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李世民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56:20 0


唐太宗档案:

生卒年:公元598~649年

父母:父,高祖李渊;母,窦皇后

后妃:长孙皇后、徐贤妃等

年号:贞观

在位时间:公元626~649年

谥号:文皇帝

庙号:太宗

陵寝:陕西昭陵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李世民

性格:豪爽大度,英明果断

太宗李世民像

点评:

太宗似乎像天命所归的人物,对他而言似乎没有社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他是社会的拯救者,也是统一与和平的恢复者。他的个性是如此的强悍有力,他影响了所有与他相处过的人物,并且成为一个后代子孙眼中的传奇人物。在中国的帝王中,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

——(美)菲茨杰拉德

毛泽东在诗《沁园春·雪》写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见,毛泽东认为,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可称道的五位帝王之一。

卓越的军事才能

唐太宗是唐高祖与窦皇后的二儿子。少年时的李世民聪慧过人,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很受李渊的喜爱。他为人豪爽大度,临事机敏果断,有远见卓识。唐太宗初露锋芒是在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当时隋炀帝巡视北方边陲,被突厥围困在雁门,形势危急。18岁的他应募救援,为屯卫将军云定兴部下。李世民向云定兴将军建议设疑兵,让突厥以为大批救兵已到而解雁门之围。

隋炀帝骄奢残暴的统治,引发了各地农民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军土崩瓦解,隋炀帝困守江都。就在隋朝的统治危在旦夕之时,深谋远虑的李世民积极鼓动父亲拥兵自立,起兵反隋。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占长安,次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国号为唐。李世民因功被封为秦王,他的哥哥李建成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皇太子。

唐王朝建立后,刚刚24岁的秦王李世民担负起统一天下的任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世民挂帅出征,先后讨平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以及李轨、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等割据势力,到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李世民仅用了4年零1个月就统一了全国,成为李唐王朝的大功臣。

在一系列战争中,李世民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平定薛举的战役中,李世民趁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刚继位的有利时机,率唐军大举向西出击。唐军到高墌(今甘肃宁县南)后,李世民却筑高垒挖深沟,坚壁不出,并下令军中:“敢言战者斩。”双方相持了两个多月,薛仁杲军粮草不继,军心出现动摇,许多将领相继都降唐。李世民这时才对诸将说:“可以出战了!”命令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浅水原以诱敌。薛仁杲军将领宗罗睺自恃骁悍,并且因为数次求战不得而非常气愤,此时以全部精锐部队攻梁实。梁实固险不出,以挫其锋。宗罗睺攻之愈急。李世民估计敌军已经疲惫,遂命令诸军合战,一举歼灭宗罗睺部。李世民不采纳窦轨还师的建议,而是亲率军队以破竹之势直抵薛仁杲所在的折墌城(今甘肃泾川西北),四面将其合围。薛仁杲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出城投降。此次战役唐军大获全胜。

李世民在围困洛阳王世充的战役中更显示了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李世民率唐军围困洛阳城以来,城中缺乏粮食,王世充岌岌可危。眼看就要被攻打下来了,却不料河北的窦建德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面对如此危急形势,李世民马上召集军事会议,制定出了以攻为守的战略。他仍让一部分军队围困洛阳如故,自己亲率大军据守咽喉之地虎牢关来阻止窦建德大军的东进之路。两军形成对峙局面,而一份唐军获得的军事情报加速了窦建德、王世充的灭亡。

李世民根据情报“建德伺唐军粮尽,牧马于河北,将袭虎牢”,决定将计就计,故意将千余战马留在黄河北岸放牧,诱使窦建德的主力出动,聚而歼之。建德大军果然中计,倾巢而出,由南至北,军队布阵横亘二十里。唐军不出战,等到敌军松弛懈怠后,李世民命令大军出击。两军主力一交战,二十里长的战场上,尘埃蔽天,人呼马嘶,惊天动地。李世民取得战役主动权后,率大军猛追猛打,又冲到敌人后方竖起大唐旗帜。窦建德军见自己阵后都竖起唐军旗帜,顿时惊愕,溃不成军。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李世民

秦王破阵乐图唐

此战一举擒获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见援军已败,只好出城投降。李世民消灭了唐统一过程中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举平定了河南、河北地区。而且此次战役规模之大、兵员之多、战斗之烈,实为隋末历次战役所未见。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后,高祖坐镇长安,太子李建成辅助高祖处理国家政务。秦王李世民继续领兵出征,为唐王朝统一全国立下不朽战功,其功勋盖世,引起太子李建成的猜隙。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发生杨文干反叛事,事情牵连太子建成。高祖派世民率兵平叛,允诺事后立他为皇太子。李世民很快平定了杨文干的叛乱。高祖却在元吉和嫔妃请求与封德彝的解释下改变了主意,不追究建成的责任,只惩处了东宫和秦王府的僚属。看来高祖在选立接班人时摇摆不定,这只能使两兄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更加惨烈。

杨文干事件后,太子建成对世民的猜忌愈来愈重,屡次加害于他。建成想让元吉逐渐夺取世民的兵权,希望秦王府的良将猛士尽归己用。而且建成还指使人诬告李世民的主要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让高祖将他们逐出秦王府。面对建成如此咄咄逼人的架势,李世民不想坐以待毙。

斗争最终以宫门喋血的玄武门之变宣告结束。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为出征元帅,想借此把秦王府的精兵和骁将掌握在自己手中,然后除掉秦王。李世民眼看形势危急,又听说建成将在为元吉饯行时将暗害自己,遂密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密谋发动政变。李世民先发制人,密告太子、齐王淫乱后宫,李渊决定次日诘问。第二天,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玄武门(宫城北门),杀死建成、元吉。随后,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带甲进宫报告李渊。当时李渊与裴寂在宫中海池泛舟,闻报非常惊讶。但事已至此,只好下手敕,让诸军并听秦王处分。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于八月传位给他。

或许杀兄逼父的恶名太难承受,而且鉴于弑父杀兄的隋炀帝臭名昭著,唐太宗不想重蹈覆辙。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以隆礼安葬建成、元吉,不深究东宫和齐王府的僚属,并拉拢其中的优秀人才如魏徵等为自己服务,且对已为太上皇的高祖待遇有加。唐太宗时时以隋为鉴,以身作则,努力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贞观之治

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盛世、隋末动乱和灭亡,他深刻地认识到能够安生利民才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因而贞观大治就是唐太宗亲手缔造出来的一个千古治世的典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贞观大治的话,那就是内外和安。

唐太宗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一方面努力恢复发展生产,让人民休养生息。使国家户籍增加,人口有所增长,全国农田耕作面积扩大。另一方面他提倡戒奢从俭,并率先垂范。他即位后,禁止大兴土木,营建新的宫殿,严令禁止厚葬,并且严格禁止官员们的奢侈行为。

唐太宗进一步加强法律建设。他命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在《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刑罚制度。唐太宗还制定了死刑复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规定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复奏,在各州需三复奏。唐太宗以身作则,遵守国家法律,即使自己的亲戚犯法也决不纵容。这使贞观初期逐渐形成了执法严明,法令通行天下的好风气。政府官吏都能够做到清正廉明,王公贵族都不敢违法乱纪。由于法制严明,不但犯法的人少,判死刑的人更少。

唐太宗重视对百姓的教化。他即位后偃武修文,重视学校教育,并进一步加强科举考试制度。他注重选拔和任用官员,求贤纳才,知人善任,让这些官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在中央则为国家出谋划策,鞠躬尽瘁。在地方则亲民为民,以百姓疾苦为己任,造福一方。

唐太宗还特别重视纳谏,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为唐太宗虚怀纳谏的指导思想。太宗以隋炀帝拒谏而亡国殒身为鉴,鼓励大臣们规谏。以致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敢于直谏的大臣,如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马周、刘泊、褚遂良等,并为贞观大治作出了贡献。以致魏征死后,唐太宗感伤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今魏征殁,朕失一镜矣!”

东突厥是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北方少数民族势力之一。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20万骑兵进逼长安,并派大将执失思力进入长安,对唐太宗进行威胁和讹诈。于是便有了渭水岸边唐太宗六骑退颉利可汗20万大军的戏剧一幕。唐太宗这次是有惊无险,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东突厥的威胁,唐太宗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遣使者与曾臣服于东突厥的薛延陀部建立联盟,造成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十一月,命李靖、李勣、柴绍、薛万彻等大将统兵10余万分道出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春,李靖大败东突厥军,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对降服的突厥部众,太宗采取宽容开明的民族政策,保留其原有部落和风俗习惯。原先附属突厥的各部族臣服于唐。

北部边境安定后,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并在龟兹建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重开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代帝皇 ——太宗李世民

文成公主入藏壁画吐蕃

不管是被征服还是主动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唐太宗都不强行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原来的部族首领作为长官来管理他们。因此他们尊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还通过和亲政策来加强唐朝同少数民族的联系和团结,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于吐蕃的和亲。吐蕃是现代藏族的祖先。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求婚。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入吐蕃后,带去了汉族人民的农耕、纺织、建筑、造纸、制笔、酿酒、冶金以及农具制造等技术,对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贞观大治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巨大发展,国内呈现出繁荣景象。边境地区的安定,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许多国家的使者、商贾、学者、僧侣等来到唐朝访问。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民族交流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

最终的遗憾

太子废立成为唐太宗晚年挥之不去的惆怅,他不但没有他父亲高祖托付得人的快感,反而至死都对皇位是否托付得人感到担心和不安。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根据嫡长子继承制,长子李承乾早早就被立为太子,但他放荡不羁,不听规劝,亲近佞人,还纠集党羽,密谋政变。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谋反被废。太宗本想把有才气的第四子魏王李泰立为太子,长孙无忌等重臣极力反对,主张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废太子李承乾也说,自己所以有今天是被李泰所害。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更加说明了太子之位是可以通过经营得到的,会使后世效仿,国家将不得安宁。因此太宗最终决定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如太宗在废掉李承乾和幽禁李泰后,也清洗了他们的同党;让当时的重臣都兼任东宫的官职,培养他们同未来皇帝李治的感情。但太宗内心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为此太宗想另立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根据嫡长子继承制,应立二儿子,但二儿子楚王宽早薨),认为李恪在许多方面与自己颇为相像。但遭到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反对,让太宗坚持嫡长子继承的原则,并说太子李治仁孝,足以做一个守成之君。太宗以后不再提太子废立之事,只一心培养李治。太宗东征高丽时,令太子监国。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太宗又患风疾。由于疾病缠身,久病不愈,太宗开始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因金石丹药服用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死后葬于昭陵。太宗曾经在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心里始终还是对李治放心不下。

唐太宗终其一生来说,是个圣主贤君。他时时以隋为为鉴,注意善始善终。太宗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94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