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红颜蓝颜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历史大观园 红颜蓝颜 2020-06-27 18:26:41 0


真宗皇后刘氏在封建时代皇后中堪称强者,她虽出身低微,但绝顶聪明,虽成人妇,凭借美貌与才智,却能勾引当今太子,秘密同居15载。入宫后,左右逢源,笼络皇上,欺压大臣。这就是小说戏剧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原型。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刘氏

一、功遇襄王 趁机攀龙附凤

刘娥的父亲刘通在宋初掌禁军,以军功迁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治所在今四川乐山)刺史。刘娥尚在襁褓中,父亲刘通阵亡。家境衰落,刘娥被母亲带到娘家抚养。年龄稍长,善于击小鼓。小鼓本是寻常的鼓,但经刘氏的纤手敲出,却节奏铿锵,别具韵味,令人回肠荡气。后来刘娥嫁给银匠龚美。

龚美刚20岁,便领着刘娥远离家乡,到京师开封谋生。龚美进京后,结识了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龚美做梦也没想到这会给他们夫妻带来天大的富贵。

襄王赵恒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正值年少风流,有一次对左右侍从说:“久闻川蜀一带的女子才貌极佳,我想得到个蜀姬,你们可留心查访。”张耆立刻想到龚美那位颇为标致的妻子,连忙跑去告知龚美。

龚美夫妇正一筹莫展,他们进京后一直找不到活儿干,现在已经三餐不济了。这意外的消息,使龚美颇费思量,如果送刘氏进王府,做丈夫的脸面往哪里放;若不送去,又放走了一个发财晋爵的大好机会。而刘娥在一旁暗自欢喜,这是她摆脱贫贱、享一世富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放过。她以为刘家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为由,说服了龚美,送她入府。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宋《夫妻对坐宴饮图》

刘娥进府后,极得赵恒宠爱。两人年龄相当,正值青春年少,互相爱恋,如胶似漆。刘氏又凭着她击小鼓的绝技,将赵恒迷得神魂颠倒。宋太宗觉察到儿子面容憔悴,神色反常,召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问她近期有什么人在儿子身边侍候。秦国夫人见刘氏出身卑贱,很为赵恒的行为感到担忧,便如实告知刘娥进府之事。太宗大为恼火,召来赵恒,训斥一番,并勒令他马上把刘娥赶出去。赵恒迫于父皇的压力,不得不让刘娥出府,秘密藏在张耆家中,继而另建宅院由刘氏居住。两人仍不断暗中幽会,这种交往持续了15年。

二、借腹生子 美人册封皇后

至道三年(997)三月,太宗驾崩,赵恒即位为真宗。咸平元年(998)召刘氏进宫,封为美人。从进宫之日起,刘氏就得到真宗的专宠。因刘氏别无亲戚,乃把前夫龚美改姓刘,作为兄长。

刘氏天资聪慧,秉性警悟。住在张耆家时,闲居无聊,读过不少书,丰富了知识,也增长了才干。入宫之后,与皇上感情更胜于以往,两人形影不离,即使赵恒出外巡幸,相随身边的总是刘氏。真宗初做皇帝,经常把大臣奏章带回去深夜审阅,刘娥始终陪伴,两人不断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凡刘娥听说过的事情,一般都能记住主要情节。真宗遇到疑难问题,刘娥往往引证一些史书中的类似事件,提供参考性意见,这就更加深了他们之间的感情。

景德四年(1007),郭皇后病故。同年,真宗就有意立刘氏为皇后,怎奈大臣群起反对,当时任翰林学士的李迪认为:“刘氏出身微贱,不可母仪天下。”参知政事赵安仁公然提议册封出身相门的沈才人为皇后。为此,真宗决定暂时不立皇后,把皇后的宝座留给刘娥。在后来的3年中,刘娥由美人升为修仪,再封为德妃,得到妃嫔中的最高地位。

赵恒曾有过5个儿子,都相继夭折了。他已40多岁,膝下依然无子,每日里忧心忡忡。如果刘氏能生下一位皇子,既解了皇上之忧,又为社稷立了大功,那么母凭子贵,入主中宫就是理所应当的了。然而刘氏与皇上30年的夫妻,却没生过一个儿子。刘氏左思右想,想出一个借腹怀胎之计,她命自己的侍女李氏服侍皇上。刘氏要借李氏之腹帮她登上皇后宝座。

李氏果然不孚她望,生下一位皇子,取名受益,后改名赵祯。李氏刚生了儿子,刘娥便赶到了。威胁加利诱,迫使李氏交出儿子,并告诫绝对不许声张,又嘱咐所有知情人不许走漏一丝消息。

皇上自然也希望增加刘氏做皇后的资本,于是对外宣称赵祯为刘氏所生。刘氏便将受益托付给杨淑妃照顾。后人根据此事编出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

有了皇上惟一的儿子,刘氏便有了当皇后的资本。真宗认为皇后之事不应再拖,决计不再顾及大臣反对正式册立刘娥为皇后。然而真宗难免心虚,不敢大张旗鼓,他怕节外生枝,就将一切礼仪从简,不让地方藩臣进贺,也不宣制于外廷,只令学士院起草制词降付中书省就算完事。真宗派刘娥的心腹丁谓请翰林学士杨亿起草册立皇后诏书。杨亿对此极不赞成,当场拒绝。丁谓劝道:“你若能写成诏书,不愁以后得不到更大的富贵。”杨亿回答说:“如此取得富贵,也违背我的意愿。”尽管如此,真宗仍坚持让别人起草了诏书,正式册封刘娥为皇后。这已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了,刘氏43岁。

三、干预朝政 排除异己夺权

刘氏做了皇后,更加留心政事,赵恒退朝回宫,批阅奏章常常忙到半夜,所有重大问题的处理,刘氏几乎都要参与。宫闱事务归她管辖的,她也引经据典,处理得有板有眼。赵恒对刘氏越来越倚重,刘氏也渐渐地干预起朝政来了。翰林学士钱惟演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银匠出身的龚美,以乞求得到刘皇后的庇护,钱惟演又与参知政事丁谓联姻,丁谓也因而成为皇后的间接亲戚。丁、钱又与朝中大臣曹利用、冯拯等人交结,于是在刘皇后周围形成一派重要政治势力。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寇准像

天禧四年(1020),赵恒得病,不能主持日常政务,刘皇后开始直接掌握大权。当时朝中明显分为两派势力。一是以刘娥为首的一派,包括丁谓、钱惟演、曹利用、冯拯和宦官雷允恭等,他们想借真宗生病,直接控制朝政。另一派以宰相李迪、寇准为首,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立刘娥为皇后。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泰山天贶殿。宋真宗封禅泰山后次年(1009)敕建

赵恒久受疾病之苦,担心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想命皇太子赵祯监国。一次,他对亲信宦官周怀政有意无意地说出了这个打算。周怀政便跑去告诉了寇准。寇准本来就对刘氏干政不以为然,遂出面向赵恒密奏请皇太子监国,并建议罢免丁谓。不料寇准酒后失言,被丁谓听到风声,丁谓密谋刘氏合力免除了寇准宰相职务。周怀政见事不妙,与宦官杨崇勋等商议发动政变杀死丁谓,复相寇准,废黜刘氏,奉赵恒为太上皇,传位于太子。此事竟被杨崇勋告发,周怀政转眼身首异处。刘氏乘机再次与丁谓合谋,将寇准再贬为道州司马,朝廷中与寇准关系密切的人几乎全遭到排挤。寇准被罢,丁谓升为宰相,擅权用事,很快又与另一位宰相李迪发生了矛盾。刘氏这时自然仍是向着丁谓,当初就是李迪以“出身微贱,不可母仪天下”为理由进行谏阻,才使她晚当了几年皇后。有一次,赵恒因病情加重,竟怒气冲冲地对前来问安的大臣说:“昨夜宫中嫔妃全让皇后唤去了,剩下朕孤身一人独守空房!”旁人都不说话,又是李迪上前奏道:“果真这样,何不以法治之?”当时刘氏躲在屏风后,恨不得冲出来揍他几下。她决计新账旧账一齐算。不几天李迪在与丁谓大吵一场后被赶出了朝廷。丁谓、冯拯、曹利用共居相府,并分别兼任太子少师、少傅、少保,钱惟演出任枢密使。

赵恒的病情愈益加重,于是在承明殿召见大臣说:“朕的疾病近几日越发不见好转,今皇太子年德渐成,皇后素来贤明,处事平允,完全可以托付大事。此后凡有重大事务,可由太子在资善堂处置,内廷由皇后辅化宣行,文武大臣皆尽忠翊赞,我自可以放心无忧了。”太子赵祯这时才11岁,少不更事。因此,赵恒的安排无论在事实上还是在名义上都承认而且增加了刘氏已有的权力。

参知政事(副宰相)王曾,看到后党完全控制了局势,深为赵氏江山旁落而担忧。他通过钱惟演劝告刘皇后:“太子年幼,非皇后挟持不能立足,皇后若不倚仗太子,人心也不会归附。皇后只有加恩于太子,太子才会平安,太子平安了皇后自然也就平安了。”刘氏原来就有此意,于是对赵祯更加亲厚。她不只是表面上以母后自居,内心也把赵祯视为己出,亲自过问赵祯生活中的一切,赵祯偶尔离开身边,她也不断派人前去看护。侍奉赵祯的乳母、内侍虽全是她亲手挑选的谨慎老成之人,但她仍不放心,还时常对这些人严加训诫。她拿出自己宫中全部的妆奁费用,派遣的使者遍及天下的佛寺、道观、名山胜境,为赵恒祈福消灾。刘氏的努力没有白费,人们的闲话渐渐减少,刘氏的地位自然又稳固了一步。

四、垂帘听政 腐败风气日盛

乾兴元年(1022)二月,赵恒病逝,在一片悲痛气氛中,刘氏向大臣宣谕了赵恒的遗诏:太子赵祯即位,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军国事权取皇太后处分。丁谓为讨好刘氏,在王曾起草遗制时想把“权”字去掉,即由刘氏直接处理朝政,王曾抵制道:“皇上幼冲,不得已由太后临朝,这对国家来说已经是很不幸的了。有个权字尚可以昭示后人。方才遗诏说得分明,言犹在耳,岂有更改之理!”丁谓只好作罢。太后临朝称制,自宋朝开国以来这是头一遭,无章可循。宋制,皇帝每天都要临御垂拱殿,还在文德殿正衙接见文武百官,叫做“常参”;五天一次在崇德殿或垂拱殿接见群臣,叫做“起居”。太后临朝是否应在别的殿衙呢?宰相们各执一词,意见不一。而丁谓要借机进一步擅权,不想让其他大臣与闻机要政令,他暗中通过宦官雷允恭请皇太后直接颁布诏书:“皇帝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上朝见群臣,大事由皇太后召集宰相们共同商议处置,日常政务则由雷允恭把事情代为转奏皇太后,由皇太后签署处理意见。”王曾明知这样一来,皇上和皇太后不相联系,权柄交给一个宦官,祸端就要开始了,但他也无可奈何。

刘娥以合法身份当权之初,便对原来阻挠自己做皇后和参与政治的官员再次实行报复,寇准被贬为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司户参军,李迪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团练副使。

垂帘不久,丁谓、雷允恭这班权臣逐渐让她觉着心烦。丁谓确实曾为刘氏当权立下功劳,刘氏一度放手让他捞权也正是为了报答他的这些功劳,但他与雷允恭勾结专恣,瞒上欺下独揽朝纲。对太后奏事,他声称已于朝中大臣们商议过;与大臣们议事,动辄称自宫中得旨,任意而为。渐渐地丁谓想要挟持刘氏的意图越来越明显。按理说,太后是应与皇帝一同临朝的,但赵祯年幼贪睡,常常赶不上卯时御殿,刘氏便令内侍传旨中书,想单独御殿接受群臣朝拜。参知政事冯拯等人因丁谓休假不敢擅决,可丁谓还朝却极力反对,而且一再诘问冯拯等人为何不当即回绝。刘氏见丁谓如此专横,掣肘于己,大为不满。刘氏自垂帘听政以后地位完全巩固,不再需要丁、雷等人支持,再加上他们如此作为,刘氏便有心要除去他们。

不久,王曾揭发丁谓担任园陵使时勾结雷允恭擅自迁移真宗陵寝,说是“包藏祸心,欲置皇堂于绝地”。刘氏更加震怒,借机下令诛杀雷允恭,贬丁谓为崖州(今海南)司户参军,丁、雷同党也相继被逐出朝廷。丁谓一伙结党营私,残害异己,早已路人侧目,他们的垮台多少起了些改善政治的作用。此后刘氏开始每日垂帘听政。

刘氏垂帘初期,号令严明,处事较为公道,内外的赏赐也有所节制。京西路转运使刘绰想讨好刘氏,借进京朝见之机说:“臣那里有余粮千余斛,准备上缴三司。”刘氏不客气地说:“你认识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吧?这些人是靠进献余粮当上官的吗?”说得刘绰汗颜而退。刘氏自己的亲戚入宫,每逢赐予御膳,她总令把餐具换成铅器,说:“尚方的金银器皿不能进入我家。”

刘氏本人也不讲究华丽装束,她的侍婢看到赵祯的宫女都有贵重饰品,便请太后也赐给她们一些,刘氏便说:“那些是皇帝妃嫔的独有用品,你们没有那种资格。”

刘氏管制群臣用于心计。一天,她两眼含泪、满怀感情地对左右大臣说:“国家多难,若非诸公同心协力,何以至此!眼下大行皇帝的丧事已操持完毕,卿等可以把子孙亲属的姓名开具给我,我要尽数予以破例推恩。”大臣们信以为真,纷纷把自己三族亲戚的姓名一一呈上。刘氏将这些名字列成图表,贴到寝宫墙上,每逢大臣推荐官员必先观图,只有图上无名者她才同意任命,她是在用这种办法防范大臣任人唯亲,形成过于强大的个人势力。大臣们满以为会鸡犬升天,却想不到正坠入刘氏彀中。通过多年参政,刘氏已深得驾驭群臣的基本要领。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宋代皇后褂衣复原图

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年龄的增长,刘氏垂帘后期,行为不够谨慎,招致不少非议。刘氏立为皇太后不久,就一再为其三代祖宗加赠封号,曾祖刘维岳成了镇宁军节度使兼侍中,祖父刘延庆成了建军节度使兼中书令,父亲刘通成了魏王,母亲庞氏成了晋国太夫人。尽管如此,刘氏仍嫌其祖上的名望不够显赫,她就对满朝文武的家世调查一番,发现唐末五代之乱,官宦名门不是逃出了家乡,就是无人再做官,家谱已无处可查。只有龙图阁直学士刘烨一家,自12代祖北齐的中书侍郎刘环俊以下,代代为官,且族谱俱全。如此煊赫的家世确实令刘氏眼馋,她竟然想做冒认祖宗的勾当。刘氏单独召见刘烨,拉近乎说:“听说你是名门望族,我想看看你的家谱,说不定咱们还是同宗呐!”偏偏刘烨清高得很,不买这个账,连连摇头说:“不敢,不敢。”想就此搪塞过去。哪知刘氏丝毫不觉着难堪,一再向他追问,刘烨无法应付,急得当场佯装中风被抬出宫去,坚请外放,刘氏这才作罢。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北宋《读碑窠石图》

刘氏培植娘家势力,也使那位先是丈夫后成哥哥的刘美一家得到了想象不到的荣宠。刘氏曾授予刘美掌管马军的要职,待刘美的儿婿们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刘美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死的时候,长子刘从德年方14岁就升任供备库副使,次子刘从广尚在襁褓,也迁为内殿崇班。后来刘从德历任地方长官,虽年少才寡,但只要是他推荐之人,刘氏不管对方能否胜任,必然加官,还喜得合不拢嘴,说:“儿能荐士,已知为政之道矣。”偏偏刘从德只有24岁就一命呜呼,刘氏悲痛欲绝,不啻国殇,下令将刘从德内外姻亲朋友及奴仆近80多人全部授予官职。屯田员外郎戴融因曾率人请求立碑吹捧刘从德,这次也沾光升官。侍御史曹修古等人看不下去,轮番上奏,刘氏由悲转怒,把曹修古等人统统降职治罪。刘美的女婿马季良,出身茶商,不学无术,刘氏偏让他担任史官。进入史馆必须通过考试,刘氏指使主考官晏殊等人当场替马季良答卷,考官代考生答卷简直是天下奇闻!后来马季良居然担当了史馆长官、龙图阁直学士、同知审官院等职。马季良奏请儿子马直方当上了大理评事。一时间,凡与刘美家沾亲带故的人无不平步青云,飞黄腾达,就连巴结上刘家的奴婢也能升官。足见刘美一家炽烈到何等地步!凡是亲戚们仗势欺人、横行不法,刘氏也极力包庇袒护。

对于赵祯,刘氏不想让他过早治理朝政。她对赵祯的要求十分严格,生活上也尽量使之俭朴,就连虾蟹海鲜等物也很少让这位小皇帝受用。刘氏特地命人选择了一些可资孝养、有补政治的文章,如《孝经》、唐代谢偃的《惟皇诫德赋》、唐太宗的《帝范》、唐玄宗时所撰的《圣典》、《君臣致理论》等,让赵祯反复阅览,以丰富赵祯的知识,增加才干。

刘氏之所以把《孝经》列于赵祯必读之首,是想通过对他加强孝道教育,巩固“母子”关系,稳住自己的地位。正因如此,刘氏对自己与赵祯的真实关系就显得十分敏感。明道元年(1032)二月,赵祯的生母李氏病死,刘氏怕赵祯知道底细,想以普通宫嫔的葬礼草草埋葬了事,不料此事竟被宰相吕夷简得知了,吕夷简当着刘氏和赵祯的面提起这件事,刘氏大惊,忙宣布退朝。然后单独召见吕夷简,责问道:“一个宫女病死,当宰相的有过问的必要吗?”吕夷简从容回答:“臣待罪宰相,自然事无内外,皆当与闻。”刘氏勃然怒道:“你难道想离间我母子不成?!”吕夷简说:“太后难道不想保全刘家吗?要想保全刘家,丧礼就该一切从厚。”刘氏听罢,怒气稍减,但仍不想大张旗鼓,便派宦官罗崇勋向吕夷简说:“本年岁月不利就葬,所以棺木不能通过宫门,只能在宫墙凿个洞运出去。”吕夷简坚持道:“李宸妃乃皇上生母,理应穿皇后的衣冠入殓,还应该在棺内盛满水银。若太后不听此言,丧不成礼,将来必定有人因此受罪,到那时别怪我吕夷简事先没说!”刘氏明白这话的厉害,只好依言而行,按一品夫人的规格礼仪埋葬李氏。由于监护得周密,赵祯对此事毫不知晓,刘氏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一点。

五、美梦成空 祭太庙得善终

刘氏开始垂帘听政时,曾哀恸流涕地对大臣说:“我受先帝顾命,辅佐皇帝,若能将他扶上正道,为民造福,我自己早日抱上孙子,永遂含饴之乐,我的心愿也就满足了。”还曾一再表示等皇帝年龄稍大自己就还政引退。然而赵祯已20出头时,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思,而且越到晚年,对权力的热衷越强烈。一些官员纷纷上书请她还政,她要么不予理睬,要么把上书者贬官出朝。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宋绶建议,依照唐朝先天年间处理朝政的办法,由刘氏5日一受朝,裁决军国重务,赵祯每日临朝,处理一般事情,请刘氏多少分点权力给赵祯,刘氏也大为不满,将宋绶贬知应天府。

刘氏不但没有还政的意愿,甚至产生过想做真皇帝的念头。一天,她冷不丁问参知政事鲁宗道:“武则天是个什么样的人?”鲁宗道回答:“唐朝的罪人!几乎危及社稷。”话不投机,刘氏默然。有个小官奏请依照武则天宗庙的做法也给刘家立七座宗庙。鲁宗道说:“若立刘氏庙,将来的皇帝如何处置?”刘氏明白了,武则天的历史是不会在自己的身上再现的,所以当她看见另一个马屁精三司使程琳献上的《武后临朝图》时,便断然掷到地下,高声说:“我不干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

尽管平常刘氏的穿着相当朴素,但到了明道二年(1033)二月将要举行祭太庙大典的时候,却抑制不住强烈的欲望,想穿戴一番天子的衮冕了。人们纷纷劝谏,参知政事薛奎甚至说:“太后若穿皇帝的衣冠,有何面目进太庙见祖宗?”刘氏执意要穿,大臣无奈,只好将皇帝衮服的样子稍作变通。典礼这天,刘氏在提前斋戒沐浴之后,乘玉辂来到太庙,她身着特制衮衣,由内侍扶导着行初献之礼,虽然并不完全与皇帝的服饰相一致,但仍俨然一副天子的派头。礼毕,刘氏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新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平生的心愿已经了却。

几天之后,刘氏突发重病,卧床不起,赵祯遍募天下名医,驰赴京师,百般诊治终归无效,三月二十九日,刘氏命归西天,终年65岁。谥号庄献明肃。宋初皇后谥号都是两个字,从刘娥开始,改为四个字。

皇后全传——真宗赵恒皇后刘氏

翰林医官王怀隐像

刘氏刚死,朝臣们就纷纷向赵祯讲明身世,有人甚至说李宸妃是刘氏毒死的,丧葬亦未成礼。赵祯震惊之下,悲愤不已,遂遣人开棺验视,只见李宸妃的遗体浸于水银之中,面色如生,冠服也与皇后相等。赵祯才顿释疑惑,叹道:“人言不可尽信啊!”并在刘氏牌位前焚香拜谢,哭着说:“从此大娘娘(赵祯在宫中对刘氏的称呼)的生平清白分明了。”刘氏因此享受了她应得的待遇。灵柩起驾那天,赵祯亲行执绋之礼(牵引棺材的缰绳),以表孝心。将灵枢送出皇仪殿门外,方才止步。当年十月,刘氏葬于永定陵,改谥章献明肃。当初刘氏如果一意孤行,不理吕夷简的忠告,她身后之事就不可想象了,这也是她生前所做的一桩明智之举。不过刘氏并不像一般的政治家那样心狠手辣,她对赵祯的生母李氏并没有赶尽杀绝,她为李氏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弟弟,算是做了一点补偿。

刘娥垂帘听政10年,虽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她能承袭宋真宗后期的各种政策,使社会保持相对稳定。当然,由于她重用亲佞,打击良臣,也使宋朝潜在的危机日益加深。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hyly/1506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