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高宗李治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56:13 0


唐高宗档案:

生卒年:公元628~683年

父母:父,太宗李世民;母,长孙皇后

后妃:王皇后、萧淑妃、武皇后等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在位时间:公元649~683年

谥号:弘孝皇帝

庙号:高宗

陵寝:陕西乾陵

性格:仁孝厚道,明敏刚决

中国历代帝皇 ——高宗李治

高宗李治像

点评:

当人们观察他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是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既而在他身后又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在他们两人并驾齐驱的时候,又总是被武则天抢占了头筹。

——任士英

唐高宗李治是大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成长于一个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中。祖父和父亲为他打下和坐稳了唐朝的江山基业,他只需守好这份家业,做一个“无为”的守成之君。事实证明,李治的这个守成君主还是做得不错的。

仁孝的太子

在小时候学习《孝经》时,太宗问李治书中的要义,他回答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十分满意,夸他说;“能够做到这一点,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可见李治从小的期望就是做一个宽友仁孝的人,这点也正是他最终获得太宗认可而登上太子之位的原因。

李治对父亲李世民极其孝顺,又和执掌朝政大权的舅舅长孙无忌关系特别要好。他之所以能够被立为太子,则得益于他两个哥哥对储位的争夺。魏王李泰对太子李承乾和步步紧逼,逼得太子李承乾企图以发动政变来解决问题,而魏王李泰的夺嫡行动更加明目张胆,这些都使太宗心里难过至极。太宗晚年犹豫再三,为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恪诸子,最终决定立仁孝的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性情温和,很听话,对父亲的教导都能虚心接受。唐太宗为了尽快把他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储君,费了很大的心血。为了锻炼李治的政治才能,太宗经常让他陪自己上朝,观看平常的政务处理,有时还让他对一些问题提出处理意见。为了提高太子的威信,太宗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的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而且让朝廷的重臣都兼任东宫的官职,名义上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实际上是培养太子的官僚队伍。

生活中,李治也时常受到太宗循循善诱的教育。李治吃饭,太宗就教育他要知道稼穑的艰难,不违农时的道理。李治坐船,太宗就告诉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如水,君主如舟”的道理。李治每听到这样的教诲,总能洗耳恭听,并表示永不忘记。太宗晚年还亲手撰写《帝范》一书赠给李治,让他明白修身治国、安危兴废的帝王之道。

太宗东征高丽时,让太子监国,李治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对于李治的孝顺,太宗还是挺满意的。李治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立为太子到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登基称帝,一共做了6年的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太宗病重。太宗在病重期间,还是放心不下,最后为李治做了一次人事安排。他对李治说:“李勣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没有任何恩惠,恐怕今后难以为你所用。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如果他在长安流连不走,你就把他杀了;如果他立刻启程赴任,你日后就把他召回来,他可能就会对你感恩,为你效力。”太宗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太宗死后,22岁的李治即位,他就是唐高宗。

贞观遗风

唐高宗即位后,在顾命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贞观旧臣的辅佐下继续沿着贞观时期的路线政策治理国家,开创了具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使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更加安定富足。

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全国人口贞观时期不足300万户,到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短短的四年时间一下增加到380万户。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全国粮食大面积丰收。

这一时期的法律建设也是向前推进的。永徽四年(653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成《永徽律》,并让对它做了疏和议,即流传至今的《唐律疏议》。它成为唐代之后制定法律的蓝本,而且这一时期的执法也比较宽平,人民违法犯罪的特别少。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有50多个,其中有两个需要判死刑。可见此时的社会稳定,人们安居乐业,违法犯罪的现象特别少。

此外,随着国力的增强,民族关系的改善,高宗继承太宗的未完之业,继续对周边地区用兵和安抚,取得了巨大成功。显庆二年(公元657年),高宗派大将苏定方率兵进击西突厥。苏定方击败西突厥,擒获其首领沙钵罗可汗。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濛池、昆陵二都护。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契苾何力在薛仁贵大败铁勒诸部的基础上,安抚铁勒九姓,使他们归顺唐朝。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李治派苏定方、刘仁轨等打败百济及倭兵,平定百济。在高宗时期,唐朝的疆域拓展到最大。

自从欧阳修撰《新唐书》以来,就把李治当做昏懦之主,但这是不公平的。前有唐太宗,后有武则天,在这两位光芒四射的帝王之间,唐高宗确实容易被人忽视。但从唐高宗的所作所为来看,说他昏懦实在是有些过分。其实,李治在对重大事情的处理上,不仅没有昏庸和懦弱,有时甚至刚决的令人难以置信。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巴陵公主与驸马柴令武,高祖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联合起来准备发动政变,但事情很快败露。高宗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此事,房遗爱声称太宗三子吴王李恪是主谋。高宗果断下令,将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斩首;命吴王李恪、荆王元景、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自尽。此事受牵连被贬和被流放的人甚多。可见高宗的宽友仁孝也是有限度的,对威胁皇帝权威和危及皇位稳定的事情,他丝毫没有昏庸之态,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如果说此事的处理还可能有辅政大臣长孙无忌的影子,那废立皇后可真是唐高宗一个人的决定。高宗的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她的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王氏由晋王妃到太子妃,再做到皇后,可以说,她这一路走来都挺顺利,对她来说,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生育,以致于渐渐失宠。

太宗晚年由于身体病弱,太子李治经常在他身边侍奉汤药。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三月,太宗再次病倒,需要静养,李治就在太宗的寝殿旁的一处院落安置下来,以便就近照顾父亲。李治这次在父亲的寝宫外陪住了不少时日,就在这个时候,他和同时侍奉太宗的才人武则天有了私情。李治即位后,萧淑妃受宠,王皇后为了排挤萧淑妃,答应李治让身在感业寺的武则天续起头发,重新纳入后宫。但事与愿违,武则天进宫后得到李治的专宠,王皇后反而更受冷落。王皇后又联合萧淑妃,把攻击的矛头指向武则天。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王皇后听从舅舅柳奭的建议,谋立高宗长子燕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母亲刘氏,地位低贱,王皇后此举意在让他们母子二人对自己心存感激,从而巩固自身地位。为了达到目的,王皇后让舅舅柳奭四处活动,说服了众大臣,并最终由长孙无忌向高宗提出了这一建议。高宗见大臣们众口一词,又因为李忠是长子,遂同意立10岁的李忠为太子。此后不久,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子,取名李弘。

李忠被立为太子后,王皇后心里仍然不踏实,她和母亲魏国夫人在宫中秘密进行巫祝厌胜活动,诅咒武则天。高宗知道后大怒,下令魏国夫人今后不准再出入后宫,并罢免了柳奭的中书令之职。高宗开始有废王皇后之意。不久,被封为昭仪的武则天又生下一个女儿,却在王皇后探视过后,不明不白地死在摇篮里。这件事情使高宗下决心废掉王皇后,另立武昭仪为后。

但废立皇后事关国家大体,高宗首先与辅政大臣等们协商,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没想到却遭到他们的一致反对。几次内廷会议讨论都没有结果。辅政大臣们对改立武昭仪为后比废掉王皇后更加反对。但高宗决心已定,打算借废立皇后这件事来彰显自己的决断力。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几次内廷会议都借口称病的李勣突然来见高宗,巧妙地说:“废立皇后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要先问外人呢?”高宗立即明白李勣是支持自己的,而且此事只要自己拿主意就可以了。因此高宗便在朝见群臣时突然宣布封武昭仪为宸妃,以示特宠,以此提高武则天的地位。

这时,皇帝要废立皇后的意图已为百官所知。不想被外调的中书舍人李义府公开上表要求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宸妃为后。高宗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他,给予了赏赐,并升他为中书侍郎兼知政事。由此朝廷上一些善于经营的大臣也纷纷见风使舵,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于是,高宗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冬,正式下诏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贞观时期留下来的元老派大臣除李勣外,大部分被贬、被流放或被罢免、被杀。朝廷中由支持武则天做皇后的李义府、许敬忠等组成新的统治核心。

高宗在废立皇后这件事上力排众议,独断专行,我们能看出他的丝毫懦弱吗?可见他是下了决心要摆脱顾命辅政大臣的羁绊,他要跳出贞观遗命的政治包围,做一个真正君临天下的皇帝。

三立太子留遗憾

武则天做皇后之后,让许敬忠上表给高宗,建议依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更换太子,李治采纳。在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废太子李忠为梁王,立武后5岁的儿子李弘为太子。

武则天至此可以说已经上升到古代社会妇女能达到的最高地位,她只需循规蹈矩,就可以顺利地升到皇太后的位置,然后寿终正寝。然而这并不是这个女人所想要的。她对政治的热情超过一般人,她对政治的独特眼光和处理方法很得高宗的认同。由于高宗的信任,武则天对朝政介入越来越深。高宗渐渐发现,他无时无事不受到武则天的掣肘,这使他心里开始后悔,并再次有了废后之心。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高宗便想借武后进行厌胜之术废掉她,便召宰相上官仪商量,并由上官仪草拟了废后诏书。但这件事立即被武则天得知,武则天找高宗质问,高宗只好把责任推给上官仪。结果上官仪和儿子被杀,连梁王李忠也被牵连进来一同处死。这次废后行动失败后,高宗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只好把这个强势的女人推向政治前台。此后,高宗上朝,武后垂帘听政。无论政事大小,高宗都与武后商议,谓之“二圣”。不过这时,还以高宗执政为主。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真正形成了帝后同尊的“二圣”格局。此时,高宗病重,目眩头痛,不能视物,朝廷以武后执政为主。直到高宗去世,这种“二圣”政治格局才被打破。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24岁的太子李弘突然死去。高宗非常悲痛,谥李弘为“孝敬皇帝”。李弘死后,高宗立武后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李贤聪慧,办事能力很强,被人们所称道。高宗很高兴,但李贤与武后的嫌隙却越来越大。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武后派人在东宫搜出李贤谋反的罪证,说他私藏叛变用的铠甲、武器等,于是李贤被废为庶人。高宗只得另立武后的三子李显为太子,不久,又立李显之子李重润为皇太孙,为他的接班人加了双保险。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高宗病死在洛阳的贞观殿,时年56岁。遗诏令太子即位,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处置。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高宗的灵柩运回长安,葬于乾陵。

唐高宗李治前半生受父亲太宗李世民的影响深远,后半生无处不渗透着武则天对他的影响,尽管这个女人是他亲手推向政治前台的。高宗总是想跳出这种影响的包围,最终他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当他跳出贞观遗命的政治包围之后,却悲哀地发现自己又进入了一个二圣格局的政治包围之中。他还想再努力一次但很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失败了,所以他只好顺其自然。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9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