,其余的郡县以及其下面的官员都使用了本地人。

这是“心战”思想的延续,是符合当时南中特定情况的。两汉几百年里对南中少数部族的政策容易走两端,力有不逮时就和亲,一旦强大就清剿。西汉末年益州郡夷人起兵杀郡守,王莽派廉丹自成都发兵十万讨伐,虽然杀伤众多却不能攻克。汉光武帝时派刘尚率大军深入南中的不韦,斩渠帅70余人,汉安帝时益州刺史张乔率重兵清剿南中,斩杀三万多人。

但是军事上的强势手段并未换来长治久安的局面,一味用强只能使各族间的积怨越来越深,在此次南中之战前,诸葛亮就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他觉得必须改变策略。

在南中,能左右局势的有两种人:一是汉人中所谓的大姓,二是所谓的夷王、夷帅,即少数部族的首领。

汉人中的大姓主要有五个,分别是雍、娄、爨、孟、毛,雍闿、孟获就出自他们中间。诸葛亮任用他们当中一些有影响、有能力的人担任各级官职,同时把其中的上层分子还带到成都去做官。

孟获投降后被任命为蜀汉朝廷的御史中丞,孟获的族人孟琰被任命为辅汉将军,以后还担任过虎步监,多次参加诸葛亮主持的北伐。爨姓中的代表人物是爨习,他也到了朝廷做官,官至领军将军。

诸葛亮大胆使用少数民族中的夷王、夷帅,只要他们服从朝廷,不闹事,就承认他们在本部族的权力。如夷人首领龙佑那被拜封为酋长,并赐姓张,牂牁郡的夷人首领火济协助朝廷军队攻打孟获,因功被拜封为罗甸国王,为了让这些部族首领安心,诸葛亮还给他们颁发了铁券,承诺世代相袭,永不改变。

夷人多信巫鬼,好盟誓,诸葛亮就按照当地风俗和他们搞好关系。根据史书的记载,诸葛亮和夷人首领也举行过诅咒发誓的仪式。为了使这些部族的人懂得礼教、纲常,诸葛亮还让人画了很多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反映原始的宇宙观和上下尊卑;再画神龙、牛、马,反映这些部族流传着的神话故事,以示尊重他们的祖先;最后画郡县官员巡视出行以及部族牵牛担酒携宝进贡,让大家明白接受统治和纳赋进贡的道理。诸葛亮把这些画谱赠送给夷王、夷帅们,他们都接受并认真遵守(甚重之)

诸葛亮认为南中各部族民风一向剽悍,战士个个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结合他们的特点正好可以推行部曲制,于是以五大姓为基础,征调一万余家迁往蜀中,从其中抽出青壮年组建一支人马,一姓一部,分成五部,史称这支军队在作战中任何敌人都无法阻挡(所当无前),号为飞军,就这是“无当飞军”名称的由来。

诸葛亮为无当飞军挑选的指挥官是王平,他最早是曹操的部将,在汉中之战中投降了刘备。根据史料记载,无当飞军人人披铁甲,擅长山地作战,善使弓弩和毒箭,在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均屡立战功,直到蜀汉灭亡这支队伍才消失。

诸葛亮组建无当飞军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一来为蜀汉增添了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二来稳定了后方。

当时南中一带人口本来就稀少,像牂牁郡只有两万户,建宁郡只有一万户,朱提郡才8000户,一次把能征惯战的一万户移民,使这里的地方实力派基本上没有力量再挑战蜀汉政权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1183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