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俄罗斯史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日本人要打这一仗,是国家强大后实现扩张理想,奔着强国强兵的崇高目标;沙皇打这一仗,除了想保持住俄国在远东的地位和利益,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的矛盾。

先说个《圣经》故事,出自《旧约》的《约伯记》。说乌斯地有个叫约伯的人,为人正直良善,信仰虔诚,敬畏上帝。他有七个儿子三个女儿,个个健康成长,家产还有上千的牛羊骆驼,奴婢成群,身家显赫。上帝因为约伯的虔诚敬畏,对他很满意。

有一天,魔鬼撒旦跟上帝说,约伯这么虔诚侍奉你,不过是因为你给了他富庶安逸的生活,如果把这些都剥夺,他还能信你吗?

上帝说,那就试试呗。撒旦最喜欢干这种事,于是就开始对约伯施法。一天约伯的孩子们都去大儿子家吃饭,突然约伯收到仆人报告,天火烧死了牛羊、强盗抢走了骆驼、狂风吹倒了房子,约伯的儿女仆人们都压死了。猛然遭受这样的不幸,约伯还是很淡定,他说,既然这些都是上帝赐予我的,上帝要拿走也应该。

撒旦不服,他说,取走身外之物不足以考验约伯的诚心,要求对约伯本人施法。上帝同意了,结果,约伯全身上下都长满了毒疮,痛苦难当,生不如死。约伯每天坐在炉灰里,用瓦片刮自己的身体。基本上,约伯算是天地间最悲催最倒霉的家伙了。但是,他没有因为倒霉动摇信仰,还是保持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最后上帝给了他补偿,让他重新获得十个儿女,并双倍补偿了他损失的财产。

《约伯记》是《旧约》中著名的篇章,阐述了重要的基督教道理,这里只是泛泛地介绍大概内容,请信徒们勿怪。

这个故事跟这一篇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沙皇俄国时代,使用的历法是俄历,5月18日,在俄历中就是约伯日。我们这一篇的主角——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就是这一天出生的,所以,对于自己悲剧的人生,尼古拉一直挺乐观向上的,因为他坚信,所有的苦难都是神的考验。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亚历山大三世是斯拉夫派的君主,他绝对不会为儿子找自由民主派的老师,尼古拉二世小时候的教化就是:君权神授,沙皇权力无限,东正教教义神圣不可侵犯。如无意外,尼古拉二世肯定成长为一个保守专制的民族主义者,跟之前所有的沙皇一样,沉迷军事、喜欢军队。尼古拉二世更喜欢戎装,总是绶带勋章全副军队的仪式挂在身上,仿佛是随时随地要去阅兵的造型。

沙俄太子文化教育后的实习课程就是周游列国。自从俄罗斯感觉西方不好混之后,俄国人就对东方产生了难以遏制的臆想。尤其是尼古拉,他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日本很好玩,欧洲转一圈后,欢天喜地带着几个朋友就去了日本。

19世纪末,日本人忙什么呢?正天翻地覆地改革呢。明治维新,让这个小岛顷刻间就脱胎换骨。1891年,沙俄的尼古拉太子登陆日本时,日本人正在崛起,还没有充分进化,而沙俄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国家之一,面对上邦太子降临,日本接待规格很高。

为了保护俄国太子的安全,从长崎上岸开始,日本警察局就部署了严密的保安措施。尼古拉对日本感觉真不错,据说尤其吸引俄国人的,就是京都风情万种的艺伎。温柔乡又是英雄冢,很容易乐极生悲。

一天,尼古拉受到当地官员招待,预备赴宴,鉴于自己在京都出入风月场所的经历,太子感觉京都治安应该是不错,也没带很多人,毫无警惕就上了街。刚坐上人力车,尼古拉就遭到了袭击,头部右侧受伤后,又被人用日本刀追杀。幸而身边的人反应快,救了尼古拉的性命。

后来发现,刺杀者居然是日本政府为俄国太子专门配备的保安警察,疯狂的爱国者,仇视俄国,他认为俄国太子跑到日本来,就为打探情报以备将来欺负日本。尼古拉真冤,吸引他的明明是日本艺伎。

事发后,日本政府非常恐慌,根据保护太子来访安全的约定,如果有人要刺杀尼古拉,日本政府会按“谋杀皇室成员罪”处置。这项罪名的内容就是,只要是对皇室成员下手,不管成事还是未遂,一律死刑,只是,这个皇室成员,说的是日本天皇一家。

案子交到当地的法院,法官坚持按普通的谋杀未遂罪审理,判犯人无期徒刑。日本政府怕引发两国的纠纷,专门派人又送礼又行贿又说好话请求法官改判,可是,当地法官以三权分立,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干涉为依据,坚持拒绝了日本政府的要求。

最后,俄国沙皇宽容为怀,没有不依不饶,了断了此案。这就是著名的“大津事件”。这个事件,让日本人很有面子,差点杀了大国的太子,沙皇居然不追究;而在欧美国家眼中,对宪法的尊重和维护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小日本对司法独立的坚持,让欧美人看到了这个小岛的软实力,一致认为这个国家不错,有前途。

沙皇怎么这么好说话呢?儿子差点送命,沙皇也心痛,可是,对于远东的局势,亚历山大三世还没有把握充分掌控,确切地说,还没做好战争准备,所以他先忍了。最难忍的是尼古拉太子,从此头上留下伤疤,心理留下伤痕,他暗暗发誓,得空他就扭断日本人的脖子。

1894年,亚历山大三世眼看不行了,他下令安排太子大婚,预备登基。出于外交考虑,亚历山大三世曾给儿子安排过法国公主和普鲁士公主相亲,可尼古拉自由恋爱,看上了德国黑森公国的公主——阿丽克斯。阿丽克斯的母亲,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女,据说是最受女王钟爱的女儿。虽然是英女王的外孙女,可一个小公国实在不具备联姻的价值,因为尼古拉的坚持,亚历山大三世又实在病入膏肓,勉强同意了婚事。

阿丽克斯在亚历山大驾崩后一个星期嫁入俄国,皈依东正教,改名亚历山德拉。所有人都说,她伴随着先帝的棺木进入俄国,本身就带着不祥,会为罗曼诺夫王朝招来灭顶之灾。

俄国人真没看错,亚历山德拉野心勃勃,一过门就开始插手政事,而尼古拉二世对老婆言听计从,几乎让皇后一起坐上朝堂。

服丧期间不能加冕,1896年才正式履行了登基仪式,此时,皇后已经为尼古拉产下了一名公主。当年5月,盛大的加冕仪式在莫斯科举行,根据传统,加冕后,沙皇和皇后会走到广场,给观礼的百姓发放糖果之类的小礼物。

活动安排在霍登广场,这地方本来是给近卫军做训练校场的。赶上这么大的活动,也不事先整理一下环境,地面坑坑洼洼不是深沟就是堑壕。活动当天,霍登广场上聚集了几十万人,比鱼罐头还挤。有人摔倒掉进沟里,随后越来越多的人拥挤踩踏,终于导致了一场多人死伤的重大恶性群体事故。大概估计,当场死亡人数接近五千,还有万人受伤。

加冕流程是,霍登广场派发礼品后,当天夜里法国大使会安排盛大的晚宴招待沙皇。出于基本人性的考虑,这么大的死伤事故,沙皇应该取消其后所有的庆祝活动,可他没有,他带着皇后愉快地出席了法国大使豪华奢侈的宴会。

整个加冕礼大约用掉了1亿卢布,可给霍登广场死难者家属发放抚恤金时,沙皇却能省则省,最后这么大的事故,政府总共拿出10万卢布,了却了所有的抚恤费用和丧葬费用。

尼古拉二世的倒霉事还没完呢。亚历山德拉嫁过来后,接二连三地生孩子,产量很高,就是品种比较单一,一水的公主。直到1904年,千辛万苦第四次生育,终于生下了皇室望眼欲穿等候的太子,阿列克谢。

太子刚生出来时,看起来还挺正常的,满月后,问题来了:只要一个小伤口,太子就会流血不止。后来又发现,偶尔轻微撞伤,太子就会出现淤青的肿块,皮下出血不能凝固。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血友病,终于通过外孙女进入了俄国皇室,让罗曼诺夫皇室也成为欧洲血友病高端俱乐部的会员了。

发现孩子有病,尼古拉二世夫妇的生活中心就全是儿子了,想尽办法求医问药。病急乱投医,不管是神仙还是妖怪,只要能减少儿子的痛苦,这夫妇俩都顶礼膜拜。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瓦良格号的前世

这篇是最不愿意说起的,想起来就心痛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经过洋务运动武装后的大清海军,在黄海上对阵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海军。这群一直被我泱泱大国不齿,称之为“倭寇”的人,全歼了大清的北洋水师,逼清政府割地赔款投降,而日本拿着这笔天文数字的赔款,一跃成为亚洲强国,以后就以蹂躏邻居为乐。

1895年《马关条约》签字。大清政府何曾想过,跟欧洲列强签条约签到麻木,居然有一天还要向倭寇小东洋割地赔款。这个条约中,大清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割辽东半岛、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两亿……(闷热的天气写这样的历史,这是自虐!)

条约让日本人中了彩票般的得意,让中国人深入肌髓的伤痛,而俄国人也陪在一边捶胸顿足。他家可不是同情咱们啊,他恨的是:好肉给别人先咬住了!

之前说过,俄国的东进计划,咱家的东三省几乎是他的囊中物,从亚历山大三世开始修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横贯俄罗斯东西,东边的终点站落在海参崴,目的就是运送军队物资方便,以利于取得中国东北以及朝鲜,可能还有日本。如今,日本强大了,脱离了被殖民国家的序列,还实际控制了朝鲜,如果再把辽东半岛占住,俄国人以后还混不混了?这么长的铁路难道是白修了?

俄国人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说服或者恐吓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恐吓一般是人越多越好,俄国的盟友是法国,法国当时有点觊觎台湾,所以很痛快答应帮忙。亚历山大三世跟德意志不好,但此时德意志的皇帝威廉二世觉得自家也有必要在东亚局势中踩一脚,正好给俄国一个面子,屁颠颠地答应入伙。俄国、德国、法国三家要求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日本刚刚大国崛起,突然被三大家族联手吓唬,还是有点儿虚,所以就让了。也不白让,清政府花白银三千万两赎回了自家的辽东半岛。

真是要感谢俄国人啊,所以,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咱家的李鸿章大人被荣幸地邀请做了观礼嘉宾,好吃好喝还收了不少金银钱财。李鸿章给送的贺礼是什么呢?中堂大人快递了一份合同给光绪皇帝,请他赶紧签字,这份合同就是《中俄密约》,密约的核心内容就是,俄国在中国修筑中东铁路,满洲里到齐齐哈尔市到哈尔滨,也就是说,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在中国境内的这一段得手了。俄国人大方,事成之后,送给中堂300万卢布表示感谢。

随后的两年,清政府越来越好说话,中东铁路又冒出来一条支线,从哈尔滨经长春到旅顺港,顺便强行租借了大连和旅顺港,从此,俄国人拥有了太平洋的不冻港,组建了自己的太平洋舰队。

1900年,慈禧老大妈发现有一群叫义和团的组织,号称刀枪不入,说不定可以帮着抵制洋人。于是,义和团的各位大哥也感到匹夫有责,举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灭洋这个口号一出来,在中国旅游的所有洋人都找到乐子了,组织了八国联军侵略。义和团是武林高手,然而不是功夫熊猫,学不会徒手接住炮弹那种太极功夫,没几下,就被镇压。

反正每一次微弱的反抗结果都是新的侮辱新的割肉,这次签约的国家有11个,条约就是《辛丑条约》,银子要赔4.5亿,因为当时中国有4.5亿人,每人罚1两,加上利息共9亿8千万两,允许分期付款,39年付清。这笔著名的“庚子赔款”给中国人最大的收益就是产生了一座叫清华大学的学堂,最近刚刚庆祝了自己的百年生日(从庚子赔款的角度说,这事还真不值得庆祝)。

俄国人最会占便宜,借着这一通乱,他全取了东三省。俄国人占领东三省,其他国家肯定不干,英国和日本强烈抗议后,俄国假承诺说是会陆续撤军,可是,谁都能看出来,要把他家从东三省赶出去,比弄掉鞋底的口香糖还难。

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上下一心,奋发图强,就是要壮大小岛,对他家来说,发展壮大最称手的办法,就是占领朝鲜和中国东北。虽然日本和俄国都有把中国全吞下的野心,但在此时,他俩看在眼里不可自拔的肥肉,就是东三省。

打吧,谁打赢就归谁。日本这个国家,一旦从小国变成侵略者,就突然迸发出神奇的战争天赋。他家认为,要打一定要尽快动手,趁着西伯利亚铁路和旅顺的要塞还没有完工,打俄国人一个出其不意。

1904年2月8日,日本联合舰队突袭了俄国驻扎在旅顺的太平洋第一舰队,重创了俄国三艘主要舰只,第二天,俄国宣战,日俄战争开始了。本来这两家打架我们可以搬小板凳看热闹,可是,这俩强盗无耻地选择了中国的大地作为他们的战场,这么大的国家,被人欺负到这个分儿上,还能说什么呢?

日本的战术思路很简单,灭了俄国的舰队,掌握制海权,而后登陆,将东三省的老毛子赶回家,从此东三省就是日本的了。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2月9日,日本人在仁川登陆,而仁川的外海港上,也有俄罗斯的军舰在驻防,可怜这两艘俄舰刚开始不知道日俄已经开火,还没来得及反应就被日舰堵在了仁川港,这两艘俄舰,一艘是炮舰,高丽人号,一艘是俄国从美国购买的轻巡洋舰——瓦良格号。那时的瓦良格号是个带着北美气质的帅小伙,年轻气盛,1901年才出道,是俄国海军中最新锐的战舰。

日本控制仁川港后,要求这两艘俄舰投降,俄舰拒绝,面对日本海军的6艘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高丽人号和瓦良格号选择了出港反击。俄舰的挣扎从清晨坚持到了黄昏,眼看着都失去了还击能力,俄军的指挥官决定,这两艘军舰自沉。当晚6点18分,瓦良格号带着累累的伤痕和舰上的官兵一起沉入海底。

1905年,日本打捞了瓦良格号,并编入日本海军服役,一次大战中,将之交还给俄国。瓦良格号一直被当作海上英雄受到后来苏联的大肆宣扬,于是,一有机会,苏联就让它复生了。

2011年的某个早晨,瓦良格号在晨曦中醒来,突然感觉这周遭的空气和环境如此熟悉,猛然间,前尘往事都浮上心头,107年前的那个早上,黄海海面也是这样的晨曦。瓦良格号看看自己,居然变得如此庞大如此威武了,那个帅小子又回来了,当年将他围在海上,逼他穷途末路不得不自沉的那些人,现在何处?

对于这场战争,日本比俄国准备充分多了,而且,经过改革更新后的日本,现代化程度更高,军事力量已经超越了俄国一筹,只不过,俄国人故步自封,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已。况且,日本本土离战场近得多,西伯利亚铁路还有一段没有完工,从地利上来看,俄国也是弱势。在人和上,俄国人对这场战争的热情远远比不上日本人,比如1904年末,日本人攻占旅顺二龙山炮台,当时俄军军队还在,大炮和炮弹都不缺,可司令官居然就投降了,气得手下官兵亲手炸毁了自家的工事和弹药库。

进入1905年,局势对俄国更为不利,圣彼得堡举行了大罢工,闹得不可收拾。日军登陆后,基本将俄国军队压缩在北部地区。

最后一击发生在对马海峡,日军见到了传说中的俄国太平洋第二舰队。为什么说是传说中的呢?这支舰队来历不简单,它们是从波罗的海航行了近2万海里赶来的。一个舰队绕着地球走了大半圈招致了沿途不少围观,而最让它出名的是,进入北海多格海滩时,它们突然收到了被日舰包围袭击的讯号,以至于仓促还手,提前打了一场海战。

所谓包围了俄舰队的“日舰”实际上是一群英国的拖网渔船,正组团打鱼呢,没招谁没惹谁,突然就被炮弹击中。幸好英国的渔船性能好机动快,顿时鸟兽散了。俄国舰队当场击沉了一艘英国渔船,死了几个人,造成了国际纠纷。海洋盟主英吉利绝对没想到自己会冷不丁遭遇这种袭击,有种阴沟里翻船的屈辱感。

经过斡旋赔偿,海洋盟主放了俄国人一马。后来分析英国人放俄国舰队过去,就是自己不屑于动手,等着看日本人收拾他们呢。大家想啊,一支舰队,突然以为受到袭击,仓促间对一群渔船发动进攻,只打沉了一艘,这样的战斗力,神勇的英国海军真是抹不开面子打他们。据说经过英吉利海峡时,大英舰队在俄舰经过的沿途监视,趁机炫技拗造型,把俄国人吓得够呛。当面见到英国的舰队才感觉到,俄国舰队,绝对是破铜烂铁。后来漫长的旅途中,因为大洋几乎都被英国控制,俄舰每次停泊加煤补给都被对方刁难侮辱,这个舰队一时成为世界海军的笑柄。

对马海峡一战,这支丢人丢到家的波罗的海舰队几乎被全歼,俄国无力再战。而这两年打下来,日本也消耗甚大,在美国人主持下,双方和谈,俄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租借权和其他特权,长春至旅顺口铁路及一切支线,附属所有权利、财产和煤矿,都转给日本;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这两个强盗分咱们的土地分得这么兴奋,就好像跟咱们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东三省在俄国人手里还是在日本人手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十月革命大演习

日本人要打这一仗,是国家强大后实现扩张理想,奔着强国强兵的崇高目标;沙皇打这一仗,除了想保持住俄国在远东的地位和利益,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就是转移国内的矛盾。

尼古拉二世接班的日子并不好过,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却生活困苦,天天闹;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形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对工人不友善,俄罗斯国内的资本家还都是英法等国来的,更不会体恤俄国工人,所以工人也闹;各种革命党从来没有肃清过,头脑还越来越清楚,运动目的和运动方式也越来越明确,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反动”党派;作为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国,境内超过50%各种少数民族,宗教文化本来就隔阂,政府对他们又不宽容,所以他们也闹。也许尼古拉二世觉得儿子的血友病才是世界上最无解最绝望的事,实际上,整个国家,已经可以说是鸡飞狗跳。而尼古拉二世简单地认为,只要出去打一架,就能化解国内所有的矛盾。

用战争转移国内危机,要点就是不能输,输了民众更恨;然而后方不宁怎么能指望前线士气高昂。如果不是纯粹找抽,就千万不要轻易出去招惹邻居了。

两军一对接就分出高下,战场的失利让国内雪上加霜。1905年刚开始,日俄战争正激烈时,圣彼得堡爆发了工人罢工。大家都知道,工人运动最开始,都是罢工,诉求也全都一样:8小时工作制,不要强行安排加班和给予最低工资保障。要求不高,态度也不算激烈。当时圣彼得堡有个牧师叫加邦,在工人中颇有威信,愿意聆听底层呼声。他做和事老,劝说大家该上班还是要上班,可以找个假期,大家写个请愿书,他带着大家面呈沙皇。

1月22日是个周日,圣彼得堡20万工人,带着老婆孩子,抬着圣像和沙皇像到冬宫广场聚集,递交请愿书。请愿的工人既然带着老婆孩子,就说明他们没准备耍暴力,谁知,遭遇的却是残酷的暴力。

下午,圣彼得堡那两支近卫军团开始向游行人群开枪,不论老幼妇孺;马队冲上大街,宪兵们挥舞军刀见人就砍;有些宪兵甚至专门对孩子开枪,头脑简单的加邦牧师也在混乱中失去了性命。当天冬宫广场,有一千多人殒命,五千多人受伤,这就是俄国历史上的“流血星期日”。

当时尼古拉二世并不在冬宫,是不是他下令屠杀已经不重要了,反正所有人都把这血海深仇算在他头上。俄罗斯政府中很多人都对屠杀表示了愤怒和不解,有人说:多少年的宣传都赶不上陛下本人这一天产生的效果。

是的,效果非常明显,让俄国人对沙皇失去了指望,1905年成为革命之年,罢工行动越来越密集,罢工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几百个城市联动发起罢工。对日战争即将失败,国内的动乱一浪高过一浪,心烦意乱的尼古拉二世唯一能做的就是镇压,杀人,再激起更严重的暴乱,再继续杀人。

手无寸铁的工人农民好杀,如果碰上军人造反就有点麻烦。黑海舰队有一只叫“波将金”号的装甲舰,有一天,水手午餐时,发现煮汤的牛肉已经生蛆了,因而拒绝食用。舰上的军官居然下令要枪毙这些抗议的士兵。水手们被激怒了,打死军官,竖起红旗发动了起义。当时敖德萨正在进行罢工,起义的军舰开进了敖德萨的港口,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声援。

可惜的是,当时俄国的革命势力还比较分散,思想也不能统一,沙皇随后派来军队镇压,“波将金”号被迫驶入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不够义气,第二年根据引渡条例将起义的军舰交还俄国,大部分水手下场悲惨。

1925年,俄国著名导演爱森斯坦拍摄了电影《战舰波将金》纪念这次非凡的斗争,而因为出神入化的蒙太奇手法,这部电影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1905年10月,俄国著名的政治家维特回来了。他刚代表俄国与日本签订了停战协议,因为他娴熟老练的外交技巧,虽然战败,俄国人还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作为当代头脑最清醒的政治家,维特一见到沙皇,就建议他妥协改革。

尼古拉二世为什么要打“日俄战争”?

改革的核心就是君主立宪制的确定,给予公民自由权利。10月底,尼古拉二世不得不签署了维特起草的立宪宣言:人身自由不可侵犯;言论、结社、出版自由;成立立法的国家杜马;以后没有杜马同意,任何法律都无效等。

签是签了,尼古拉二世一肚子不情愿,一有机会他就想推翻这个宣言。1906年第一届国家杜马成立了,不管杜马要讨论什么,对沙皇来说,他希望杜马就是一个服从于自己的机构,他根本不能习惯俄罗斯国内居然有一个机构是完全独立的。

沙皇态度不正确,组成杜马的各种党派也无法达成共识,谈到俄罗斯最困难的土地问题时,矛盾终于激化,尼古拉二世解散了存在73天的第一届国家杜马。

国内形势再次陷入紧张,为了缓和矛盾,第二届杜马应运而生。可是,杜马和沙皇政府之间还是不能协调,结果一样,再次解散杜马。

沙皇俄国病入膏肓还不愿意吃药,维特纵有一肚子的才学和主意也无能为力,只能辞职,而沙皇之所以能顺利解散杜马并恢复旧观,因为他得到了更厉害的帮手,叫斯托雷平。

斯托雷平出身贵族,在1906年成为大臣会议的主席,相当于沙皇的首相。面对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和罢工动乱,维特的办法是舒缓对峙,让沙皇尽量释放善意和放弃专制权力;斯托雷平正好相反,他的手法干净利落,那就是:杀。从他一上台,整个俄罗斯绞架林立,他说:国家危机之时,必须制定最严酷、最极端的法律来保护它自己免遭瓦解。因为绞架成为斯托雷平执政的特色,有人称绞索为“斯托雷平的领带”。

就是因为斯托雷平的铁腕,沙皇才很得意地解散了第二届杜马,恢复了往日的威风。而从1905年蔓延到1907年的零散革命,也被有效抑制和控制。这两年的各种革命,让俄国的革命党也得到了不少经验教训,所以,基本可以说,这两年是后来十月革命的大预演。

光靠杀人肯定是不能稳定的,斯托雷平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很硬,一边毫不犹豫镇压革命党,一边就开始利落果断地解决最困扰俄国的农民土地问题。斯托雷平是强硬派,他认为,改革没有什么按部就班的,俄罗斯最怕什么?农民起义!让农民稳定了富裕了,日子能过了,谁起义啊?

农奴解放时,有很多无钱赎买土地的农民组成农社。斯托雷平就是要摧毁农社,让有能力的农民发展成为富农,有自己的私产和田庄;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农民,通过农民银行扶持也逐步建立自己的私有田产和农庄;规定凡进行土地规划的地方,村社份地都自动变为私产,鼓励并强制没有地的农民向西伯利亚一带移民,开发荒地。

这些改革措施是不错的,至少让一部分农民日子好过了,在地主和农民之间扶持了一个富农阶层,稀释了部分怨气,间接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这个改革措施最多是缓解了局势,根源的问题依然存在,从1905年的革命态势表明,单纯的经济改革,尤其是这种温和改良的经济改革,根本不能满足需要并挽救罗曼诺夫王朝的颓势。

斯托雷平因为自己强硬手段招人仇视,他也一直很淡定地表示,谁想杀他,放马过来,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着回去啊。1911年,革命党成全了他,在基辅送给他两颗子弹。虽然斯托雷平没有为沙俄的命运带来逆转,可是他的铁腕毕竟还是能大致控制局势,而且以他的能力,也许会在未来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带来新的改良,他这一死,俄国的局面就彻底失控了。而倒霉的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遭遇大革命之前,先被卷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els/3173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