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李世民传奇——死囚释放一年主动归狱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7-20 23:30:14 0 李世民


(4)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秋天,唐太宗一如既往地去监狱巡视,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来到死囚监狱时,那里关押着的390名秋后将要问斩的死刑犯,竟然没有一个向他喊冤。这和以前他巡视监狱时的场景完全不一样,非常反常。

“房爱卿!他们为什么不喊冤?”回到宫里后,唐太宗问和自己一同巡视监狱的房玄龄,“他们可是秋后就要问斩的死囚啊!错过了这次喊冤的机会,他们就必死无疑了。”

从监狱回宫的路上,房玄龄见唐太宗一直闷闷不乐,心事重重,很是着急,不知所为何事,又不敢问,现在知道原因了,笑着说:“回陛下,这说明官吏自律慎刑,死囚罪有应得!”

“真是这样吗?”唐太宗喃喃说完,又道,“杜爱卿,你说,房爱卿所言……”

唐太宗习惯性地将脸转向左侧,去找杜如晦,但却空空如也,一时有些伤感。

“陛下!”房玄龄叫了一声,声音哽咽地说不下去。他知道,唐太宗是又想起杜如晦了。而唐太宗呢,也知道自己只是习惯性地,在遇到无法决断的事情时,自然想去听杜如晦的意见。

“唉!”唐太宗叹口气道,“杜爱卿离世也快有一年了吧!”

“陛下好记性!”房玄龄说,“还有一个多月就整整一年了。”

“昨日呀,朕还梦到他了!他还像活着时一样,不苟言笑的,朕问了他一个问题,他就给朕出谋划策,和活着时一模一样。”唐太宗说着说着,眼圈红了,“以前呀,你是朕的右臂,他呢,是朕的左臂,如今,左臂没有了,只剩你这右臂了!”

“陛下不要这么伤感,保重龙体!陛下这么圣明,朝中像克明兄一样的人才不在少数。再说了,人死不能复生!”房玄龄说,“克明兄若在天有灵,一定会感激陛下对他的想念的。”

“是呀!人死不能复生!人死不能复生啊!”唐太宗说完,突然皱眉沉思起来。

房玄龄以为他还在为杜如晦的离世伤感,正要继续劝他不要太过悲伤,唐太宗却说:“你说得没错,人死不能复生,一旦死了,可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那张蕴古不就是这样吗?朕只是一时冲动草率,他就再也回不来了!”

房玄龄见唐太宗又想起了错杀张蕴古之事,便不敢再吭声了,他也有些后悔,后悔自己当时没去阻止皇上的冲动行事,让皇上愧疚了这么久还是无法释怀。

“房爱卿啊!朕有个想法……”唐太宗说。

“臣洗耳恭听!”房玄龄说着话,弓背弯腰,伸长脖子等唐太宗说。

唐太宗便说了起来,说的时候也许因兴奋,语速很快,房玄龄听着听着,瞪大了眼睛,觉得不可思议。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啊!万万使不得!”

“使不得?有什么使不得的?”唐太宗有些不高兴了,稍停又说,“这390名死刑犯既然在死刑面前都毫不畏惧,不向朕喊冤。朕觉得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像你说的,他们真犯了死罪,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因而不再喊冤;可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是真被冤枉了。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对生的渴望的?心死!当他们心死了,对朝廷冤枉他们感到失望甚至绝望了,便也不再喊冤了!朕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试探他们是被冤枉的还是罪该万死。如果是罪该万死,他们肯定会在被释放后会逃跑,逃得远远的,不再回监狱;可如果他们是被冤枉的,他们没有犯罪,心里没鬼,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一定不会逃。还有一点,即便他们真犯了死罪,他们能回来,也说明他们良心未泯,朕觉得,这样的人还有救,不该死!”

“陛下!这些都是死刑犯,是秋后就要被拉上刑场的死刑犯,一旦释放他们,他们不仅不会主动回来,还会逃跑,而且还可能再犯罪……”房玄龄突然觉得自从错杀张蕴古后,唐太宗有些风声鹤吠,草木皆兵了,简直拿《唐律》当儿戏。

“房爱卿,你觉得这390名死刑犯,释放了都不会回来了?”唐太宗问。

“回陛下,臣是这么想的,而且……”

房玄龄还没说完,又被唐太宗打断了。

“那你愿不愿意和朕打个赌?”

“陛下!臣……”

房玄龄还没说完,唐太宗便不想再听了,一挥手说:“好了!不要说了,朕决定了!释放这390名死刑犯,释放时和他们做个约定,一年后的秋天再回狱中。”

唐太宗有时候也非常固执。或许是他觉得这个“赌”很刺激,因而不容房玄龄有丝毫反驳。

房玄龄无奈至极。

当然,唐太宗的这个决定遭到了几乎全部大臣的强烈反对,反对最激烈的就数萧瑀了。可这次,唐太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根本不为所动,听不进去任何规劝。

众臣无奈,只好由着他后悔。

“那就让陛下知道知道释放390名死刑犯的后果吧!”众臣想。

于是,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那些已经死到临头的390名死刑犯,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释放了。虽然幸福来得突然得让他们全都发了蒙,但他们还是不由自主地将眼神看向了他们中一位络腮胡子的黑脸大汉。

想从黑脸大汉那里得知这是不是做梦,如果不是做梦,又该怎么做。

“官爷!真要放我们走?”络腮胡子的黑脸大汉见大家都看着他,先是眨眨眼,再掐了掐自己,感受到痛后才问道。

“当然是真的!皇上发的话,能是假的吗?皇上发了善心,让你们回去好好过个年,来年秋天再回来!走吧走吧!再不走可又要关进来了啊!”

“老大!”

那些死刑犯还是没有动,全都看着黑脸大汉,征询他的意见,黑脸大汉想了想,突然跪地,朝着太极殿的方向磕头,一边磕头一边说:“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390名死刑犯也扑通一声跪地,一起对着太极殿方向,齐声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喊完后,390名死刑犯拥着络腮胡子的黑脸大汉离开了监狱……

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就在众臣等着看唐太宗的“笑话”时,那390名死刑犯竟然一个不少地回来了。

消息传到房玄龄那里时,房玄龄惊得差点儿将手里的书掉在地上。

“你们说什么?回来了?”他问,“怎么可能?”

“是真的!这些死囚又回来了,还说他们是回监狱服刑的!”

“回监狱服刑?”房玄龄喃喃完,大声喊,“快把官服拿来!”

房玄龄穿好官服,跌跌撞撞,气喘吁吁地,第一时间向唐太宗汇报。唐太宗稍稍一愣神便一脸淡然地说道:“房爱卿,看来这个赌你输了!”

“臣认输!臣认输!陛下圣明!”房玄龄说。

“哈哈哈哈……你要不要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回来啊?”唐太宗得意道。他也很想知道这些人怎么说。

“回陛下,臣一定要去!一定要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回来!”房玄龄说。

“好!朕等你的消息!哈哈哈……”唐太宗说完,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唐太宗是真高兴,为自己的料事如神,更为自己治理的国家,竟然连释放的死刑犯都能主动归狱。如此壮举,想必历朝历代都没有吧!

“已经放你们出去了,你们为什么还要回来?”房玄龄在见到死刑犯头目,那位长着络腮胡子的黑脸大汉时,急不可耐地问。

“回大人!我们犯了死罪,皇上仁爱,放我们回去!我们怎么能不守信?我们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自由,有了一年的尽孝机会,也有了一年照顾妻儿的机会,还和家人一起过了个年,我们知足了!”黑脸大汉说。

房玄龄不再说话了,跟随他一起来的人也都没说一句话。而当唐太宗听了房玄龄的汇报后却没再大笑,而是感慨道:“有如此民众,大唐岂能不强盛?”

其实,对于这390名死刑犯释放后是不是还能回来,唐太宗也拿不准,他只是想赌一把:不要说全部回来,就是一半,甚至一个人回来,也是史无前例、惊世骇俗的,也能让大唐民众感受到他的仁政,更能向朝廷众臣证明他实施仁政的威力。

可他没想到,390名死刑犯,一个不少地,全都回来了。

“加以恩德,死囚也会成为恪守信义的君子!”唐太宗大声说,“朕要赦免他们,全部予以赦免!”

那390名恪守信义的死刑犯,就这么被第二次释放了,当然,这次释放他们后,他们就不用再回来了。

这次释放,朝臣中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即便有人觉得这么做不妥,比如萧瑀,也没再说什么……

当然,唐太宗李世民的这个举措,也成了他实施仁政,慎刑、恤刑的基础。

死囚释放一年全部归狱,让唐太宗很是得意了一段时间,有天上朝时,他忍不住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无上,无所忌惮,可朕就不这样。朕总是上畏皇天之监临,下畏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上不合天意,下不符人望。”

唐太宗说出此话,意在听到群臣的赞美,然而,没等赞美他的人开口,魏征却说了:“陛下能这么做是大唐之福,陛下若能一直这样,将会是天下之福!”

这句话,猛一听是赞美,再一听便是警戒了,唐太宗那原本和煦的阳光般温暖的心情,瞬间就变得阴沉沉的,心想:好你个魏征,你就不能不逆着朕来吗?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02.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link href="../styles/000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第二十七章 “逆才”魏征

 

什么样的君主能明辨是非,什么样的君主昏庸糊涂?唐太宗曾问魏征。

魏征答说,广泛听取意见的君主能明辨是非,偏心某个人的君主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清晰地向民众了解情况,因此,有苗作恶之事才能及时掌握;舜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所以共、鲧、驩兜也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其,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君主要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也就能反映上来了。

唐太宗问政魏征的这段对话,除了说明唐太宗时刻不忘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外,还说明他擅听取谏言。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唯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唐太宗做到了这一点,也确实如魏征所言:广泛听取意见。

若论唐太宗最能听取哪位的谏言,不用说就是魏征了。

魏征的学识、才华和敢于真言,是唐太宗重用他的主要原因。当然,忠言必逆耳,一心想成为明君的唐太宗,从治国上来说,身边需要这样一位“逆才”。

很多时候,君主选择重用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想当什么样的君主。

隋末时期,天下大乱,魏征的才华和政治抱负均得不到施展,隋炀帝的昏庸,让魏征也成了起义者中的一员,他先是投奔李密,做了瓦岗军,后又投唐,进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的东宫。

在东宫做洗马时,魏征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大展宏图了,谁料又被迫卷入东宫太子和秦王之间的储位之争,真正的才华依然难以施展。最终,比李建成更擅长玩阴谋的李世民,制造的那场玄武门政变,在改变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命运的同时,也改变了魏征的命运。

李建成被杀,魏征则被李世民重用。

自此,魏征进入他人生的巅峰时期,他满腔的抱负得以施展。通常很多人说起皇帝和皇帝身边的臣子关系时,无一例外都会说:伴君如伴虎。不过,贞观时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君臣关系却非如此,除了晚年外,唐太宗可谓从谏如流,大臣们也是积极进谏。

不过,虽然积极进谏,却也并非知无不言。通常,大臣们的进谏,也都以国家大事为主。可如果能上到国家大事,小到君王的一举一动,甚至连家事和私生活都要谏言的,唐太宗时期,想必除了魏征,没有第二个人了。

那么,魏征何以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性格特点,无不和一个人的出身有关。魏征虽然出身书香门第,但家里却很贫穷,因而他曾出家做道士。而正是这段做道士的日子,让他云游四方,看到了民间的疾苦。再加上他喜好读书,更喜欢研究历史,因而对政事就有了独特的见解。

贞观时期,得到唐太宗重用的魏征,提出了薄赋轻徭,兴修水利,鼓励百姓开荒生产等等,为百姓切切实实地做了不少好事,实事。

当然,贞观初期除了对农业生产方面的贡献,在尚书省任职期间,面对刑部积案,他也能处理得妥妥当当,因而才造就了贞观四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美好景观。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唐太宗当着重臣的面说出的: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

由此可以说,唐太宗身边最重要的三位臣子里,如果说房玄龄和杜如晦为他坐上皇位立了头功的话,那么,魏征便是他成为一代明君的贡献者。这从他推翻突厥帝国后,对重臣说的那句话就可见一斑:颉利被擒,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衣服,这都是魏征的功劳。朕没有用错人!

推翻突厥明明是出将入相的李靖率唐军所为,但唐太宗却依然不忘称赞当时还只是谏议大夫的魏征,可见魏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贞观三年,魏征终于被唐太宗没有顾虑地升任秘书监,三年之后,魏征又双进位宰相,名正言顺(以前他也曾以谏议大夫的身份参与宰相议政)地与房玄龄、李靖、王珪等一起参加政事堂议会(贞观四年前,参加政事堂议会的有杜如晦,贞观四年时,杜如晦去世)。

不管是做谏议大夫时,抑或是成为宰相,每遇朝政之事,提出治国建议最多的便是魏征。

贞观六年,魏征升任门下省长官侍中,掌管机要,参议国政,并负责审察诏令,签署奏章……一时之间,门下省的权力因他的存在而增强,唐太宗甚至给了魏征副署皇帝诏令的权力,成了大唐帝国的把关者……

然而,虽然唐太宗对魏征如此重用,魏征这个“逆才”,依然经常犯颜唐太宗,让唐太宗威仪扫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2694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