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君王天下

中国历代帝皇 ——仁宗朱高炽

历史大观园 君王天下 2020-06-26 14:43:15 0


明仁宗档案:

生卒年:1378~1425年

父母:父,成祖朱棣;母,徐皇后

后妃:张皇后等

年号:洪熙

在位时间:1424~1425年

谥号:昭皇帝

庙号:仁宗

陵寝:献陵

性格:端重沉静,仁厚儒雅

中国历代帝皇 ——仁宗朱高炽

仁宗朱高炽像

点评:

尽管仁宗在位时间甚短,但其所施行的政策却为宣宗一朝所继承,以致后代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之为“仁、宣致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明仁宗名叫朱高炽,是成祖朱棣的长子,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一位仁厚的儒者,爱护臣下,体恤百姓,且善于治国,可惜仅在位10个月就病逝了,这是明王朝的一大损失。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此时父亲朱棣为燕王。生母燕王妃徐氏,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之女,她自幼娴静,喜好读书,人称“女秀才”。朱高炽自幼跟随母亲学习,也深受其影响,喜好儒学,养成了宽厚仁善的性格。不过他虽然是嫡长子,太子之位却来得很不容易。

成祖朱棣有三个儿子,长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生。三个儿子都很精明能干,但相比较而言,朱高炽喜静不喜动,身体肥胖,行走都时常要内侍搀扶,骑马射箭自然不擅长;而朱高煦和朱高燧个个能征惯战,军功显赫。尤其是朱高煦,强悍勇武,在军中很有威望。朱棣是个马上天子,一生好武,自然更宠爱武将儿子,对显得文弱的长子就不太喜欢。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与侄子惠帝争夺皇位,长子朱高炽遵父命留守北京。当时惠帝派了大将军李景隆率兵50万,进攻北京。朱高炽虽然不能亲自上阵杀敌,但谋略过人,他团结部下,指挥将士们奋勇抗敌,以万人之师成功击退李景隆,保住了朱棣的这块根据地。北京保卫战对整个靖难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朱棣偷袭永宁创造了机会,后来朱棣偷袭成功,并收编了永宁的大批精兵,由此壮大了实力。

朱高炽保卫北京城立下了大功,而他的两个弟弟跟随父亲征战沙场,军功就显得更加显赫。尤其是朱高煦,还曾多次从危难之中解救父亲,自然更得朱棣的赏识。朱高煦自诩功高,就开始觊觎世子之位。而惠帝正为朱棣叛乱忧心,了解到朱高煦的野心后,就采纳谋臣方孝孺的建议,从内部分化瓦解朱棣集团。他写亲笔信给北平的朱高炽,许诺只要其归顺朝廷,就能被封为燕王。朱高炽是个聪明人,他接到信后并没有拆开,而是将信连同送信的人一起火速送往朱棣处。此时朱棣正在前线带着另外两个儿子作战,离惠帝更近。所以朱高煦早就知道惠帝写信之事,他派心腹宦官黄俨在父亲面前诬陷兄长私通朝廷,想自己做燕王。朱棣大怒,正要下令抓捕朱高炽。还好朱高炽及时将书信和使臣送到,才化解了这场危机。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终于将惠帝赶下台,自己做了皇帝,即明太祖。他册封徐氏为皇后,可对立太子的事却一再拖延。按立嫡长子的传统,朱高炽既是嫡子又是长子;按照人品才能,朱高炽品行端方,沉稳睿智,且在靖难期间保卫北京城立下大功,的确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可朱棣还是更喜欢冲锋陷阵的次子朱高煦,他在靖难期间还曾暗示次子:“世子多病,你多努力!”这就意味着他想立朱高煦为太子。朱棣既不想违背祖制,又不舍心爱的次子,就这样犹豫了好几年。直到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才勉强立27岁的长子为太子。朱棣做出这个决定,除了大臣们的强烈要求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虽不喜长子,却很喜欢长子的儿子、长孙朱瞻基。朱瞻基相貌英俊,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卓尔不群,深得朱棣的宠爱。解缙等大臣也经常在朱棣面前夸奖这个“好圣孙”,所以朱棣也希望这个孙子以后能光大祖宗基业。

朱棣册立了太子后,就封次子为汉王,封地在云南;三子为赵王,封地在彰德。朱高煦没有当上太子,很不甘心,他就借口云南太远,不肯去。后来又改封青州,他还是赖在京城不肯走。大臣解缙就向朱棣进言,指出汉王朱高煦有争储之心。朱棣不愿相信,认为这是在离间他们父子亲情,朱高煦也乘机诬陷解缙。结果解缙被贬官,后来在狱中被锦衣卫杀害了。此后朱高煦就肆无忌惮地寻找机会陷害太子,而朱棣也听信了他的谗言,将辅佐太子的人悉数定罪入狱。可他后来查实,太子根本没有什么过错。朱棣这才认清了次子的野心,他盛怒之下,将次子囚禁在西华门,打算废为庶人。可太子朱高炽宅心仁厚,对这位多次陷害自己的同胞兄弟还很有感情,就去恳请父亲宽大处理。朱棣最后还是被太子打动了,就保留了朱高煦的王位,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三月,将其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绕县),并责令马上起程。

朱高煦被打发走后,朱高炽的太子之位还是不安稳。他的另外一个弟弟朱高燧同样很有野心,时刻觊觎着太子之位。在永乐十六年(1418)和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两次患病不能理政,由太子监国。朱高燧就乘机买通了不少宦官大臣,编造谣言,诬陷太子。幸好朱棣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先彻查再定论。结果查清是朱高燧主使,朱棣非常愤怒,打算严惩这个三儿子。还是仁义的太子出面说情,最后朱高燧才保住了性命。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末,朱棣病终,当了20年太子的朱高炽终于即位称帝,即明仁宗,次年改元洪熙。

仁宗是一个仁厚的兄长,也是一个宽仁的皇帝。他即位之后,将察人民疾苦、行恤民之政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凡灾荒之年,仁宗都下令赈灾并减免赋税。同时,他派御史到各地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并严厉惩治贪官,以实现真正的恤民。曾有大臣认为,执政不能对百姓太过仁慈。仁宗却说:“体恤民众,我宁可过于仁厚。作为天下之主,怎可与民较锱铢?”不过仁宗对自己却要求严格,他崇尚简朴,禁止宫中后妃、太监们的奢靡行为,他还告诫朝廷官员,必须以市价从百姓手中采购物品,不得以威逼手段低价收购。经过这样一番治理,仁宗时期,吏治清明,百姓安乐。

仁宗治国,十分注意选贤任能。他对那些才识过人的正直大臣很信任,尤其重用自己以太子身份监国时的那些辅佐大臣。仁宗期间,任用了不少著名谋臣,其中“蹇夏”和“三杨”名气最大。“蹇夏”是指精通朝廷典章制度的蹇义和善于理财的夏原吉,“三杨”是指正直敢言的杨士奇、军事才能出众的杨荣、恭俭谨慎的杨溥。仁宗任用贤臣,并善于纳谏,对阿谀逢迎之事非常痛恨。所以他执政期间,朝臣敢于言事,政治风气良好。

仁宗执政,使明朝从成祖时期的苛刑厉法,顺利过渡到比较稳定的发展阶段,可惜他励精图治的时间并不长。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仅做了10个月皇帝的仁宗就病逝了,终年48岁。他死后,葬于献陵,谥号“孝昭皇帝”,庙号“仁宗”。他的长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继续了仁宗的惠民政策。所以仁宗在位时日虽短,却促进了社会的稳步发展,为明朝“仁宣之治”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jwtx/138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