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俄罗斯史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之后的俄国怎么样?彼得大帝的改革内容,行政方面的改革,目的很明确,彼得要建立一个有效安全的政府班子;宗教方面,则是专门成立了宗教事务院,将宗教事务置于政府部门之下,政府监控;改革当然还有税收地方财政之类的,这些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其实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沙皇在莫斯科开办了学校,世俗的学校,跟之前的教会学校没关系,鼓励各阶层子弟入学。彼得大帝改革开放之后的俄国,成为让西方国家认可并忧虑的俄罗斯大帝国,一步步争夺欧亚的霸权。

读书的时候就喜欢上课看小说,被抓住的时候少,但是被抓住并被收缴作案工具的几次,几乎都是因为看金庸的书,皆因太精彩,无法分神望风。据粗略统计,被没收至今没有归还的金庸作品,应该有好几部了,我疑心老师也是喜欢看的,没收了第一部,就惦记第二部呢,有时恨不得怂恿我看,他好顺利没收下一部。这里再跟中小学师长呼吁一次,“小四”或者“韩少”写的,可能是杂书或者闲书,金庸写的,分明是历史书!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这一篇,我们的参考书,是金庸的旷世名著《鹿鼎记》!

故事从阿列克谢沙皇说起。前面说过,这位沙皇第一任老婆生了十几个孩子,最后留下的就是索菲亚公主和费多尔、伊凡两位王子,阿列克谢沙皇娶了第二任老婆,很快又有了一个儿子叫彼得,这是个优生产物,比哥哥姐姐都机灵健康。

费多尔成为沙皇后,根据莫斯科外戚帮忙的传统,大太后的家族成为显贵,控制朝政,其中,最强势说话最有用的,则是长公主索菲亚。

金大爷对索菲亚公主的描述:“眼珠碧绿,骨溜溜地转动,皮色雪白,容貌甚是美丽”,而且还时不常地“露出雪白的一半酥胸,肤光晶莹”。金大爷擅长描写美女,笔下的女子风情各异,绝不雷同,大部分都明恋或暗恋男主角。而因为索菲亚公主后来跟韦爵爷“胡天胡地”有了一腿,所以必须也是个美女。

这里需要弱弱地质疑一下,根据历史书籍,当然也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情绪,形容索菲亚以“粗黑肥壮”的居多。看一些绘画作品,索菲亚公主是个标准欧巴桑,脱下身上的华服肯定可以去演一个脾气爆炸的俄罗斯厨娘,或者灰姑娘的后妈。

这个课题不纠结了吧,不论是金大爷还是俄国人写的历史,索菲亚有一个性格特点是公认的,这女人有极强的权力欲和性欲,生活放荡,大把小白脸,除韦小宝外,最受宠最得意的就是金大爷笔下的所谓雅克萨总督高里津,在正史中,大名叫瓦西里·戈里钦,是当时重要的权臣,有能力有知识,绝对不是《鹿鼎记》里那个窝囊废。

费多尔死后,莫斯科有点混乱,因为本朝有两个太后两伙外戚。伊凡王子天生有怪疾,要看清楚东西需要撑开眼皮,身体还局部瘫痪。莫斯科有点责任心的大臣们都认为,这种形象还是躺在床上的好,就不要坐在皇位上受罪了,他们都支持让更健康更体面的彼得王子登基。

彼得妈妈的家族也不是善茬,见此机会也跳出,莫斯科两大外戚家族争位。

之前索菲亚掌握大权,有足够的时间扶持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她说服了莫斯科最有势力的“射击军”也就是火枪队效忠自己,于是,1682年5月,索菲亚领导自己母亲的家族,发动政变,将小太后的家族势力一并剿灭。行动中,射击军当着小彼得的面,杀死了他的两个舅舅,让彼得受了刺激,后来留下了面部肌肉痉挛的毛病,还习惯性眨巴眼。

最后,莫斯科的贵族议会不得不同意,伊凡成为第一沙皇,彼得做第二沙皇,索菲亚成为摄政女皇。这次政变果断利落,干得漂亮,但到底是不是韦小宝教的,就不得而知了。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索菲亚取得权力,赶紧将彼得母子赶出莫斯科,让他们到距离莫斯科10公里的普利奥布拉任斯基皇村去居住,(伤不起啊,一个小破村子起这么长的名字!)并明令禁止他们母子离开。

10岁的彼得从宫里被发配到村里,找到了自由畅快的感觉。很多历史书都喜欢说,彼得是经历了索菲亚对自己舅舅的屠杀,幼小的心灵埋下复仇的种子,于是喜欢玩军事游戏。这个有点扯,10岁的男孩,突然没有了高墙深院的束缚,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不都喜欢玩“打仗游戏”吗?之前说过,克里姆林宫特别不适合儿童成长,所以是莫斯科郊外那些静谧清新的日子,让彼得成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11岁,彼得就学会了发射火炮,喜欢大家叫他“炮兵彼得”。随后,他又爱上了构筑城堡、攻城的游戏。这种大型游戏,人少了是不好玩的,于是彼得召集了村里的其他孩子,还有自己亲族内的小孩一起玩,为了对抗,当然是组成两个兵团,互相对打。

索菲亚做摄政很忙的,她的宠臣戈里钦有追求,组织了几次对克里米亚半岛的远征,劳民伤财无功而返。再忙,索菲亚也会盯住莫斯科郊外的彼得母子。她发现,彼得沉溺于跟一帮泥巴孩子玩打仗,玩得不亦乐乎,对莫斯科的政事似乎毫不关心。索菲亚对于彼得这种“玩物丧志”的生活很满意,所以,当彼得要求摄政大姐帮着找几个西方军事教官来上课时,索菲亚也非常友爱地配合了。小村里的泥巴兵团,就这样渐渐走上了正轨,越来越像两支正规的部队。

1689年,彼得17岁了,郊外的空气养人啊,这孩子身高2米零5。这么个傻大个,一天到晚带着一帮古惑仔在泥地里滚,好在有份沙皇的工作,不用发愁求学或者就业的前途。可这么混下去也不是个事吧,不长进,还晚熟,他老妈想,干脆给找个媳妇吧,说不定成了亲,就懂事了。

彼得就是很懂事,老妈苦口婆心地安排婚事,他想到母子俩这么多年提心吊胆相依为命不易,虽然对新娘子没有任何感情,还是答应了婚事。

根据规矩,沙皇大婚了,摄政女皇就该让彼得亲政了。索菲亚大姐没有交权的意思,她想的反而是,除掉彼得,让自己成为女沙皇,因为她越来越感觉到,村子里这个大个子的弟弟,和跟他一起混的那帮小破孩子,似乎很危险。

1689年8月,索菲亚再次召集了射击军,她预备突袭小村子,斩草除根了结小妈和弟弟。

彼得长大了,会交朋友了。莫斯科的射击军内部,很多人都崇拜这位年轻沙皇的风采。有几个射击军在行动之前赶到小村,提前向彼得预警。彼得半夜三更,衣服都没顾上穿就跑到了三圣修道院藏起来。天亮时,在修道院长的帮助下,跟彼得一起长大的两个兵团的兄弟们带着太后和皇后赶来,而莫斯科还闻讯赶来几个预备倒戈对付索菲亚的军团。

沙皇彼得下令,射击军没有命令,不得擅自行动,否则,杀无赦。索菲亚的计划就这样被粉碎了,彼得将大姐发送修道院出家,随后,带领自己的人马回到莫斯科,进入克里姆林宫,正式亲政成为真正的沙皇。

彼得很客气,没有取缔伊凡的“第一沙皇”之位,伊凡也识时务,顶着皇冠,每天就是祈祷修行养生,从来不找彼得的麻烦,我们就自动将其忽略不计了。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游学记

什么也赶不上从小一起玩泥巴的情谊,彼得深信,自己一手培养扶植的两个兵团是最忠诚最可信的,从此,这两个兵团就成为自己的近卫军。而这些发小中,有些能力很突出,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彼得毫不计较其出身,给予一定的官职。但是,他还不想被捆在皇座上,他还没玩够呢。

这时的彼得,迷上了造船和航海。其实在小村里,彼得就喜欢玩船,不过是条件不允许。当了沙皇后,彼得有空就找到过来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跟他们出海看热闹。彼得是放养的孩子,更广阔的天地才能让他自在,做一个内陆国家的君主,太憋屈了。他决定,要让以后的俄国人自由进出大洋。

1694年,在彼得“游戏”之余帮着照看国务的太后死了,彼得不得不自己考虑问题了,所以,他决定,打下亚速夫,进而控制黑海。

亚速夫都还记得吧,1637年,罗曼诺夫王朝第一个沙皇的时代,顿河上的哥萨克曾经打下这个要塞,想送给沙皇,米哈伊尔沙皇忌惮土耳其,居然不敢要,现在自己的小孙子还要费劲再去打一次。

亚速夫在顿河出亚速海的海口上,攻打这样的城池,一般都是陆海军联合作战。第一次攻击,俄军没有成功,伤亡惨重。

彼得很快就发现了症结所在,于是组织人马开工在顿河边造战舰,并因此组建了俄国自己的海军和舰队。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沙皇亲力亲为,还聘请了大量外国专家,不久,三十艘战舰和一千多艘补给船出现在亚速海上。亚速夫很快就被俄军拿下并控制。占领了亚速夫没用啊,土耳其的舰队还是控制着黑海,以现在俄国海军的实力,想冲出去还是不可能,这个出海口,基本无效。

这次对土耳其的战斗,让彼得意识到,国家太落后,不管请来多少外国专家,要赶上还是不容易,俄国的子弟必须走出去,到发达的西方去,直接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回来从根本上改变俄国落后的状况。而在对土耳其战争毫无胜算之下,俄国也需要外交上的努力,给自己在西方找到帮手和同盟。

1697年,一个250人的考察团出发了,其中有个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下士很引人注目,因为不管他自己多么低调,那样的个头,到哪里都能鹤立鸡群,对,沙皇亲自参加了这一场盛大的西欧游学。

俄罗斯错过了西欧最珍贵的发展时期,跟整个西欧比起来,各方面都差得太远。西欧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已经泛滥如繁星的时候,俄罗斯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西边已经资本主义萌芽了,沙皇还在加强农奴制。落后一般都愚昧,俄国人自从认为自己是罗马帝国的继承人之后,总有种莫名的优越感,觉得全地球只有他家是上帝的子民,别家人都是劣等的,所以,当彼得预备屈尊到西欧跟那些“劣等民族”学习的时候,引起的朝野轰动还是相当大的。

游学的第一站,彼得来到了近邻的德意志勃兰登堡选帝侯家中。德国历史中介绍过,此时的霍亨索伦家族刚刚崛起,成为势力仅次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德意志大诸侯。

彼得和勃兰登堡的选帝侯相谈甚欢,沙皇希望选帝侯能成为自己对抗土耳其的盟友,勃兰登堡方面给了彼得一个新思路,没事找土耳其麻烦干吗啊,你可以打瑞典啊,那也是出海口,出于霍亨索伦家自己的利益,可以考虑跟沙皇一起行动。

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夫人带着女儿专门请沙皇吃了个饭,这两位欧洲贵妇对这个来自寒冷国度的神秘沙皇印象不错,认为他容颜漂亮,体型匀称,就是为人粗鲁,不懂礼数,如果能多受点教育,将来一定大有作为。

离开勃兰登堡,彼得就去了荷兰。这是他重要的目的地,他要学习造船技术。在阿姆斯特丹,他换上工人的衣服,自备了一套木工器具,就一头扎进了东印度公司,跟著名的荷兰技师学习造船。很快,沙皇和其他的留学生们亲手制造的巡洋舰下水,获得了荷兰技师发给的结业证书。

彼得不仅要学技术,他还想学航海或者海军的理论。荷兰这边最多就是个技校,只教手艺,教不出大道理,于是,彼得去了拥有最牛舰队和海军的国家——英格兰。

英国的生活真让彼得开眼了,伦敦的一切都让他新鲜,眼花缭乱。他去工厂偷学手艺,参加英国皇家海军的演习,拜访各种学者,学习天文学、数学之类跟航海有关的知识,当然还像普通游客一样参观景点。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某一天他爬到议会大厦的阁楼上,通过天窗参观了英国议会的开会情况,当时的盛况是:议会的宝座上坐着一个国王,屋顶上站着一个皇帝。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离开英国后,彼得再次来到荷兰,现在学技术的事可以放放,他想得到荷兰方面的支持,一起对付土耳其。荷兰方面婉言拒绝了,于是彼得又跑到维也纳,当然,奥地利闲着没事也不愿意陪着这个突如其来的北方大个子打架,彼得只好决定去找意大利。此时,国内的消息让他提前中止了游学计划。

莫斯科城内,射击军叛乱了!这是修道院里的索菲亚指使挑唆的。好在彼得在莫斯科也有自己的人马,在沙皇到达波兰时,叛乱平息。

彼得到波兰也没闲着,波兰没有早几年那么凶恶了,此时波兰的国王,是德意志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这位仁兄跟彼得同龄,一样地爱玩,不过奥古斯都玩得奢侈多了,他最出名的是酷爱中国瓷器,是欧洲最有名的中国瓷器收藏家。他为了得到普鲁士的一批青花瓷,用萨克森装备精良的六百近卫骑兵去换,这批青花瓷至今收藏在德国德累斯顿的一个博物馆里,是欧洲非常著名的一批珍宝。

沙皇和波兰国王居然难得地投契,虽然奥古斯都是个文明世界的花花公子,彼得更像个乡下大户人家的土财主,抛开品位上的差别,两人在骨子里有很多相似地方。正好奥古斯都二世最近也看不顺眼瑞典,于是他俩口头彼此承诺,如果打瑞典,互相给搭把手。

变法记

彼得回到莫斯科,行程隐秘,他并没有直接回克里姆林宫,而是到他长大的小村子住了一夜。第二天,听到风声的满朝文武,赶紧过来见驾。皇上出门18个月了,世面见过不少,肯定有不少好东西给大家分享吧!

还真有,沙皇从西欧带回来的礼物是大剪刀一把,文武大臣正在错愕,大元帅一把长胡子就被剪掉了!

俄国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恶趣味,觉得男人要有过胸的长胡子才是美,最好再搭配肥胖臃肿的体形,圣诞老人范儿,自以为很萌很可爱,可能还觉得很威严。雷帝就说过,如果俄国的男人像西欧的男人那样剃胡子,简直是一种罪孽,是对上帝恩赐的亵渎!

俄国的老男人讲究啊,每次出门,化妆时间都超过女人,因为要仔细梳理长胡子,有的编上各种小辫子,有的则是加上各种装饰打个蝴蝶结别个发卡什么的。对俄国男人来说,被无端剪了胡子,其心理打击堪比受了宫刑,于是乎,被彼得突然剪掉胡子的元帅,枪林弹雨血雨腥风都经历过来了,被这一把剪刀,吓得差点哭出来!

这把剪刀开启了俄罗斯历史上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彼得大帝改革。沙皇从西欧转一圈回来,深受刺激,看自己的国家,怎么看都是土老帽,土得掉渣,要想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尽快靠拢并赶上西方国家,俄罗斯必须从生活习俗开始跟陈旧落后告别,生活习惯改良了,思想才有松动,才能实行其他的变革。

老男人们如丧考妣,“皇上,留着胡子行不,真不能剃啊,怎么出去见人啊,况且这个嘴和下巴都没见过世面啊,剃完了走出去,容易受风着凉!”

不剃行啊,交钱,交“胡子税”。交完钱,政府统一做一个“税讫”的牌子戴上,以备检查。还真有交的,彼得因此发了笔小财,而这些缴了税的也郁闷,胡子虽然留下了,每天挂个不伦不类的牌子,什么事啊?

胡子完了就是衣着。俄国的着装风格延续拜占庭,长袍宽袖,拖拖拉拉。一次宴会,彼得又掏出那把带着寒光的剪刀,把一个贵族的大袖子当场给剪了。并要求以后所有人,按西欧主流时尚着装,短上衣和长裤,欧式皮鞋,最好戴顶法国礼帽。

随后,沙皇又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礼仪规范的法典,他在勃兰登堡受了歧视,认识到举止粗鲁会让西欧人看不起自己,所以要求俄国人以后吃喝拉撒都斯文点,礼节点,比如,学会用餐巾、吃饭不要发出声音,官员们议事时,最好不要“像个娘们儿”一样大喊大叫的,等等。

彼得沙皇游学了18个月,骨子里依然是个粗人,所以对于不按规定学习礼仪的王公大臣们,他要么谩骂,有的时候还亲自操家伙殴打,按马克思的话说:这是一种野蛮战胜另一种野蛮。

“精神文明”建设搞完了,该动真格的了。

改革这东西,是历史写作中最枯燥的内容,千万不要拿去当教科书或者工具书用,所以,彼得大帝的改革内容,就大致简单介绍一下吧。

对彼得来说,第一要紧的肯定是军事,他要按西方的标准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包括陆军和海军。建设军队首先需要军人,所以服役的办法最重要。以前是贵族亲自服兵役,彼得扩大了征兵范围,普遍征兵制,农奴也要参军。

皇上亲自主持制定了军事手册,并规定,任何一个服役者,不论是贵族还是农奴,都必须从最底层做起,靠着军功,都有机会获得提升。

陆军以自己的两个近卫军团为核心,组建各职能化部队。之前在莫斯科“大显神威”的射击军被解散,彼得亲自处理了他们的叛乱案件,千余人被杀,射击军退出了俄国历史舞台。

海军显然是皇上最重视的,毋庸置疑,他肯定是完全复制了英国海军的各种标准。彼得建立正规的俄国海军没几年,英国人突然就撤走了在俄国帮忙的英国技师,大家可以猜想,原因肯定是发现这个徒弟马上就赶上师傅了。

行政方面的改革,目的很明确。彼得要建立一个有效安全的政府班子,因为他肯定是要出门找人打架了,家里总要有人管事吧。

取消过去的贵族杜马,设立有9名参政人员的枢密院,直接听命于沙皇,帮助皇帝处理各种事务。枢密院的成员来路复杂,有的出身很低微,但几乎都是皇帝的亲信。

枢密院以下建立12个院,分管各种事务,就是各部委:外交部、国防部、司法部、商业部之类的。分清了职责,让之前混乱无章的行政部门提高了效率。

宗教方面,则是专门成立了宗教事务院,将宗教事务置于政府部门之下,政府监控;防止再出现教权大于王权这种危险的想法。

改革当然还有税收地方财政之类的,就略去不提了吧。全盘西化,跟西方学,重要的就是“重商主义”,所以彼得的改革也鼓励商业,连带当然鼓励俄国本土的初级工业,并用关税保护本国的产品。

这些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其实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沙皇在莫斯科开办了学校,世俗的学校,跟之前的教会学校没关系,鼓励各阶层子弟入学。在莫斯科兴建图书馆,里面陈列的,都是沙皇游学西欧带回的大量各种书籍。彼得规定,只要进入图书馆读书,就能免费获得一杯咖啡或者一杯酒。这项开支很庞大,也很无奈,因为彼得知道,不用伏特加刺激,俄国人才懒得读书呢!

彼得沙皇的改革可以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的独立课题,有兴趣的地主自己挖掘吧,再说这个事,读者真睡着了!清醒一下,要干仗了!

出海记

1700年,欧洲大陆烽烟四起,三十年战争刚刚打完,西欧那几位大哥正预备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德意志是铁打的》中讲述过三十年战争那场混乱,不管多乱,最醒目抢眼的人物肯定是少年得志、英姿勃发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虽然这位北欧雄狮后来惨死疆场,可他和他的瑞典军队成为欧洲最闪亮的明星。三十年战争,瑞典是战胜国,获益良多,战后,它占据芬兰湾以及波罗的海沿岸等重要地区,成为北欧霸主。

欧洲的政治局势,第一要点是均衡,谁冒头谁就是坏蛋,所以,波罗的海周边的国家,波兰、丹麦、挪威、德意志北边的侯国,都看瑞典不顺眼,就大致组成了一个反瑞联盟,俄国当然也毫不含糊入伙。

瑞典小孩早熟啊,成名都趁早,18世纪开头这几年,瑞典又是一位少年国王,15岁登基,拒绝奢华、拒绝享乐,一辈子都在为夯实北欧霸主的地位而努力,甚至终身未婚,戎马一生。他是瑞典巅峰时代的国王,查理十二。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彼得打定主意,全力对付瑞典了,他害怕土耳其趁乱背后使坏,所以忙着跟土耳其和谈,先稳住南方的敌人。这边厢和谈刚有结果,那边波兰国王就向瑞典宣战,丹麦赶紧跟上。彼得心想,这俩哥们儿性子忒急,倒是等我一起开打啊。急忙忙也加入战团,这一战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大北方战争

俄军4万人马在沙皇亲自带领下,进攻纳尔瓦要塞。纳尔瓦是楚德湖对波罗的海的一个海口,对彼得来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纳尔瓦的瑞典守军并不多,可他们由着俄军连天炮击,死守不出,让俄军很无奈,只好围困。

查理十二忙啥呢?一开打,他就指挥军队杀进了丹麦,以最快的速度让丹麦投降。随后,在一个凛冽的冬天,瑞典几千人的军队,从后方偷袭了正在围攻纳尔瓦的俄军。4万俄军有3万溃逃,剩下没死的都被俘虏,其中包括多位将军。

这个胜利太轰动了,彼得沙皇此时已经28岁了,人家查理十二才18岁!年轻人就有点年轻人的脾气,瑞典举国欢腾,为庆祝胜利,瑞典人制作了一枚纪念章,正面是彼得沙皇在一个大炮边上摆POSE,注解的文字是:彼得正取暖。背面是俄军丢盔弃甲的溃逃画面,注解是“狼狈逃窜,哭爹喊娘”。

28岁的沙皇不能跟小孩子一般见识,输了就输了,被人恶搞也没话说。痛定思痛,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图再战。

恐怕参战的各方,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会延续二十多年,这其间,君主的意志力是一切。彼得胜在心理强大,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上篇说到的俄国改革,很多内容都是在大战中为了顺应战争形势而实施的,比如财政措施,主要是为了军费;征兵政策是为了重组军队等。彼得深切感受到俄国的装备落后,他必须承认,自家的大炮的确是取暖的功能更好用一点儿。于是下令到西欧征召技师,制造新大炮。没有原料?每三个教堂交一个铜钟出来。后来俄国铸造出了350门新型大炮,说明教堂真是不少。

查理十二怎么能容许彼得回家韬光养晦呢?对啊,这小孩觉得打俄国人太容易,没有成就感,所以纳尔瓦胜利后,他就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波兰身上。波兰国王当时支持一个流亡贵族,号称要去瑞典争夺王位!

彼得一边在家积极备战,一边大力支持波兰对瑞典纠缠不休,为俄国赢得了宝贵的六年时间。

1706年,查理十二终于平定了波兰,奥古斯都二世投降,并放弃波兰王位,查理十二选了一个亲瑞典的贵族接班。

现在所谓的反瑞联盟只剩俄国一家了,1708年1月,查理十二世带领5万大军向莫斯科进发。彼得使用的防御办法也就是后来俄国人面对侵略最常用的招数,坚壁清野,焦土策略。瑞典军队孤军深入,长途行军,非常疲惫。于是,查理十二改变了作战计划,他更改路线进入了乌克兰,希望部队在这里得到补给和休养,并等待援兵。

查理十二考虑的是,乌克兰人对沙皇没什么忠诚度,而且哥萨克的著名首领马泽帕带着不少哥萨克骑兵归顺。查理十二以为在乌克兰休整会得到当地的帮助。谁知,乌克兰人虽然对莫斯科有不满,但是也不准备全体投靠瑞典。最要命的是,从瑞典赶来增援的部队遭到俄军伏击,人打散了,辎重还都被抢走了。

查理十二也是个不服输的,这么不利的局面,他还是挺过了严冬,第二年夏天,他包围了波尔塔瓦要塞,俄军赶来解围,双方再次正面交手。

距纳尔瓦的惨败过去九年了,瑞典人很快就发现,对手成长壮大了。当然,此时俄军超过4万人,瑞典军队只有2万多人,俄国主场作战,具备各种有利条件,不出意外地取得了胜利,查理十二无法回家,只好逃亡到了土耳其。

波尔塔瓦一战被认为是大北方战争的转折点,由此开始,彼得取得了战场的主动,并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这一战之后,俄国立即受到了奥斯曼土耳其的攻击,挟波尔塔瓦大胜之威,沙皇有点儿托大,以至于再次败给这位南方恶邻。

现在输给土耳其是好事,对黑海没想头没指望了,彼得只好将全部的精力和赌注都押在北方。

1703年,彼得带着亲随,坐船沿涅瓦河而下,来到了波罗的海海边的一片沼泽地,他刚刚非常艰难地取得了这一地区。这里虽然到处都是烂泥,一片荒芜,可是波罗的海魅惑的波光就闪耀在面前,吸引着这位酷爱大海的沙皇久久不愿离去。他下令,在这里修建一座防御要塞,以永远将这块沼泽留住,他可以经常来看海。

防御城堡修好,被命名为圣彼得堡,倒不是沙皇的名字,既然前面有“圣”字,应该指的是东正教的使徒彼得。有了城堡,岛屿和沼泽都有了生气。彼得思路扩大了,干脆,在这里造一座城吧。

1704年3月1日沙皇下诏,大量农奴、艺术工匠、犯人和瑞典战俘被押送到这里,开工造城。从俄罗斯和国外广泛招募建筑师、工艺师参与设计。北欧的严冬苦寒,这里又是水网密集,气候恶劣,施工条件也恶劣。由于疾病、事故、劳累和寒冷,大约有20万人将自己的骸骨永久深埋在圣彼得堡的地基里。

随着城市逐渐成形,彼得突然决定,要将俄国的首都迁入这座新城!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彼得的这个计划让很多俄国人都蒙了,圣彼得堡扼住海口,是大小涅瓦河的交汇处,河网密布,是个威尼斯一样的水城(如果此时它算个城市的话),莫斯科人做了好几辈子内陆居民了,突然看见这么多水,容易犯晕,或者引发风湿。而且,哪有人把首都设在边境上的,瑞典国王如果闲着没事,可以做一把弹弓直接从自己的卧室打俄国人家的窗户!

沙皇铁了心了。对彼得来说,克里姆林宫毫无感情,那里给他留下的记忆恐怖黑暗,而他大部分的时间在波罗的海地区指挥战斗,对莫斯科有点鞭长莫及,万一首都有风吹草动的,容易后院起火。圣彼得堡是新城,油漆还没干呢,没有莫斯科那些阴魂不散的记忆;它面向西方,能更容易接受来自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也让俄国对西方敞开大门,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封闭的国家。

迁都虽然困难重重,最后还是实现了,经过沙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和吓唬威逼利诱等手段,1713年,宫廷、枢密院和外交使团迁往圣彼得堡,而后,大规模的城建工作开动,每年有几百幢带着西欧各国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到彼得逝世时,圣彼得堡已有4万人口,算个大城市了。

此时北方战争还没有结束啊,瑞典国王又跑回了瑞典,组织军队再战,可惜这位年轻君主跟他的前辈战神一样短寿,在进攻挪威的战斗中,他不知道被哪里飞来的流弹击中,年仅36岁。

查理十二在不在,对局势都没有什么影响了,首都迁到海边,最顺手的事就是全力建设海军。1703年第一艘炮舰下水,舰上挂着俄国的红白蓝三色海军旗,随后的几年,西方的国家惊恐地看见,波罗的海蔚蓝的水面上,带这种标志的船越来越多。英格兰反应快,他家下令让在圣彼得堡打工的英国技术人员全部回国。为了挽留这些外籍劳工,彼得花了大把银子。彼得大帝之后,他家在波罗的海游弋的各类舰艇已经不逊于任何海军强国,让西欧感到一个新的海上霸主隐隐露出了狰狞的身影!

海上力量的增加,使波罗的海周围战事容易多了,两次重大海战胜利后,俄军大举进发瑞典国土,并占领了芬兰,1721年,瑞典不得不议和,停止这场21年艰苦卓绝的战争。此后,瑞典这个北欧大国逐渐陨落,成为欧洲二等国家。

停战后签订的和约,基本实现了彼得的目的,以前立沃尼亚地区(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都进入俄国版图,连带当然还有不少海边的城池和岛屿。俄罗斯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出海口,可以在未来进入大洋争霸了。

大北方战争的胜利,使彼得沙皇达到了大帝的标准,而枢密院更是授予他“祖国之父”的称号。

杀子记

彼得大帝的偶像是雷帝,榜样也不是什么都能学,比如,杀儿子这种事,就最好不要随便模仿。

这一篇是彼得大帝的家事。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还记得吧,彼得尊重老妈的决定,娶了他完全没有感情的皇后洛普金娜。结婚第二年,皇后就生下了阿列克谢王子。1698年,射击军趁着彼得在西欧游学,发动叛乱,彼得回家后,对射击军严惩不贷。他认为,皇后对射击军有同情态度,所以一并有罪,果断地离婚,把洛普金娜打发到修道院去了。

彼得大帝不是个慈祥的父亲,他战斗的一生也没工夫关心未来的王储。他也延请名师要求严格教育太子,奈何阿列克谢跟父亲完全不是一种人。

洛普金娜没有得宠过,长期做怨妇,怨妇的特征就是,在儿子身上寄托自己全部的幽怨的爱。阿列克谢小时候被老妈娇生惯养,溺爱得不像话,以至于洛普金娜被放逐,阿列克谢就开始憎恨老爸。

阿列克谢长大后是个无用的花花公子,懒惰没有上进心,学识平庸。彼得带着他出去历练了几次,就发现这个儿子基本就是个废材,毫无前途。

再废材也是太子爷,太子爷身边一定会有自动形成的“太子党”。阿列克谢的“太子党”人还不少,还都位高权重的,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彼得大帝的改革,莫斯科有些顽固分子不能接受,这些改革或多或少也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抱团偷偷抵触沙皇的命令。而正好,发现太子爷对改革也是反对和批评的,于是就拥到他身边,希望他早日继位,停止这场全盘西化的运动。

彼得当然知道儿子结党跟自己作对,他二婚后又生出了儿子,而阿列克谢娶了位德国公主,也生了一名男婴。所以,此时此刻,沙皇不缺继承人,于是彼得大帝就给儿子下了个通牒:要么认可改革,并承诺在未来坚持深化改革,做一个合格的王位继承者;要么,放弃继承权。

阿列克谢不知道怎么想的,也许是俄国人的犟脾气,他居然很牛×地宣布,他宁愿放弃王位也不屈服!

1716年,彼得出访法国,想争取法国的力量一起对付瑞典,虽然没达到目的,但在巴黎的浮光掠影中又长了见识。就在这其间,太子党唆使阿列克谢发动政变,篡位登基。

以彼得大帝对首都的控制,这种事很快就有人揭发出来。事败后,阿列克谢逃亡奥地利,向当时的查理六世要求政治避难。阿列克谢的亡妻(生产时死亡)是德意志公主,正好和查理六世是连襟。

俄国陈兵边境,并派特使斡旋,第二年,阿列克谢回了家。虎毒不食子,皇上说了,只要阿列克谢放弃继承权,并交代出同党,可以饶恕他。

阿列克谢可不是大无畏的革命党人,他被送回父亲身边,胆子都吓破了,立时将太子党内给自己出谋划策煽风点火的都供出来。这些人一被传,可真是扯出萝卜带出泥,藤藤络络、千丝万缕牵连甚众,还连带交代出很多让彼得暴怒的言论。随着审判越来越深入,太子党内互相揭发,互相指证,阿列克谢的言行被曝光,彼得大帝真没想到,儿子背着自己如此地无法无天。

最后,彼得认为,儿子不能饶恕,收回原来的条件,让特别法庭判儿子死刑。1718年夏天,阿列克谢没等到正式处决,就暴死在狱中。死因没有定论,不过很多人都说,整个审判,这位前太子遭受了多次严刑拷打。而一般人都猜想,当时沙俄还没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样的觉悟,如果不是沙皇的命令,谁敢对一位皇子下这样的狠手呢?

彼得大帝再婚后生的儿子都夭折了,剩下的只有大帝的女儿或者是孙子。所以,阿列克谢死后,彼得的继承人还真成了问题。1722年,无奈的彼得大帝颁布了新的继承法,废除了长子继位的原则,在位的君主可以自由选定继位人。这个法律很科学,未来的沙皇可以择优上岗。彼得大帝没有第一个实施这项法律,晚年他忙于在黑海征战,长期艰苦的军旅生活搞坏了他的健康。

1724年秋天,他在芬兰湾看见几个士兵溺水,这位52岁的犯有尿毒症的老沙皇毫不犹豫跳进冰冷刺骨的水中救人,因此犯了大病,1725年1月28日驾崩。

彼得大帝改革做了哪些事情?彼得大帝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性格决定命运,彼得大帝是个思维敏捷,有非常强烈求知欲的人。这样的人,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大病期间,他还命令丹麦的船长白令向东方冒险,重点勘察一下美洲和欧洲是不是连着的,如果骑马能过去,大帝病好了就去美洲玩。最后白令船长发现了亚洲和美洲的分界线,也就是白令海峡。幸好大帝死了,要不然美洲人民不知道会遭遇什么。

其实,到底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的历史意味着什么,不用过多地阐述,大部分的俄罗斯历史书,如果封面不是彼得大帝,扉页一定是他的画像。整个18世纪,全世界有两位伟大的君主,统治着幅员辽阔的国家,一位是彼得大帝,一位是大清国的康熙大帝。两人的交集,应该是签订于1689年(彼得放逐索菲亚亲政那一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作为清政府第一份跟西方国家签订的条约,它难得地没有让我们感觉丢人现眼。也就是这份条约,暂时遏制了俄国向东方的扩张。

只是,彼得大帝改革开放之后的俄国,成为让西方国家认可并忧虑的俄罗斯大帝国,一步步争夺欧亚的霸权;而闭关锁国的康熙大帝之后,也就是乾隆爷神气了一把,而后我们就走向悲惨的深渊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els/3172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